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门派繁多,有以拳法和步法变换转行的八卦掌,有以道家学说以柔克刚的各家太极拳,还有根据五行学说及动物特征象形取意,刚劲有力的形意拳,还有南拳、北腿的少林武术,查、华、炮、洪等各门派的拳种举不胜举。随着我国国际声誉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我国的武术已闻名遐迩并走向世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成为联系与发展各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大悲拳
第一节 大悲拳源流及特点
一、大悲拳的来源及其风格特点
二、大悲拳的练法及要求
三、大悲拳的健身作用
第二节 大悲拳动作图解
一、大悲拳基本动作术语及要求
二、大悲拳动作名称
三、大悲拳动作图解
第三节 大悲咒
一、大悲咒的由来
二、大悲咒全文
第二章 禅门剑
一、禅门剑动作术语及说明
二、禅门剑动作名称
三、禅门剑动作图解
附录
精彩书摘
只有这样,呼吸才能自然、均匀,血脉畅通,练习后感觉心旷神怡,身心得到良好的锻炼。故练习大悲拳不要求高穿远跳,发力刚猛。不允许出现气喘呈呈、力不从心的无氧运动现象。
大悲拳的演练是慢中有快,偶有发力加速的动作。柔而蓄力,刚而发劲,体现了大悲拳的攻防技击含义和方法。
2.大悲拳的练习必须做到身正步稳,手、眼、身、法、步要协调配合。只有身正才能步稳,步稳才能身正。拳语讲:“步不稳,拳乱。步不快,拳慢。”在练习大悲拳之前,要先学会并掌握大悲拳的基本步型、步法。如:马步、弓步、仆步、虚步、歇步等等,把这些步型的大小、高低、虚实方法掌握了,运动中才能稳健。身正步稳,功架正确,动作才能不散乱,才不会出现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等弊病,达到锻炼的目的。
手、眼、身、法、步是武术练习的精神所在,而在大悲拳套路练习中更加重要。拳语讲:“眼随手动,身随意转”,“手到眼不到,就是瞎胡闹。”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手指向哪里,眼睛就要看到哪里,这样精气神就表现出来了,才能体现武术的气概。
另外是身法的配合。身法是指腰部以上的动作转折、拧扭变化等。随着动作的起伏、开合、高低、旋转,使整个身体和四肢及手、眼、身、法、步协调和顺。
因为大悲拳是佛禅拳法,一般在套路练习中需要配合佛乐和大悲咒的默诵完成,用意念导引动作。大悲拳是佛教密宗的修持功法,按照密教的解释,大悲拳所有的姿势,全是诸佛菩萨的身印;大悲拳用的手式、手法皆称为“手印”。密教谓:“诸佛菩萨各有本誓,以两手十指结种种之形,为标本誓之印象印契,故曰印。”其理秘密深奥,故称“密印”,因其理法深奥,又须由大师传授手印,故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们练习时必须依照图示的手法练习,不可随意改变。
……
前言/序言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门派繁多,有以拳法和步法变换转行的八卦掌,有以道家学说以柔克刚的各家太极拳,还有根据五行学说及动物特征象形取意,刚劲有力的形意拳,还有南拳、北腿的少林武术,查、华、炮、洪等各门派的拳种举不胜举。随着我国国际声誉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我国的武术已闻名遐迩并走向世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成为联系与发展各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繁荣与和谐,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武术运动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其中出自佛门别具特色的大悲拳和禅门剑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大悲拳原是佛门密宗的一种修持功法,是历代高僧大德在参禅、打坐、诵经、拜佛、修身、养性、练身的密拳。该拳通过形象的肢体运动,可达到提神健体的功效并流传至今,后由北京上方山少林密宗高僧上奇下云和尚将此拳以武术形式推广开来,在健身、抗疾病及抗衰老方面很有作用,若坚持锻炼,自会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启智慧,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国术丛书(第11辑):大悲拳(附光盘1张) 拳谱流传,精髓永续——揭秘传统武术的深邃智慧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长河中,无数拳种如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哲学思想的结晶。而今,历经岁月洗礼、代代相传的“国术丛书”再次迎来崭新篇章,其中,“第11辑:大悲拳”的问世,无疑将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带来一次深入探索古老武学精髓的宝贵机会。本辑内容,以“大悲拳”这一鲜为人知却蕴含深厚内涵的拳种为核心,旨在系统性地梳理、阐释并传承其独特的技术体系、技击原理及文化底蕴,并辅以珍贵的教学光盘,力求打破时空限制,让这份宝贵的武术遗产焕发新生。 一、 大悲拳:悲悯之心,化拳为道 “大悲拳”,其名本身就寓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理念。“大悲”二字,源自佛教中的“大慈大悲”,意指普度众生、怜悯一切的博大胸怀。在武术的语境下,这层含义被赋予了更为具象化的解读。大悲拳并非追求一味地凶狠搏击、以伤敌为快,而是强调在技击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冷静,将“慈悲”之心融入拳法之中,以化解冲突、制服对手为目标,而非一味追求将对手击垮。这种理念在当下社会,对于引导习武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包容、审慎、不滥杀无辜的武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技术体系的严谨构建: 大悲拳的套路编排,并非简单的招式堆砌,而是遵循着严谨的逻辑性和递进性。其核心技术体系,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基本功(根基篇): 任何高深拳法,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大悲拳的根基训练,侧重于桩功的稳固、步法的灵活、身法的腰马合一。例如,特定的站桩姿势,旨在培养习武者身体的协调性、韧性和爆发力,以及培养内在的“气感”。步法上,强调“随曲就伸,避实击虚”,而非蛮力前冲。身法则讲究“拧转自如,收放得体”,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单式练习(技法篇): 大悲拳的每一个单式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技击含义。从最基础的“起手式”、“落手式”,到更为复杂的“拨、挡、捋、靠、挤、按、进、退”等手法,都经过精妙的设计。这些手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可以相互转化,形成连绵不断的攻击与防御体系。例如,一个看似轻柔的“拨”劲,可能蕴含着卸掉对方重击的巧妙力量;而一个看似简单的“靠”劲,则可能瞬间摧毁对方的重心。 套路演练(融会篇): 将零散的单式动作,通过特定的线路和节奏,编织成完整的套路。大悲拳的套路,通常节奏张弛有度,刚柔并济,既有快速凌厉的组合攻击,也有舒缓沉稳的过渡衔接。练习套路,不仅能巩固和深化单式技术的掌握,更能培养习武者在实战中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以及形成整体的拳感和身体协调性。套路的设计,也常常暗藏着对战的策略和要领,需要习武者在反复揣摩中去领悟。 器械演练(延伸篇): 许多传统拳种,都与器械紧密相连,大悲拳也不例外。本辑内容中,可能会涵盖大悲拳的特色器械,如刀、枪、剑、棍等,并阐释器械与拳法之间一脉相承的原理。器械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拓展拳法的攻击范围和杀伤力,同时也能锻炼习武者对距离、角度的感知能力。 技击原理的精深解读: 大悲拳的技击原理,是其能够流传至今并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它不同于一味追求速度和力量的现代搏击,而是更加注重对身体运动规律和攻防策略的深刻理解。 “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这是大悲拳最显著的技击特点之一。它并非要求习武者硬碰硬,而是通过对来力的巧妙引导和化解,将对方的力量反作用于自身,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这需要习武者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精准的身体控制技巧。 “身法配合,腰马合一”: 拳法的所有力量,最终都源于腰马。大悲拳强调腰部的转动和腿部的支撑,做到“身动腰随,腰动腿跟”,将全身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通过发力点瞬间爆发。 “避实击虚,抢占先机”: 在实战中,与其硬攻对方防守严密之处,不如寻找其空隙,一击制胜。大悲拳的技法,常常暗藏着巧妙的虚实变化,通过诱导、试探,寻觅对方的破绽,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 “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保持内心的镇定,不被对方的攻势所扰,是占据主动的关键。大悲拳强调“心静者,方能眼明;眼明者,方能手快”,通过冷静的观察和判断,抓住时机,以恰到好处的力道和时机,制服对手。 “一招多用,连绵不断”: 大悲拳的招式设计,往往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多用性。一个招式,既可以用于防御,也可以用于攻击;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前后招式衔接,形成连绵不断的攻防转换。这种“一招百变”的特性,使得对手难以捉摸,防不胜防。 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 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武术,都承载着其独特的文化信息。大悲拳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哲学思想、甚至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哲学思想的渗透: “大悲”的理念,以及“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都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教导习武者,不仅要追求技艺的精进,更要体悟万物运行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武德的熏陶: 传统武术的传承,绝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武德的塑造。大悲拳所倡导的“悲悯之心”,要求习武者心怀善念,尊重生命,将武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而非欺凌弱小的工具。这种武德的传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历史传承的脉络: 本辑内容,将尽可能地追溯大悲拳的历史渊源,梳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以及在各个流派中的传承脉络。了解其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技击特点和哲学内涵。 二、 教学光盘:直观学习,事半功倍 深知传统武术学习的困难性,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仅凭文字描述往往难以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因此,本辑特别附赠一张高质量的教学光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平台。 高清影像呈现: 光盘将通过高清摄像,细致地演示大悲拳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从发力的方向、腰马的配合,到眼神的运用、呼吸的节奏,都将一一呈现,力求清晰、准确、不遗漏。 名家示范讲解: 由经验丰富的武术名家亲自出镜示范,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名家们将结合多年的习武心得,从技术要领、练习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剖析,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核心要义。 慢动作与分解演示: 对于一些复杂或关键的动作,光盘将采用慢动作回放和分解演示,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动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便于模仿和练习。 套路全程演练: 光盘将完整地演示大悲拳的套路,并可选择不同角度进行观看,方便学习者进行跟练和对照。 技击原理的直观展示: 除了技术动作的演示,光盘还会尝试通过一些模拟场景或演示,直观地展现大悲拳的技击原理,例如如何化解对方的来力,如何运用步法身法进行有效的攻防转换等。 三、 编纂宗旨与阅读建议 “国术丛书(第11辑):大悲拳”的编纂,怀揣着对传统武术的敬畏与热爱,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 系统性地梳理与呈现: 将零散于民间、口耳相传的大悲拳技艺,进行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和科学的阐释,形成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武术专著。 打破壁垒,普及推广: 借助现代出版和多媒体技术,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并学习大悲拳,从而推动这项优秀传统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不仅教授技术,更希望通过对大悲拳背后哲学思想和武德的解读,启发读者对人生、对哲学、对武术的更深层次思考。 阅读建议: 理论与实践结合: 阅读本书时,请务必将书本内容与光盘中的演示相结合。先通过书本理解动作的要领和原理,再通过光盘进行模仿练习。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学习任何一项技艺都需要时间和耐心。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不懈的练习,是掌握任何武术的关键。 意念与动作同步: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意念的引导。将招式背后的技击含义和哲学理念融入练习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大悲拳的精髓。 寻求指导(若条件允许): 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学习初期寻求有经验的武术教练的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和发力方式,避免走弯路。 感悟与反思: 在练习之余,多思考所学内容,反思技击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武术对自身品德修养的提升。 “国术丛书(第11辑):大悲拳”,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教材,更是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愿这份宝贵的武术遗产,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滋养更多热爱武术、崇尚传统文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