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套装目录 (以实物为准) | ||||
| 序号 | ISBN | 书名 | 160.00(元) | 作者 |
| 1 | 9787507730975 | 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 | 95.00(元) | 陶弘景 |
| 2 | 9787507730982 | 辅行诀五藏用葯法要研究 | 65.00(元) | 衣之镖 |
| 内容简介 | |
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 《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藏敦煌藏经洞,是一部罕见的极为重要的中医著作。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先生得获此书,世袭珍藏。敦煌原卷毁于“文化革命”。后张偓南之孙张大昌将该书抄本捐赠中国中医研究院,王雪苔先生加以整理校注。1988年马继兴先生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将校注本收录,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辅行诀五藏用葯法要研究 本书分上下两篇,分别从学术思想和历史背景两方面详细论证和描述了与《辅行诀》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历史现象。上篇“《辅行诀》之学术管窥”的表述逻辑是着眼于现实的,即首先承认《辅行诀》存在着不同的传抄本系统(并罗列其典型文本三种),接着推出笔者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整订文本稿”(并保留藏经洞本复原稿),继而详细阐述其中蕴含的学术理念和整订思路。下篇“《辅行诀》时地人寻迹”的表述方式是着眼于历史的,该篇从《辅行诀》题名作者陶弘景先生的学术、人文背景谈起,并沿着陶氏生前身后《辅行诀》一轴的历史命运,渐次展开与之相关的时事、地缘、人物和文本形态的细致追溯和描述,并以《辅行诀》出洞后的第二故乡和近代主人的情况为其终结。本书的基本创作思想是在尊重《辅行诀》传本歧出的前提之下,找到合理的解释之道、解决之道。其本质的核心内容是以陶氏五行体用互含、火土同治等学术思想辨析《辅行诀》五脏补泻方例结构的意义;以阴阳五行合流学说的脏气法时思想和六合辨证理念,解读《辅行诀》外感天行病证治方例。 本书是研究经方理论模式、组方规律,开拓伤寒学形成史和研究思路的创新之作;提供了使经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的珍贵资料。适合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和医史文献工作者阅读。 |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拓展。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而是将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与传统医学的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书中在探讨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时,会引用一些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其作用机制。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不仅为传统医学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也为现代医学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认识传统医学的窗口。我感觉作者在尝试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古老的医学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机。而且,书中对于研究的论证过程也相当详尽,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学术氛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追求,以及他对这份传承的热忱。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研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使其更加贴近时代,更具生命力。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传统医学理论上的严谨与深刻。书中对于“辅行诀”这一古老医学思想的阐述,并非简单的搬运与堆砌,而是通过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化繁为简。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五藏与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作者运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人体的五藏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不同部位,而药物则如同滋养大树的阳光、雨露和土壤,缺一不可,且各有其用。这种视角让我对中医药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生硬的药方和成分列表,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系统性的智慧。书中对药材的药理、药性以及配伍的讲解,也显得格外有条理,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介绍,这里更侧重于“用”——如何根据不同脏腑的病理状态,灵活运用药物,达到“扶正祛邪”、“以治病为本”的治疗原则。这种注重实践应用的导向,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眼前一亮,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显得格外生动和具有感染力。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选择了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的白话文,让原本深奥的医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引用的医案和故事,它们仿佛将我带回了古代的医馆,亲眼目睹名医如何妙手回春,化解疑难杂症。这些鲜活的案例不仅证明了理论的有效性,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医者精神。读起来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医学难题,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得到了解答。这种叙事性的写作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与古代先贤智慧的对话。我甚至会时不时停下来,细细品味某一段文字,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和力量,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与那些医者一同思考,一同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的搭配既沉静又不失古朴的韵味,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初次翻开,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并非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带有细微纹理的,让人在指尖就能体会到其品质。排版上,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插图,线条流畅,古风浓郁,这些图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辅助,更是一道道精美的视觉风景,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想象书中所描绘的医理。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外在到内里的用心之作,单凭这份对书籍本身的重视,就足以让我对内容充满期待。我常喜欢在午后阳光下,泡上一壶茶,手捧着这样一本充满质感与美感的书,慢慢品读,享受那份宁静与安逸。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在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方的专业与匠心。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在阐述医学理论时,始终贯穿着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治病救人,更是关于如何“治未病”,如何调养身心,达到一种身心和谐的生命状态。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医者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包括其情绪、生活习惯乃至于生存环境。这种“整体观”的医学理念,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尤为可贵。阅读时,我常常会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从中获得一些调整的启发。书中提到的许多养生之道,虽然古老,但却与现代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它提醒我们,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医学的认知,更引导我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并在生活中实践那些古老的智慧,去追求一种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