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與民間信仰、方術及喪葬禮俗的關係, 是一個重要且頗具難度的前沿性課題。薑守誠著的《 齣土文獻與早期道教》立足於考古新材料,結閤有關 傳世文獻,廣泛藉鑒前人成果,運用縝密的邏輯分析 ,通過翔實的文獻梳理和考證,就某些重要議題加以 論述和概括,提齣若乾新見解,豐富和發展瞭早期道 教史的理論建構,對齣土文獻研究亦有積極意義。作 者以敏銳的問題意識,抓住核心綫索,提綱挈領,小 中見大、以點帶麵,係統揭示齣早期道教與方術、民 俗的互動融閤。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援入多種手法展 開跨學科、立體式的綜閤研究,遵循“二重證據法” 的原則和精神,注重收集齣土文獻及考古實物,深入 發掘材料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並將其與傳世文獻進 行比對和參證,藉此拓寬瞭以前比較單一的研究視野 ,有力佐證瞭早期道教對世俗社會的深遠影響及其與 中華傳統文化的密切聯係。
薑守誠 男,1975年4月生,山東煙颱人。1995~1999年就讀於山東聊城師範學院政治係(現為聊城大學政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1999~2002年就讀於廈門大學哲學係,獲哲學碩士學位;2002~2005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2006~2008年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博士後。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專業領域為中國哲學史、道傢與道教文化研究。曾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中國哲學史》、《宗教學研究》、《颱灣成功大學曆史學報》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
序
緒論
一 考古發現對道教學術的重要性
二 早期道教研究的方法問題
三 本書的內容框架
上篇:方術輿道術
**章 放馬灘秦簡《誌怪故事》考釋
一 釋文考訂:研究曆程與學術迴顧
二 簡文編綴及篇題與性質
(一)簡數調整與組閤編綴:爭議及共識
(二)篇題的擬名與文書的格式
三 釋文與譯文的厘定
(一)釋文
(二)譯文
四 放馬灘秦簡《誌怪故事》中的宗教信仰
(一)數字“三”的神秘性
(二)“司命史公孫強”是何許人也
(三)“白狐”是打通生死兩界的靈獸
(四)“柏丘”摺射的空間觀念
(五)“白茅”的闢邪功用及財富象徵
(六)丹復生後的兩件事
(七)祠墓的禁忌
(八)先秦宗教人文語境中的“鬼”及生死轉換狀態
五 結論
第二章 漢代“血忌”觀念對道教擇日術之影響
一 “血忌”溯源
二 道門“血忌”
(一)房中擇時
(二)章醮擇日
(三)道醫養生
(四)斫竹木去蟻
三 結論
第三章 入山輿求仙
——《抱樸子·登涉》所見漢晉時人的入山方術
一 人山的必要性:何山可人?
二 人山擇日:何時可人?
三 人山的防身物品
(一)鏡子
(二)符書:《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
(三)符印:七十二精鎮符、包元十二印
(四)符策:八威玉策
四 隱身術
五 知鬼名
(一)山精
(二)物怪
(三)禽鬼
六 闢蛇術
(一)武都雄黃
(二)“晝地作獄”的炁禁術
(三)厭勝法
七 涉水術
八 闢鬼術
(一)闢鬼三法
(二)入山秘符的功效
九 闢虎狼之術
(一)符印法
(二)氣禁法
(三)暮宿山中避虎狼之禁方
十 結論
第四章 道教“四縱五橫”觀念考源
——從放馬灘秦簡《日書》“直五橫”談起
一 放馬灘秦簡《日書》“行不得擇日”篇釋讀
二 道書所見“四縱五橫”符圖及咒語
三 有關“四縱五橫”的幾個問題
(一)“四縱五橫”的稱謂命名
(二)“四縱五橫”的象徵含義
(三)“四縱”與“五橫”:哪個先晝?
(四)畫地與祝告:何者先行?
(五)畫地(符)的工具
(六)封於圖案的處理方式
四 結論
下篇:葬俗與信仰
第五章 放馬灘M14秦墓闆畫反映的喪葬信仰
一 資料介紹
二 猛虎在墓葬中的角色及功用
三 六博圖在墓葬中的象徵含義
四 結論
第六章 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體現的冥界觀
一 牘文釋讀
二 釋文與譯文的厘定
(一)釋文
(二)譯文
三 有關內容的解讀與分析
(一)復生女子的婚姻歸宿與身份認定
(二)黃圈的含義及其象徵
(三)拘魄於地府
(四)鬼神飲食與天廚、地廚
(五)斂衣與薄葬
四 結論
第七章 香港所藏“鬆人”解除木牘輿漠晉墓葬之禁忌風俗
一 資料簡介
二 “直開”與建除方術
三 喪葬禁忌與時日吉凶
(一)“八魁、九坎,年(玄)望、朔晦,東井、七星”釋讀
(二)“歲墓年命”釋讀
(三)“日月時拘校復重”釋讀
(四)“四時不食”釋讀
四 “拘校復重”與“承負”“解除”
(一)“拘校”及相關語例之徵引
(二)有關“復重”(“重復”)及“承負”等語辭的統計與分析
(三)“死注”與“解除”——“洛子死注咎”釋讀
(四)解“五方(五行)之厄”
五 有關偶人的幾個問題
(一)偶人的種類、數量及其功用
(二)偶人的質地——試析鬆柏之木的宗教功能
六 “天帝”“天帝使者”等稱謂的統計與分析
(一)有關“天帝”“天帝使者”等用語的資料索引
(二)關於“天帝”“天帝使者”真實身份(或原型)的幾種猜測
七 結論
第八章 北涼“緣禾二年”冥訟文書與六朝道教“塚訟”觀念
一 文書語辭辨析及內涵探研
(一)“緣禾二年十月廿七日,高昌郡高寜縣都鄉安邑裏迴國貨辭”條解讀
(二)“行年卅,以立身不越王法”條辨析
(三)“今橫為叔琳見狀枉死,即就後世,銜恨入土”條辨析
(四)“皇天後土,當明照察”條辨析
(五)“鹽羅大王,平等之主,願加威神”條辨析
(六)“召琳夫妻及男女子孫檢校”條辨析
(七)“冀濛列理,辭具”條辨析
(八)“貨母子白大公、己父,明為瞭理,莫爰歲月”條辨析
(九)文書內容之釋讀
二 冥訟文書與勾魂法術
(一)六朝葬俗中的冥訟文書
(二)勾魂索命文書
(三)拘生人魂魄
三 六朝道教的“塚訟”觀念
(一)“塚訟”語辭分析——以《赤鬆子章曆》《真誥》為中心
(二)《真誥》所見“塚訟”之彆稱:“鬼訟”“鬼注”“塚注”
(三)“冥訟”與“塚訟”之異同
(四)“塚訟”之緣由——八十一訟
(五)斷“塚訟”之法
四 結論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這套書(我得用“套”字,因為它內容實在太豐富瞭)在對材料的敏感度和挖掘深度上,簡直達到瞭一個令人咋舌的高度。我記得有幾章專門分析瞭某些特定地域齣土的文書在地方行政管理和法律實踐上的差異。這可比我們一般教科書上讀到的中央集權模型要生動得多!那些具體的案例,比如關於土地糾紛的判詞、地方官吏的任命記錄,雖然隻是殘篇斷句,但作者通過嚴謹的考訂和閤理的推測,還原瞭當時基層社會運轉的真實圖景。閱讀時,我總感覺自己像個“曆史修復師”,小心翼翼地填補著時間留下的空白。它成功地做到瞭將冰冷的考古實物,轉化為有血有肉的社會生活史,這需要極強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史學功底。特彆是對那些涉及法律條文的重新梳理,邏輯嚴密,令人信服,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法律的早期形態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實物支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雖然是嚴肅的學術齣版物,但細節處體現瞭對閱讀體驗的關懷。大量的圖片和圖錶清晰地展示瞭那些模糊不清的拓片和修復後的簡牘原貌,這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因為很多時候,文字描述再精彩,也不如親眼目睹實物的形態來得震撼。我尤其喜歡它在章節末尾設置的“延伸閱讀推薦”,這就像一個高明的嚮導,為你指明瞭下一步可以深入探索的方嚮。它不僅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更像是一個開放的研究課題的“開場白”。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站在一個巨大的曆史圖書館的門口,手裏拿著這本書給的地圖,知道哪裏有最精彩的故事正在等待被發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迴答瞭已有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讀者去提齣更多、更深入的問題。
評分哎呀,最近終於啃完瞭那本關於古籍整理的集子,真是讓人大開眼界!這本書(我姑且這麼稱呼吧,畢竟它太厚瞭!)簡直就是一本“穿越時空的邀請函”。它收錄瞭近年來一些考古發現中齣土的竹簡、帛書的最新研究成果,那種感覺就像是直接和幾韆年前的先賢進行瞭一場深度對話。特彆是那些關於早期文字和文書的考證,每一個字、每一個斷句的背後,都凝聚瞭考據學傢的心血。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某一批楚簡中涉及祭祀儀軌的解讀,那種繁復的、充滿神秘色彩的儀式流程,在研究者的筆下變得條理清晰,讓人不禁想象當年那個場景,焚香、禱告、竹簡在昏黃的燈光下被小心翼翼地展開……這本書的好處就在於,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文獻羅列,而是充滿瞭“偵探小說”般的求證過程,每一次對文獻的重新斷代或釋讀,都像是推翻瞭舊有的定論,讓人對曆史的認識又深瞭一層。對於那些對漢字演變、早期社會結構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翻閱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精神上的“探險”。作者對於學術爭鳴的梳理和態度,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從不避諱學界對某一特定文本的不同解讀,反而坦誠地展示瞭各種觀點的優劣,並最終給齣瞭自己審慎的判斷。這種開放而又負責任的治學態度,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之一。有幾次,我跟著作者的思路,從一個齣土的陶符開始,一路追溯到它可能受到的上古巫術影響,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邏輯,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文獻駕馭能力。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故作高深,而是真誠地邀請讀者一同進入問題核心,共同麵對史料的不確定性。這種“陪伴式”的學術探索體驗,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和樂趣。對於希望瞭解當代中國史學研究前沿動態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極佳的樣本。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專業著作,畢竟涉及的領域太廣,又是“文庫”係列,總讓人覺得離普通讀者有點遠。然而,這本書在梳理那些復雜的思想譜係時,展現齣一種令人贊嘆的宏大敘事能力。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篇齣土的殘捲,而是將它們放入當時整個思想競爭的大熔爐中去考察。比如,書中對早期樸素的宇宙觀和“天人閤一”思想的萌芽階段的探討,簡直是庖丁解牛,把那些碎片化的認知碎片完美地拼接瞭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在比較中見真知”的論述風格,一會兒引用《道德經》的片段進行印證,一會兒又對照馬王堆帛書的原文進行交叉分析,這種多維度的比較,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生動具體,甚至讓人體會到一種古人思維的“質感”。如果你一直對先秦思想的源頭感到好奇,這本書能給你一個非常紮實的、建立在實證基礎上的全新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