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邏輯學(下捲)》,通稱“大邏輯”,以彆於《哲學全書》中的第一部分“邏輯學”,即通稱的“小邏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邏輯學(下捲)》共分“有論”、“本質論”和“概念論”三編,前兩編閤稱客觀邏輯,分彆齣版於1812年和1813年,第三編稱主觀邏輯,齣版於1816年。全書三編齣版後,黑格爾又著手修訂,僅完成瞭第一編“有論”部分。黑格爾著作共有三種全集本,即米希勒本,格羅剋納本和拉鬆本。中譯本依拉鬆本的編例,以“有論”為上捲,“本質論”和“概念論”為下捲。譯文亦以拉鬆本為主要依據,並參考瞭格羅剋納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編 本質論
第一部分 作為反思自身的本質
第一章 映象
甲、本質的與非本質的
乙、映象
丙、反思
1、建立的反思
2、外在的反思
注釋
3、進行規定的反思
第二章 本質性或反思規定
注釋 在命題形式中的反思規定
甲、同一
注釋一 抽象的同一
注釋二 第一條原始思維律
乙、區彆
1、絕對的區彆
2、差異
注釋 差異命題
3、對立
注釋 教學中對立的大小(量)
丙、矛盾
注釋一 正和負的統一
注釋二 排中命題
注釋三 矛盾命題
第三章 根據
注釋 根據命題
甲、絕對的根據
1、形式與本質
2、形式與質料
3、形式與內容
乙、被規定的根據
1、形式的根據
注釋 用同語反復的根據所作的形式的說明方式
2、實在的根據
注釋 有一個與已有根據者相差異的根據而作齣的形式的說明方法
3、完全的根據
丙、條件
1、相對地無條件的東西
2、絕對的無條件的東西
3、事情在存在中的發生過程
第二部分 現象
第三部分 現實
第二部 主觀邏輯
第三編 概念論
前言
概念通論
分類
第一部分 主觀性
……
精彩書摘
反思作為絕對的反思,是在本身中映現著的本質,並且把自身隻事先建立為映象,為建立起來之有;它作為事先建立的,就直接方麵說,僅僅是建立的反思。但外在的或實在的反思又把自身事先建立為被揚棄之物,即自己的否定物。它在這一規定中二重化瞭,一方麵作為事先建立的東西或說自身反思,即直接物。另一方麵,它又是自己與自己否定地相關的反思;它與自身的相關,就像與自己的那個非有之相關一樣。
因此,外在的反思事先建立一個有,但首先並不是這樣的意思,即:這個有之直接性隻是建立起來之有或環節,而不如說,這種直接性乃是自身關係,而規定性則僅僅作為環節。外在反思與其事先建立之相關,是這樣的,即:這種事先建立乃是反思的否定物,但這樣一來,這個否定物作為否定物又被揚棄瞭。——反思在其建立中直接揚棄其建立,於是它便有瞭一個直接的事先建立。它所麵對的建立是這樣一個東西,即它從那裏開始,並從那裏它纔是自身迴歸,是它的這個否定物之否定。但是,因為事先建立的東西隻是一個否定物或建立起來的東西,上述的東西便毫不相乾;後者的規定性隻屬於建立的反思,但在事先建立的東西中,建立起來之有卻隻作為被揚棄的東西。外在反思在直接物中所規定和建立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對直接物說來,便是外在的規定。——在有之範圍裏,反思會是無限物;有限物被當作是第一位的、實在的,它作為基礎,並且作為長留的基礎,從那裏開始,而無限物則是與此對立的自身反思。
書摘1……物,與肯定物對立,肯定物是揚棄廠的對立之規定,——即依靠自身的、整個的對立,它與自身同一的建立起來之有相對立。
這樣,那既肯定又否定的東西就不僅自在地,而且自在並白為地是肯定的和否定的。肯定物和否定物自在地是那樣的東西,因為它們是從它們的排斥他物的關係小抽瞭齣來,並且它們被認為是按照它們的規定的。某物自在地是肯定的或否定的,當它被如此規定時,並不僅僅是與他物對立。肯定物或否定物不是作為建立起來之有,從而不是作為對立物時,它們每一個便是直接物,是有和非有。但肯定物和否定物是對立的環節:它們的白在之有隻構成共自身反思之有的形式。某物自在地是肯定的,是在與否定物的關係之外;而某物自在地是否定的,也是在與否定物的關係之外;固執在這種規定中的,僅僅是這個自身反思之有的抽象環節。可是自在地有的肯定物或否定物,在本質上是指:成為對立的,那不僅僅是環節,也不屬於此較,而是對立麵特有的規定。所以它們並非在對他物的關係以外而自在地是肯定的或否定的,而是這種關係,固然是作為排斥性的,構成瞭它們的規定或說自在之有;所以它們就自在而又自為地是肯定物或否定物。
注釋
這裏需要說一下,肯定和否定的概念在算術巾是怎樣齣現的。這個概念在那咀被假定為已知的;但因為不是在它的規定瞭的區別中去把握它,所以它便逃脫不瞭不能解決的睏難和麻煩。方纔已經得齣肯定和否定物的兩個實在的規定,——在共對立的單純概念之外,——那就是,一方麵,一個僅僅有差異的、直接的實有,為對立本身提供瞭基礎,這個實有的單純的自身反思與它的建立起來之有相區別。對立因此被當作僅僅是非自在、自為之有的東酉,它又誠然適於差異物。以緻肯定物和否定物每一個都總之是一個對立物,但又對對立物漠不相關而門為地長在,至於兩個對立的差異物中,哪一個被當作肯定的或否定的,在它看來,卻都是一迴事兒。——但是,另一方麵,肯定物是自在的肯定物,否定物是門在的否定物,以緻差異物對此並非漠不相關,而達一點又是其門在、自為的規定。——肯定和否定達兩種形式同時在最初的規定中齣現,它們以這些規定而被引用到算術中去。
+a和-a首先是兩個對立的一般的大小:a是自在地有的單位,為兩者的基礎,是對對久本身漠不相關的東西,它在這裏是僵死的基礎,沒有更進一步的概念。-a誠然被標為否定(負),+a固然被標為肯定(正),但這一個和那一個都同樣是一個對立物。
再者,a不僅是為基礎的單純的單位,而且作為+a和-a,它便是這兩個對立物的自身反思,這裏麵臨著兩個有差異的a,人們耍把兩個中一個標作正的或負的,那是無所謂的;兩個都具有一個特殊的長在,都是正的。
……
邏輯的奧秘與思辨的藝術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邏輯無疑是最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不僅是構建嚴謹論證的基石,更是洞察事物本質、揭示真相的利器。理解邏輯,便是掌握瞭清晰思考、精準錶達、有效溝通的密鑰,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 navigates。 本捲旨在深入探討邏輯學的核心理論與實踐,帶領讀者跨越邏輯的殿堂,領略其博大精深的魅力。我們將從邏輯學的基本概念齣發,循序漸進地揭示其內在的奧秘,並結閤豐富的實例,展現邏輯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一部分:推理的藝術——從演繹到歸納 推理是邏輯學的靈魂,它允許我們在已知事實的基礎上,推導齣新的知識。本部分將詳細闡述兩種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 一、演繹推理:從一般到特殊的必然之路 演繹推理,其核心在於從普遍性的前提推導齣特殊性的結論。它的力量在於結論的必然性:隻要前提為真,結論就必然為真。我們將首先介紹演繹推理的基石——命題邏輯。 命題與命題聯結詞: 命題是邏輯分析的基本單位,它要麼是真的,要麼是假的。我們將學習命題的構成,以及邏輯聯結詞(如“與”、“或”、“非”、“如果……那麼……”)如何組閤命題,形成更復雜的命題。例如,“今天天氣晴朗”和“我去公園散步”這兩個簡單命題,可以通過“今天天氣晴朗,我去公園散步”或“如果今天天氣晴朗,那麼我就去公園散步”等聯結詞構成復閤命題。 推理形式與有效性: 演繹推理的有效性,並非取決於命題內容的真實性,而是取決於推理的形式。我們將學習諸如假言推理(形式如“如果P,那麼Q;P;因此Q”)、選言推理(形式如“P或Q;非P;因此Q”)等經典推理形式,並理解為何它們是有效的。例如,“所有的人都會死亡;蘇格拉底是人;因此,蘇格拉底會死亡”就是一個典型的有效演繹推理。 矛盾、對立與蘊涵: 在命題之間,存在著各種邏輯關係。我們將辨析矛盾(永遠不能同時為真也不能同時為假)、對立(不能同時為真,但可能同時為假)以及蘊涵(一個命題為真則另一個命題必然為真)。理解這些關係,有助於我們更精確地把握命題間的聯係,避免邏輯錯誤。 邏輯矛盾與邏輯真理: 邏輯矛盾是思維的毒藥,它意味著不可能性。我們將探討如何識彆和避免邏輯矛盾,並理解邏輯真理——那些獨立於具體事實、永恒為真的命題。 量詞邏輯: 命題邏輯的錶達能力有限,為瞭處理包含“所有”、“存在”、“有些”等量詞的命題,我們將進入量詞邏輯(謂詞邏輯)的領域。 個體詞、謂詞與量詞: 我們將學習如何將命題分解為個體詞(指代特定對象)、謂詞(描述對象的屬性或關係)以及量詞(如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例如,“所有人都需要呼吸”可以錶示為“∀x (人(x) → 需要呼吸(x))”。 量詞的性質與推理: 量詞的引入,使得邏輯錶達更為豐富,能夠處理更復雜的命題。我們將學習量詞的推理規則,例如,從“所有的人都會思考”可以推導齣“有些正在思考的人是人”,但反之則不一定。 二、歸納推理:從特殊到一般的概率之路 與演繹推理的必然性不同,歸納推理是從個彆事實的觀察齣發,推導齣具有普遍性的結論。它的結論具有概率性,即“很可能”為真,但並非絕對必然。 觀察與概括: 歸納推理是科學發現的重要源泉。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觀察、收集數據,並從中發現規律,形成普遍性的結論。例如,多次觀察到“天鵝是白色的”,就可能歸納齣“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結論。 事例的代錶性與充分性: 歸納推理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觀察事例的代錶性(是否能反映總體情況)和充分性(數量是否足夠)。我們將討論如何評估事例的質量,避免以偏概全。 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歸納推理的一種特殊形式,它通過比較兩個事物在某些屬性上的相似性,推斷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可能相似。我們將分析類比推理的邏輯結構,以及其潛在的缺陷。 科學歸納與強弱歸納: 科學歸納追求更強的證明力,常常結閤瞭統計學和實驗證據。我們將區分強歸納(前提為真時,結論為真概率很高)和弱歸納(前提為真時,結論為真概率較低)。 歸納的局限性與反例: 盡管歸納推理至關重要,但其結論永遠無法被百分之百證實。我們將理解歸納推理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過發現反例來證僞歸納結論。例如,“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歸納結論,就被後來發現的黑天鵝證僞瞭。 第二部分:謬誤的陷阱——識彆與規避非邏輯的思維 在思維的實踐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陷入各種邏輯謬誤的陷阱,導緻結論錯誤,甚至産生誤導。識彆這些謬誤,是提升思辨能力的關鍵一步。本部分將係統梳理常見的邏輯謬誤,並提供識彆和規避的方法。 一、形式謬誤:推理結構的扭麯 形式謬誤是指推理形式本身存在錯誤,即使前提為真,結論也無法得到保證。 肯定後件: 形式為“如果P,那麼Q;Q;因此P”。例如,“如果下雨,地麵會濕;地麵濕瞭;因此,下雨瞭。”——地麵濕可能是因為灑水車,並非必然下雨。 否定前件: 形式為“如果P,那麼Q;非P;因此非Q”。例如,“如果下雨,地麵會濕;沒有下雨;因此,地麵不會濕。”——地麵濕也可能是因為灑水車。 不相容選言的肯定: 形式為“P或Q;P;因此非Q”。當“或”是排他性的(不能同時發生)時,此推理有效。但如果“或”是非排他性的(可能同時發生),則推理無效。 二、非形式謬誤:論證內容的欺騙 非形式謬誤發生在論證內容上,往往利用瞭語言的模糊性、情感的操縱或不相關的因素。 訴諸情感的謬誤: 訴諸憐憫: 企圖通過喚起同情來獲得支持。例如,“你就幫幫我吧,我一個人很不容易。” 訴諸恐懼: 企圖通過製造恐懼來迫使接受。例如,“如果你不這樣做,後果將不堪設想。” 訴諸大眾: 認為多數人相信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例如,“大傢都這麼說,肯定沒錯。” 訴諸權威的謬誤: 不當訴諸權威: 引用一個並非相關領域或無公信力的權威。例如,讓一位著名演員來評論一項科學研究。 訴諸匿名權威: 引用“他們說”、“有人說”等模糊的權威。 稻草人謬誤: 歪麯對方的論點,然後攻擊這個被歪麯的“稻草人”,而非對方真正的觀點。例如,對手主張“需要加強環境保護”,你反駁說“你就是想讓經濟停滯”。 滑坡謬誤: 認為一個行為必然會導緻一係列不可控的負麵後果,而沒有任何充分證據支持這種必然性。例如,“如果允許同性婚姻,那麼下一步就會允許亂倫。” 人身攻擊謬誤(Ad Hominem): 攻擊對方的人格、動機或背景,而非其論點本身。例如,“你這麼說,是因為你這個人太自私瞭。” 轉移話題謬誤(Red Herring): 引入一個不相關的話題,以轉移對當前論題的注意力。 循環論證謬誤: 論證的前提已經包含瞭結論,或者論證是在用結論來證明前提。例如,“聖經是真的,因為它說是真的。” 歧義謬誤: 利用詞語或句子的多義性來誤導。 偷換概念謬誤: 在論證過程中,不經說明地改變瞭某個詞語或概念的含義。 第三部分:邏輯在實踐中的應用——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邏輯並非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貫穿於我們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實用工具。掌握邏輯,就是掌握瞭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一、信息時代的辨彆力:謠言與真相的距離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信息的真僞至關重要。我們將學習如何運用邏輯工具來審視信息,識彆其中的邏輯漏洞和宣傳技巧。 分析信息來源的可信度: 評估信息發布者的權威性、獨立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衝突。 審視論證的邏輯性: 檢查信息中的論點是否清晰,前提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有效。 識彆宣傳與煽動: 警惕利用情感操縱、訴諸權威或製造對立的宣傳手法。 關注事實與證據: 區分事實陳述與觀點錶達,要求信息提供者提供可靠的證據。 二、論證的藝術:如何說服他人 清晰、有力的論證是說服他人的關鍵。我們將學習如何構建邏輯嚴謹的論證,並有效地錶達自己的觀點。 明確論點: 清晰地陳述自己想要證明的核心觀點。 提供充分的理由: 用事實、證據或可靠的推理來支持論點。 組織論證結構: 閤理安排論證的順序,使之條理清晰,易於理解。 預見和迴應反駁: 考慮可能的反對意見,並提前準備好有力的迴應。 三、問題解決的思維模式:化繁為簡的邏輯路徑 邏輯思維為我們提供瞭解決問題的係統方法。 明確問題: 將模糊的問題具體化、清晰化。 分解問題: 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乾個可管理的小問題。 收集信息: 搜集與問題相關的所有信息。 分析原因: 運用邏輯推理找齣問題的根源。 評估方案: 運用邏輯工具來評估不同解決方案的優劣。 製定計劃並執行: 邏輯地規劃行動步驟並付諸實踐。 結語 邏輯學是一門永恒的學問,它不斷發展,適應著人類思想的進步。本捲的探索,僅僅是開啓邏輯殿堂的一扇門。願讀者在深入學習邏輯的過程中,能夠培養齣敏銳的洞察力,清晰的思維能力,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從而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齣邏輯的無窮力量。掌握邏輯,就是掌握瞭通往真理的道路,就是掌握瞭與世界對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