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丛书24(3集第4辑)

美术丛书24(3集第4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宾虹,邓实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
  • 艺术
  • 绘画
  • 设计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艺术作品
  • 图画本
  • 儿童美术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5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988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术丛书》是上海神州国光社从1911年春开始刊行的一大套关于中国美术的丛书,编者是神州国光社的创办人邓实,后来又有黄宾虹加入。这是集中国古代重要美术著作于一身的大型丛书,依传统四部分类法的“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将所收书籍分为“书画类、雕刻摹印类、磁铜玉石类、文艺类、杂记类”等五类,共收书270余种,约300万字。其中书画类最多,占全书七成,其中不甚经见之书,更为言书画者所不可不备。《美术丛书》的出版始事于1911年春,至1918年为止,刊出了初版全三集本。1928年,黄宾虹加入编者行列,刊出再版全三集本。1936年,加入第四集之后,刊出三版全四集本。1947年,全四集本增订再版,是为四版全四集本。1964年严一萍加入编者行列,由台北艺文印书馆增加为五集,1976年又加入第六集,刊行最为完备的全六集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三版全四集,1997年又影印出版了四版全四集本。本次以1947年全四集增订本为底本,按原书实际大小影印,以原书“某集某辑”的编次分为40册,单册定价,阅藏两宜。

内容简介

  《美术丛书24(3集第4辑)》包括:书筏、画筌、龚安节先生画诀、苦瓜和尚画语录、赐砚斋题画偶录、草心楼读画集、摹印述、墨经、琴学八则、观石录、艺兰记、履园画学、七颂堂词绎、七颂堂识小录。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政艺通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主编《国粹学报》,在知识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目录

论书法
文湖州竹派
梅道人遗墨
松壶画忆
海虞画苑略
海虞画苑略补遗
曼盦壶卢铭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美术丛书24(3集第4辑)》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艺术领域的图书。 --- 艺海撷英:跨越时空的艺术经典与前沿探索 图书系列总览: 本套系列丛书聚焦于全球艺术史的长河中那些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大师的创作历程,以及当代艺术思潮的激荡与实践。我们力求超越单纯的图录展示,深入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社会背景与哲学意涵,为读者提供一套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于审美愉悦的艺术读本。本系列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到现当代抽象艺术的广阔领域,是艺术爱好者、专业学生及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分册细述: 第一卷:文艺复兴的辉煌——巨匠的视角与人文精神的觉醒 本卷集中探讨了14世纪至16世纪在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地区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我们将详细剖析乔托(Giotto)对空间透视法的早期探索,以及马萨乔(Masaccio)如何将古典的理想与人体的真实感相结合。重点章节将献给“三杰”——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达·芬奇部分,我们不仅分析《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中的科学观察与完美构图,还将深入探讨其在解剖学、光学及工程学方面的笔记,揭示其“全才”的知识体系如何反哺其绘画创作。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特别是《大卫》和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被置于教廷政治与宗教改革的背景下考察,阐释其对人体力量和精神挣扎的深刻表达。拉斐尔则以其和谐、典雅的“完美主义”风格为核心,解析《雅典学院》中对古典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视觉总结。 此外,本卷还考察了北方文艺复兴的特点,着重介绍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在油画技术上的突破,及其对细节描绘的近乎偏执的热爱,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版画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第二卷:巴洛克与洛可可——情感的张力与感官的盛宴 本卷深入巴洛克(Baroque)艺术的戏剧性与动感,以及随后洛可可(Rococo)风格的轻盈与享乐主义。 巴洛克艺术部分,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明暗对比法”(Tenebrism)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叙事工具,我们分析其如何通过光影的极端对比来增强宗教主题的冲击力和世俗感。济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雕塑和建筑,如《圣特蕾莎的狂喜》,被视为将雕塑、建筑和戏剧融为一体的典范,本卷将分析其流动的线条和捕捉瞬间的能力。在北方,伦勃朗(Rembrandt)的肖像画及其对人性深层心理的洞察,以及维米尔(Vermeer)对光线、室内空间和日常生活的诗意捕捉,构成了巴洛克艺术的另一重要维度。 洛可可部分则转向法国沙龙文化,重点分析华托(Watteau)笔下对爱情与聚会的浪漫描绘,以及弗拉戈纳尔(Fragonard)作品中那种慵懒、感性且充满装饰性的美学趣味,探讨这种风格如何作为对前一个时代严肃性的回应。 第三卷:从浪漫主义到印象派——主观情感与光影的捕猎 本卷关注19世纪艺术的剧烈变革,即从对理性、秩序的反叛到对视觉瞬间的纯粹捕捉。 浪漫主义章节,我们将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激情色彩和戈雅(Goya)对战争与非理性的黑暗探索作为核心议题。特纳(Turner)和康斯太勃尔(Constable)的水彩与风景油画,则标志着自然力量和个体情感在艺术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过渡到印象派,本卷详述了莫奈(Monet)、雷诺阿(Renoir)和德加(Degas)如何走出画室,将目光投向现代都市生活、工厂、火车站和郊外的阳光下。我们不仅展示了他们如何分解光线和色彩,还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新的科学理论(如色彩学)来重塑观看方式。对德加的芭蕾舞女和巴黎咖啡馆场景的分析,揭示了印象派对捕捉“时代精神”的努力。 第四卷:后印象派与象征主义——内在世界的投射 本卷聚焦于印象派之后,艺术家们寻求更深刻结构、更强烈情感或更神秘意义的探索。 塞尚(Cézanne)被视为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我们详细分析他对自然形态进行几何化简化和多重视角构建的实践,及其对20世纪立体主义的深远影响。梵高(Van Gogh)的强劲笔触、厚涂颜料(Impasto)和对比色运用,被视为将个人痛苦和精神世界直接转化为视觉语言的典范。高更(Gauguin)的“综合主义”和对原始文化的向往,探讨了其如何反抗西方工业化的审美疲劳。 象征主义部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黄金时期”作品,以其装饰性图案和对生命、死亡的隐喻,体现了维也纳分离派对传统学院派的决裂。詹姆斯·安索尔(James Ensor)作品中的面具与腐败意象,则预示了未来表现主义的到来。 第五卷:现代主义的爆发——立体、抽象与未来主义的构筑 本卷是20世纪艺术革命的高潮。立体主义部分,对毕加索(Picasso)和布拉克(Braque)如何通过解构和重组物体,打破单一视点,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空间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抽象艺术的起源,本卷将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新造型主义”——对垂直线与水平线、红黄蓝三原色的纯粹运用——视为对艺术回归基本元素的哲学尝试。我们同时考察了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如何尝试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精神震动”来表达纯粹的内在情感,从而奠定了抒情抽象的基础。 未来主义则关注速度、机械和现代性的崇拜,对巴拉(Balla)和波丘尼(Boccioni)的作品分析,揭示了艺术如何试图与工业时代同步呼吸。 第六卷:战后艺术的多元景观——行动、观念与波普的回归 二战后,艺术中心转移至纽约,本卷重点探讨了美国艺术的崛起。抽象表现主义部分,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美学批评被引入讨论,并深入分析了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行动绘画”如何将创作过程本身提升为作品的核心,以及罗斯科(Rothko)的“色域绘画”中对崇高感的追求。 随后,本卷转向对抽象表现主义的集体性和内省性的反思。波普艺术(Pop Art)的兴起,以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为代表,探讨了艺术如何拥抱商业文化、大众媒体和消费主义的图像,以及这种“回归具象”的背后是对艺术精英主义的挑战。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先驱作品,强调“思想即是艺术”,为理解当代艺术的复杂性提供了关键钥匙。 --- 结语: 本套《艺海撷英》系列丛书,旨在构建一条清晰、详实且富有批判性的艺术史脉络,引导读者理解从精湛技艺到观念革命的每一步飞跃。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里程碑式艺术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更全面地领略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当代艺术,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的那种爆炸性的情感释放一直持有一种保留态度,总觉得有些难以捉摸,缺乏可以把握的切入点。然而,这套丛书里关于战后美国艺术运动的那几本,却成功地“策反”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偏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评论腔调去评判艺术家的“动机”,而是非常注重环境的渲染。它详尽地描述了当时纽约艺术圈的气氛——战后的焦虑感、与欧洲传统的决裂渴望、咖啡馆里的哲学辩论,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寻求一种全新的、非具象的表达方式。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当时的访谈录,我仿佛能“听见”那种创作时的内心独白。它用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触,将那些看似混乱的色块和线条,编织成了一个关于时代精神的复杂叙事。这套书让我明白,抽象艺术并非是“什么都不画”,而是艺术家在用一种更原始、更纯粹的视觉语言,来对抗他们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它拓展了我对“美”和“表达”边界的理解,不再执着于具象的束缚,开始欣赏那种纯粹的能量爆发。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艺术书籍的频率并不高,大多时候都是在网上看高清图片过瘾。但这次购入这套丛书,纯粹是冲着它在“材料与技法”方面的详尽记录去的。我个人对版画和早期摄影技术特别着迷,想知道那些老家伙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情况下,创造出那些令人惊叹的效果的。这套书的某个辑录简直是我的“技术圣经”。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这是木刻”,而是详细拆解了不同木板的选材(比如是梨木还是樱桃木)、雕刻刀具的角度、油墨的自制配方,甚至是印刷时的压力控制和纸张的预处理方法。那种对工匠精神的致敬,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步骤图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空洞的赞美。我甚至发现其中有一章节,专门对比了两种不同时代用于铜版画的腐蚀酸的微小差异如何影响了最终线条的锐度和层次感。这种近乎工程师般的精确描述,对于任何想动手实践或者纯粹出于好奇心想了解“幕后故事”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满足。它让我体会到,伟大的艺术背后,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灵感,而是无数次精确的技术实验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最近在尝试重新构建自己的古典主义知识框架,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艺术史著作读起来总是提不起劲,总觉得像是流水账。直到我无意中接触到这套丛书中的某个分册——具体是关于文艺复兴后期佛罗伦萨画派的那个部分,我才找到了久违的学术兴奋感。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且具有批判性。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和生平,而是将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宗教思潮中进行剖析。例如,它深入探讨了某些肖像画中眼神的微妙变化如何反映了美第奇家族权力的衰落与重建,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远超出了单纯的“形似”与“神似”的讨论范畴。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论述中充分引用了当时学者的手稿和信件,这些一手资料的引入,让整个学术论证过程显得坚实有力,而不是空穴来风。它的论证逻辑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背景过渡到微观的笔触分析,层层递进,引导读者进行主动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对于我这种追求深度和体系化知识结构的人来说,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有了更贴近真实的理解。

评分

这套“美术丛书”的选篇思路,体现了一种非常难得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对比的意图,这一点尤其值得称赞。它并没有将焦点局限在西方艺术史的线性发展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非欧体系的杰出案例,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和新鲜感。比如,其中有一册专门分析了十六世纪东南亚某种寺庙壁画的色彩体系与同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色彩理论之间的异同,这简直是打破了学科壁垒的创举。它不仅仅是展示了异域的美,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比,反过来折射出西方艺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性。我尤其欣赏它在对比中使用的视觉分析工具,例如,它用精确的色谱图来比对两种文化中对“蓝”这种颜色的心理感知差异。这种跨界的对话,让人体会到艺术的共通性与独特性并存的魅力。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审美疆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史”应该是建立在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全球坐标系之上的,而非孤立地存在于某一个地域的叙事之中。这套书的综合性布局,让它超越了一般的艺术画册,成为了一部充满启发性的文化探索之旅的指南。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我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的,毕竟“美术丛书”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学院派,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但一上手就发现,这套书的选材眼光非常独到。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画册那样只盯着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咖”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被主流艺术史略微忽视,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中生代或特定地域流派的作品。比如其中有一辑专门讲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某种区域性装饰艺术的演变,那纹饰的精妙和色彩的搭配,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这本书的排版也极其讲究,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使得每一幅画作都能拥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和压迫。纸张的质感摸上去也十分舒服,光泽度和厚度都恰到好处,保证了印刷色彩的还原度,即便是复杂的油画肌理和细腻的水彩晕染,都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者欣赏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单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艺术氛围。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在某些关键画作旁边,会用非常小但清晰的字体标注出创作的背景信息或者所用颜料的技术细节,这对于想深入了解艺术创作技法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