跟著曆史典故學漢語,一本書看透200個詞語的前世今生!
  ★熱銷國學讀物再齣第二輯!第一輯高踞誠品書店暢銷榜40周!
  ★這個詞,你真的知道它的意思嗎?易誤解、錯用、濫用的日常俗語,連語文老師都未必知道的本義!
  ★一本讓你看起來滿腹經綸無所不知的書,有瞭這些冷知識,再也不用怕冷場瞭!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是一部有關詞語身世的故事書,一部讓你的中文水平迅速提升的書。原來,很多詞的古今用法竟然如此不同,讓國學行傢帶領你重返語文的曆史現場,一次看完200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用法,既長見識,又長知識。原來,漢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看完本書,你再也不會錯用、誤用和濫用中文瞭!
  許暉,1969年齣生,自由作傢,現居雲南大理。
  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曆史的後門》;閤著:《趣讀史記》《新說文解詞》《中華語典1》;個人著作:《身體的媚術:中國曆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曆史上的亂世人格癥》《亂世之鞭:中國曆史上最有爭議的30個人》《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日常俗語》《悠悠鳳與凰:那些過往的愛情與陰謀》
  孩子的老師推薦的,買來和孩子一起看。她總是問一些字的問題,這本給她普及正好。晚飯的時候,一邊講裏麵的故事,一邊跟孩子你問我答,彼此都很喜歡。值得所有傢長買一本。
  ——小貓愛吃魚
  一本讓你看起來滿腹經綸無所不知的書,實為居傢旅行,相親交友必備之良品。
  ——囧星人
  經常閑來無事翻一下,然後“哦~”一聲。某天大傢聊天,裝作不經意地炫耀一下。有瞭這些冷知識,再也不用怕冷場瞭。也許男生還可以製造和女生約會時的話題,顯得自己博學多纔。
  —— 皮皮魯魯
A
“按圖索驥”的“圖”是什麼圖
B
“八麵來風”來的是哪八種風 
“闆蕩識誠臣”的“闆蕩”指什麼 
“爆竹”原來真是燒竹子 
“背井離鄉”的“井”不是指水井 
“弼馬溫”為何是養馬之官 
“睥睨”竟然是女牆的代稱 
“冰人”為何代指媒人
“不齒”的“齒”原來是排座次 
“不名一錢”的“名”是什麼意思 
“不欺暗室”為何比喻光明磊落 
“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 
“不肖子孫”並非指不孝順的子孫 
“不撞南牆不迴頭”的“南牆”是什麼牆 
“步驟”原來是指由慢走到快跑 
C
“差強人意”原來是誇贊之辭 
“長跪”跟謝罪無關 
“吃茶”原來是指女子受聘 
“馳道”隻能供國君行駛車馬 
“充耳不聞”的“充耳”原來是耳塞
“籌碼”原來跟“馬”大有關係 
“春夢”從來不用於男女情欲
“唇亡齒寒”遭遇的性生活反擊 
“匆匆”原來是“勿勿”之誤 
“齣恭”為何代指上廁所
D
“大紅大紫”為何比喻顯赫 
“大快朵頤”為何形容大飽口福 
“大相徑庭”的“徑庭”原來是失禮之舉
“登基”原來是“登極”之誤 
“得饒人處且饒人”原來是指下棋讓先 
“地老天荒”的“天”到底有多“荒”
“電光石火”的“石火”乃是取火之法 
“墊背”原來是往死人身下墊錢 
“丁憂”的“丁”是什麼意思 
“鼕烘先生”為何稱“鼕烘”
“咄咄怪事”原來是無聲的抗議 
“敦倫”原來是房事的隱語 
E
“惡客”專指不飲酒的客人 
F
“方舟”原來是大夫所乘的船 
“分庭抗禮”為何形容平等相待 
“風靡”原來是形容廚刀太鋒利 
“烽火”原來是兩種信號 
“浮以大白”原來是指罰酒 
G
“高屋建瓴”的“瓴”是什麼東西 
“閣下”為何是敬稱
“骨朵”原來是一種兵器 
“鼓噪”原來是軍事術語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袞袞諸公”的“袞袞”是什麼東西 
H
“和緩”原來是秦國的兩位良醫
“閤葬”原來是從周公開始的 
“皇親”、“國戚”地位差彆非常大 
J
“急急如律令”原來是漢代公文用語 
“集腋成裘”集的是狐狸的腋毛 
“結縭”為何代指成婚 
“戒指”原來是皇帝寵幸後妃的標誌
“井水不犯河水”原來是天文學術語 
“九五之尊”為何指皇帝 
“酒有彆腸”不是形容兩副腸胃 
“酒德”竟然是指酒後無德 
“角色”原來跟飲酒的等級有關 
K
“開葷”開的是什麼“葷”
“開天窗”原來是比喻侵吞財物 
“開先河”為什麼要以河為先 
“扛鼎”到底怎麼“扛”
“口實”原來是陪葬品 
“哭喪棒”原來有竹杖和桐杖之分 
“誇海口”誇的原來是孔子的口 
“會計”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L
“濫觴”原來指浮起酒杯 
“臘月”為何稱“臘”
“老死牖下”為何代指善終 
“斂衽而拜”原來不是婦女的專利 
“戀棧”為何比喻貪戀官位 
“吝嗇”原來是對大地母親的贊美 
“靈柩”不是棺材 
“嘍囉”竟然是贊美的詞 
“鑾駕”為何比喻天子的車駕 
“亂點鴛鴦”竟然是做好事 
M
“馬弁”原來齣自冠服製度 
“買路錢”原來是齣喪時撒的紙錢 
“蠻夷戎狄”原來並非衊稱 
“蟊賊”原來是兩種害蟲
“媒妁之言”的“媒妁”指什麼 
“門婿”特指入贅的女婿 
“靡靡之音”原來特指亡國之音 
“名列前茅”的“前茅”原來是軍旗
“名”、“字”原來是兩迴事 
“模棱兩可”原來是諷刺唐朝宰相蘇味道
“墨守成規”的“墨”原來指墨子
“牝雞司晨”的“牝雞”是什麼雞 
“墓木已拱”原來是詛咒之辭 
N
“男女授受不親”是怎樣演變的
“內子”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女紅”的“紅”原來是通假字 
“弄璋之喜”原來是指生兒子
P
“佩服”為何跟衣服有關 
“琵琶彆抱”為何比喻婦女改嫁 
“姘頭”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平易近人”原來是形容政事簡易
“屏風”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撲滿”為何用作存錢罐的代稱 
“蒲柳之姿”並非專門用來形容女人 
Q
“橋梓”為何比喻父子
“鞦老虎”原來是“鞦老火”之誤 
R
“人盡可夫”原來不是形容女人淫蕩 
“如坐針氈”竟然是真的坐
“入流”原來跟古代官製有關 
S
“三魂七魄”是哪三魂哪七魄 
“三宮六院”是哪三宮哪六院 
“山盟海誓”為何不能說成“山誓”、“海盟”
“上乘”原來指四馬共駕一車
“尚方寶劍”的“尚方”原來是官署名
“少艾”原來是指美男子 
“身懷六甲”為何錶示懷孕 
“屍位素餐”的“屍”不是指屍體 
“時髦”原來齣自古人的發型 
“謚號”不可能生前就有
“私淑弟子”是什麼樣的弟子 
“首當其衝”的“衝”應該指戰車
“首飾”原來是男人戴的帽子 
“壽終正寢”的“正寢”是什麼地方 
“授人以柄”最早竟然指彗星 
“書信”原來指傳遞信劄的人 
“說項”原來是誇姓項的人 
“順手牽羊”原來不是貶義詞 
“素麵朝天”的“天”指天子 
“隨和”原來是兩件寶物的並稱
T
“胎教”原來自古就有 
“堂皇”原來指盛大的廳堂 
“討厭”來自巫術用語 
“天潢貴胄”為何比喻帝王或貴族的後裔 
“天之驕子”原來是匈奴的自稱 
“挑釁”原來跟祭祀有關
“跳槽”竟然是青樓用語 
“同僚”為何指同事 
“銅臭”原來是買官錢 
“偷香竊玉”為何比喻男女私通 
“兔死狐悲”不是比喻物傷其類 
W
“挽歌”必須執紼而歌 
“望洋興嘆”的“望洋”竟然是一種眼病 
“為虎作倀”的“倀”是人還是鬼 
“尾大不掉”形容哪種動物的尾巴大 
“文身”原來是為避蛟龍之害 
“穩操勝券”操的原來是左券 
“蝸居”原來不是形容居室窄小
“烏賊”為何用“賊”來命名 
“無它”原來是古人相見的問候語 
“五毒”竟然是良藥
“梧桐引鳳”為何能引來金鳳凰 
X
“希望”原來是仰望星星 
“犀牛望月”為何比喻長久盼望 
“喜鵲”喜從何來
“下海”竟然是指妓女接客 
“信封”為何用“封”來作計量單位
“星期”原來指浪漫的婚期 
“新郎”原來指新科進士 
“薪水”為何代指工資 
“薪盡火傳”不是指火種傳瞭下來 
“刑不上大夫”原來是讓大夫自殺 
“姓”、“氏”原來有差彆 
“學而優則仕”不是形容優秀 
“血氣方剛”不是形容青年人
“尋短見”為何比喻自殺 
Y
“妖孽”本來不是形容女色 
“謠言”原來是百姓的呼聲 
“搖錢樹”原來是形容妓女 
“煙視媚行”不是形容女人風騷
“一頓飯”為何用“頓”作為計量單位
“一日三餐”原來始於漢代 
“遺孀”為何代指寡婦
“陰溝翻船”的“陰溝”為何會翻船 
“魚水”不是形容男女歡愛 
“宇宙”本來指屋簷和棟梁 
“玉樹臨風”的“玉樹”原來是槐樹 
“元寶”的“元”原來指改元 
“轅門”原來是象徵性的門
“在下”竟然是裹腿布 
“再醮”為何形容女人改嫁 
“簪纓世傢”為何代指顯貴人傢 
“糟蹋”竟然是遭水獺之禍
“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 
“正室”、“側室”原來不是指妻妾
“支吾”為何形容說話含混 
“指南”為什麼不叫“指北”
“狀元”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捉刀”和“捉筆”絕對不能混用 
“作傢”原來是管理傢務
  ◇“不名一錢”的“名”是什麼意思
  “不名一錢”也可以寫作“不名一文”,形容極其貧窮,連一枚錢、一文錢都沒有。那麼,這個成語中的“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都說不清楚。
  這個成語齣自《史記·佞幸列傳》中鄧通的故事,知道瞭這個故事,就會明白“不名一錢”是一個多麼刻薄的詞。
  鄧通是漢文帝時掌管船舶行駛的小吏,因為行船時必須戴黃帽而被稱為“黃頭郎”。漢文帝有一次夢見自己上天,背後有黃頭郎推瞭一把,迴頭一看,隻見這位黃頭郎衣服的橫腰部分,衣帶在背後打瞭結。醒來後到處尋找,發現鄧通的衣服跟夢中所見一模一樣,鄧通就這樣得到瞭漢文帝的寵幸,“於是文帝賞賜通巨萬以十數,官至上大夫”。有趣的是,相士為鄧通相麵,卻聲稱鄧通“當貧餓死”,漢文帝很生氣,說:“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 貧乎?”於是乾脆賜給鄧通一座銅山,允許他自己鑄錢,號為“鄧氏錢”,通行天下。鑄錢必須官鑄,鄧通竟然可以私鑄,其富可想而知。
  漢文帝駕崩後,漢景帝即位,不僅免瞭鄧通的官,而且將他的傢産盡數沒收。漢景帝的姐姐很同情鄧通,命人供給他衣食,但鄧通的結局仍然是“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傢”。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解釋說:“始天下名‘鄧氏錢’,今皆沒入,卒竟無一錢之名也。”原來,鄧通私鑄的錢被全部沒收後,再也沒有一枚錢可以名為“鄧氏錢”瞭!真是赤裸裸的諷刺!
  這就是“不名一錢”的來曆。王充在《論衡·骨相》篇中簡潔地總結道:“文帝崩,景帝立,通有盜鑄錢之罪,景帝考驗,通亡,寄死人傢,不名一錢。”由不能再取名“鄧氏錢”而引申為私人占有,“不名一錢”或“不名一文”因此意為私人不占有一枚錢或一文錢。
  ◇“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儒傢的著名格言。不孝到底有哪三不孝?無後為什麼為最大?且讓我們細細道來。
  這句格言齣自孟子之口,在《離婁上》一章中,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東漢學者趙岐解釋說:“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麯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傢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一不孝是明知父母有過錯而不加勸說,卻一味順從,陷父母於不義;二不孝是傢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做官以便有俸祿來贍養老人;三不孝就是不娶妻生子,以至於絕嗣斷後。
  三者之中為什麼“無後為大”呢?很顯然,這反映瞭古人的原始心理:對族群滅絕的恐懼。這種恐懼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是正常現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格言應該放到這樣的語境中去理解,而不能一概斥之為儒傢學說的糟粕。
  孟子拿舜做例子,來進一步強調其重要性。舜的父親叫瞽(gǔ)叟,是一個瞎眼老頭兒,母親早死,瞽叟又娶瞭一個妻子,生瞭一個兒子叫象。瞽叟和後妻都喜歡象而討厭舜,甚至到瞭想把舜殺掉的地步。當時的國君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考察舜的品行是否足以繼承帝位。舜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對他恨之入骨的父母,因為父母肯定不會同意,而是“不告而娶”,就是生怕“無後”的緣故,因此君子認為舜雖然違反瞭“禮”,但是卻閤於“義”,不告知父母也等於告知瞭父母。
  跟“無後”比起來,“阿意麯從,陷親不義”和“傢窮親老,不為祿仕”實在不值得一提,因此纔說“無後為大”。
  ◇“不肖子孫”並非指不孝順的子孫
  今人常常將“不肖”和“不孝”混用,“不肖子孫”因此也就理解為不孝順的子孫。其實,“不肖”和不孝順一丁點兒關係都沒有。
  《說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什麼叫“骨肉相似”?肉可見,骨不可見,因此“肖”這個字不僅形容外錶的相似,更用以形容本質特點上的相似。許慎又說:“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不像先輩叫“不肖”。
  在為《禮記》所作的注疏中,鄭玄解釋說:“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鄭玄的意思是言子不如父。子不如父,因此“不肖”引申為不成材的意思。《禮記·射義》:“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聽?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彼將安能以中?’”這段話的意思是:射箭的人循著樂聲而發,能夠射中靶心的是賢者,不成材的人怎麼能夠射中呢?古人常常將“賢”與“不肖”對舉,可見“不肖”就是不賢、不成材之意。正如顔師古所說:“不肖者,言無所象類,謂不材之人也。”
  《莊子·外篇》中《天地》一章,有關於“不肖”的更清楚的解釋。“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則謂之不肖臣。”這段話的意思是: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諂媚他的國君,這是大臣和人子中品德最高的。父母說的都認為對,做的都認為好,這就是世俗所說的不肖之子;國君說的都認為對,做的都認為好,這就是世俗所說的不肖之臣。
  郭象解釋說:“此直違俗而從君親,故俗謂不肖耳。”很顯然,“違俗”纔叫“不肖”;按照通常的說法,順從父母纔叫孝順,可是“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竟然被稱作“不肖子”,可見“不肖子”跟不孝順毫無關係,乃是不成材之謂。
  清代學者王應奎《柳南續筆》中有“不肖子”一條,其中說:“今世人子喪中用帖,稱‘不肖子’。”父母死後,兒子在居喪期間自稱“不肖子”。那麼這是自稱不孝順的兒子嗎?王應奎緊接著質疑道:“然大約是謙光之辭。吾邑嚴觀察韋川雲:‘近世士大夫不明此意,凡中科甲及仕宦中人,皆改稱不孝,非儼然自謂勝其親乎?’按傢禮,喪稱哀子、哀孫,祭稱孝子、孝孫,從未有稱不孝者。且五刑之屬三韆,而罪莫大於不孝,豈可以此自居!”其義甚明,“不肖”乃是自謙之辭,絕不能跟“不孝”混用。
  唐宋間詩人孫光憲所著《北夢瑣言》一書中說:“不肖子弟有三變:第一變為蝗蟲,謂鬻(yù,賣)莊而食也;第二變為蠹魚,謂鬻書而食也;第三變為大蟲,謂賣奴婢而食也。”這是對不成材子弟的尖銳諷刺,但是跟“不孝”同樣毫無關係。
  ◇“不撞南牆不迴頭”的“南牆”是什麼牆
  日常俗語中的“不撞南牆不迴頭”,比喻認死理,聽不進不同意見,同義詞還有“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不死心”、“一條道走到黑”,等等。民間智慧擅長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驗作比,不過棺材、黃河、一條道都容易理解,而“不撞南牆不迴頭”這一俗語中的“南牆”到底是指什麼牆呢?
  中國古代房屋的方嚮大都是坐北朝南,大門一進來還有一堵牆,叫照壁、照牆或影壁,不僅可以遮擋外人的目光,而且從風水角度來說,還可以阻攔直來直去的氣流。這堵牆就是“南牆”,從正房門齣來嚮外走時,必須避開這堵牆繞著走,否則就會一頭撞上。所謂“不撞南牆不迴頭”,就是諷刺那些不知道繞道而行、認死理的人。
  照壁或曰南牆的起源極早,最早的時候稱作“蕭牆”,而且齣自孔子之口。《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顓(zhuān)臾:魯國的附屬國。鄭玄解釋說:“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原來“蕭”通“肅”,“蕭牆”就是國君的宮室內作為屏障的矮牆,麵對大門,像一扇屏風,因此又稱“塞門”和“屏”。臣子到瞭這扇門,一想起將要見到國君,立馬肅然起敬,故稱“蕭牆”(肅牆)。所以孔子所說的“蕭牆之內”就是指宮內,當政的季氏打算討伐顓臾,孔子擔憂季氏的禍患不在顓臾,而是在他的宮室之內。後人於是就用“禍起蕭牆”這個成語比喻內部的禍患。
  民間仿照宮內的“蕭牆”形式也建起瞭照壁,不過已經跟“蕭牆”的原義大相徑庭,“至屏而加肅敬”的含義消失瞭,而代之以“鬼碰頭”的民間禁忌,意謂建起這堵牆就阻斷瞭鬼的來路。
……
我最近對語言的起源和詞匯演變的曆史特彆感興趣,總覺得每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詞語背後,都藏著一個被時間衝刷的古老故事。我希望這本新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日常使用的那些“老朋友”們。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巧的鑰匙,為我打開那些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語境之門。比如,某些成語或俗語,它們在現代語境下的含義似乎已經偏離瞭最初的本意,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流變軌跡的,有沒有哪些“冷門”的詞匯因為某個特定的曆史事件而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好的語言學書籍不應該僅僅是枯燥的詞典匯編,而應該充滿敘事性和探索性,能夠激發讀者主動去追溯詞源的衝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讓閱讀過程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智力冒險。如果能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來佐證觀點,那就更完美瞭,畢竟,鮮活的例子總是比抽象的理論更容易讓人記住。
評分我一直有個習慣,就是喜歡收集那些被現代人誤用或者遺忘其本意的老詞,覺得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對傳統文化流失的隱憂。這本書恰好擊中瞭我的這個興趣點,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糾錯指南”,係統地梳理齣那些被我們“誤讀”的詞匯,並詳盡地解釋它們最初是如何被創造齣來,又是在怎樣的曆史節點上被賦予瞭新的,甚至是被扭麯的意義。我尤其想知道,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詞義偏差,是如何一步步纍積,最終影響瞭我們對特定概念的理解深度的。這種對“本真”的追溯,不僅僅是對語言的尊重,更像是對曆史記憶的搶救。如果作者能夠提供那些早期文獻的佐證,哪怕隻是隻言片語,都將大大增加內容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未來在與人交流時,能夠有理有據地指齣那些“似是而非”錶達的底氣所在,讓我的錶達更加精準和有分量。
評分這本新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眼球,封麵色彩的搭配和字體選擇都透露著一股復古又帶著現代氣息的韻味。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知識的厚重感”所吸引,那種質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閱讀。內頁的排版也頗為講究,字距、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一本注重細節的讀物來說至關重要。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內容,但僅憑這精心的物理呈現,就已經讓我對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充滿瞭期待。它不像那種流水賬式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工藝品,讓人在拿起和翻閱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文字和讀者的尊重。我甚至會考慮將它擺放在書架的最顯眼位置,因為它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能夠與之相匹配。這種對書籍載體的重視,往往預示著作者在內容上的深思熟慮,希望能帶給我一些耳目一新的感悟。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在閱讀一些偏學術性的書籍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可能是因為它們過於強調專業術語的堆砌,讓非專業齣身的讀者望而卻步。因此,我對這本新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樂觀態度——我希望它能在保持知識深度的同時,兼顧到大眾讀者的可讀性。這要求作者必須具備極強的文字功底和清晰的邏輯構建能力,能夠將復雜的語言學概念,用日常化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進行闡釋。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詞義“漂移”的討論,因為這往往是文化變遷最敏感的晴雨錶。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社會曆史背景的描述,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某個詞的意思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那就太棒瞭。這本書如果能做到“深入淺齣”,讓我在閤上書本時,不僅記住瞭新的詞義,更理解瞭背後的文化脈絡,那麼它無疑就是一本成功的作品。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纔是閱讀這類書籍的最大樂趣所在。
評分最近我發現,很多網絡流行語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這讓我不禁思考,語言的進化速度是不是正在加快?這本新書如果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來審視這種現象,那就太及時雨瞭。我期待它能探討一些關於“詞匯更新迭代”的普遍規律,比如,哪些因素決定瞭一個新詞能夠被廣泛接受並最終沉澱下來,而哪些詞匯注定隻是曇花一現的“網絡煙火”。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對比不同曆史時期詞匯的産生和消亡速度,從而為我們理解當下的語言生態提供一個參照係。更深一層來說,語言的變化也摺射齣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如果書中能將詞義的演變與社會思潮的變動聯係起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單純的語言學範疇,而成瞭一種觀察時代的銳利工具。我希望它能提供那種“穿透錶象看本質”的洞察力,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詞匯羅列上。
評分“口實”原
評分◇“不名一錢”的“名”是什麼意思
評分這樣的節目,柴靜不做,就沒人做瞭。並不是選題有多麼不同,難得的還在於深入的耐心,像她本人所說,不做判斷,但問事實,順著因果鏈條,層層上溯,直達頂點。不責難也不抱怨,真實自有萬她不是一天養成的。從《夜色溫柔》、《新青年》到《時空連綫》,從《新聞調查》到《看見》,她的報道之路並不平坦,電颱階段的她,隻是安靜地與陌生人分享心事,午夜時分,隔著電波,彼此取暖,互相慰藉,少年的她濛過這份溫暖的恩寵,長大瞭也希望能溫暖他人。
評分書寫的很有趣,實用性強,喜歡
評分陳虻去世,是柴靜寫書的最大動機,她說,陳虻死瞭,沒有什麼能大過死亡,想到這裏也就踏實瞭。采訪短道速滑隊教練李琰的時候,柴靜說,她特彆理解李琰,仿佛看到陳虻,教練的責任就是訓練你,沒有義務對你好。她接著說,所以陳虻一直在,時不時就會齣現在她的采訪瞬間。在這本書裏,她從陳虻起筆,以陳虻落筆,最後一篇名為《陳虻不死》。追憶陳虻,是為瞭時時提醒自己,不管走得多遠,都不能忘瞭為何齣發。
評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儒傢的著名格言。不孝到底有哪三不孝?無後為什麼為最大?且讓我們細細道來。
評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儒傢的著名格言。不孝到底有哪三不孝?無後為什麼為最大?且讓我們細細道來。
評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儒傢的著名格言。不孝到底有哪三不孝?無後為什麼為最大?且讓我們細細道來。
評分“急急如律令”原來是漢代公文t用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