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崇贤馆藏书 一函一册)

大学·中庸(崇贤馆藏书 一函一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曾子,[春秋] 子思 著,崇贤书院 整理
图书标签:
  • 儒学
  • 中庸
  • 先秦
  • 哲学
  • 国学
  • 经典
  • 古籍
  • 文化
  • 思想
  • 崇贤馆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品天下国学生活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3562
商品编码:15272025577
包装:线装
丛书名: 崇贤馆藏书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宣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大学·中庸:儒家思想的入门与修身要义 《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经典,历来被奉为“四书”之首,是阐释儒家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及人生修养的基石。《大学》篇幅虽短,却为后世读书人指明了一条从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路径,勾勒出从“格物致知”到“平治天下”的完整链条,堪称儒家思想的启蒙之书。《中庸》则偏重于探究“中庸”之道,阐释如何达到人生境界的至善至美,其深邃的哲学思辨和精妙的语言表达,令无数读书人受益匪浅。 《大学》:内圣外王的修身蓝图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至宋代,程颐、朱熹将其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古典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大学》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核心宗旨。 “明明德”是指彰显和发扬人类固有的光明德性。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便是先天的善性。然而,后天的环境、欲望、习气等容易蒙蔽这些德性,使其暗淡。“明明德”的任务,便是通过自我反省、学习实践,使这些天赋的善性重新焕发光彩,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和提升。 “亲民”又作“新民”,其含义更为丰富。“亲”有亲爱、亲近之意,也有革新、更新之意。在这里,更多地强调的是将“明明德”的成果推己及人,去感化、去引导他人,使其也能达到“明明德”的境界。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个人修养的延伸。一个真正明白自己本性并能发扬光大的人,自然会希望他人也能如此,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和“亲民”的最终目标。至善,即是人类道德、精神和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是一个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过程,意味着对完美状态的持续向往和努力。从个人层面上讲,是指达到个体品德的最高标准;从社会层面上讲,是指建立一个和谐、公平、繁荣的理想社会。 围绕这三大宗旨,《大学》进一步阐述了达到目标的方法论,即“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八目”,则是实现这三纲的具体步骤和功夫,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与“致知”是起点。“格物”并非简单地考察事物,而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道理,去除私欲和妄念,从而认识事物的真相。“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这些道理,达到明辨是非、洞悉事理的智慧。这是一种认识论的功夫,强调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深入观察和理性分析,来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 “诚意”与“正心”是实践的基石。“诚意”是指使自己的意念真实无妄,不欺骗自己,不违背良心。“正心”是指端正自己的心性,去除杂念,使内心平静、纯净。这两者是内在修养的关键,是“修身”的根本。只有意念真诚、内心端正,才能真正地开始“修身”。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关键。它强调通过道德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使其符合“明明德”的要求。修身成功,才能进一步影响家庭,实现“齐家”。 “齐家”是指使家庭和睦、秩序井然。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必然会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只有家庭稳定,才能有力量去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治国”与“平天下”则是“八目”的终极目标,也是儒家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治国是指治理国家,使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乐;平天下是指使天下太平,实现世界大同。这并非是空泛的理想,而是建立在个体修身、家庭和睦基础上的社会实践。一个国家,其根基在于家庭;一个家庭,其根本在于个人。 《大学》所构建的这套理论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和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思想框架。它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中庸》:处世为人的智慧与境界 《中庸》原亦为《礼记》之一篇,后被独立成篇,与《大学》同为“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的作者原为子思(孔子之孙),其思想深刻,语言精炼,对儒家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二字,是《中庸》全书的核心概念。它并非是指平庸、折中、马马虎虎,而是指一种恰到好处、合乎时宜、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所谓“过犹不及”,便是对“中庸”之道的生动诠释。它强调的是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中正之道,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完美状态。 《中庸》开篇便点明了其核心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揭示了“中庸”的本体论基础和实践途径。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本性是源于上天赋予的,是天赋的、自然的。这种本性是善的,是纯净的。 “率性之谓道”是指遵循这个天生的本性去行事,就是“道”。“道”是人生应当遵循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原则。 “修道之谓教”是指教导人们如何去遵循这个“道”,如何去修养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教”的意义所在。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发现、遵循并实现自己的天性。 《中庸》的核心在于阐述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它强调了“诚”的重要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这里的“诚”是一种真实无妄、发自内心的状态,是天道的体现,也是人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一旦达到“诚”的境界,便能“致曲”,即能将内心的真诚推己及人,影响周围的一切。 “喜怒哀乐,未发而中,发而皆节,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是对“中庸”之道的具体阐释。“中”是指在情绪未发时,能够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宁静状态;在情绪发出时,也能做到合乎情理,不越界限。这种“中”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人生的最高原则。而“和”,则是在“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中庸》还提出了“诚者,非自欺也,非欺也。” 强调了“诚”的内在性和自觉性,要求我们对自己真实,不欺骗自己,同时也要对他人坦诚,不欺骗他人。 《中庸》的思想,渗透着一种对普遍道德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体道德修养的精细要求。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觉,体察自己的心性,遵循中正之道,从而达到人生的至善至美。 《大学》与《中庸》的价值与意义 《大学》与《中庸》虽然是古代经典,但其思想精髓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伦理道德的基石: 两篇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的系统性指导,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个人修身的指南: “八目”的修身路径,以及“中庸”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自我完善的框架,指导我们如何通过内省、学习、实践来提升自我,达到人格的完善。 治国理政的智慧: 《大学》将个人修身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遗产。 人生哲学的启迪: 《中庸》对“中庸”之道的阐释,以及对“诚”的强调,为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安身立命,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启示。 《大学·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以其深刻的内涵、精炼的语言,历代以来成为无数读书人治学和修身的必读之书。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更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通往至善至美人生的重要阶梯。这部“一函一册”的《大学·中庸》,无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儒家思想精髓的珍贵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将这样一部具有深厚学术价值和历史厚重感的作品纳入馆藏,无疑提升了整个藏书系列的品味。这部书的整理和影印,看得出是经过专业人士严格校对的,它保留了原貌的古籍特征,同时在便于阅读和保存方面做了精良的处理。对于研究古代文献、思想史,乃至书法史和印刷史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样本。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份珍贵的“物证”,见证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传承的努力。我能想象到,未来会有多少研究生和研究员会因为这份馆藏而得以进行更细致的比较研究。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也提供了一种途径,让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学问”二字的敬畏与执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激励。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密度之高,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我通常习惯于快速阅读,力求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要点,但面对这部经典,这种习惯完全行不通。它不提供“速成”的捷径,每句话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华,信息量极大,需要细细品味。我尝试着做过几次笔记,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一旦开始标记重点,就会发现几乎整页都需要被圈起来。这迫使我改变了阅读策略,我开始采用“默读并反思”的方式。读完一个小段落,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坐在那里静静地消化,试图将书中的观念与我近期的具体行为和思考联系起来。这种费力的阅读过程,反而带来了更持久的收获。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知识,而是逐渐内化为思维结构的一部分。这种需要投入心力才能获取的深度,恰恰证明了其价值所在。

评分

对于初次接触古代典籍的读者而言,这部书的引介是绝佳的切入点。我记得自己刚开始接触儒家经典时,常被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礼仪概念所困扰,很容易产生距离感。但这部书的叙事和论述风格,似乎更加贴近个体生命体验。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教条感,反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以日常可见的现象为引子,逐步引导读者去探讨那些宏大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主题。例如,书中对于“学习”的定义,远超出了课堂知识的范畴,它涵盖了从观察自然到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这种全息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传统智慧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以立即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工具箱。它提供的并非是标准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教会你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选材,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泛黄却又保持着韧性的纸张,立刻将你拉回到了一个需要慢下来、静下心来的时代。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书页边缘那些不甚规整的裁剪痕迹,非但没有丝毫瑕疵之感,反而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装订线处的丝线,虽然历经岁月,但依旧牢固,透露出匠人一丝不苟的态度。我常常会花上不少时间,只是摩挲着封面上的篆刻字体,感受那种凹凸的触感,仿佛能从中窥见昔日抄书人或校勘者留下的温度。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对于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和书籍收藏的人来说,光是这份外在的呈现,就足以值回票价了。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对心性的深度洗涤。我发现,当下的社会节奏太快,许多信息都以碎片化的形式涌来,而这部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庇护所。它的文字结构,起初读起来需要一些适应,因为它并非是现代白话文的流畅直接,而是承载着古人独特的语境和逻辑。刚开始的几日,我需要反复咀嚼每一个词汇的深层含义,甚至需要借助一些古籍注疏工具来辅助理解。然而,一旦跨过那层门槛,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没有花哨的修辞或引人注目的论断,而是以一种极其平实却又蕴含着无穷哲理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剖析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慎独”的阐述,它不只是道德上的劝诫,更像是一套严谨的内在修行方法论,指导人在无人察觉之处,依然坚守自我准则。这种内观的力量,在浮躁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额就感觉

评分

一直关注京东,物流很快,东西很好

评分

一直关注京东,物流很快,东西很好

评分

书很满意非常喜欢

评分

一直关注京东,物流很快,东西很好

评分

正版书籍,包装无损,不错的

评分

喜欢

评分

书都是好书,好书自然应该有好的去处,爱书之人不说二话。崇贤馆的书,好书。

评分

非常好的一部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