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雅校注(套装上下册)

箕雅校注(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朝鲜] 南龙翼 著,赵季 校
图书标签:
  • 经学
  • 古籍
  • 校注
  • 箕雅
  • 先秦
  • 文献
  • 文化
  • 历史
  • 学术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23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8
套装数量:2
字数:10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箕雅》是朝鮮《本文「朝鮮」指自古朝鮮至一九一○年以前朝鮮半島歷代政權,下同》漢詩規模最大的一部詩歌總集。
  朝鮮漢詩最著名的三部總集是《青丘風雅》、《國朝詩删》、《箕雅》。但《青丘風雅》由於是朝鮮王朝前期成宗時代文臣金宗直(一四三一-一四九二》编選,所以其後自成宗至肅宗二百年間優秀詩作未能收入,不能善其終;許筠所编《國朝詩删》則只收朝鮮王朝漠詩而不收新羅、高麗漢詩,不能溯其始。惟《箕雅》最為晚出,貫穿新羅、高麗、朝鮮三朝,收羅宏富,影響很大。
  《箕雅》编輯者是朝鮮王朝肅宗時代著名詩人南龍翼《二八一八-二八九二》,字雲卿,號壺谷,謐文憲,宜寧人。朝鮮肅宗時文臣,文科及第,歷任兩館大提學及禮曹、吏曹判書。己巳换局時流配明川,死於配所。以文章書法見長。著有《壺谷集》《扶桑錄》。壺谷深於詩學,於朝鮮各家詩人之作沉潛吟詠,發之評論在在多有,撰為《壺谷詩話》,載于《詩話叢林》中,讀者可以參看筆者《詩話叢林箋注》。

目录

前言
凡例
箕雅序
箕雅校注卷之一
五言绝句
箕雅校注卷之一
七言绝句
箕雅校注卷之三
七言绝句
箕雅校注卷之四
七言絕句
箕雅校注卷之五
五言律詩
箕雅校注卷之六
五言律詩
箕雅校注卷之七
七言律詩
箕雅校注卷之八
七言律詩
箕雅校注卷之九
七言律詩
箕雅校注卷之十
七言律詩
箕雅校注卷之十一
五言排律
七言排律
箕雅校注卷之十二
五言古詩
笠《雅校注卷之十三
七言古詩
箕雅校注卷之十四
七言古詩
附錄
不姓氏三人
附一
 箕雅目錄
附二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书摘

  臣罪如山死亦甘,圣恩犹许谪江南。临岐最有无穷痛,慈母今年七十三。
  《诗评补遗》:权韬光海时被谪三嘉,有诗曰:上尔瞻惜其才,奏其诗,特原之。宋时有人不悦于秦桧,尝试谒之,桧问:「从何来?」对以「道由沅湘」。桧问:「有诗否?」曰:有之。仍诵曰:「东风吹雨草萋萋,路入黄陵古庙西。帝子不来春又去,乱山无数鹧鸪啼。」桧爱其才,改容礼待。与尔瞻之白原权韬古今一揆。虽以桧、瞻之恶,亦能爱才。世之不爱才而忌疾反害者,能不愧此两人乎?
  山行即事 车云辖
  峡堕繁霜草木知,长川脉脉向何之。老龙抱子深渊裹,卧教明春行雨期。
  《诗评补遗》:车沧州云辂《竹栖楼》诗曰:「头陀云树碧相连,屈曲西来五十川。铁壁俯临空外鸟,琼楼飞出镜中天。烟霞近接官居界,风月长留几案前。始觉真珠贤学士,三分刺史七分仙。一读之爽然。且如《山行即事》诗曰:「峡堕新霜草木知,寒江脉脤向何之?老龙抱子深渊裹,卧教明春行雨期。」诗意清奇,道人所未道。评诗者以沧州优于五山。沧州尝自论诗曰:则精米流脂五百石,家兄则皮杂谷并一万石耳。

前言/序言

  《箕雅》是朝鲜(本文「朝鲜」指自古朝鲜至一九一○年以前朝鲜半岛历代政权,下同)漠诗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朝鲜汉诗最著名的三部总集是《青丘风雅》、《国朝诗删》、《箕雅》。但《青丘风雅》由于是朝鲜王朝前期成宗时代文臣金宗直(一四三一-一四九二》编选,所以其后自成宗至肃宗二百年间优秀诗作未能收入,不能善其终;许筠所编《国朝诗删》则只收朝鲜王朝汉诗而不收新罗、高丽汉诗,不能溯其始。惟《箕雅》最为晚出,贯穿新罗、高丽、朝鲜三朝,收罗宏富,影响很大。
  《箕雅》编辑者是朝鲜王朝肃宗时代著名诗人南龙翼《一六二八-一六九二》,字云卿,号壶谷,谧文宪,宜宁人。朝鲜肃宗时文臣,文科及第,历任两馆大提学及礼曹、吏曹判书。己巳换局时流配明川,死于配所。以文章书法见长。着有《壶谷集》、《扶桑录》。壶谷深于诗学,于朝鲜各家诗人之作沉潜吟咏,发之评论在在多有,撰为《壶谷诗话》,载于《诗话丛林》中,读者可以参看笔者《诗话丛林笺注》。
《箕雅校注》(套装上下册)图书简介 一、 缘起与价值: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 《箕雅校注》(套装上下册)并非一本简单的古籍整理,而是一扇通往古老文明深邃殿堂的窗户,一次与先贤智慧的深度对话。本书以其严谨的校勘,精到的注释,以及对文本精义的深刻阐释,为读者呈现了中华文明早期思想的瑰宝——《箕雅》。这份古老文献,承载着先民对于宇宙、人生、社会治理的朴素认知与深刻洞见,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箕雅”之名,其意深远。“箕”,在古代象征着农业的丰饶与生生不息,也寓意着承载、孕育;“雅”,则代表着典雅、正宗、高尚。《箕雅》之名,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内容的核心——记录了早期先民对于天地自然的观察与理解,对人伦道德的规范与期盼,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构想与实践。这些思想,犹如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虽然古老,却依然闪烁着启迪人心的光芒。 然而,历经岁月洗礼,古籍文本的流传往往伴随着讹误、残缺与理解上的障碍。传统的抄写、刻印过程中,文字的误脱、句读的错位,乃至后世解读的偏差,都可能使得原初的意义蒙上阴影。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的挑战,《箕雅校注》应运而生。其价值,首先体现在“校注”二字上。 “校”,是严谨细致的文本辨析。编著者如同考古学家般,深入文献的肌理,广泛搜集传世的各种版本,对比异文,考证字词的本义,辨析文本的真伪与流变。他们不厌其烦地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吸收其精华,也勇于挑战其不足,力求回归文本最接近原貌的状态。每一次校勘,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审慎追问,对文本意义的精确还原。 “注”,则是深入浅出的解读与阐释。古人的语言,其词汇、语法、思维方式与我们当下已然不同,许多概念的内涵也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箕雅校注》的注释,并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旁征博引,将《箕雅》中的概念与同时代的其他文献,如《诗经》、《尚书》等进行对照,揭示其思想的渊源与发展。同时,注释也注重从哲学、伦理、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古人思想的深层意涵,以及这些思想对于理解我们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箕雅校注》(套装上下册)的出版,不仅是对一种重要古籍的文献整理,更是对中华民族早期智慧的系统梳理与传承。它为学者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也为有志于探寻民族精神源头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 二、 内容纵览:早期文明的智慧图景 《箕雅》作为一部承载着早期文明思想的文献,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当时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认知与价值判断。虽然具体篇章和内容随着历史的流传可能有所损益,但其核心精神与价值取向,在《箕雅校注》的整理下,得以清晰地展现。 (一) 天地自然:敬畏与感应 早期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自然现象的密切观察与深切感应。《箕雅》中很可能包含了大量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等自然界的描绘与思考。这些描绘并非简单的自然记录,而是融入了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朴素理解,以及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例如,书中可能描绘了四季的更替,反映了先民对农时农事的重视,以及对自然节律的顺应。对风雨的祈盼与警惕,则体现了对农业收成与生存保障的关切。山川河流的描绘,可能与早期部落的图腾崇拜、地理认同相关。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感悟,也折射出他们“天人合一”的早期思想萌芽,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感应的观念。 《箕雅校注》中的注释,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自然描绘背后的文化含义。例如,某个关于风的描述,可能不仅仅指天气现象,更可能暗含着某种预兆或象征意义,与祭祀、占卜等活动相关联。对星辰的观测,也可能与古代的天文学、历法研究紧密相连。 (二) 人伦道德:和谐与规范 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道德规范的确立。《箕雅》很可能深入探讨了早期社会的人伦关系,如父子、君臣、夫妇、兄弟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是早期社会维系稳定的基石,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书中可能强调了孝道,将尊敬长辈、奉养父母视为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对于君臣关系,可能提出了忠诚、勤政、仁爱等要求,以期实现政治上的和谐与稳定。夫妇之道,则可能强调了贞洁、互敬互谅。兄弟之情,则可能倡导团结友爱、互助互让。 《箕雅校注》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道德规范产生的历史土壤。为什么孝道在当时如此重要?其社会功能是什么?这些道德要求,是否受到早期宗教观念或祖先崇拜的影响?通过深入的校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朴素的道德原则,构成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重要源头,影响深远。 (三) 社会治理:秩序与教化 作为一个早期的社会群体,对如何有效治理社会、维持秩序,也必定是《箕雅》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书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关于统治者行为准则、民众教化方式、刑罚制度等方面的论述。 例如,可能强调了统治者的德行,认为“德者,治之本也”。优秀的统治者应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从而获得民众的拥戴。在教化方面,可能提出了“兴教化”、“重礼仪”等主张,希望通过道德教诲和礼仪规范,使民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维护社会秩序。对于刑罚,可能也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旨在警戒犯罪,维护公平正义。 《箕雅校注》将能够帮助我们梳理这些治理思想的脉络。这些治理原则,是基于何种社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它们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治理思想有何异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窥见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以及先民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早期探索。 (四) 个人修养:德行与品格 除了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关注,《箕雅》也可能涉及对个人品格的塑造与修养。这体现在对智慧、勇敢、诚信、谦逊等美德的推崇,以及对贪婪、傲慢、欺诈等恶习的批判。 书中可能鼓励人们追求智慧,不断学习,增长见识。对勇敢的赞扬,可能体现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以及在集体利益面前的无私奉献。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而谦逊则被看作是保持进步的重要品质。 《箕雅校注》的注释,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关于个人修养的思想,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价值体系相契合的。这些美德的培养,对于个人如何在早期社会中获得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具有怎样的意义?通过深入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早已有之,并构成了中华民族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编校特色: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箕雅校注》(套装上下册)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离不开其卓越的编校特色。编著者以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这部古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 广集善本,精审异文: 本书的校勘工作,坚持以广泛搜集为基础。编著者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了当时能够见到的各种版本的《箕雅》,包括宋、元、明、清各代的刻本、抄本,以及零散的引文资料。通过对这些不同版本进行仔细比对,辨析其文字的异同。 异文的辨析,是校勘的关键环节。编著者会根据字词的本义、上下文的逻辑、以及历史文献的惯例,审慎地判断哪种文字更为合理,更接近原貌。他们会详细记录每一处异文的出处,并给出自己的校勘结论,以及详细的理由。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箕雅校注》的文本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为学界提供了最接近原著的文本依据。 (二) 深入考证,精妙注释: 本书的注释工作,是其另一大亮点。注释不仅仅是对字词的简单释义,更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和文化溯源。 首先,在字词解释方面,编著者会追溯字词的本源,考察其在先秦时期的具体用法,避免望文生义。他们会参考历代学者的注释成果,吸收其合理之处,同时也会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更为精到的解释。 其次,在文化内涵的阐释方面,注释会深入挖掘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等。例如,当遇到一个难以理解的词语或概念时,编著者会引证《诗经》、《尚书》、《左传》、《墨子》、《庄子》等相关经典,将《箕雅》的文本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进行解读,从而揭示其思想的渊源、演变和影响。 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名等,注释也会给予必要的考证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背景信息。这种详实而富有见地的注释,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使得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在相对容易的情况下,理解古籍的深邃内涵。 (三) 版本说明,源流清晰: 《箕雅校注》的前言或凡例部分,通常会详细说明本次校注所依据的版本,以及编著者在校勘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对于读者了解本书的学术背景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同时,对于《箕雅》的版本流传,本书也可能会提供一定的考证,梳理其在历史上的主要版本及其特点,帮助读者了解这部古籍的文献传承史。这种清晰的版本说明和源流考证,彰显了编著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四、 阅读价值:传承智慧,启迪当下 《箕雅校注》(套装上下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更在于其对于当下社会的启迪意义。 (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箕雅》作为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思想内容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特质。通过《箕雅校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二) 启迪哲学思考与人生智慧: 《箕雅》中蕴含的关于天地万物、人生道德、社会治理的早期思想,虽然朴素,却往往直指人性的根本。阅读《箕雅校注》,能够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价值追求、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三) 提升古籍阅读能力与学术素养: 对于对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箕雅校注》是一部极佳的学习范本。通过学习本书的校勘和注释方法,可以提升阅读古籍的能力,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 (四) 丰富历史视野,理解文明演进: 通过《箕雅》这部早期文献,我们可以窥见先民们在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挑战时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独特发展轨迹。 《箕雅校注》(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巨著。它不仅是学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华文明源头、探寻民族精神奥秘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与古人对话,感受先贤的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开创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这套《箕雅校注》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升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古典文本的理解,往往受限于我们当下的认知框架。而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帮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智慧和情感。作者在注释中,常常会引用大量的相关文献,旁征博引,却不显得杂乱,反而将一个原本模糊的概念,勾勒得清晰而饱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诗歌、散文中的情感表达时,所做的细致分析,他能够捕捉到字里行间那种难以言说的微妙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达到的。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注解,仿佛亲身经历了作者所描绘的历史场景,感受到了古人的喜怒哀乐。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我枯燥的学术研究生活注入了一股清流!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细枝末节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古籍中晦涩难懂的词句,要么是文献本身的版本问题,要么是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让我一筹莫展。以前,我只能依靠自己积累的经验,或是翻阅一些零散的工具书,效率低下不说,还常常担心理解的偏差。而《箕雅校注》的上、下两册,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指南针,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校勘和精辟的注释,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一一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多版本差异时的严谨态度,他不仅会指出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别,还会根据上下文、历史文献等进行考证,给出最有可能的校订,这种治学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每次捧起它,都感觉像是与一位博学的前辈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第二段 说实话,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对它是否能真正满足我阅读的需求,心里还有点打鼓。毕竟,对于“校注”这样的学术性内容,如果写得过于枯燥乏味,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箕雅校注》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实实在在的。它的语言风格,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失掉一种流畅的叙事感,这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探索的乐趣。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解释一些典故和引文时的处理方式,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出处,还会结合当时的社会风俗、思想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让这些古老的文字仿佛鲜活起来。我曾经因为一个词的理解,在不同的古籍中纠结了好几天,最后翻阅《箕雅校注》,发现作者用一个段落就将问题讲得明明白白,而且还提供了几种不同的解读角度,让我豁然开朗。这套书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

评分

第三段 我向来是个对细节非常挑剔的人,尤其是在阅读古籍时,一点点的歧义都会让我不安。之前,我接触过一些校注类的书籍,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是简单的文字增删,要么是牵强附会的解释。《箕雅校注》却让我看到了“校注”的真正价值。它的校勘工作做得极其扎实,每一处改动,都有理有据,绝非信口开河。我曾仔细对照过原书中的几个疑难之处,发现作者的校注不仅准确,而且考虑得非常周全,甚至连字形、字音的变化都做了考量。更难得的是,他的注释并非空洞的解释,而是深入到文本的内在逻辑,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原意,以及这些文本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每次读完一个篇章,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对那个时代、那部作品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这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学术态度,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中,实在难能可贵。

评分

第五段 对于那些像我一样,热衷于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找真知的读者来说,《箕雅校注》无疑是一座宝藏。它的出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将那些被遗忘或误读的经典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注意到,作者在撰写注释时,充分考虑到了不同水平的读者,既有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深入考证,也有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解释。这种“雅俗共赏”的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查阅了多本书籍都未能找到确切答案,最终在《箕雅校注》的附注中,找到了相关的线索,并得到了清晰的解释。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让我对作者的严谨和博学深感钦佩,也让我更加珍视这套难得的著作。

评分

品相好,速度快,感谢京东

评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另有相传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评分

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评分

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密麻麻

评分

朝鲜汉诗最著名的三部总集是《青丘风雅》、《国朝诗删》、《箕雅》。但《青丘风雅》由于是朝鲜王朝前期成宗时代文臣金宗直(一四三一-一四九二》编选,所以其后自成宗至肃宗二百年间优秀诗作未能收入,不能善其终;许筠所编《国朝诗删》则只收朝鲜王朝汉诗而不收新罗、高丽汉诗,不能溯其始。惟《箕雅》最为晚出,贯穿新罗、高丽、朝鲜三朝,收罗宏富,影响很大。

评分

布拉格是世纪转折时期奥地利文学一个十分重要的中心。随着维也纳现代派的兴起,在二十世纪初,布拉格德语文学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它打破了迄今为止的区域性影响,在很短的时间里赢得了世界文学的声望。布拉格也是里尔克和韦尔弗的诞生地。值得注意的是,布拉格德语文学这种突破性的发展正好开始于社会各层讲德语的人数日益锐减的时刻。一八八○年,在这个多瑙河王朝北部最重要的都市里,德意志人和德意志犹太人还是一个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五的少数民族。但到了世纪交替之际,当全市人口增长到四十多万时,讲德语的人仅为三万左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比例就变得更小,其中大部分是德意志犹太人。

评分

朝鮮漢詩最著名的三部總集是《青丘風雅》、《國朝詩删》、《箕雅》。但《青丘風雅》由於是朝鮮王朝前期成宗時代文臣金宗直(一四三一-一四九二》编選,所以其後自成宗至肅宗二百年間優秀詩作未能收入,不能善其終;許筠所编《國朝詩删》則只收朝鮮王朝漠詩而不收新羅、高麗漢詩,不能溯其始。惟《箕雅》最為晚出,貫穿新羅、高麗、朝鮮三朝,收羅宏富,影響很大。

评分

《箕雅》编輯者是朝鮮王朝肅宗時代著名詩人南龍翼《二八一八-二八九二》,字雲卿,號壺谷,謐文憲,宜寧人。朝鮮肅宗時文臣,文科及第,歷任兩館大提學及禮曹、吏曹判書。己巳换局時流配明川,死於配所。以文章書法見長。著有《壺谷集》《扶桑錄》。壺谷深於詩學,於朝鮮各家詩人之作沉潛吟詠,發之評論在在多有,撰為《壺谷詩話》,載于《詩話叢林》中,讀者可以參看筆者《詩話叢林箋注》。

评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另有相传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