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解读与诠释,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智慧,以此提升领导者的品格修养,塑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激发领导者的理念提升,增加领导者的领导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儒、道、禅经典智慧的阐释,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智慧,以此提升领导者的品格修养,塑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激发领导者的理念提升,增加领导者的领导智慧。
古今事理相通,借古可以鉴今。本书上溯国学经典,下承中国现实,解读中华儒道禅经典智慧,探寻全球领导力前瞻理论,努力尝试为当代领导力发展提供一个新角度和一种新思维。
本书以点面结合、古今交汇、中外互映的方法,从思想与方法两个角度,运用众多案例诠释中国传统领导智慧与世界领导力前瞻观念。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思考,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领导智慧,并接引现代西方领导力理论。
作者简介
岳阳,文化战略专家、资深管理培训导师、管理专栏作家。兼任多家商学院教授、集团公司顾问,在某世界500强企业有十余年的管理实践。作者在长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对管理进行探索与思考,在全国各地作过上千场讲座,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关注。
其经典课程“国学智慧与领导力修炼”“让员工跑起来——授权与激励的艺术”“禅与现代人的幸福生活”“企业文化战略与落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工商管理总裁班和众多企事业单位、组织、大型论坛中广受欢迎。
著有畅销书《解码沟通》、《让员工跑起来——授权与激励的艺术》、《迈向成功的沟通管理》、《迈向幸福的时间管理》、《让员工跑起来——授权与激励的艺术(精华版)》《解码沟通(升级版)》《国学智慧与领导力修炼》等。
目录
第一章 儒家的领导智慧 / 1
一、“以身作则”——儒家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 8
二、“修己安人”——儒家领导者的践行体悟 / 40
三、“修己以安百姓”—儒家组织管理思维 / 54
四、义利观——儒家的经营方式 / 59
五、中庸之道——儒家的管理哲学 / 64
第二章 道家的管理智慧 / 84
一、老子其人 / 84
二、在恍惚中感受老子的哲学思想 / 86
三、道家与领导力 / 90
第三章 禅与现代管理 / 192
一、禅是什么? / 193
二、禅的来龙去脉——从一祖到六祖 / 195
三、管理者为什么特别需要学习禅? / 202
四、禅与现代管理 / 253
参考文献 / 275
前言/序言
国学经典灿若群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翱翔在中华文化的天空是幸福的,沐浴于国学经典的长河是畅快的;品读先贤哲人的智慧是惊喜的,分享心得感悟的点滴是愉悦的。
国学经典光辉灿烂,璀璨夺目。我们的祖先踏歌而来,携诗而至,无论是春秋金戈、战国铁马,还是秦汉晓月、唐宋风雨,均韵味无穷、华章纷呈。
如何成为领导者,孔子如此劝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老子如此教导:“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更有禅家的点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先哲是智慧又和蔼可亲的老人,借由解读经典以使现代人能与伟大先哲灵犀相通,相晤畅谈,古今对接。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大意为:“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
古今事理相通,借古可以鉴今,先哲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言古人的经历得失,可以作为今人的镜鉴。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本书是我从小到大热爱国学的一个记录,准确地说就是这二十多年我不断学习国学,经年累月、手不释卷、口不绝吟的一个明证。他是引我成长、领我前行、教我处世、导我做人的一位无时不在、诲人不倦的导师。
本书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解读与诠释,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智慧,以此提升领导者的品格修养,塑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激发领导者的理念提升,增加领导者的领导智慧。
我一直认为东西方领导智慧的相互补充、融会贯通,是当代世界领导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因为人类伟大的智慧在最高处总是相通的,老子与苏格拉底是可以成为好朋友的,子思与亚里士多德是可以畅谈中庸之道的,陶渊明与有官不做、隐居乡下的古希腊先哲米松(Myson)是可以一起采菊的。
上溯国学经典,下承中国现实,解读中华儒道禅经典智慧,探寻全球领导力前瞻理论。作者不揣浅陋,努力尝试为当代领导力发展提供一个新角度和一种新思维,也许会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本书以点面结合、古今交汇、中外互映的方法,从思想与方法两个角度,运用众多案例诠释中国传统领导智慧与世界领导力前瞻观念。
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思考,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领导力智慧,并接引现代西方领导力理论。
书毕之际,回首不觉已历春夏数载,窗外几度花开花落。其中苦辛,人事多舛,世事纷乱,多次搁笔。每每有莫逆于心的纠缠和困惑,闪过半途而废的心念,也是先哲智慧教导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激励我穿越黑夜抵达黎明,迎来朝阳。
从这一点上来看,阅读经典智慧获益的首先是自己。可谓“举烛的总在烛光中,祝福的总在福荫里”“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
在本书付梓之际,特别想写上我的感谢,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领导与一任又一任的责任编辑,他们总是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先后有六本书都在他们的鞭策和鼓励下完成。本书的责任编辑邓婷女士,为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好朋友张俊秀先生,他在书稿讨论、案例选择、写作风格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帮助。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成果,大都一一注明,极少部分资料由于写作时间跨度较长,无法注明,在此一并致谢。
修改完全书最后一个字,已经是五月下旬。今夜正月朗星稀,明月照着清华园的荷塘,我在荷塘月色里散步,莲花正开着,恍然想起:
“当你认识了那朵莲花的时候,你也就变成了那朵莲。”
岳阳
2016年1月26日初稿于澳洲墨尔本大学公寓
2016年5月22日修改于清华园
《吾心安处是吾乡:传统文人心境与现代生活》 卷首语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仿佛被无形的洪流裹挟着向前,追逐着名利,奔波于生计,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似乎渐行渐远。我们渴求一份锚定,一份归属,一份不被外界喧嚣所扰的安然。然而,这份渴求,并非现代独有,历代文人墨客,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亦曾反复叩问,内心的栖居何在?《吾心安处是吾乡》一书,正是试图在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寻觅这份古老而永恒的答案,探寻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以期在中和的智慧与诗意的栖居中,为现代人点亮一盏明灯,回归内心的故土。 本书并非对古籍的简单罗列,亦非故纸堆中的陈腐空谈。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圣先贤的精神交融。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中,精心撷取那些关于人生修养、情感疏导、价值坚守以及看待世界之道的智慧片段,并将之置于现代生活的语境中进行解读与品味。我们相信,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字,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辉,能够启迪当下,慰藉心灵。 第一章:溯流而上,文人心迹的古今对照 本章将带读者回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谱系。从孔孟老庄的哲学奠基,到魏晋风骨的洒脱不羁,再到宋明理学的内省求道,以及明清之际的独立精神,我们追溯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理解文人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构建和维护其精神家园。 “忧乐”之思与“达观”之道:我们将考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情怀。对照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责任的边界,探讨如何在“忧”与“乐”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理解“达观”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挑战,从容不迫。 “隐逸”情结与“出世入世”的辩证: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意,到林逋“梅妻鹤子”的孤高自许,我们将探讨中国文人骨子里挥之不去的“隐逸”情结。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内在纯净的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独立。我们会将其与现代人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在职场与个人空间之间寻找自由进行对比,阐释“出世”的智慧如何滋养“入世”的担当,达到一种“身在红尘,心在山林”的境界。 “风骨”与“独立人格”:我们回顾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这些都是中国文人坚守独立人格的写照。我们将探讨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当下,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塑造不卑不亢、正直豁达的个人品格。 第二章:诗情画意,意境营造中的情感安顿 本章将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意”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营造“意境”来安顿浮躁的心灵。我们相信,艺术不仅仅是观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山水之间,天地悠悠: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将品味中国山水诗画中蕴含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感悟。我们会引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之美,从平凡之处体悟自然的宏大与细腻,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与升华。即使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亦能于心头开辟一方澄澈天地。 “味”之生活,五感沉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味”,不仅仅指口腹之欲,更涵盖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品鉴。从茶道的静心,到香道的雅趣,再到书法的笔墨禅,以及园林的移步换景,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多感官的体验世界。我们会鼓励读者在日常饮食、穿着、居所、甚至每一次呼吸中,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重塑对生活的热爱与感知力。 “琴棋书画”的精神滋养:这些被视为“文人四艺”的传统艺术形式,远不止是技能,更是修炼心性、陶冶情操的绝佳途径。我们将探讨如何从简化的练习中,体会其中的韵律、逻辑与美学,如何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成为现代人舒缓压力、丰富内涵的出口。 第三章:方寸之间,内观自省的生活哲学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内观”与“自省”,这是通往内心宁静的关键路径。我们相信,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在,而非外在的得失。 “格物致知”的探寻精神:从程颐“格物致知”的理念出发,我们将探讨如何以一种严谨、求真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自我。这并非要求读者成为学者,而是鼓励一种对事物本源的好奇心,一种不满足于表象的探究精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知止而后定”的边界意识:老子“知止而有定”的思想,在信息爆炸、欲望膨胀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我们将探讨如何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设定合理的目标,避免过度追求,从而获得内心的稳定与平和。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对生活智慧的体现。 “无我”的境界与“利他”的实践:佛教的“无我”思想,与儒家的“仁”和道家的“不争”遥相呼应。我们将探讨如何超越狭隘的自我中心,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利他”的原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无我”,并非丧失自我,而是以一种更超然、更慈悲的方式存在。 第四章:修身齐家,回归本真的生活智慧 本章将从个人修养的层面,延展到家庭与人际关系的经营,最终回归到对本真生活的追求。我们相信,个人的安顿是处理好一切关系的基础。 “修身”为本,立德树人:从曾国藩的“八德”到王阳明的心学,我们将深入探讨“修身”在个人成长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会提供一些可在现代生活中实践的方法,例如通过每日反思、习惯养成、坚持阅读等,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 “齐家”之道,和谐为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我们将借鉴“孝悌”的传统美德,以及“礼”在家庭关系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在现代家庭结构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与支持的和谐氛围。这包括有效的沟通方式,共同的家庭价值观,以及如何平衡代际关系。 “近隣”之道,君子之交:在中国传统人际交往的智慧中,“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与尊重,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中的交往,建立起健康、稳定、有益的社会连接。 第五章:时代潮涌,文人精神的新生 本章将是全书的升华,我们将在梳理传统智慧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这些古老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适应现代生活、应对时代挑战的独特优势。 “变”与“不变”的智慧:我们回顾历史,文人精神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不断适应与发展。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核心的价值理念,同时拥抱新事物,学习新技能,保持开放的心态。 “慢”的勇气与“静”的力量:在崇尚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我们提倡“慢”的勇气,即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去深入思考。我们提倡“静”的力量,即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在纷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吾心安处是吾乡”的现代回响:最终,我们将回到本书的主题。我们相信,无论身处何方,经历何事,“吾心安处是吾乡”是一种永恒的追求。这份安处,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清晰认知,源于与传统文化的深层连接,源于在日常生活中对诗意与哲学的体悟。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净土,安然前行,活出属于自己的深度与广度。 结语 《吾心安处是吾乡:传统文人心境与现代生活》,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它邀请您一同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发掘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并将之融入您的生活。愿这本书能为您带来一份宁静,一份启迪,一份力量,让您在追逐现代生活的同时,不忘回归内心的故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片安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