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丛考

国学丛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亮夫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 经史子集
  • 学术
  • 文献
  • 古籍
  • 中华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64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28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年求学是学术名流精品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一代国学大家,姜先生1250万字的《姜亮夫全集》汇集了他一生大部分的著述。但要从这二十四卷文字中去识读一位大师、一门学问,实非易事。浙大出版社选择先生部分重要论文辑成《国学丛考》一书,既可由此阐发先生著述之辉煌,更重要的能让国学门中人读先生书,识其风范,承其学问,继而发扬光大之,而于国学门坎前徘徊者得以引导入门,顺势深入,皆是利于学术的好事,可谓功德无量也。正如李学勤先生言:“要接触学术文化传统,自然首先是二十世纪的国学诸家。认识国学,最好先来阅读二十世纪诸家的作品。”姜亮夫先生为二十世纪此道中人,他的思维理念、治学根基、治学方法在此书中均有所展示,愿读者从中细细汲取营养,为宏扬国学而共同努力。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楚辞学
三楚所传古史与齐鲁三晋异同辨
楚文化与文明点滴钩沉
秦诅楚文考释——一兼释亚驼、大沈久湫两辞
天问问例述
敦煌写本隋释智骞楚辞音跋
屈原事迹续考
说高阳
为屈子庚寅日生进一解
荆楚名义及楚史地
屈子思想简述
屈子天道观
九歌解题
楚辞通故叙录
敦煌学
敦煌经卷在中国文化学术上的价值
海外敦煌卷子经眼录
切韵系统
敦煌小识六论
罗振玉补唐书张义潮传订补
瓜沙曹氏年表补正
敦煌造型艺术
敦煌学之文书研究
敦煌卷子的整理和敦煌艺术的保护
古汉语与古史学
名原抉脉
文字仆识——释王
文字仆识——释中
尧典新议
干支蠡测
夏殷两民族若干问题汇述
姜亮夫先生年谱
后记

精彩书摘

  三楚所传古史与齐鲁三晋异同辨
  本文以屈、宋文中所传古史为主,以较齐、鲁、三晋之所传。三楚古文,不尽在屈、宋文中,则以小概大,恐诒人以口实,然屈、宋达人,上与楚统治阶级有宗亲之谊,下与齐民有协和之情,则其所言,必不远于故实,退而论之,则倾向性必不相连,是可断言也。故余所论,盖斟酌情实,较量轻重而定之耳。偶亦以他籍为补充。
  《左传》昭十二年,楚灵王谓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名至吊诡。孔安国、贾逵、张衡、马融诸家,各以意说之,既不一致,亦无当于事理。杜预以为“皆古书名”,从“读”字立义,稍能就范。盖“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史之所职,自在典籍也。然其书久亡,莫由达其意,其可断言者,必楚方俗之书。要不出楚事、楚故、楚言、楚物之类,皆史之所司也。惟左史倚相能读,他人皆不能读,齐、鲁、三晋诸儒必不能读。从可断言,楚自人春秋以后,求与中原诸姬相调遂,而又与江介之间诸姬相涤荡,国故销亡久矣。然礼失而求诸野,国故销铄,而民习未必即澌灭无遗。楚人承受于周之宗法之制至疏,而保抱民族之旧则甚严(详下文),故与北土诸家所传者,及可于间隙丛脞中见之。其事似琐尾,而其义则至精微。余以梼昧,昔遭世昏乱,惊慑于屈子之蹈江自葬鱼腹之悲,悲其情而壮其事,故三复其书,而细为磨盘。知不能以儒言为鹭衡,钩稽其言,论其同异有无,以窥楚人利钝之机虞。盖有不能已于言者,因着之篇。

前言/序言



《山海经》:一部奇幻的古籍,一个未知的世界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地理博物志,其成书年代久远,作者至今仍有争议。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记录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动植物、神灵、地理以及社会风貌的认知。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著作不同,《山海经》更像是一本集合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地方志以及早期博物学知识的奇书。 内容概览: 《山海经》全书约一万七千字,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山经(五篇): 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山川,包括山脉的走向、方圆、水流、矿产,以及栖息在这些山脉中的各种珍奇异兽、神灵、草木和祭祀方式。例如,《南山经》开篇即描绘了“柜山”的地理特征,接着讲述了“蠃鱼”、“狌狌”、“鸱吻”等奇兽及其习性,以及“曼陀罗”等奇草的药用价值。山经部分的记录,虽然带有浓厚的想象色彩,但其中也蕴含了古人对地理环境、自然物产的朴素观察和经验总结。 海经(四篇): 记述了中国及周边海域的地理风貌,以及生活在海中的神话生物和国家。例如,《海外南经》中描述了“三身国”、“奇肱国”、“不死国”等奇特国度,以及居住在这些地方的神祇和民众。海经部分更加侧重于神话和传说,展现了古人广阔的想象力,将远方的未知世界描绘得神秘而生动。 大荒经(五篇): 描绘了“四海之内,天地之间”的大荒世界,是《山海经》中最具神话色彩的部分。这里充斥着各种洪荒时代的传说,包括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以及各种强大的神灵、怪兽和奇特的自然现象。大荒经部分宛如一部洪荒史诗,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神秘力量和宏大叙事的创世神话体系。 海外经(四篇): 紧接着大荒经,继续描绘海外的神奇世界。 海内经(四篇): 整合了山经、海经、大荒经等内容,对整个世界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梳理和描绘。 特点与价值: 《山海经》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于: 1. 丰富的想象力与神话体系: 《山海经》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文本,它为后世的神话、文学、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书中描述的无数奇禽异兽、神灵鬼怪,如龙、凤、麒麟、饕餮、刑天、夸父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神话世界,展现了古人对宇宙、生命、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想象和思考。 2. 早期的博物学与地理学萌芽: 尽管《山海经》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早期朴素的自然观察和地理认知。书中对动植物的描述,虽然有夸张和拟人化的成分,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初步分类和认识。其地理描述,虽然地理坐标模糊,但为后人研究古代中国的地理格局、民族分布以及交通路线提供了一些线索。 3. 历史与民俗研究的宝贵资料: 《山海经》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书中提到的各种氏族、部落、王国,以及他们的祭祀对象和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世界和宗教观念。 4. 语言风格独特,充满古朴之美: 《山海经》的语言简练、生动,充满古朴的韵味。其叙事方式直接而富有画面感,即使是对于奇幻内容的描述,也显得真实而有条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 5.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山海经》对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屈原的《楚辞》到后来的小说、绘画,无数艺术家从中汲取养分,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例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唐代李白的诗歌、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等,都能看到《山海经》的影子。 阅读《山海经》的体验: 阅读《山海经》,并非易事。它不像现代的叙事小说那样有清晰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它的结构更像是无数个零散的片段拼接而成。读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想象力,才能在这看似杂乱的记载中,体会到古人构建的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宇宙。 每一次翻开《山海经》,都如同开启一扇通往远古时代的门。你会被那些从未见过的生物所吸引,惊叹于它们的形态和习性;你会跟随神灵的脚步,游历于那些充满神秘气息的山川河流;你会感受到古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与好奇,以及他们用语言描绘万物的创造力。它不是一篇单纯的科学报告,也不是一本标准的史书,它是一部凝结了中华民族早期智慧、想象力和文化基因的奇书,是探索古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一把钥匙。 《山海经》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古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它提醒我们,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逻辑与理性尚未完全占据主导,想象力与神话成为了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是一部关于“未知”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关于“可能”的想象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偶然间翻到一本《国学丛考》,书名甚是有趣,便随手翻阅。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古雅的韵味,虽非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作者似乎是一位饱学之士,将零散的古籍碎片搜集整理,再加以精辟的考证和解读,如同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起被遗忘的珍宝。读来令人不禁神往,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人智慧的闪光。其中关于某个典故的出处、某个词语的演变、某位名士的生平细节,都写得极为细致,仿佛作者亲历其境,一一辨析。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虽然有些章节的论证过程稍显艰涩,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每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感受到古籍的博大精深,以及整理者付出的心血。

评分

拿到《国学丛考》,我本是抱着一种“凑热闹”的心态,以为只是泛泛而谈,结果却被其深邃的内涵所吸引。书中的每一篇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学术研讨会,作者既是主持人,又是主要发言人,他召集了古往今来的各种文献,让他们“对话”,然后从中提炼出精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某个古代方言的考证,作者搜集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方言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最终推断出其起源和演变过程,细节之丰富,令人惊叹。这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所包含的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它鼓励读者不要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要去深入探究,去追寻事物的本质。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读物。它的内容并非哗众取宠,而是沉甸甸的学术成果。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他如同一个知识的巨匠,将不同领域的国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密的推演和考证。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某个古代乐器形制演变的考证,从最原始的文献记载,到后世的图像、实物,作者层层剥茧,最终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深感佩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不似白话文那般流畅,但却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每一次阅读,都仿佛与一位饱学之士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学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底蕴和无穷的探索空间。

评分

《国学丛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藏里寻宝。不是那种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而是散落在各处的,需要耐心去发掘、去打磨才能显现其价值的古玉。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他把这些零散的“璞玉”一块块地找出来,然后用他的学识和智慧,一点点地雕琢,让它们的光彩重新绽放。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某个历史人物评价的考证,作者不偏不倚,引用了大量史料,分析了不同观点的利弊,最终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尤为可贵。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证据之上。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方法论”,教会我如何去审视信息,如何去辨别真伪,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探索。它没有清晰的故事线,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和辨析。我原本以为,国学无非是些陈旧的理论,枯燥的史料,但《国学丛考》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非凡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文本联系起来,在繁复的线索中找到共通之处,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考”的功夫,在我看来,简直是艺术。我曾读到其中关于某一种古代工艺的考证,从零散的文献记录中,层层递进,最终勾勒出完整的工艺流程,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变得更加细致和周全,仿佛也学会了如何去“考”一考,去追根溯源。

评分

父亲年纪大了后,写的工作也落在了后辈的身上。有一本作为大学教材的书,就是姜昆武老师根据父亲的论著改写的,写好以后,读给父亲听,老先生听完再改。姜老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丈夫根据父亲的录音原稿写成的。姜昆武老师说,在给父亲当助手的几十年中,自己因为接触得早,主要就是整理文字,查找资料。而丈夫主要是干“重体力活”,做一些比较具体的事情。“比如我会告诉他需要哪方面的资料,要找哪一本书来,他就去找了。”姜昆武老师笑称爱人在《楚辞》里泡了三十年,退休后为《姜亮夫全集》的出版做了许多工作

评分

敦煌小识六论

评分

父亲年纪大了后,写的工作也落在了后辈的身上。有一本作为大学教材的书,就是姜昆武老师根据父亲的论著改写的,写好以后,读给父亲听,老先生听完再改。姜老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丈夫根据父亲的录音原稿写成的。姜昆武老师说,在给父亲当助手的几十年中,自己因为接触得早,主要就是整理文字,查找资料。而丈夫主要是干“重体力活”,做一些比较具体的事情。“比如我会告诉他需要哪方面的资料,要找哪一本书来,他就去找了。”姜昆武老师笑称爱人在《楚辞》里泡了三十年,退休后为《姜亮夫全集》的出版做了许多工作

评分

古汉语与古史学

评分

敦煌小识六论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业还好,总体不错。

评分

“卢沟桥事变”的前三天,姜亮夫先生从莫斯科经西伯利亚回到了中国。兵荒马乱中,很多行李都被侵华日军抢走,一个同路人还被日寇杀害了。姜先生感慨地说,幸好大量的资料是从邮政上邮寄回来,要不然那些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书籍手稿也难免不保啊。1938年,姜先生到了上海,与陶秋英女士完婚。关于这段完美的姻缘,两位先生的女儿姜昆武老师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说,“典型的自由恋爱,而且是师生恋。”原来姜亮夫先生在上海持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时,陶秋英是他的学生。陶秋英原籍苏州,长于上海,是一位商人的千金,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攻中国古代文论。姜昆武老师告诉记者,母亲曾在云南大学中文系任过教授,是一位“古代文论专家”,擅长中国古典文学。父亲1953年调到浙江师范学院,也算是跟着母亲去的,因为是母亲先接到的调令。但后来为了照顾好多病的父亲,母亲毅然停职回家做了位全职家庭主妇。陶夫人爱好书法艺术,精于山水画,她的山水画意境高逸,有书卷气,被称为“文人画”,自成一家。

评分

干支蠡测

评分

纸质印刷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