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凡四训》展现了基于三教杂糅立场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我们在注解和翻译本书过程中,重历了凡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塑造。我们的解说对于这部并不十分难懂的著作来说,可能是画蛇添足,但是读者如果由此深入了凡先生的时代,体悟了他的教诲,反思了自己的生活,那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是明清以来在民间流行甚广的劝人为善之书,作者为袁了凡。袁了凡,原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坤仪、仪甫等。原号学海,后改为了凡。了凡先生的生平资料主要有清代彭际清所撰《居士传》卷四十五的《袁了凡传》,以及《了凡四训》中有关其生平的自述。此外,吴江及嘉善县志等资料中也有关于了凡先生生平的介绍。
精彩书评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印光大师
★《了凡四训》是教给我们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
——净空法师
目录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附录一 袁了凡传
附录二 云谷先大师传
附录三 自知录
精彩书摘
忏悔是改过的前提,佛教对忏悔十分重视。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终日定为自恣日,在这天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反思和忏悔。按照《四分律>中所言,忏悔须具足五缘:(1)迎请十方之佛菩萨。(2)诵经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证教理。另据华严宗五祖宗密所撰《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小乘的忏悔步骤为:(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2)右膝着地,显奋勉恳切之义。(3)合掌,表诚心不乱。(4)述罪名,说僧残、波逸提等罪,发露而不覆藏。(5)礼足,表卑下至敬之礼。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地涂香泥、设坛等方法。忏悔按性质和方法在佛教中分为不同种类,比如“两种忏悔”,即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制教忏指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戒律教)之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化教忏指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之忏悔,此则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忏悔复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智颉把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借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将抽象意义上的道德具体化为数量上的善行,在现实的生活中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和践行。同时,也具有一种提示功能,将隐而不见的道德转化为显性的数量增减,这是对恪守者的一种提示和鞭策。
……忏悔是改过的前提,佛教对忏悔十分重视。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终日定为自恣日,在这天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反思和忏悔。按照《四分律>中所言,忏悔须具足五缘:(1)迎请十方之佛菩萨。(2)诵经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证教理。另据华严宗五祖宗密所撰《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小乘的忏悔步骤为:(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2)右膝着地,显奋勉恳切之义。(3)合掌,表诚心不乱。(4)述罪名,说僧残、波逸提等罪,发露而不覆藏。(5)礼足,表卑下至敬之礼。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地涂香泥、设坛等方法。忏悔按性质和方法在佛教中分为不同种类,比如“两种忏悔”,即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制教忏指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戒律教)之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化教忏指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之忏悔,此则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忏悔复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智颉把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借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将抽象意义上的道德具体化为数量上的善行,在现实的生活中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和践行。同时,也具有一种提示功能,将隐而不见的道德转化为显性的数量增减,这是对恪守者的一种提示和鞭策。
……
前言/序言
《了凡四训》是明清以来在民间流行甚广的劝人为善之书,作者为袁了凡。袁了凡,原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坤仪、仪甫等。原号学海,后改为了凡。了凡先生的生平资料主要有清代彭际清所撰《居士传》卷四十五的《袁了凡传》,以及《了凡四训》中有关其生平的自述。此外,吴江及嘉善县志等资料中也有关于了凡先生生平的介绍。下面主要依据上述资料,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袁了凡的生平作简要介绍。了凡祖居嘉善陶庄①,他的父亲袁仁在《怡杏府君行状》中说:“余上世,自陈州徙江南,散居吴越间。八代祖富一公,由语儿溪徙居嘉善之净池。历三百余年至吾祖菊泉先生,始入赘吴江之芦墟里。”①表明在很久以前,袁氏家族已从今河南周口淮阳(古陈州)一带迁徙至江南。至八代祖富一公时,从浙江桐乡县西南崇福镇东南的语儿溪迁到了陶庄一带。到袁仁的祖父菊泉先生时,入赘吴江芦墟的徐家。菊泉先生生有三子,其中袁仁的父亲袁祥再入赘嘉善的殳家,从吴江又回到了嘉善治内。吴江和嘉善环绕汾湖相望,相距不远,了凡出生在嘉善,但了凡先生罢官后又回到了芦墟的赵田居住,故而有的传记称了凡为吴江人,有的说为嘉善人。但了凡先生是以嘉善县的生源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彭际清居士说:“了凡之先,赘嘉善殳氏,遂补嘉善县学生。”
据袁了凡的曾祖父袁颢(菊泉)所撰《袁氏家训》,袁氏家族原为当地大家族,十分富有。至袁颢父亲袁顺(杞山)时因为受到谋反案的牵连被抄家。袁顺仓皇出逃,隐姓埋名,直到后来被免罪后,安居在吴江。在朝廷颁布了归还被查抄土地的政令后,袁顺才回到陶庄,但归还的土地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袁颢以医术知名于乡里,《嘉善县志》说他“博学而隐于医”。在行医的同时,他还善于用诊脉来预测吉凶、劝人向善。例如有人不孝,前来诊病,袁颢把脉后说:心脉代表自己,肝脉代表父母。从你的脉象看,心脉强而肝脉弱,好像你对父母不孝。要立刻改正,否则三日后有火灾。三日后果然这人家里遭遇火灾,由此信服袁颢,并对父母十分孝顺。袁颢生有三个儿子,次子就是了凡的祖父袁祥,字文瑞,号怡杏。袁祥生子袁仁,号参坡,也就是了凡的父亲。
《了凡四训》:一部穿越时空的生命智慧启示录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那么几部著作,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以其深邃的智慧,引领无数灵魂走向觉醒与升华。《了凡四训》,便是这样一部堪称“奇书”的经典。它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论述,也非艰涩难懂的宗教教条,而是以一位普通士人——袁了凡(原名袁黄)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与“人生的根本”的真实故事。这部作品,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改变生命轨迹的强大力量,它告诉我们,命运并非注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修身养性,我们能够超越既定的轨道,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了凡四训》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改过、积善、谦德。这四个篇章,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精妙的生命改造体系。 第一篇:立命——看破命运的迷雾,找回人生的自主权 “命由天定”还是“人定胜天”,千百年来,这是无数人心中的困惑。袁了凡最初也是这样,他信奉算命,认为自己的前途早已被星象注定,甚至连寿命也逃不过算命先生的预测。直到他遇到了一位精通命理的高人——孔先生。孔先生为他推算,袁了凡命中无子,寿命也仅止于五十三岁。这个预言,如同当头棒喝,让袁了凡的人生陷入了深深的谷底。他一度认为,既然命运如此,不如放弃求学,浑浑噩噩地度日。 然而,命运的安排并未就此止步。在漫长的岁月里,袁了凡逐渐发现,孔先生的预言似乎在一一应验,他的人生轨迹似乎真的被无形的手操控着。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开始反思。他开始接触佛法,深入研究因果报应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领悟到,那些所谓的“命运”,并非是僵死的判决,而是我们过去行为和思想所种下的因,所显现的果。 “立命”篇的核心,便是要破除对“命”的迷信,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主动权在于自身。袁了凡通过对佛法的体悟,认识到“命”是可以改变的。他明白,过去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我们过去行为的累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当下的行为和思想,将决定未来的命运。这是一种何其振奋人心的认知!它将我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它告诉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审视自身,从“心”开始,做出改变。 第二篇:改过——洗涤心灵的尘埃,铲除命运的障碍 如果说“立命”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么“改过”便是踏上改变之路的第一步。袁了凡深刻地认识到,导致命运不顺、人生坎坷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自身所犯的过错,以及那些不好的习气。这些过错,小则影响个人品行,大则可能祸及子孙。 “改过”篇的精髓,在于“改”字。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自我反省与修正。袁了凡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过错,例如:妄语(撒谎)、欺诐(欺骗)、 the eye (jealousy, envy, lust),以及傲慢、浪费、暴躁等。他认为,这些看似微小的毛病,日积月累,便会成为阻碍我们修身立命的巨大障碍。 改过的方法,同样是具体而微的。他提倡“日省吾过”,每天睡前反思一天的行为,看是否有违背道德良心的地方,是否犯下了上述的过错。一旦发现,就要立即改正,并且要“改心”,即从根本上改变不好的念头和动机。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改,而内心依然故我,那么这种改,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袁了凡还强调,改过要“改心”,并且要“勇猛精进”。因为习气的根深蒂固,改正起来并非易事,需要极大的毅力与决心。他用自己曾经的经历来说明,当自己下定决心改过时,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会有“魔障”出现,这是因为过去的业力在阻碍你的改变。但只要坚持不懈,终究能够突破。 第三篇:积善——播撒生命的种子,收获幸福的果实 “改过”是清除障碍,而“积善”则是积极地为人生播撒希望的种子。如果说改过是“去恶”,那么积善便是“为善”。袁了凡认为,善行是积累福报、改变命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积善”篇中,袁了凡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善行,并且强调了“善巧方便”的重要性。他认为,善行不应是流于形式的,而应是出于真心的。同时,善行也需要智慧,要选择对众生真正有利的方式去做。 他将善行分为“隐善”与“显善”。隐善是指那些不求回报,不为人知的善举,这种善行功德最为深厚。而显善,即便是公开的善举,只要发心真诚,也能获得福报。他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做善事,例如:帮助邻里、救助贫困、供养三宝、戒杀放生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了凡强调了“心念”在积善中的重要性。即使是小小的善念,只要真诚,也能带来功德。反之,即使做了表面上的善事,如果心存恶意或贪图名利,其功德也会大打折扣。 “积善”篇的核心,在于“量力而行,功不唐捐”。意思是说,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善事,并且要相信,所有的善举都不会白费,都会在未来以某种形式回报给我们。袁了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积善的奇效。他曾经因为一次重要的善举,竟然改变了孔先生的预言,不仅无子之命得以更改,而且寿命也大大延长。 第四篇:谦德——涵养内在的德行,成就生命的圆满 “立命”、“改过”、“积善”,是改变命运的三个重要环节,而“谦德”则是这一切的升华与巩固。袁了凡认为,即使做了很多善事,如果缺乏谦逊的美德,也可能功亏一篑。 “谦德”篇,是对“骄傲自满”的深刻批判。他认为,骄傲是人生最大的隐患,它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听不到别人的忠告,从而阻碍我们继续进步。 袁了凡引用了《易经》中的话:“天道亏盈而益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谦逊的力量。他指出,真正的谦逊,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心态上。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自大,不自傲,尊重他人,虚心学习。 他鼓励人们从细节处做起,例如:不抢占功劳,不炫耀自己的成就,乐于助人而不求回报,听取别人的意见,承认自己的错误等等。 “谦德”篇的最终目的,是“谦以致道”。通过保持谦逊,我们才能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最终成就一个圆满而有意义的人生。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光芒万丈,而是内敛的光华,是沉静的力量。 《了凡四训》的时代价值与永恒魅力 《了凡四训》虽然成书于明代,但其蕴含的智慧,却穿越了时空,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常常感到焦虑、迷茫,甚至陷入功名利禄的泥沼。《了凡四训》如同一股清流,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它引导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的欲望和习气,并且勇敢地去面对和改变。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拥有,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充实。 它启示我们积极地行动,改变命运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从当下开始,从小事做起,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过、积善,我们就能一点一滴地积累,最终收获理想的人生。 它教导我们涵养德行,谦逊、感恩、仁爱,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基石。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在社会中获得长久的立足之地。 《了凡四训》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人生的行动指南。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理论,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善念与力量。 阅读《了凡四训》,就像与一位智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他不会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你展示生命的可能性。你会发现,原来命运并非是冷冰冰的宿命,而是由你手中握着的每一份努力、每一份善念所编织成的画卷。 这部奇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不足;它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果你渴望改变,如果你希望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了凡四训》绝对是你不可错过的选择。它将引领你走向一场深刻的生命蜕变,让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