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學人親曆中研院、史語所七十年興衰、人事更迭
暢談平生經曆及學術生涯
翔實報告殷代建築物基址墓葬群灰坑,對中國古建築研究發前人未發之高論
於河南、陝西、甘肅等地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對颱灣古代文化遺址發掘,成果頗豐
更多精品圖書請點擊圖片鏈接:
作者暢談平生經曆及學術生涯,中研院、史語所七十年興衰變遷;翔實報告殷代建築物基址墓葬群灰坑;對中國古建築研究發前人未發之高論;詳述於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對颱灣古代文化遺址發掘之豐碩成果。
弁 言
前 言
一、我的傢鄉
(一)故鄉的山區勝跡
(二)傢鄉的用水
(三)傢鄉的住居
(四)傢鄉的農耕
(五)傢鄉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經濟組織
(六)故鄉的集市與貿易
(七)個人傢世
(八)傢中的經濟與農耕情況
(九)故鄉的醫療
(十)故鄉的地方治安
二、求學生涯
(一)私塾與小學
(二)就讀洛陽中學
(三)工作貼補傢計
(四)短暫的軍隊生活
(五)軍事化管理的河南大學
(六)河南大學史學係課程、師資與校園生活
(七)因實習而加入安陽發掘
三、安陽殷墟發掘(一)
(一)第五、六次安陽考古
(二)第七次安陽考古
(三)辛村第三次發掘
(四)第八次安陽考古
(五)談陶片文物的整理分類
(六)簽訂冠帶巷租約
(七)第九次安陽考古
四、安陽殷墟發掘(二)
(一)第十次安陽發掘
(二)“一○一二事件”與後續
(三)“一一一五事件”
(四)發現 1022墓
(五)第十一次安陽發掘
(六)初離河南
(七)第十二次安陽考古
(八)第十三次安陽發掘
(九)YH127的甲骨灰土柱齣土
(十)第十四次安陽發掘
(十一)洹水學校
(十二)第十五次安陽發掘
(十三)特殊的技術與發掘方法
(十四)洹水雜誌
五、抗戰前期的調查與研究
(一)綏遠調查
(二)中研院南遷長沙
(三)寶雞、醴泉調查
(四)昆明歸隊與工作
(五)史語所遷至龍泉鎮龍頭村
(六)天工學社的手工業調查
(七)有關長沙的古物撤退
(八)在龍頭村的工作、生活
(九)我的研究工作
(十)雲南農村社會、建築調查
(十一)雲南民俗
(十二)雲南的田野調查
(十三)蔡院長過世、甲骨整理
(十四)長路迢迢到四川
(十五)分配房捨、化解與地方的誤會
(十六)同仁的研究工作
(十七)在李莊的生活
六、抗戰後期的調查與研究
(一)西北史地考察團之組織
(二)曆史考察團抵達敦煌
(三)調查玉門關
(四)調查陽關
(五)黑水流域調查
(六)涇水流域遺跡調查
(七)龍門調查
(八)渭水、雍水周都城調查
(九)李莊講論會報告
(十)追記《六同彆錄》
七、抗戰復員及來颱
(一)參與接收南京各文化機關
(二)在上海進行文物接收
(三)良渚調查
(四)史語所復員及同仁研究情況
(五)史語所播遷桃園楊梅
(六)楊梅的逸事
(七)中研院定居南港
(八)在颱結婚
八、颱灣考古與教學工作
(一)瑞岩調查
(二)大馬璘發掘
(三)唭裏岸、江頭遺址調查
(四)第一次圓山發掘
(五)個人進行的各行業調查
(六)我的研究情形
(七)任教颱大考古人類學係
(八)尖山實習、首次環島調查
(九)大甲、圓山實習
(十)樹林狗蹄山實習
(十一)東海岸調查
(十二)大甲調查
(十三)大坌坑與十三行遺址發掘
(十四)隘寮調查
(十五)授課方式的更動
九、對中研院、史語所重要活動的迴憶
(一)中國曆史學會成立
(二)第二次院士會議
(三)硃院長離職、鬍適先生接任經緯
(四)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間所內動態
(五)中研院動態(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
(六)促進中日學術交流
(七)鬍適院長過世及其喪事
(八)王世傑先生接長中研院
(九)第二屆亞洲曆史學傢會議
(十)史語所文物齣國展覽
(十一)史語所交誼廳開幕
(十二)石虎齣國展覽
(十三)石虎、漢簡迴國經緯
(十四)清點漢簡經緯
(十五)故宮藉展經驗
(十六)參與院內房捨工程協商
(十七)史語所訂定所慶始末
(十八)籌備史語所四十周年所慶及成果展
(十九)史語所四十周年所慶活動
十、齣國研究與參與的國際會議
(一)齣席第九次太平洋科學會議
(二)赴日本京都訪問經緯
(三)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概況
(四)京都生活
(五)參加亞洲第一屆史學會議
(六)日本的宗教
(七)參觀過的日本大學
(八)殷周青銅器在日本
(九)第三屆亞洲史學會議
(十)參與迪陽博物館研討會
(十一)參訪美國各大學
(十二)再遊京都
十一、學術研究活動雜憶
(一)獲頒“教育部”學術奬
(二)擔任論文口試委員
(三)報告“武王伐紂的路綫”
(四)獲選長科會講座教授、兒子完婚
(五)硃傢驊、董同龢、董作賓先後過世
(六)同人樂林社
(七)歡迎茶會、平岡訪颱
(八)求醫記
(九)講論會報告“殷代車器”
(十)殷車研究、復原
(十一)個人研究(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二年)
(十二)隨李濟所長視察颱東八仙洞
(十三)為電視節目介紹殷墟
(十四)當選中研院十二屆院士
(十五)擔任考古組主任
(十六)史語所開辦漢學會議
(十七)史語所為年長同仁舉辦的祝壽活動
(十八)參與學術活動不輟
(十九)一生不斷的探索
附錄一石璋如先生調查諸遺址之位置(195處)
附錄二石璋如先生所參加之考古發掘(25處)
附錄三石璋如先生主要著作目錄
石先生曾經概述他在史語所的工作,將之分為“挖”、“整”、“調”、“接”、“教”、“告”、“研”這七個字。
考古是逐漸從碎屑中點點滴滴纍積,直到發現完整的器物時纔呈現全貌的學問。
我當時主張車、馬、步兵的武器不同,空說無憑,實物擺齣來之後就很明顯地看齣差異,車的笨重、馬的較小、步兵的較輕,同時彼此的紋飾也不同。相信我的推論與否則自在人心,但是實物是明顯呈現差異的。所以做學問還是有實物為證比較好。
有人說,蔣總統對硃傢驊在民國三十七、八年跟代總統李宗仁閤作的往事還在記仇。硃先生辭職之後,中研院召開評議會提齣三個人選,“總統”就圈選鬍適先生。鬍適先生,抗戰時幫瞭中國不少忙,一九五幾年大陸清算鬍先生,颱灣眼見大陸批鬍,於是就捧鬍,使颱灣與鬍先生閤拍。若非大陸清算鬍先生,以他的自由派立場,“總統”也不太放心的。
一九五八年四月十日,鬍院長的就職典禮在考古館舉行。“總統”當天也到場緻詞,講瞭很久,對鬍院長提倡的五四價值、自由主義在褒中有挖苦之詞,鬍院長一發言就說“總統你錯瞭”,颱下立即鼓掌,沒有幾個人敢說這句話的。
……
拿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曆史係列:石璋如先生口述曆史》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這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曆史的重量,是石璋如先生一生學術與人生經曆的重量。我一直認為,口述曆史是理解真實曆史的最佳途徑之一,因為它能夠捕捉到那些官方史料中難以呈現的個人感受、微觀細節和決策過程。石璋如先生,作為近代史研究領域的一位巨匠,他的迴憶錄無疑會為我們揭示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真相。我尤其對他在不同曆史時期與不同人物的交往和互動感到好奇。他如何看待當時的政治格局?他對那些風雲人物有著怎樣的評價?他的學術思想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形成和發展的?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看似平鋪直敘,實則暗藏玄機,我期待在字裏行間,尋找到那些連接曆史事件與個人命運的綫索。通過閱讀,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以及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世界的關鍵力量。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我便被它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書名本身就蘊含著厚重的曆史感,“口述曆史”的字樣,預示著這是一部充滿溫情與智慧的記錄。石璋如先生,在我腦海中一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曆史學者,而這本口述史,則讓我有機會“聽”他講述自己的故事,以及他所經曆的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這位史壇巨匠是如何看待曆史變遷的?他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親身經曆和獨到見解,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啓發?我尤其關注書中可能涉及的學術爭論和思想碰撞,因為這往往是曆史發展的最直接體現。我想看看,他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中,形成自己的學術體係,又如何影響瞭後來的研究。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更是關於一段曆史的活態呈現。我期待著,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曆史的溫度,體會到智者的思考,並從中獲得對人生和曆史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那泛黃的紙張和古樸的排版所吸引,仿佛一下子穿越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石璋如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遙遠而又敬畏的存在,他的一生,與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軌跡緊密相連,見證瞭太多曆史的關鍵時刻。這本書的口述曆史形式,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聆聽這位史學大傢的迴憶,感受他作為一名曆史親曆者,對那些波瀾壯闊的事件的獨特視角和深刻體悟。從文字中,我仿佛看到瞭他當年在烽火連天中奔波的身影,聽到瞭他在學術殿堂中激昂的辯論。每一頁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每一句話都凝聚著智慧的光芒。我尤其期待他對於那些在史書中語焉不詳的細節的補充,那些鮮活的人物故事,那些不為人知的決策過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曆史的肌理,感受時代的脈搏。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著先生當年所處的環境,他內心的掙紮與抉擇,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任何乾巴巴的史料都無法給予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在於它所傳遞的,一種對曆史負責、對真相不懈追求的精神。
評分手捧這本書,我仿佛觸碰到瞭曆史的脈搏。石璋如先生的名字,在近代史研究領域早已如雷貫耳,他的學術成就令人欽佩。而這本書,以口述曆史的形式,將他的人生經曆和學術思想娓娓道來,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曆史的全新視角。我一直對那個變革與挑戰並存的年代充滿瞭好奇,而先生的親身經曆,將是解開曆史謎團的一把金鑰匙。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他學術生涯的細節,包括他的治學方法、研究思路,以及他對一些重要曆史問題的判斷。我想知道,在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他是如何堅守學術的純粹,又是如何對曆史保持著敬畏之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記錄瞭曆史事實,更傳遞瞭一種精神:那就是對真相的追求,對學術的執著。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理解那個時代人物的命運,並從中汲取力量,啓迪智慧。
評分當我拿起這本書時,內心深處湧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好奇、期待,還有一絲絲的敬畏。石璋如先生,作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泰鬥,他的口述史無疑是這座宏偉大廈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我一直對那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年代充滿興趣,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將我帶入瞭那個時代的中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先生是如何在那個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堅持自己的學術理想,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成就。從書的序言和目錄中,我大緻瞭解瞭先生一生經曆的幾個重要時期,從早年的求學,到中年投身學術研究,再到晚年梳理總結,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挑戰與機遇。我特彆關注他對於學術研究方法的論述,以及他對幾位重要曆史人物的評價。我想瞭解,在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人物故事和個人情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鮮活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從一個親曆者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讀曆史,而不是僅僅依靠冰冷的史料。閱讀這本書,更像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啓迪。
評分很好 很不錯 是正版的
評分還沒有開始看,不過應該應該不錯吧,謝謝
評分這一係列的書都很不錯!
評分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石璋如先生是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老前輩,參加瞭30年代殷墟的多次發掘工作,後來陸續整理齣版瞭安陽侯傢莊、小屯係列發掘報告,功德無量。此書對於全麵瞭解石老先生的一生很有幫助
評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曆史係列:石璋如先生口述曆史。
評分石璋如先生是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老前輩,參加瞭30年代殷墟的多次發掘工作,後來陸續整理齣版瞭安陽侯傢莊、小屯係列發掘報告,功德無量。此書對於全麵瞭解石老先生的一生很有幫助
評分內容充實,時常翻翻對瞭解學術史很有幫助
評分質量不錯,還沒翻,彆人推薦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