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台湾] 段馨君 著
图书标签:
  • 全球化
  • 中国文化
  • 跨文化传播
  • 剧场改编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文化认同
  • 文化交流
  • 戏曲研究
  • 后殖民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114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60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
字数:1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共七章,书中第一章探讨跨文化剧场理论,实务部分以第二章到第六章数个跨文化剧场表演为例,进行诠释与分析。如第二章论述布鲁克所导演之《摩诃婆摩达》,与第三章探讨谢喜纳最近在上海所执导的《哈姆雷特》,这两位都已在戏剧史中留名,深具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剧场导演,作者的论述深具意义。第四章阐述西方对亚洲,包括中国上海及台北,印度喀拉拉、新加坡、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这些城市中的剧场演出之影响。第五章从十九世纪易卜生之剧作《玩偶之家》与《群鬼》,探讨女性觉醒议题,并研讨其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对中、西方文学、剧场、电影的影响。这也是《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宏观的另一特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跨文化剧场理论
一、法国帕维的跨文化剧场定义
二、德国布莱希特“史诗剧场”
三、法国阿尔托“残酷剧场”
四、法国“阳光剧团”莫努须金
五、英国驻法影剧导演布鲁克
六、美国“环境剧场”谢喜纳
七、波兰格洛托夫斯基与丹麦芭芭
八、小结

第二章 彼德·布鲁克之《摩诃婆罗多》
——诠释与改编或文化偷窃挪用
一、前言
二、改编抑或挪用的争论
三、女性形象
四、彼德·布鲁克与其多变的剧场风格
五、彼德·布鲁克“第三文化环”观念

第三章 谢喜纳上海的《哈姆雷特》
——从纽约《69年的戴奥尼修斯》与台北《奥瑞斯提亚》谈起
一、前言
二、跨文化剧场
三、台北的《奥瑞斯提亚》
四、颜海平的评论
(一)布莱希特对古典中国表演的错误阐释
(二)西方环境剧场形式
(三)费雪·莉希特再戏剧化(Retheatricalization)
五、上海的《哈姆雷特:那是个问题》
六、谢喜纳“表演研究”广阔光谱的方法
七、结语

第四章 西方对亚洲剧场的影响
一、前言
二、文献回顾
(一)中国的话剧历史
(二)在台湾台北的剧场
(三)在日本东京的剧场
(四)在新加坡的剧场
三、跨文化剧场:东西方的交流
(一)上海:《我爱你,你是完美的,但现在变了》
(二)台北:“当代传奇剧场”
(三)新加坡:一个多语言城市
(四)Toga Toyama:铃木方法
(五)在首尔的Nanta
(六)印度的Kathakali
(七)舞台上的性别与性欲
四、结论

第五章 易卜生戏剧中的女性觉醒
——《玩偶之家》《群鬼》对中、西文学、剧场、电影之影响
一、前言
二、生平与主题
三、易卜生影响其他作者
四、对中国文学与电影的影响
五、娜拉的出路
六、《群鬼》——新旧家庭观的对立
(一)与另两作品结局比较
(二)舞台演出与电影改编
……

第六章 莎士比亚与客家歌舞剧《福春嫁女》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七)舞台上的性别与性欲
  在以往,所有印度的Kathakali角色都由男性出演。在Kathakali采用了当代剧场形式后,女性终于被允许加入Kathakali的舞台表演。日本的新剧场重新引入女演员,并使得女性观众也能进入剧场。日本新剧场的情况影响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戏剧女性表演者的态度,女性与剧场关系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十二世纪,女性演员曾在中国剧场中可以扮演剧本中的女性角色,但后来由于禁止娼妓的缘故,女性逐渐失去了演出的机会。在明清两朝,政府禁止女性演出,而“干旦”一词便出现来形容扮演女性的男性,如京剧一直都是由男性出演。
  这种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因为伊丽莎白女王禁止女性上台,所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角色都是由年轻男孩扮演的。在过去,所有这些中国和英国的国家政策,都试着阻止女性与社会接触,女性被视作缺乏艺术的智慧,且被认为只要待在家里处理家事就可以了。因此重新允许女性演员与女性观众回到剧场,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把女性从旧的公共空间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使得她们比以前更平等。对于那些愿意做跨性别演出的男人,在舞台上演出女性角色,包含在KathakaLi中,由外表秀气的男孩演出女人角色;及在京剧中,梅兰芳身为男性演员却是饰演旦角的中国著名演员。然而在京剧历史中,也有女性是扮演男性角色的,如与梅兰芳惺惺相惜,有过一段刻骨铭心感情的赵四姑娘,即为当时中国京剧第一坤角儿。这个持续的跨性别传统,反映中国人对性别的态度是由外表及环境所建构的。服装以及化妆是方便人们区分男女,而不是让他们区分生理差异。
  我认为接受跨性别表演不是为了强调生理差别,而是为了性别身份的视觉形象与意象再现。例如在中国传统京剧里,梅兰芳就是一个生动的跨性别表演者。然而,在这过剩的景观之后,包含了对舞台上女人恋物、异国情调的复杂问题。因此我们才有在亚裔美籍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蝴蝶君》(M.Butter fly)所刻画的角色迦力马承认:“我是一个爱上由男人所创造的女人的男人。”的话(Huang,1988:986)。迦力马呈现出西方男人对东方女人的幻象,也就是害羞、温容、体贴的女性形象。迦力马爱上的是个被西方征服的“完美女人”的幻梦,就如同普契尼所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 fly)一样。
  ……

前言/序言


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回响:一部关于跨文化戏剧的深刻探索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的宏大叙事中,更渗透于艺术、思想等细腻的文化肌理之中。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一部具体的戏剧作品,而是以宏观的视角,审视在全球化语境下,戏剧艺术如何成为承载、转化、乃至重塑文化的独特媒介。它聚焦于“跨文化剧场”这一概念,深入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与融合中,戏剧如何经历改编与再现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本书所揭示的“跨文化剧场”,并非简单地将一种文化的戏剧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创造过程。它涉及到原著的精神内核如何被理解、被挑战、被重塑,以及新的语境如何赋予作品以全新的生命力。作者深入剖析了剧本改编的多个维度,包括但不限于: 文化视角的转换: 在跨文化改编中,原著所处的特定文化语境,例如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往往需要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具有普遍性的视角下进行重新审视。作者探讨了在这种审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读、文化挪用,以及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再创作,避免浅层化和刻板化,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对话。例如,西方古典剧作在东方舞台上的呈现,如何需要克服叙事逻辑、表演程式、甚至观众的接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精心的在地化处理,使其既保留原著的精髓,又能引发东道国观众的共鸣。 叙事结构的重塑: 跨文化改编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可能涉及叙事结构的调整。不同文化在时间观、空间观、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分析,当一个来自东方叙事传统的戏剧被搬上西方舞台,或者反之,剧作者如何需要调整线性叙事、多线叙事,以及对人物弧光、情节发展的逻辑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文化审美和戏剧规律。这种重塑可能意味着删减、增补,甚至彻底颠覆原有的故事线,但其核心在于寻求一种新的、能够被目标文化所理解和接受的讲述方式。 表演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表演是剧场的核心,而表演风格更是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跨文化剧场意味着不同表演体系的相遇与碰撞。本书将探讨,当源自戏曲的程式化表演遇上现实主义的表演技巧,当非洲肢体剧场与欧洲的具象表演相结合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作者会关注演员如何在学习和借鉴不同表演技艺的同时,保持自己文化的根基,形成一种既有传承又具创新性的表演风格,从而呈现出独属于跨文化剧场的独特魅力。 舞台呈现的多样性: 舞台视觉、音乐、灯光等视觉与听觉元素,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跨文化改编往往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重新设计。本书将分析,如何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台装置、服装设计,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异域风情又不失现代感的视觉效果。例如,在改编中国古典名著时,如何运用现代舞美手段,而非简单复制传统戏曲的布景,来营造更具象征意义和表现力的舞台空间。 观众接受与文化阐释: 剧场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观众的接受与回应上。跨文化剧场面临着更复杂的观众群体。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如何理解和解读同一部改编作品?作品中的哪些元素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哪些又可能产生隔阂?作者会分析,优秀的跨文化改编作品,如何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激发观众对不同文化的思考,促进理解与包容,从而实现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价值传播。 本书并非孤立地研究戏剧理论,而是将跨文化剧场的探讨置于全球化这一宏大背景之下,强调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社会意义。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文化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但文化认同的诉求却愈发强烈。跨文化剧场正是这种双重现实的产物。它既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载体,也是文化主体性在交流碰撞中得以确立与再生的场域。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次对“跨文化剧场”这一复杂而迷人的艺术现象的深入梳理和透彻分析。它不是对某一部具体戏剧的介绍,而是通过对“改编”与“再现”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层层剥离,展现了戏剧艺术在全球化浪潮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与无限可能性。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在东西方、南北半球的文化交汇点上,戏剧如何成为连接彼此、理解差异、共创未来的重要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寥寥数语概括的。它以一种近乎侦探式的严谨,剖析了无数跨文化戏剧改编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沉积。书中关于“在地化”与“全球化”之间张力的论述,尤其让我深思。当中国戏曲走向国际,是应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中国性”,以彰显其独特性,还是应该进行深度“减法”,以迎合西方观众的习惯?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丰富的例证,引导读者自行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技术”在跨文化戏剧改编中的作用,从舞台装置的革新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戏剧的表现边界,也让中国传统戏剧焕发了新的生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大洗礼”,对戏剧的理解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读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戏剧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对话与碰撞。书中所探讨的“改编与再现”,并非简单的搬演,而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传统戏剧如何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生,又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回应和重塑着世界舞台。作者的论述细致入微,从莎士比亚在中国戏曲中的“变脸”,到京剧走出国门时所经历的“水土不服”与“涅槃”,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对“戏仿”与“致敬”边界的探讨印象深刻。什么时候是巧妙的借鉴,什么时候又变成了粗暴的挪用?这其中的分寸感,恰恰考验着创作者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熟悉的戏剧作品,也打开了对中国戏剧未来发展的新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带领我在跨文化戏剧的迷人领域里,一次次地“再现”与“发现”。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不仅仅是在讨论戏剧,它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生存”的智慧。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的笔触,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趣味盎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观众”的讨论,无论是国内观众对西方戏剧的“误读”,还是国外观众对中国戏剧的“奇观化”呈现,这些都揭示了文化接受的复杂性。而“改编与再现”,正是处理这种复杂性的重要途径。书中对“原型”的探寻与“变形”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命力。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的家乡戏曲有机会走向国际,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本书给我提供了无数的想象空间,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过去对戏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文本和表演本身,而这本书则将戏剧置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探讨其文化意义与实践路径。作者对于“再现”这一概念的独特解读,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对原作的“再创造”,也是一次与当下文化语境的深度对话。书中对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戏剧的“对话”与“融合”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象征意义”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流失与重构的探讨,这让我更加理解,文化交流并非易事,需要深入的理解和精妙的处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戏剧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大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个精巧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呈现出跨文化戏剧不同寻常的景观。我一直以为,戏剧的改编无非是文字的删改和情节的增减,但《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对“再现”一词的解读,更是让我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指将原作搬上舞台,更是指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对原作精神的理解、转化和新的生命注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中国元素”在全球戏剧中如何被“曲解”又如何被“重构”的分析,这种对误读的深入挖掘,反而揭示了文化传播中的潜规则与可能性。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许多经典的中国戏曲片段,想象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又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巨大潜力,也提醒我们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保持警惕与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步自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