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意義、知識和價值哲學 第十捲(勞特利奇哲學史(十捲本))約翰·V·康菲爾德 人大社

20世紀意義、知識和價值哲學 第十捲(勞特利奇哲學史(十捲本))約翰·V·康菲爾德 人大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約翰·V·康菲爾德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史
  • 20世紀哲學
  • 知識哲學
  • 價值哲學
  • 意義哲學
  • 康菲爾德
  • 勞特利奇
  • 西方哲學
  • 人大社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人大社明德求是書店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30801
商品編碼:1124075922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勞特利奇哲學史(十捲本)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11-15
頁數:520
字數:523000

具體描述


書    名:20世紀意義、知識和價值哲學 第十捲(勞特利奇哲學史(十捲本))

作 者:約翰·V·康菲爾德

齣版時間:2016-11-15 字 數:523 韆字
書 號:230801 ISBN:978-7-300-23080-1
開 本:16 包 裝:平  裝
印 次:1-1 定    價:¥98.00


《勞特利奇哲學史》第十捲曆史地考察瞭20世紀英美哲學的各心主題。它以編年史的方式描述瞭分析哲學中的“語言學轉嚮”,追溯瞭語言研究對哲學主要問題的影響。每一章都列齣瞭大量該領域的主要參考文獻。 
與語言學轉嚮的重要性保持一緻,本書導論和前兩章集中討論語言哲學,隨後的幾章討論形而上學、倫理學和認識論等中心領域。本書也涵蓋瞭美學、政治哲學和宗教哲學等傳統相關主題。然後有幾章是20世紀纔突顯齣來的領域,即應用倫理學、女性主義哲學和法哲學。還有一章緻力於分析後期維特根斯坦。 
本書的作者們對相關討論的持續發展也多有貢獻,有些還做齣瞭很顯著的貢獻。所有章節都條分縷析地處理瞭龐大而復雜的相關主題。讀者還會發現非常有用的20世紀哲學、邏輯學和科學的曆史年錶以及大量的術語詞匯錶。
約翰?V?康菲爾德(John V. Canfield),居於多倫多,在康奈爾大學和多倫多大學講授哲學,著有《維特根斯坦:語言和世界》(Wittgenstein: Language and World,1981)和《鏡中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1990),目前正在撰寫一本關於維特根斯坦的著作。 
目錄 
 
 
 
 
 
總主編序(1) 
作者簡介(4) 
曆史年錶(7) 
 
導言約翰?V?康菲爾德(John V�盋anfield) 
第一章語言哲學馬蒂尼奇(A�盤�盡artinich) 
語言及其用法 
意義的命名理論 
意義的證實理論 
說話者的意義 
言語行為和會話:一種語用學理論 
命名的因果理論 
名稱與信念 
解釋與翻譯 
結論 
第二章語言哲學的形式化工作 
尼諾?B?庫恰瑞拉(Nino B�盋occhiarella) 
把普遍語言看作一種哲學語言的觀念 
把邏輯上完善的語言看作一種理想規則的觀念 
邏輯類型論 
徹底的經驗主義和對世界的邏輯構造 
邏輯經驗主義的意義理論 
符號學與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的三位一體 
從邏輯的觀點看語用學 
內涵邏輯 
普遍濛塔古語法 
言語行動理論和對語用學的迴歸 
第三章形而上學Ⅰ(1900—1945) 
威廉?詹姆斯?迪安祖尼斯(William James DeAngelis) 
導言 
絕對唯心主義:英國和美國的新黑格爾主義 
皮爾士:反形而上學的早期萌芽 
摩爾:常識的使徒 
伯特蘭?羅素 
舊形而上學與新邏輯 
邏輯構造主義 
邏輯原子主義 
威廉?詹姆斯:實用主義、形而上學與中立一元論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被推翻的形而上學 
維特根斯坦與邏輯實證主義 
共同的信念 
共同的問題 
第四章形而上學Ⅱ(1945—) 
伯納德?林斯基(Bernard Linsky) 
形而上學的再發現 
唯名論 
同一性與個體化 
模態形而上學 
邁農主義 
自然主義 
反實在論 
第五章倫理學Ⅰ(1900—1945) 
邁剋爾?斯廷格爾(Michael Stingl) 
摩爾的《倫理學原理》 
直覺主義 
自然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 
實質性倫理學 
迴顧 
第六章倫理學Ⅱ(1945—) 
羅伯特?L?阿靈頓(Robert L�盇rrington) 
第七章知識論保羅?K?莫澤(Paul K�盡oser) 
經驗主義的復蘇 
常識經驗主義者:摩爾與羅素 
邏輯實證主義 
美國古典實用主義 
經驗主義的問題 
奎因論分析性 
卡爾納普論分析性 
認識論中的分析性 
認識論辯護 
知識的條件 
懷疑論 
第八章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 
約翰?V?康菲爾德(John V�盋anfield) 
嚮後期哲學的轉變 
總旨 
語法虛構;形而上學圖像 
用法 
顛倒 
《哲學研究》中的“邏輯” 
何謂簡單物,我們可以考察它? 
語言的根源 
行動 
“本能的”行為 
意嚮 
姿態階段 
簡單的語言遊戲 
從原始物到復雜物 
第三人稱的意嚮陳述:句法 
關鍵詞 
用法;語言遊戲 
功能 
傢族相似 
標準 
�Fusserungen(狀態) 
語言的基石 
私人語言 
方法和範圍 
“哲學的正確方法” 
維特根斯坦與學院派哲學 
維特根斯坦批評的範圍 
第九章政治哲學亞瑟?利普斯坦(Arthur Ripstein) 
元倫理學和概念分析 
功利主義 
馬剋思主義 
實用主義 
1960年代 
羅爾斯 
羅爾斯的批評者們 
自由主義 
分析的馬剋思主義 
共産主義 
女性主義 
公共的和私人的 
第十章女性主義哲學 
薩拉?露西亞?霍格蘭(Sarah Lucia Hoagland) 
瑪裏琳?弗賴伊(Marilyn Frye) 
第十一章法哲學加爾文?G?諾姆(Calvin G�盢ormore) 
基礎法理學 
道德的強製 
懲罰 
因果關係、責任和民事侵權行為 
其他主題 
第十二章應用倫理學賈斯汀?奧剋雷(Justin Oakley) 
導言 
生命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商業倫理學 
結論 
第十三章美學喬治?迪基(George Dickie) 
導言 
心理學時期 
審美經驗 
藝術哲學 
分析時期 
藝術經驗 
藝術哲學 
情境時期 
緒言 
藝術經驗 
藝術哲學 
解釋和評估藝術 
解釋 
評估 
第十四章宗教哲學愛德華?維倫卡(Edward R�盬ierenga) 
唯心主義 
威廉?詹姆斯和實用主義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與過程哲學 
神學語言:可證實性和意義 
維特根斯坦式唯信論 
惡的問題 
本體論證明 
宗教的分析哲學 
宗教認識論 
神學話題 
 
名詞解釋 
索引 
譯後記 










哲學史新篇章:探尋 20 世紀思想的深邃維度 一、 時代的迴響:20 世紀的智識激蕩 20 世紀,是一個充滿劇變與反思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科技飛速發展的衝擊、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無不催生齣新的哲學問題與思考方嚮。理性主義的邊界被挑戰,經驗主義的局限性被暴露,各種思潮如潮水般湧動,在人類思想的版圖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語言的革命、存在的焦慮、知識的界限、價值的重估,構成瞭這個世紀哲學探討的宏大背景。 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中,哲學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賞,而是積極介入現實、迴應時代挑戰的有力工具。從現象學的深沉內省,到存在主義的個體抉擇;從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到法蘭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從後結構主義的解構式審視,到女性主義的賦權呼喚…… 20 世紀的哲學展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與復雜性,它既是人類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也是對構建更公正、更理性社會的艱難探索。 二、 探究的內核:意義、知識與價值的哲學追問 本捲聚焦於 20 世紀哲學思想的三個核心維度:意義、知識與價值。這三個概念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塑造著我們理解世界和自身的方式。 意義的追問,觸及瞭人類存在的根本。從“我是誰?”到“我為何存在?”,再到“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哲學不斷試圖為個體和集體賦予意義。20 世紀的哲學傢們,麵對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疏離感和虛無感,提齣瞭形形色色的解答。有的強調個體自由的創造性,認為意義在於自我選擇和實現;有的則在曆史的進程和社會結構中尋找普遍性的意義,試圖描繪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語言作為意義載體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凸顯,語言哲學的發展深刻地影響瞭我們對意義的理解。同時,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欲望、潛意識,在意義生成中的作用也得到瞭更深入的探討。 知識的探尋,是哲學認識論的永恒主題。20 世紀的知識哲學,在經曆瞭科學主義的輝煌之後,開始反思科學的局限性與權力。知識的來源、構成、可靠性以及其社會影響,成為哲學傢們關注的焦點。邏輯實證主義試圖為知識建立堅實的邏輯基礎,但很快麵臨瞭其自身難以逾越的難題。證僞主義、曆史主義等思潮的齣現,挑戰瞭傳統上關於科學進步的綫性敘事,強調瞭科學理論的不可避免的社會文化語境。知識的社會建構性、知識的相對性等觀點,進一步深化瞭我們對“什麼是知識”的理解。同時,人工智能、認知科學等新興領域的興起,也為知識哲學帶來瞭新的視角和挑戰。 價值的探索,關乎人類的道德判斷、倫理規範和社會理想。20 世紀,麵對傳統價值體係的動搖,以及新的社會政治挑戰,價值哲學迎來瞭巨大的發展。功利主義、義務論、美德倫理等傳統倫理學說在新的語境下被重新審視和發展。然而,更大的突破在於,哲學傢們開始關注價值的起源、性質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道德相對主義、道德虛無主義等觀點,對普遍道德的普適性提齣瞭質疑。後現代主義思潮對宏大敘事的解構,也影響瞭對普遍價值的追尋。與此同時,政治哲學、社會哲學中的價值探討,如自由、平等、正義、人權等概念,在20世紀經曆瞭激烈的辯論和實踐,成為構建現代社會的重要基石。 三、 思想的脈絡:梳理與對話 本捲旨在係統梳理 20 世紀在意義、知識和價值哲學領域的重要思想流派、代錶人物及其核心論點。我們將深入剖析: 語言的革命與意義的追尋: 從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到日常語言分析的興起,語言如何塑造我們的思想和世界觀?意義的本質究竟是固定的還是流動的? 存在主義的個體擔當: 薩特、加繆、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如何從存在的視角齣發,探討個體的自由、責任與意義的創造?麵對荒謬的世界,人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科學哲學的反思與超越: 波普爾的證僞主義、庫恩的範式理論、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認識論,如何挑戰瞭傳統科學觀,揭示瞭科學發展的復雜性?科學知識的界限在哪裏? 批判理論的社會關懷: 源自法蘭剋福學派的阿多諾、霍剋海默、哈貝馬斯等人,如何運用馬剋思主義、精神分析等工具,批判現代社會的異化、意識形態的控製,並探索實現解放的可能? 後結構主義的解構與重構: 福柯、德裏達、利奧塔等人的思想,如何通過解構宏大敘事、揭示權力與知識的關聯,重新審視意義、知識與價值的確定性? 女性主義哲學的視域拓展: 西濛·波伏娃、硃迪斯·巴特勒等人的貢獻,如何從性彆視角齣發,挑戰傳統的哲學範式,重新思考身份、權力、知識和價值的性彆維度? 本書不僅對各流派的觀點進行清晰的闡釋,更注重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思想對話與批判性張力。我們將看到,不同學派在麵對相似問題時,是如何提齣迥異的解答,又是如何在相互影響中不斷發展演變的。這種梳理與對話,將幫助讀者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 20 世紀哲學思想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四、 哲學史的貢獻:理解當下,啓迪未來 20 世紀哲學的發展,並非是對既有思想的簡單重復,而是對人類思想邊界的不斷拓展和深化。它為我們理解當今世界所麵臨的諸多挑戰,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理解意義的危機: 在消費主義、信息爆炸的時代,個體如何避免意義的迷失?20世紀的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為我們提供瞭深刻的反思。 反思知識的邊界: 在“後真相”時代,我們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理解知識的社會屬性和局限性?科學哲學的發展,為我們提供瞭批判性視角。 重估價值的根基: 在多元文化衝突與碰撞中,我們如何尋求普適性的價值,又如何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構建和諧社會?20世紀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提供瞭豐富的思想遺産。 本捲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所呈現的 20 世紀哲學思想的精髓,更在於它所激發的閱讀者對自身思想的審視,對時代問題的關切,以及對未來可能性的探索。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探 20 世紀人類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它也是一麵鏡,摺射齣我們當下所處的思想睏境與精神追求。 通過閱讀本捲,讀者將能夠: 構建清晰的 20 世紀哲學思想圖譜: 瞭解主要的思想流派、核心概念和代錶人物。 掌握分析哲學問題的工具: 學習運用哲學視角,審視和理解現代社會中的各種現象。 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能夠辨彆和評估不同的哲學觀點,形成獨立的思想判斷。 激發對更深層次問題的思考: 引導讀者思考關於生命、知識、社會和價值的根本性問題。 《20世紀意義、知識和價值哲學》第十捲,是“勞特利奇哲學史(十捲本)”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清晰的論述結構,帶領讀者穿越 20 世紀的思想迷宮,抵達知識與智慧的彼岸。這不僅是一部哲學史著作,更是一份獻給所有渴望理解人類思想脈絡、探尋生命意義的讀者的厚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那種需要放慢腳步,甚至需要反復咀嚼的。它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瀏覽獲取結論的作品,它的價值恰恰隱藏在那些極其細密、環環相扣的論證鏈條之中。我個人對其中對“意義”的探討尤其感興趣,它不像早期形而上學那樣試圖尋找一個固定不變的意義源頭,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動態的、在曆史和文化中不斷生産齣來的過程。這種觀點的闡述,清晰地展現瞭二十世紀哲學對人類主體性危機的深刻反思。比如,作者對鬍塞爾的意嚮性概念的繼承與批判,以及隨後被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所顛覆的過程,被描繪得極為細膩,讓人仿佛能看到思想交鋒的火花。這種對思想發展脈絡的梳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他沒有把這些流派割裂開來,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相互影響、相互繼承又相互否定的有機整體。對於希望深入理解現代性睏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無與倫比的工具箱。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光是“20世紀意義、知識和價值哲學”這個主題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更彆提還是勞特利奇哲學史的第十捲,這無疑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一個世紀哲學脈絡的巨著。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厚實的裝幀和嚴謹的排版吸引瞭,這感覺就像捧著一塊知識的基石。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導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康菲爾德先生在試圖構建一個宏大而精密的哲學地圖。他似乎不滿足於僅僅羅列流派和人物,而是試圖探究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劇烈衝擊下,人類是如何重新定義“意義”的根基,如何看待“知識”的邊界,以及“價值”體係是如何被顛覆和重塑的。我特彆期待看到他對現象學、存在主義,乃至後結構主義思潮的整閤性論述,尤其是在語言轉嚮的背景下,這些核心概念是如何被語言哲學深刻影響的。這本書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背景,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我感到它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書,更像是一次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深度對話邀請。它承諾的不是輕鬆的閱讀體驗,而是思想上的蛻變,這纔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評分

翻開這本厚重的捲冊,我立刻被它那近乎檔案整理般的嚴謹性所震撼。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二十世紀哲學思想的中央檔案館,每一頁都承載著時代的重量。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是喜歡從某個自己比較熟悉的切入點開始,但這本書的結構似乎在引導我必須從更宏觀的視野去把握全局。它對知識論(Epistemology)的論述部分,明顯超越瞭早期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對立,轉嚮瞭更關注知識的社會建構性和曆史偶然性的視角。我注意到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維特根斯坦後期的思想如何影響瞭後續的分析哲學以及對“常識”的重新評估,這與當代認知科學的發展形成瞭有趣的呼應。更讓我著迷的是關於“價值”的部分,它似乎沒有簡單地陷入到價值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是試圖在人類經驗的碎裂中尋找新的倫理立足點。這種平衡感,在處理如此復雜的思想遺産時,無疑需要極高的駕馭能力。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初級的探險傢,在康菲爾德教授設定的路綫圖指引下,探索那些布滿迷霧和陷阱的哲學高地。

評分

盡管內容極為艱深,但這本書在編排和翻譯(人大社的版本)上,體現齣瞭對讀者極大的尊重。術語的解釋處理得非常得當,既保持瞭原文的精確性,又兼顧瞭中文讀者的理解習慣,這對於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哲學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我注意到,作者在討論二十世紀中後期,尤其是在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開始齣現分野的時期,是如何巧妙地在兩者之間架設橋梁的。他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緻力於展示他們在共同麵對現代性挑戰時,所采取的不同路徑和所暴露齣的內在張力。這種相對中立、學術性的立場,讓讀者得以更清晰地辨彆不同思潮的強項與局限。讀到這裏,我深刻地意識到,二十世紀哲學並非是意義的終結,而更像是一場關於“如何提問”的深刻革命,而康菲爾德的這部巨著,正是對這場革命最全麵、最權威的記錄和分析,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的基本預設。

評分

這本書的體量和深度決定瞭它更像是一部工具書和案頭參考書的結閤體,而不是一次輕鬆的午後閱讀。我嘗試著去追蹤其中一條綫索——即關於“知識”的客觀性在科學革命和語言學轉嚮後的消解過程——發現作者的敘述邏輯嚴密到幾乎不容許任何跳躍。他從邏輯實證主義的雄心壯誌講起,一步步過渡到蒯因對本體論的挑戰,再到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每一步都基於前文的積纍,邏輯鏈條清晰可見。這讓我對理解這些復雜流派之間的“代際關係”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感。它不是在教你“相信什麼”,而是在教你“如何思考”這些一百年來哲學傢們如何麵對世界崩塌後重新尋找支撐點。如果說有什麼小小的“抱怨”,那就是它實在太厚重瞭,需要一個非常穩定的閱讀環境和充裕的時間投入,但這種投入絕對是值得的,因為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理解復雜思想衝突的思維框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