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晋代,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群书治要三六〇(第2册)》不仅是魏徵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群书治要三六〇(第2册)》将《群书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六大纲目整理成书,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这才终于用箱子箱子装了,书没有被损坏,希望能一直如此
评分《群书治要五十讲》是作者关于《群书治要》五十次讲座的文字结集。《群书治要》自其问世后,虽成就了有唐一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其命运多舛,自宋以来即已销声匿迹,不见于中华大地。清嘉庆年间该书方由日本返回中国故土,但并未引起时人的重视,更未广为流传。直至老一代革命家习@同志发现该书的价值,亲自题词“古镜今鉴”,再度出版之后,方始为社会所关注。《群书治要五十讲》作者潜心阅读该书三年,先后主持出版了《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译注》等书,录制了数百小时关于《群书治要》的讲座。《群书治要五十讲》总结了《群书治要》的治国智慧,为现代人了解此书大开方便之门,尤其值得领导者一读。
评分《群书治要五十讲》是作者关于《群书治要》五十次讲座的文字结集。《群书治要》自其问世后,虽成就了有唐一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其命运多舛,自宋以来即已销声匿迹,不见于中华大地。清嘉庆年间该书方由日本返回中国故土,但并未引起时人的重视,更未广为流传。直至老一代革命家习@同志发现该书的价值,亲自题词“古镜今鉴”,再度出版之后,方始为社会所关注。《群书治要五十讲》作者潜心阅读该书三年,先后主持出版了《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译注》等书,录制了数百小时关于《群书治要》的讲座。《群书治要五十讲》总结了《群书治要》的治国智慧,为现代人了解此书大开方便之门,尤其值得领导者一读。
评分抛开内容不谈,《群书治要》的身世本身就拥有莫大的吸引力,为何?乾隆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顾关元先生据海宁陈乃乾的记载,认为所销毁的书籍是《四库全书》总数的十倍。正如吴晗先生所言:“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回顾血泪史,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对于华夏古老文化而言,无疑是两次“大清洗”。中国文化的魅力始终在于“统一下的多元性”,而“多元性”的破坏无疑是深重的文化灾难。那些消逝的多元文化点,我们只能以扼腕叹息来表达了。而《群书治要》,从宋初失传至民国回归,流离失所,却因祸得福,巧妙地避开了两次“蛮族入侵”的“洗礼”,使得这部古卷的沧桑背后,依旧是盛唐时代的浓重气息,令我们感觉到“古圣先贤”的记载依旧那么可靠与近在咫尺……
评分赶上618,价格太给力了,感谢京东,书自然没得说,好
评分可能大多数人一生也不能读完《四库全书》,那我们就努力学习这部“小四库全书”吧!书是好书,但是第一页翻开就不太好,心里还是有点儿膈应的……
评分后,曾于1616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时的《群书治要》已经缺失卷第四、卷第十三和卷第二十,残存四十七卷了。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册。不幸的是,此时德川家康突然去世,印本只是分赠给了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纪伊两家藩主。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开发行,所以流传在外间的不多。1781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群书治要》未能流布,便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藏僧人抄本《群书治要》,重新校刊。
评分是正版,绝对经典。就是书皮略有些脏
评分不错的,正版,很值得,不错的一套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