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中国舞蹈史话

大家小书:中国舞蹈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任侠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舞蹈史
  • 舞蹈史
  • 中国文化
  • 艺术史
  • 舞蹈艺术
  • 文化艺术
  • 历史文化
  • 舞蹈
  • 艺术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955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94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小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中国舞蹈史话》由二十四篇文章构成,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作了细致地梳理。作品以时间为主线,从原始古代以至近代,每一时代专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着重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突出了舞蹈发展的时间性,并从舞蹈美学的物质基础、本质灵魂、表演手法等方面论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质。作者常任侠在《前言》指明其写作动机:“中国舞蹈的历史颇为悠久,但过去尚无专书,加以系统的叙述。

作者简介

  常任侠(1904-1996),原名家选,字季青,安徽省颍上县人。著名诗人、东方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学家。幼读私塾。1922年秋,考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8年入国,正中央大学文学院。1935年春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进修,1936年底回国。1938年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协助艺术考古研究员。1945年底赴印度任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1949年3月归国。主要著作有《民俗艺术考古论集》,《中国古典艺术》,《东方艺术丛谈》、《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等,另有合作译著《东方的文明》、《日本绘画史》、《中国服饰史研究》等。

目录

前言
一 彩陶盆上的原始舞蹈
二 原始的《大傩舞》与《角抵舞》
三 古代的文舞与武舞
四 古代的巫舞与优舞
五 秦汉时期的舞蹈
六 南北朝时期的舞蹈
七 南朝的《白纻舞》
八 北朝的《拨头舞》
九 隋唐时期的舞蹈
十 《胡腾舞》
十一 《踏谣娘舞》
十二 《兰陵王舞》
十三 《霓裳羽衣舞》
十四 《柘枝舞》
十五 《泼寒胡舞》
十六 《五方狮子舞》
十七 《西河剑器舞》
十八 唐宋舞蹈的演变和宋代的舞蹈
十九 宋代的《柘枝舞》
二十 宋代的《剑器舞》
二十一 中国近代的秧歌舞
二十二 中国近代的《花鼓灯舞》
二十三 中国各民族的地方舞蹈
二十四 中国舞蹈的回顾与总结
附:插图说明
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大家小书:中国舞蹈史话》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大观园里的风雅事:清代贵族服饰与生活美学》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清代(1644-1912年)上层社会,特别是满汉贵族阶层在服饰、妆容、家居陈设及日常礼仪中所体现的独特生活美学。我们着重考察了服饰形制如何超越单纯的遮蔽功能,演变为身份、政治立场与家族荣耀的视觉符号。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旨在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清代贵族生活图景。 第一部分:权力的织锦——清代服饰的制度与象征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清代服饰制度的演变脉络,从入关初期的“剃发易服”政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与融合,到康乾盛世后服饰的制度化、定型化。重点解析了吉服、常服、礼服的等级划分,以及不同场合下所允许的纹样、色彩和材质的严格规定。 我们详细考察了皇帝、后妃、王公贝勒及其命妇的着装规范。例如,朝珠的佩戴、马蹄袖的实用与象征意义、以及“补子”——这种制度化的刺绣徽章,如何精确地标示出官员的品级和文武分野。对于女性服饰,则深入探讨了“马褂”、“比甲”等外穿服饰的结构变化,以及旗袍(早期形式)在日常起居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云锦里的乾坤——织绣工艺与审美情趣 清代是中国传统纺织工艺的集大成时期,尤其以南京云锦、宋锦、蜀锦等为代表的织绣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聚焦于这些顶级面料的制作工艺,如“妆花”、“库缎”的复杂工序,以及色彩调和的哲学。 我们分析了当时流行的纹样主题,如“海水江崖”、“八宝吉祥”、“五福捧寿”等,并探讨了这些图案是如何被“清式化”的——即融入了更多规整、对称的几何元素,体现出皇权对自然意象的秩序化管理。此外,本部分也涉及了清代对于珠玉、金银丝线在服饰点缀上的偏好,以及这些材料如何被用于营造“富贵逼人”的视觉效果。 第三部分:镜台上的哲学——清代贵族女性的妆容与发饰 清代贵族女性的审美与明代有显著不同,呈现出一种内敛而精致的风格。本章细致描绘了当时的梳妆用品与流程。我们考察了清代流行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髻的结构与固定方式,以及不同发型与头饰(如点翠、东珠、珊瑚)的搭配学问。 在妆容方面,本书剖析了“珍珠粉”的使用、点绛唇的画法,以及对“面靥”的偏爱。不同于前代的浓烈,清代后期贵族女性的妆容更注重肌肤质感的细腻和面部结构的柔和感,体现了一种“含蓄之美”。配饰上,耳坠(“一耳三钳”的习俗)、戒指、手镯的选择,都与佩戴者的身份和心情息息相关。 第四部分:移步换景——院落中的礼仪服饰 贵族生活并非总是在朝堂之上,大量的日常活动发生在私密的园林、书房和宴饮场所。本章探讨了适应这些场合的“便服”。例如,读书时穿戴的儒雅袍服,游园赏花时轻便且配色淡雅的便装。 我们详细研究了不同季节的衣物更换,以及如何通过服饰的厚薄、里衬材料来反映对时令的尊重。此外,雨具(油纸伞)、鞋履(如男子的朝样皂靴与女性的厚底绣花鞋)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 第五部分:衣橱之外的延伸——家居陈设与生活仪式感 服饰的美学精神渗透到了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本部分将视角转向了室内环境。我们分析了清代官帽椅、罗汉床的结构美学,以及屏风、插花艺术在空间布局中的作用。 家具与服饰一样,也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从紫檀木的运用到大理石靠背板的镶嵌,每件物品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主人的地位。我们还探讨了清代贵族宴饮中的餐具使用(如瓷器、玉器的搭配)和茶道仪轨,这些都构成了服饰美学在生活空间中的延伸。 第六部分:跨文化的回响——满汉服饰的交融与张力 清代服饰史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满族文化与汉族传统在服饰上的碰撞与融合。本书并未简单地将两者视为对立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实践过程。例如,汉族的盘扣是如何与满族的立领相结合,形成了标志性的清代款式。 本书利用大量清宫档案记录、人物画作及实物(如故宫博物院馆藏)进行交叉印证,旨在还原一个真实、复杂、充满细节的清代贵族生活世界。通过对这些“穿在身上”的文化符号的细致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独特的风雅与秩序。 目标读者: 对中国古代服饰史、清代历史文化、艺术史及生活美学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我非常喜欢的“古典的现代感”。它既保有对传统文化语境的尊重,用词典雅考究,又避免了陈旧的文风桎梏,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失传已久的古典舞姿时,所采用的比喻极其贴切且富有诗意。例如,形容某个汉代乐舞的姿态,用了“如水中之荇,出没无常”这样的句子,立刻就让人领会到那种飘逸而难以捉摸的动态美感。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弥补了文字在再现动态艺术上的先天不足。它成功地跨越了舞蹈的“身体性”与文字的“符号性”之间的鸿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优秀的散文集,即便是对舞蹈完全不了解的人,也会因为文字本身的韵味而被深深吸引,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初步感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仿佛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翻阅旧照片集。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化的观察和细节的捕捉。比如,书中对唐代“胡旋舞”的描绘,不仅仅是罗列了舞姿的特点,更是深入挖掘了这种舞蹈如何在长安的市井与宫廷中流转,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变迁史。作者像是用电影的镜头语言在写作,时而拉近景聚焦于某个舞者的眼神,时而拉远景展示整个舞台的宏大背景。这种画面感极强,让人读完后,脑海中自动生成了一部流动的历史纪录片。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节点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审慎,既不妄加揣测,又不失趣味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其中的可能性。整体而言,阅读体验是轻松愉悦的,但其背后所承载的史料功底和对舞蹈艺术的深刻理解,却让人肃然起敬。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面向大众的艺术普及范本,它让原本遥远的古代舞蹈“活”在了当下读者的眼前。

评分

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舞蹈艺术置于更广阔的文明对话之中进行考察。它不仅仅是在讲“中国舞蹈”本身,而是将舞蹈视为一个观察中国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乃至对外交流的窗口。比如,作者探讨佛教传入后,如何催生了新的手印和舞相,以及这种融合如何塑造了后世的宗教艺术表达,这个角度非常新颖且深刻。阅读过程中,我总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纯粹的艺术史,而是在进行一次跨学科的文化探险。作者的论述充满张力,总能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有力的论证闭环。这种宏大的叙事视野,让原本可能偏向小众的舞蹈史研究,一下子提升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对我们民族艺术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自豪。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本以为会面对又一部堆砌史料的“大部头”,却惊喜地发现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中国舞蹈发展史上那些复杂纠缠的脉络。作者的笔触极其老道,尤其擅长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提炼出关键性的转折点。比如,书中对宋代“杂剧”中舞蹈元素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戏曲的附庸,而是深入探讨了市民阶层兴起对舞蹈审美趣味产生的微妙影响,这一点是许多严肃的学术著作中常常被忽略的侧面。文字的密度很高,但逻辑推进却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天衣无缝,论证层层递进,使人难以放下。对于那些对舞蹈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视角和论据支撑。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构建”历史的逻辑链条,每一次阅读都有种被引导至真相边缘的兴奋感。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爱好者,我非常赞赏这本书在史料的“挖掘”和“还原”工作上所下的苦功。它没有停留在对名家名作的简单介绍上,而是深入到那些常常被历史烟尘掩盖的角落。例如,书中对于古代祭祀性舞蹈(如傩戏)的起源和演变所进行的考证,详实得令人惊叹,甚至对比了不同地域间在仪轨上的细微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同时,作者也十分注重舞蹈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清晰地展示了宫廷的雅致如何影响民间,以及民间朴素的情感如何反哺主流艺术。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整个舞蹈史的图景变得立体而丰满,不再是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展示,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互动过程。

评分

自2004年初正式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以来,京东商城一直保持高速成长,连续八年增长率均超过200%。

评分

很好,很满意!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常任侠(1904-1996),原名家选,字季青,安徽省颍上县人。著名诗人、东方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学家。幼读私塾。1922年秋,考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8年入国,正中央大学文学院。1935年春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进修,1936年底回国。1938年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协助艺术考古研究员。1945年底赴印度任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1949年3月归国。主要著作有《民俗艺术考古论集》,《中国古典艺术》,《东方艺术丛谈》、《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等,另有合作译著《东方的文明》、《日本绘画史》、《中国服饰史研究》等。内容简介

评分

未来,京东商城将坚持以“产品、价格、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信息系统、产品操作和物流技术三大核心竞争力,始终以服务、创新和消费者价值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不仅将京东商城打造成国内最具价值的B2C电子商务网站,更要成为中国3C电子商务领域的翘楚,引领高品质时尚生活。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好书,好评……

评分

京东商城是中国B2C市场最大的3C网购专业平台,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受消费者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京东商城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程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人性化的“亲情360”全方位服务,努力为用户创造亲切、轻松和愉悦的购物环境;不断丰富产品结构,以期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日趋多样的购物需求。相较于同类电子商务网站,京东商城拥有更为丰富的商品种类,并凭借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逐渐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等各项优势,赢得市场占有率多年稳居行业首位的骄人成绩。

评分

非常好的一个系列,无论大人孩子都是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