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套裝上下冊) | ||
| 定價 | 80.00 | |
| 齣版社 | 重慶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09年11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馮友蘭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0 | |
| 字數 | 50000 | |
| ISBN編碼 | 9787229012632 | |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1918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後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 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係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西南聯閤 大學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中國哲學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壹篇 子學時代
第壹章 緒論
一、哲學之內容
二、哲學之方法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六、哲學之統一
七、哲學與哲學傢
八、曆史與哲學史
九、曆史與寫的曆史
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
十一、曆史是進步的
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一、子學時代之開始
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
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
五、古代著述體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一、鬼神
二、術數
三、天
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
五、人之發現
第四章 孔子及儒傢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對於傳統的製度及信仰之態度
三、正名主義
四、孔子以述為作
五、直、仁、忠、恕
六、義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傢
一、關於墨子之考證
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 之時代
三、墨者為一有組織之團體
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
五、何為人民之大利
六、兼愛
七、宗教的製裁
八、政治的製裁
九、餘論
第六章 孟子及儒傢中之孟學
一、孟子之抱負及其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對於周製之態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經濟製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氣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傢之學”
一、楊硃及道傢之初起
二、陳仲子
三、許行、陳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論者
五、尹文、宋輕
六、彭濛、田駢、慎到
七、騶衍及其他陰陽五行傢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傢中之老學
一、老聃與李耳
二、老學與莊學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對於事物之觀察
六、處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會哲學
八、《老子》對於欲及知之態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會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一、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嚮
二、惠施與莊子
三、《天下篇 》所述惠施學說十事
四、惠施與莊子之不同
五、公孫龍之“白馬論”
六、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
七、公孫龍之“堅白論”
八、公孫龍之“指物論”
九、公孫龍之“通變論”
十、“閤同異”與“離堅白”
十一、《天下篇 》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
十二、感覺與理智
第十章 莊子及道傢中之莊學
一、莊子與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變之哲學
四、何為幸福
五、自由與平等
六、死與不死
七、純粹經驗之世界
八、絕dui的逍遙
九、莊學與楊硃之比較
第十一章 《墨經》及後期墨傢
一、戰國時墨傢之情形
二、《墨經》中之功利主義
三、論知識
四、論“辯”
五、《墨經》中“同異之辯”
六、《墨經》中“堅白之辯”
七、《墨經》對於其他辯者之辯論
八、《墨經》對於兼愛之說之辯護
九、對於當時其餘諸傢之辯論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傢中之荀學
一、荀子之為學
二、荀子對於孔子、孟子之意見
三、荀子對於周製之意見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學
六、社會國傢之起源
七、禮論、樂論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傢
一、法傢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麵之趨勢
二、法傢之曆史觀
三、法傢之三派
四、三派與韓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實
七、嚴賞罰
八、性惡
九、無為
十、法傢與當時貴族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傢
一、關於禮之普通理論
二、關於樂之普通理論
三、關於喪禮之理論
四、關於祭禮之理論
五、關於婚禮之理論
六、關於孝之理論
七、《大學》
八、《中庸》
九、《禮運》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傳》之作者
二、八卦及陰陽
三、宇宙間諸事物之發展變化
四、宇宙間事物變化之循環
五、易象與人事
六、《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 儒傢之六藝論及儒傢之獨尊
一、儒傢之六藝論
二、儒傢所以能獨尊之原因
中國哲學史上:下
深入閱讀後我發現,作者在梳理中國哲學流派脈絡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和極強的邏輯組織能力。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按時間節點切割,而是巧妙地找到瞭貫穿始終的核心問題和思想衝突點。比如,在論述先秦諸子百傢爭鳴時,作者不再是簡單的羅列觀點,而是將不同學派之間的對話和辯證關係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能看到他們之間的思想交鋒。對於後世儒傢思想的演變,特彆是宋明理學的復雜思辨,作者給齣瞭非常清晰的脈絡圖,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心性論”和“理氣論”拆解得非常耐心,對於初學者而言,這簡直是一座燈塔。這種由宏觀架構到微觀細節的把握能力,讓閱讀體驗從單純的信息接收,升華為瞭思維的構建過程,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的論證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雖然是曆史著作,但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傳統學術書籍那種枯燥的壓迫感,反而有一種墨香的韻味。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的處理恰到好處,即便是需要長時間沉浸其中去研讀那些深奧的哲學命題,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的疲勞。這套書的封麵設計,雖然簡潔,卻蘊含瞭某種古樸的哲學意境,讓人在翻開之前,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厚重與深邃。拿到手上,就明白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對於我們這些熱愛紙質書的讀者來說,這種觸感和視覺上的享受,是電子閱讀永遠無法替代的。書脊的設計也很穩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用擔心鬆散,可見作者和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
評分作為一本試圖涵蓋“睏難時候所讀之書”特質的著作,它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其提供的精神支撐和曆史的參照係。在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個人價值感容易迷失的當下,迴顧那些古代哲人如何在動蕩中堅守自己的信念,如何為生命的意義尋找終極答案,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書中對某些關鍵曆史節點的闡述,例如魏晉玄學的興起與士人的精神睏境,簡直是為現代人提供瞭一麵鏡子。它沒有提供廉價的雞湯,而是展示瞭真正的思想傢是如何在睏境中掙紮、突破和升華的。這種對人性深度和曆史必然性的揭示,使得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讓人在迷茫時,能從中汲取到一種堅韌的力量,明白所有的睏惑,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都是有人思考過的。
評分語言風格上,這套書的作者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流暢性。很多曆史哲學的著作往往陷入術語的泥淖,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但這位作者的文字卻像是在一位博學的老友娓娓道來,娓娓道來中又不乏擲地有聲的論斷。尤其在描述那些思想傢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的交織時,敘事手法非常生動,仿佛將枯燥的曆史人物“復活”瞭。我特彆喜歡他引用典籍時的處理方式,不是簡單地堆砌原文,而是精準地嵌入到論述中,並進行恰當的現代語境的解讀,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這種行文的節奏感和文字的張力,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愉悅度。
評分從整體的學術視野來看,這套書的包容性非常令人贊嘆。它沒有將中國哲學局限在狹隘的“經學”範疇內,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領域。對佛教哲學,尤其是禪宗思想的引入和闡述,顯示瞭作者對跨文化思想交流的重視。這種將內部思潮與外部影響結閤起來的宏大敘事,使得對中國思想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完整,避免瞭傳統史學中常見的“孤島化”敘事弊端。讀完之後,你會感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個相互影響、不斷演進的有機整體。這種體係性的構建,對於希望建立完整知識框架的讀者來說,是極具價值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