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典:行動的哲學

漢譯經典:行動的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費希特 著,洪漢鼎,倪梁康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行動哲學
  • 翻譯作品
  • 經典
  • 思想
  • 人文社科
  • 文化
  • 書籍
  • 漢譯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386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2586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漢譯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4
字數:28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大哲學傢一生中最深刻的思想獨白
  再現學者成長道路上的坦誠與堅定

內容簡介

  《漢譯經典:行動的哲學》是德國哲學傢費希特的書信選,收錄瞭作者一生中三個不同階段的各種書信。讀者能夠從這裏觀察到費希特一生奮鬥進取的曆程,感知他哲學思想逐漸成熟的脈絡。他曾主動拜訪康德,結下深厚的師徒情誼;他與詩人剋羅普斯托剋的侄女結為夫妻,相伴終生;他在法軍占領下的柏林街頭慷慨演講,鼓舞德意誌民族的愛國激情,抵抗拿破侖的入侵。費希特曾說,他的哲學要把人們從桎梏中解放齣來,“行動!行動!這就是我們生存的目的。”這句自白,堪稱解讀費希特學術生涯的雋語。

作者簡介

  約翰·哥特利勃·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國著名哲學傢。早年齣身貧寒,通過資助在耶拿和萊比锡大學研讀哲學;後結識康德,並通過對康德哲學的研究成為知名哲學傢,曾任柏林大學校長。費希特個性鮮明,終生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他開創瞭帶有其個人標記的知識學,精湛地闡釋瞭“自我意識”,被視為連接康德和黑格爾哲學之間的重要人物。

目錄

引言/1 第一部分 青年漫遊時期(1775―1794)/1 (1)緻父親/5 (2)緻剋裏斯蒂安?弗裏德裏希?佩梭爾德/7 (3)緻約翰娜?拉恩/10 (4)緻約翰娜?拉恩/16 (5)緻約翰娜?拉恩/19 (6)緻約翰娜?拉恩/20 (7)緻約翰娜?拉恩/22 (8)緻約翰娜?拉恩/23 (9)緻約翰娜?拉恩/26 (10)緻拉瓦特/29 (11)緻父母/30 (12)緻馮?波爾格斯杜夫[草稿]/32 (13)緻馮?波爾格斯杜夫[草稿]/35 (14)緻約翰納斯?托伯勒[草稿]/37 (15)緻第特裏希?馮?密爾鐵茲[草稿]/39 (16)緻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魏斯宏/40 (17)緻約翰娜?拉恩/42 (18)緻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魏斯宏/49 (19)緻弟弟哥特海爾夫/52 (20)緻K.G.蘇塔格/57 (21)緻文策爾/59 (22)緻伊曼努爾?康德/60 (23)緻伊曼努爾?康德/62 (24)緻父母/68 (25)緻伊曼努爾?康德/69 (26)緻伊曼努爾?康德/72 (27)緻伊曼努爾?康德/74 (28)緻特奧多爾?馮?捨恩/77 (29)緻伊曼努爾?康德/78 (30)緻約翰娜?拉恩/79 (31)緻伊曼努爾?康德/8l (32)緻剋羅普斯托剋/83 (33)緻伊曼努爾?康德/84 (34)緻弗裏德裏希?伊曼努爾?尼特海默爾/87 第二部分 耶拿時期(1794~1799)/89 (35)緻伊曼努爾?康德/94 (36)緻約翰?沃爾夫岡?歌德/96 (37)緻約翰?沃爾夫岡?歌德/98 (38)緻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03 (39)緻伊曼努爾?康德/104 (40)緻剋裏斯蒂安?哥特勞?福格特/106 (41)緻剋裏斯蒂安?哥特勞?福格特/lll (42)緻弗裏德裏希?席勒/114 (43)緻剋裏斯蒂安?哥特勞?福格特/1116 (44)緻[耶恩斯?伊曼努爾?巴格森?][草稿]/121 (45)緻卡爾?萊昂哈特?賴因霍爾德/124 (46)緻妻子/132 (47)緻弗裏德裏希?席勒/134 (48)緻弗裏德裏希?席勒/136 (49)緻弗裏德裏希?席勒/137 (50)緻卡爾?萊昂哈特?賴因霍爾德/144 (51)緻弗裏德裏希?亨利希?雅可比/150 (52)緻特奧多爾?馮?捨恩/153 (53)緻約翰?埃裏希?馮?貝格爾/156 (54)緻卡爾?萊昂哈特?賴因霍爾德/158 (55)緻伊曼努爾?康德/165 (56)緻弗蘭茨?威廉?容/167 (57)緻弗蘭茨?威廉?容/170 (58)緻約翰?弗裏德裏希?科塔/173 (59)緻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175 (60)緻約翰?恩斯特?剋裏斯蒂安?施密特/177 (61)緻剋裏斯蒂安?哥特勞?福格特/179 (62)緻剋裏斯蒂安?哥特勞?福格特/183 (63)緻卡爾?萊昂哈特?賴因霍爾德/185 (64)緻弗蘭茨?威廉?容/191 (65)緻卡爾?萊昂哈特?賴因霍爾德/194 (66)緻弗蘭茨?威廉?容/204 第三部分 柏林時期(1799―1812)/206 (67)緻妻子/210 (68)緻弗裏德裏希?謝林/213 (69)緻弗裏德裏希?謝林/215 (70)緻弗裏德裏希?謝林/219 (71)緻卡爾?萊昂哈特?賴因霍爾德/221 (72)緻妻子/227 (73)緻妻子/229 (74)緻弗裏德裏希?謝林/231 (75)緻卡爾?萊昂哈特?賴因霍爾德/233 (76)緻卡爾?萊昂哈特?賴因霍爾德/240 (77)緻弗裏德裏希?謝林/245 (78)緻奧古斯特?威廉?施菜格爾/247 (79)緻弗裏德裏希?施萊格爾/249 (80)緻卡爾?萊昂哈特?賴因霍爾德/253 (81)緻弗裏德裏希?席勒/258 (82)緻弗裏德裏希?謝林/261 (83)緻約翰?巴普提斯特?沙德/265 (84)緻弗裏德裏希?席勒/267 (85)緻皇傢內閣/270 (86)緻弗裏德裏希?亨利希?雅可比/272 (87)緻[保羅?約瑟夫?]阿皮亞/275 (88)緻弗裏德裏希?亨利希?雅可比/280 (89)緻[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伯格]/282 (90)緻卡爾?弗拉海爾?阿爾坦施泰因/284 (91)緻卡爾?弗拉海爾?阿爾坦施泰因/287 (92)緻卡爾?弗裏德裏希?馮?拜麥/290 (93)緻卡爾?弗裏德裏希?馮?拜麥/294 (94)緻卡爾?弗裏德裏希?馮?拜麥/296 (95)緻最高當局/300 (96)緻父親/302 (97)緻教育當局/304 (98)緻西斯伯爵/305 (99)緻路德維希?弗裏德裏希?卡特爾/307 (100)緻尤裏烏斯?愛杜阿德?赫希格/309 附錄/311 (1)日記:一個不眠之夜的浮想/311 (2)日記:拜訪康德/315 (3)嚮歐洲各國君主索迴他們迄今還在壓製的思想自由/319 (4)為糾正公眾對法國革命的判斷進一言/327 (5)封閉的商業國/345 費希特生平和著作年錶/390 費希特書目/394 後記/398

精彩書摘

前言/序言



《行動的哲學》 目錄 第一部分:行動的根基 第一章:何為行動? 行動與非行動的界限 意圖、意願與欲望 理性、情感與行動的驅動 行動的預設與條件 行動的自主性與決定論的辯論 第二章:行動的主體 自我意識與主體性的形成 理性的角色:規劃、選擇與執行 情感的影響:激情、恐懼與誘惑 習慣、性格與行動模式 他人的存在與行動的社會性 第三章:行動的語境 環境的製約與機遇 社會規範、法律與道德的邊界 文化傳統與曆史遺産 物質條件與資源限製 時間維度: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二部分:行動的維度 第四章:理性行動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決策理論與最優選擇 知識、信息與行動的準確性 計算、權衡與風險評估 長遠規劃與短期目標 第五章:情感行動 情感的種類與強度 情感的錶達與抑製 情感在決策中的作用 激情、衝動與審慎 同情、共情與利他行動 第六章:道德行動 道德原則與價值體係 義務、權利與責任 功利主義的視角 德性倫理的視角 契約倫理的視角 道德睏境與抉擇 第七章:政治行動 權力、閤法性與權威 公民參與與民主實踐 集體行動與社會運動 革命、改革與穩定 國際關係與國傢行為 第三部分:行動的挑戰與超越 第八章:行動的障礙 知識的局限與不確定性 意誌薄弱與自我控製的挑戰 恐懼、焦慮與怯懦 惰性、拖延與逃避 外部壓力與強製 第九章:行動的策略 信息收集與分析 目標設定與分解 計劃製定與調整 風險管理與應對 溝通、協作與說服 堅持與韌性 第十章:行動的意義 行動與自由 行動與責任 行動與創造 行動與自我實現 行動與曆史進程 前言 人類存在的本質,或許就在於行動。從最微小的生理反應,到最宏大的社會變革,無一不以行動為載體,以意誌為驅動,以目標為導嚮。我們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一部由無數行動構成的宏大敘事。然而,關於“行動”本身,我們卻常常思考得不夠深入。我們被動地捲入事件,我們習慣於跟隨慣性,我們淹沒在日常的瑣碎之中,卻很少停下來審視:什麼是真正的行動?行動是如何發生的?我們為何而行動?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行動? 《行動的哲學》一書,正是試圖在這些根本性的問題上,進行一次深刻的探索。它並非為行動者提供一套現成的行動指南,也非羅列齣種種行動的成功案例。相反,它著力於挖掘行動的深層根基,剖析行動的復雜維度,並反思行動所麵臨的挑戰與最終的意義。這本書的目標,是引導讀者從一個更廣闊、更深刻的視角來理解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 我們常常將行動與“做”等同起來,但真正的行動遠不止於此。它蘊含著意圖,連接著意識,受到情感的驅動,並受製於我們所處的內外環境。它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構成我們生命軌跡、塑造我們人格特徵、影響我們社會互動的核心要素。理解行動,就是理解我們為何成為我們現在的樣子,以及我們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本書將從多個層麵展開對行動的哲學審視。首先,我們將追溯行動的起點,探討“何為行動”這一基本概念,區分主動的、有意識的行為與被動的、無意識的反應,辨析意圖、意願和欲望在行動發生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我們將深入分析行動的主體,理解自我意識、理性認知、情感波動、性格養成以及他人在行動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我們也無法忽視行動發生的語境,包括外部環境的製約、社會規範的約束、文化傳統的浸潤以及曆史進程的影響,這些都與我們的行動息息相關。 在理解瞭行動的根基之後,我們將深入探討行動的各個維度。理性行動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它涉及規劃、決策、計算與權衡,目標是實現最優化的結果。然而,人類的行動並非總是純粹理性的産物,情感的洪流往往能輕易地顛覆理性的部署,激情、恐懼、愛與恨,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與行為。更進一步,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其行動往往與道德緊密相連。我們將審視不同的道德理論如何解釋和指導我們的道德行動,探討責任、義務與權利的邊界。而對於更廣闊的社會層麵,政治行動的邏輯、機製與意義,也將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然而,行動之路並非坦途。我們必然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障礙:知識的局限讓我們無法完全預知後果,意誌的薄弱使我們難以抵製誘惑,恐懼與焦慮常常讓我們裹足不前,惰性與拖延阻礙著我們邁齣第一步,而外部的壓力與強製更是對我們行動自由的直接挑戰。正視這些障礙,是我們邁嚮有效行動的第一步。 理解瞭障礙,我們便可以開始思考行動的策略。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找到關鍵,如何設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如何製定靈活的計劃,如何管理風險,如何通過溝通與協作達成目的,如何在挫摺麵前保持韌性?這些策略的運用,能夠幫助我們將潛在的行動轉化為現實的成就。 最終,我們或許會迴歸到對行動的意義的追問。行動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追求自由,承擔責任,實現創造,還是達緻自我實現?在宏大的曆史進程中,個體的行動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行動的哲學》期望通過這些層層遞進的思考,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行動的全新框架,幫助我們在紛繁蕪雜的生活中,更清醒地認識自己,更明智地做齣選擇,更有效地采取行動,從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嚮。 這是一場關於我們自身最根本的存在方式的哲學漫步,它邀請每一位讀者,在審視過往行動的同時,也為未來的行動,點亮一盞指引方嚮的燈。 第一部分:行動的根基 第一章:何為行動? “行動”這個詞,在日常語言中似乎易於理解,但一旦我們試圖深入探究其本質,便會發現其背後隱藏著復雜的哲學意涵。最直觀的理解,行動是將某個想法、意圖或目標,轉化為實際的行為過程。然而,這種轉化並非總是直接且無縫的。在“意圖”與“行為”之間,存在著一係列至關重要的中介,它們共同構成瞭行動的發生機製。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行動與非行動的界限。並非所有的身體活動都構成“行動”。例如,當一個人因為突發的疾病而抽搐,這是一種生理反應,而非有意識的行動。一個熟睡的人在翻身,即便身體發生瞭位移,也不能將其視為自覺的行動。行動的根本特徵在於其意圖性。即使意圖微弱,即便意圖並非完全清晰,但至少存在著某種內在的驅動力,使主體傾嚮於做齣某種行為。反之,被動的接受、純粹的反射、自然的進程,這些都屬於非行動的範疇。 意圖是行動的靈魂。它預設瞭一種指嚮未來的狀態,或者某種期望達成的結果。意圖與意願緊密相連。意願是一種更主動、更具能動性的心理狀態,它包含瞭對實現意圖的主動追求。一個飢餓的人有“吃東西”的意圖,但當他決心去廚房找食物時,這種意圖就轉化為瞭一種意願。而欲望,則是意圖和意願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欲望可以激發意圖,可以強化意願,但欲望本身並非行動。欲望可能存在,但行動卻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未能發生。我們可能渴望成功,但如果缺乏付諸行動的意願和實際的行動,這種渴望就僅僅停留在願望的層麵。 行動的發生,往往是理性與情感相互作用的結果。理性提供瞭規劃、分析、權衡的能力,它幫助我們評估不同的行動方案,預測可能的後果。例如,一個人想要減肥,理性會告訴他需要控製飲食和增加運動。然而,情感,如對美食的誘惑、對運動的抵觸,也極大地影響著他的行動。激情有時能驅使人做齣驚人之舉,而恐懼則可能讓人望而卻步。行動的驅動力,往往是理性與情感復雜交織的産物,有時是理性的引導,有時是情感的催化,有時則是兩者之間的拉扯與博弈。 每一個行動,無論多麼微小,都建立在一係列預設與條件之上。當我們決定行走時,我們預設瞭地麵是平坦的,預設瞭我們的腿有力量,預設瞭沒有阻礙。這些預設往往是我們習以為常而未曾察覺的。行動的發生也依賴於各種條件,包括我們自身的身體狀況、外部環境的配閤、是否有可用的工具等等。當這些預設被打破,或者條件不具備時,原先的行動計劃就可能被迫中止。 關於行動的根本性質,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關於自主性與決定論的辯論。決定論認為,一切事件,包括人的行動,都是由先前的因果鏈所決定的,自由意誌隻是一種幻覺。如果決定論為真,那麼我們聲稱的“自主行動”究竟還有多少真實性?相反,自主性理論則強調,在某些情況下,個體擁有真正的選擇能力,能夠獨立於外在的決定性因素而做齣決定。理解行動,就必須直麵這一深刻的哲學難題。我們究竟是自由的行動者,還是被因果鏈所束縛的木偶?即便在決定論的框架下,如何理解“我們”——這個具有意識和意圖的主體——在行動中的角色,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行動並非發生在真空中,它總是涉及主體。主體是行動的發齣者,是意圖的承載者,是決策的執行者。理解行動,首先要理解行動的主體。自我意識是主體性的基石。正是因為我們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纔能産生“我想要做什麼”的念頭。這種自我意識,讓我們能夠反觀自身,審視自己的意圖和動機。 理性在行動主體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理性包括瞭規劃能力,即設想未來的可能性並製定實現目標的步驟;選擇能力,即在不同的行動選項中進行權衡和取捨;以及執行能力,即按照計劃將想法付諸實踐。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根據已知的信息,分析利弊,做齣相對最優的決策。 然而,情感同樣是行動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感的種類繁多,從細微的喜悅到強烈的憤怒,從微弱的厭惡到深刻的恐懼。情感可以極大地影響我們的判斷,讓我們在做齣理性評估之外,因情緒的波動而做齣齣乎意料的行動。激情可能驅使人産生強大的行動力,但有時也可能導緻魯莽和衝動。恐懼可能讓我們規避風險,但也可能讓我們錯失良機。誘惑則常常挑戰我們的理性和自製力,驅使我們做齣違背長遠利益的短期選擇。 習慣與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我們的行動模式。長期的重復行為會形成習慣,使得某些行動變得自動化,無需過多思考。例如,每天早上刷牙的習慣。性格則是一係列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徵的集閤,如內嚮或外嚮、謹慎或冒險、樂觀或悲觀。這些性格特徵會影響我們麵對相似情境時的傾嚮性反應,從而構成我們獨特的行動風格。 更重要的是,行動的主體並非孤立存在。他人的存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動。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我們的行動常常需要考慮他人的反應、他人的期望、他人的利益。即使是看似獨立的個人行動,也常常是在社會互動的背景下發生的。我們會模仿他人,我們會受到他人鼓勵或阻礙,我們會為瞭迎閤他人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行動的社會性是其不可忽視的重要麵嚮。 除瞭主體自身,行動的語境也對其發生和性質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們並非生活在真空之中,我們的行動總是發生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這個環境包含瞭物質條件(如我們是否擁有所需的工具、能源)、地理條件(如地形、氣候)以及社會環境(如我們所處的文化、社會結構)。環境既可能為行動提供製約,也可能提供機遇。例如,在一個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們進行農業生産的行動就更容易成功。在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人們獲取知識和進行創新的行動就更容易實現。 社會規範、法律與道德,構成瞭行動的重要約束和指導。社會規範規定瞭在特定情境下何種行為是被接受的,何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法律則為社會秩序提供瞭強製性的保障,界定瞭閤法的與非法的行動。道德則涉及對善惡、對錯的判斷,引導人們做齣符閤倫理要求的行動。這些無形的規則,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動選擇,塑造著我們的行為邊界。 文化傳統與曆史遺産,則為我們的行動提供瞭深厚的背景。我們所處的文化,塑造瞭我們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模式。曆史上的事件、人物和思想,也可能成為我們當下行動的參照、激勵或警示。我們繼承瞭前人的智慧與經驗,也在不斷地書寫著新的曆史篇章。 物質條件與資源限製,是行動最直接的製約因素。資源的稀缺性,往往導緻競爭與衝突,也迫使我們在行動中進行權衡和取捨。我們可用的物質資源,直接決定瞭我們能夠采取何種行動,以及行動的規模和效果。 時間維度,更是影響行動的根本要素。我們的行動總是發生在“現在”,但“現在”又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瞬息。過去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們當前的行動提供瞭參考;而我們今天的行動,又將深刻地影響著未來的走嚮。對時間的感知和管理,是有效行動的關鍵。我們是否能夠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我們是否能夠對未來進行長遠的規劃?我們是否能夠珍惜眼前的時光?這些都與行動的成功與否息息相關。 理解瞭行動的根基——即行動的本質、行動的主體以及行動發生的語境——我們纔能更好地把握行動的復雜性。這僅僅是探索行動之旅的起點,後續的部分,我們將更深入地剖析行動的不同維度,以及行動所麵臨的挑戰與可能達成的意義。 第二部分:行動的維度 第四章:理性行動 在人類眾多的行為模式中,理性行動無疑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一種。它代錶著人類運用智慧、邏輯和計算能力,有意識地追求特定目標的過程。理性行動並非簡單的“照章辦事”,它包含著深刻的判斷、周密的策劃和審慎的執行,旨在最大化預期收益,規避潛在風險。 理性行動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理解。工具理性關注的是效率和效果,即如何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産齣。它是一種“手段-目的”的邏輯,旨在找到達成目標的最佳工具和方法。例如,一個企業傢會運用工具理性來優化生産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價值理性則關注的是行動本身的價值,即行動是否符閤某種內在的、非功利的價值信念。例如,一個環保主義者即便知道保護環境可能帶來經濟上的損失,但仍會堅持其行動,因為他認為保護環境本身就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 決策理論是研究理性行動的核心領域之一。它試圖理解和預測個體或群體在麵對多個選項時,如何做齣選擇。決策理論的核心在於,個體擁有一係列偏好(preferences),並且能夠對不同選項的效用(utility)進行評估。在理想情況下,理性行動者會選擇能夠最大化其效用的選項。然而,現實世界的決策往往充滿不確定性,因此,風險評估就成為理性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性行動者會嘗試預測不同選擇可能帶來的不同結果,並為這些結果分配概率,然後計算期望效用。 知識、信息與行動的準確性息息相關。理性行動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動者所擁有的知識和信息的質量與數量。信息越全麵、越準確,越有可能做齣明智的決策。缺乏信息或者信息錯誤,都會導緻理性計算的偏差,從而可能導緻非理性的行動結果。因此,對於理性行動者來說,信息收集與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前置步驟。 計算、權衡與風險評估是理性行動的具體操作。在做齣選擇時,理性行動者會仔細地權衡不同選項的優缺點,計算它們可能帶來的收益和成本,並評估其潛在的風險。這種權衡並非總是簡單的加減法,有時需要考慮長期的影響,有時需要考慮非量化的因素。例如,選擇一份工作,除瞭薪資,還需要考慮工作內容、發展前景、工作環境等多種因素。 長遠規劃與短期目標之間的關係,也是理性行動的重要考量。過度關注短期目標,可能導緻忽視長期發展;而完全沉溺於長遠規劃,又可能讓我們錯失眼前的機遇。理性行動者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將長遠的願景分解為一係列可行的短期目標,並有計劃地推進。 盡管我們強調理性在行動中的重要性,但必須認識到,純粹的理性行動在現實中是罕見的。人的行為往往是理性與情感交織的産物。然而,對理性行動的深入理解,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和評估那些以目標為導嚮、以邏輯為基礎的行動。 第五章:情感行動 如果說理性行動是人類思想的産物,那麼情感行動則更多地源於人類內心深處的感受。情感並非總是理性的對立麵,它常常是驅動行動的強大力量,也是構成人類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情感在行動中的作用,對於全麵認識人類行為至關重要。 情感的種類與強度韆差萬彆,從微不足道的煩惱到巨大的狂喜,從輕微的厭惡到極度的恐懼。這些情感的強度,直接影響著它們對行動的驅動力。強烈的愛可能促使人做齣犧牲,極度的恨可能導緻毀滅性的行為,而深刻的悲傷則可能讓人陷入長久的停滯。 情感不僅僅是內心的體驗,它們也伴隨著錶達與抑製。我們會通過麵部錶情、肢體語言、言語來錶達情感,而有時,齣於社會規範或個人原因,我們也會選擇壓抑或隱藏自己的情感。情感的錶達或抑製,本身就可能構成一種行動,或者影響後續的行動。 情感在決策中的作用是復雜且多維的。現代心理學研究錶明,情感並非總是阻礙理性決策,有時反而能夠為決策提供重要的信息。例如,當我們對某個選項感到“直覺式”的厭惡時,這可能是一種潛意識對潛在風險的警示。然而,過度的情感波動,如憤怒、恐懼或狂喜,則極有可能扭麯我們的判斷,導緻衝動和非理性的決策。 激情、衝動與審慎是情感作用於行動的幾種不同錶現。激情是一種強烈的情感狀態,它能夠賦予行動者巨大的能量,但如果缺乏審慎的引導,很容易導緻魯莽的衝動,使得行動缺乏周密的考慮。相反,審慎則是一種基於理性判斷和情感控製的行動態度,它強調在行動前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評估,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同情、共情與利他行動,則展現瞭情感的積極一麵。同情是指對他人苦難的關懷,而共情則進一步能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這些情感體驗,常常能夠驅動人們做齣利他行動,即不計較個人得失,為他人提供幫助。這些行為,雖然有時看似不符閤狹隘的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卻構成瞭社會互助和群體繁榮的重要基礎。 情感行動與理性行動並非總是二元對立,它們往往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對情感作用的理解,幫助我們認識到人的行為不僅僅是邏輯計算的結果,更是心靈體驗的錶達。 第六章:道德行動 道德行動是人類社會中最具規範性和約束力的行動類型之一。它涉及到對善惡、對錯的判斷,以及基於這些判斷所采取的行為。道德行動的根基在於價值體係,並對個體和社會産生深遠的影響。 道德原則與價值體係構成瞭道德行動的基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流派,都形成瞭各自的道德原則和價值體係,例如,仁愛、公正、誠信、自由等。這些原則指導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評價行為,如何做齣選擇。 義務、權利與責任是道德行動的核心概念。義務是指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是道德的要求。權利是指我們應當獲得的保障,是道德的訴求。責任則是道德行動者需要對其行為及其後果承擔的歸屬。理解這些概念的邊界和相互關係,對於進行道德判斷和采取道德行動至關重要。 關於道德行動的解釋,存在著不同的哲學視角。功利主義認為,道德行動的目標是最大化整體的幸福或效用。因此,一個道德行動應該是能夠帶來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的行動。德性倫理則強調行動者的品格和德行,認為一個道德行動者應當培養良好的德性,例如勇敢、誠實、慷慨等,而無需過度關注具體行為的後果。契約倫理則認為,道德的根源在於社會成員之間達成的某種隱性或顯性的契約,行為是否道德取決於其是否符閤這些契約的原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麵臨道德睏境與抉擇。當不同的道德原則發生衝突時,當行動的後果難以預測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如何做齣選擇,成為瞭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些睏境的齣現,恰恰說明瞭道德行動的復雜性,也促使我們不斷地反思和深化對道德的理解。 第七章:政治行動 政治行動是發生在社會集體層麵,涉及權力、資源分配和社會秩序建構的行動。它既是社會運作的驅動力,也是社會變遷的催化劑。理解政治行動,有助於我們認識到個體在集體命運中的角色,以及社會組織的運作規律。 權力、閤法性與權威是政治行動的核心要素。權力是指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而閤法性則是指權力被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程度。權威則是一種被認為是正當的、擁有執行力的權力。政治行動往往圍繞著權力的獲取、運用和閤法性展開。 公民參與與民主實踐是現代政治行動的重要體現。在民主社會中,公民通過投票、參與公共討論、組織社會運動等方式,對政治過程施加影響,錶達自己的訴求。集體行動與社會運動,是公民錶達意願、爭取權益的重要途徑,它們能夠挑戰既有秩序,推動社會變革。 然而,政治行動也可能以革命、改革與穩定等不同形式齣現。革命是一種顛覆性的變革,旨在徹底改變現有的政治和社會結構。改革則是漸進式的改進,旨在優化現有體係。而穩定則意味著維持現狀,抵製劇烈的變動。政治行動的性質,往往取決於其所處的曆史階段和麵臨的具體問題。 在國際關係中,國傢行為構成瞭政治行動的宏觀層麵。國傢之間的互動,包括外交、貿易、軍事對抗等,都構成瞭復雜的政治行動。理解這些行為的邏輯和後果,對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 政治行動的維度,將我們從個人行為的層麵,提升到瞭社會組織和集體命運的層麵。它揭示瞭人類在構建和維護社會秩序方麵所付齣的努力與麵臨的挑戰。 第三部分:行動的挑戰與超越 第八章:行動的障礙 盡管我們渴望行動,但現實卻常常讓我們步履維艱。行動並非總是理所當然的,它需要剋服一係列內在與外在的障礙。認識這些障礙,是有效行動的第一步。 知識的局限與不確定性是行動最根本的障礙之一。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掌握所有相關的信息,也無法百分之百地預測未來的走嚮。這種不確定性,使得任何行動都伴隨著風險,也讓我們的規劃和決策變得更加睏難。我們可能因為信息不足而做齣錯誤判斷,或者因為無法預見意外情況而導緻計劃落空。 意誌薄弱與自我控製的挑戰是內在的強大敵人。我們可能明知某些行為對我們有害,卻難以抵製誘惑。我們可能設定瞭遠大的目標,卻難以堅持下去。自製力,即控製衝動、延遲滿足、專注於長期目標的能力,是有效行動的關鍵,而這恰恰是許多人麵臨的嚴峻挑戰。 恐懼、焦慮與怯懦是情感層麵的巨大阻礙。對失敗的恐懼,對未知的焦慮,以及由此産生的怯懦,常常讓我們不敢邁齣嘗試的步伐。它們像無形的枷鎖,束縛著我們的手腳,阻止我們去追求我們所渴望的。 惰性、拖延與逃避則是行動的“慢毒藥”。“明天再說”、“等會兒再做”的念頭,日積月纍,就侵蝕瞭行動的動力。拖延不僅會讓我們錯過良機,還會增加內心的壓力和焦慮。而逃避則是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它可能暫時緩解不適,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外部壓力與強製,則來自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來自傢庭、工作、社會的期望和壓力,有時會讓我們感到窒息,限製我們的選擇。而直接的強製,如法律的製裁或他人的威脅,更是對我們行動自由的直接剝奪。 認識到這些障礙的存在,並非是為瞭讓我們灰心喪氣,而是為瞭讓我們能夠更清醒地審視自己的處境,並開始思考如何剋服它們。 第九章:行動的策略 既然行動之路充滿障礙,那麼有效的行動就離不開策略的運用。策略並非一成不變的公式,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的應對之法。 信息收集與分析是所有策略的起點。在采取行動之前,充分地瞭解背景信息、相關的知識、潛在的風險和可能的機遇,是做齣明智決策的基礎。這需要主動的搜尋、辨彆和分析能力。 目標設定與分解是確保行動有方嚮性的關鍵。明確、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性強、有時間限製(SMART)的目標,能夠為行動提供清晰的指引。將宏大的目標分解為一係列可執行的小步驟,能夠降低行動的難度,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計劃製定與調整是行動的藍圖。一個周密的計劃,包含瞭行動的步驟、時間錶、資源分配以及應對預案。然而,計劃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在執行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靈活的調整。 風險管理與應對是規避意外的重要環節。識彆潛在的風險,評估其可能性和影響,並提前製定應對措施,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這包括分散風險、購買保險、建立備份等多種方式。 溝通、協作與說服是社會性行動的關鍵。在許多情況下,單打獨鬥難以成事。有效的溝通能夠增進理解,避免誤會;良好的協作能夠匯聚力量,提升效率;而有力的說服則能夠爭取支持,化解分歧。 堅持與韌性是剋服睏難的基石。行動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摺和失敗。堅持下去,意味著不輕易放棄;而韌性則是在逆境中保持積極心態、從失敗中學習並重新站起來的能力。 這些策略的運用,需要結閤個人的特質、所處的環境和行動的目標,纔能發揮齣最大的效用。 第十章:行動的意義 當我們深入探究瞭行動的根基、維度、障礙與策略之後,最終會迴歸到對行動本身意義的追問。行動的終極目的何在?它為何如此重要? 行動與自由密不可分。自由並非僅僅是沒有束縛,更重要的是擁有選擇的能力,並且能夠基於自身的判斷和意願采取行動。行動,是對自由的實踐和實現。當我們能夠自主地規劃和執行自己的行動時,我們就體驗到瞭真正的自由。 行動與責任如影隨形。每一個行動,都會産生相應的後果。承擔這些後果,就是承擔責任。自由地行動,也意味著自由地承擔行動所帶來的責任,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行動與創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從最早的工具製造,到如今的科學技術、藝術創作,一切文明的成果都來自於行動。行動,是我們將想象力轉化為現實,將可能性轉化為存在的過程。 行動與自我實現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標。通過積極的行動,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行動,是我們塑造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必由之路。 行動與曆史進程息息相關。宏大的曆史敘事,並非憑空産生,而是由無數個體的行動匯聚而成。每一個人的行動,無論大小,都可能對曆史的走嚮産生微小的影響,共同書寫人類的未來。 《行動的哲學》一書,試圖從多個角度,為我們揭示行動的深層邏輯和價值。它並非要提供一套行動的秘籍,而是引導我們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我們是如何行動的?我們為何而行動?我們又該如何行動?在理解瞭行動的復雜性之後,我們或許能夠以一種更清醒、更負責、更富創造力的方式,去迎接人生的每一個選擇,去書寫屬於自己的生命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漢譯經典:行動的哲學》我可是期待已久,拿到手就忍不住要好好翻閱一番。剛翻開沒幾頁,就被作者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給震撼到瞭。他似乎能看透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行為模式,並將其提煉成一套精妙的理論體係。那種感覺就像是,你一直以為自己是自由地在行走,突然間有人拿齣一張地圖,清晰地標示齣你每一步的軌跡和背後的驅動力。書裏對於“行動”的界定非常寬泛,不隻是我們可見的物理動作,更包括瞭那些潛意識裏的決策、情感的反應乃至思維方式的定勢。特彆是有一章專門討論瞭“慣性與突破”,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作者卻用嚴謹的邏輯和大量的案例,拆解瞭這種“難以改變”的內在機製,並指明瞭從泥潭中掙脫的可能路徑。我個人對其中關於“目的性模糊”如何導緻行動效率低下的分析深有感觸,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一段時間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很多看似忙碌的背後,其實隻是在無效的重復中自我安慰。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極其紮實,行文如行雲流水,但又絲毫不失其思想的深度和銳度,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哲學思辨的讀者,也能被其強大的敘事能力所吸引,跟隨作者的思路深入探索。

評分

接觸《行動的哲學》已經有一段時間瞭,我發現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觀察角度發生瞭微妙的轉變。以前看到彆人做某事,我可能隻會停留在“他為什麼這樣做”的錶麵疑問,但現在,我忍不住會去探究其背後的“行動邏輯鏈”。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解碼器”。它不評判行動的好壞,而是專注於解析行動的生成和維持機製。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自由意誌”與“結構決定論”之間的張力時所采取的立場——它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描繪瞭一個復雜、動態的相互作用場。那種對人類能動性的深刻敬畏,與對環境約束的清醒認識,完美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既充滿希望又不失現實感的思想光譜。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裏構建一張屬於自己的思維導圖,試圖將書中各個概念有機地聯係起來。這種主動的、深度的參與感,是很多暢銷書無法提供的。這本書更像是一塊磨刀石,它磨礪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讓人在麵對復雜決策時,能夠更加審慎、係統地去構建自己的行動方案。

評分

我通常對這類理論性極強的作品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哲學思辨很容易陷入自我欣賞的泥沼,最終淪為“為賦新詞強說愁”。然而,《漢譯經典:行動的哲學》的價值,恰恰在於其強大的實踐指導意義。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是什麼”的描述,而是大膽地邁嚮瞭“應該如何做”的探討。比如,書中對於“認知失調”如何影響後續行動的分析,非常到位。它揭示瞭我們為瞭維護內部一緻性,往往會閤理化那些錯誤的早期決策,從而陷入更大的泥潭。這對於任何需要長期規劃和持續執行力的領域,比如企業管理、個人發展規劃乃至人際關係維護,都提供瞭極具價值的警示。書中列舉的那些曆史案例——無論是某個帝國的興衰,還是某個科學發現的坎坷曆程——都被作者用來印證其理論的普適性。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啊哈!”的瞬間,感覺自己正在接收一套高階的操作手冊,而不是一套空洞的教條。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漢譯經典:行動的哲學》的體驗,我會選擇“結構重塑”。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後能記住幾個金句就萬事大吉的讀物,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自下而上地重塑讀者認知框架的。我發現自己對一些日常詞匯的理解都變瞭。比如,“拖延”不再僅僅是懶惰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復雜的、由多個行動變量相互製衡所導緻的“最優(盡管是次優)的行動策略”。這種視角的轉變,極大地降低瞭對自身行為的道德評判,反而增強瞭解決問題的理性態度。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也值得稱贊,文字流暢,準確傳達瞭原作的精髓,避免瞭那種翻譯腔過重帶來的閱讀障礙。它成功地將西方嚴謹的邏輯體係與我們熟悉的語境做瞭有效的嫁接,使得深奧的議題變得可親近。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咀嚼、值得放入書架深處、時常取齣來對照當下睏境進行反思的重量級作品,它帶來的思想震撼是持久而深刻的。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本“哲學”讀物會是那種晦澀難懂、充滿術語的“天書”,讀起來會非常費勁。但《漢譯經典:行動的哲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它在處理宏大概念時,展現齣一種驚人的“接地氣”的敘事技巧。作者引用瞭大量貼近生活的場景和曆史典故,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論立刻變得鮮活起來。舉個例子,書中關於“預期迴報”與“實際付齣”不對等時産生的“行動癱瘓”現象的討論,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過去想學編程卻總是半途而廢的經曆——那種付齣瞭努力卻看不到立竿見影效果的挫敗感,這本書給齣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哲學解釋。更讓我欣賞的是,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堆砌觀點,而是層層遞進,從最基礎的個體行為動力學,逐步推導到群體行動的湧現現象,最後落腳到社會層麵的變革動力分析。這種由微觀到宏觀的構建方式,極大地增強瞭理論的整體性和說服力,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親眼見證瞭一個龐大行動體係的完整構建過程,邏輯閉環非常嚴密,讓人幾乎找不到可以反駁的空隙。

評分

【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動】

評分

這一事態被許多膚淺的幻象所隱蔽。無論如何,我們相信我們的觀點比那些最偉大的心智的觀點更優越,更高級——這要麼是因為我們的觀點是我們的時代的觀點,而可以設想,比最偉大的心智的時代更為晚近的我們的時代,也比他們的時代更優越;要不然就是因為我們相信,每一個最偉大的心智從他們的觀點齣發都是正確的,但是,和他們聲稱的不一樣,他們不絕對正確:我們知道不可能有唯一的(the)絕對真實的實質性的見解(substantive view),隻有絕對真實的形式性的見解(formal view);那種形式性的觀點在於這樣一種洞見,即,一切整全性的見解都與某種特定的視角相關,或者說,所有整全性的見解都是相互排除的,沒有一種可能是絕對真實的。那些對我們隱藏我們真正的處境的膚淺的幻象根本上是這樣的(是這樣一個幻象):我們比,或者說我們可能比過去的最明智的人更明智。我們因此而受惑扮演(劇院)經理和馴獅人的角色,而不是專注而馴順的聆聽著的角色。然而我們必須麵對我們驚人的處境,這一齣境是為這樣一種必然所創造的,即,我們試圖成為比專注而馴順的聆聽者,也即,裁判,更多的東西,而我們又沒有能力成為裁判。就我而言,在我看來,這一處境的原因在於,我們已經失去瞭所有我們可以信賴的,絕對可靠/權威的傳統,給我們權威的指導的nomos(法,規範),因為我們的直接的教師和教師的教師相信一個絕對理性的社會的可能性。這裏我們每個人都被迫憑藉他自己的力量來尋找他自己的方嚮,無論它們是多麼地有缺陷。

評分

不錯,滿意!

評分

這很費希特

評分

作者簡介 ······

評分

(Hannah Arendt,1906—1975)

評分

書質量很好,京東服務很好。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愛。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