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弗雷格 著
图书标签:
  • 弗雷格
  • 逻辑学
  • 哲学
  • 语言哲学
  • 分析哲学
  • 语义学
  • 数学基础
  • 概念文字
  • 知识论
  • 德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50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130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一部分共两篇:《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论概念文字的科学根据》。对《概念文字》,没有全译,只选译了《序》,第一章,还有第二章的一部分。这些内容基本反映出弗雷格构造概念文字的思想,他构造的逻辑演算系统,以及他这套符号的使用和推演方法。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二部分共四篇:《什么是函数》;《函数和概念》;《论概念和对象》;《论意义和意谓》。这四篇论文反映了弗雷格对函数、概念、对象、意义、意谓这些问题的认识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形成的理论,这些认识和理论对现代语言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三部分共三篇:《思想》;《否定》;《思想结构》。这三篇论文是弗雷格连续发表的系列论文,被分别称为“逻辑研究”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这是他用非形式语言描述和刻画命题逻辑的重要论文,其中也探讨了逻辑和心理学的区别。在“逻辑研究”这一标题下,他还写了第四篇论文《论逻辑的普遍性>,可惜没有完成,因而未能在生前发表。
  本书第四部分共四篇:《逻辑》、《逻辑导论》、《数学中的逻辑》、《论逻辑的普遍性》。这四篇均是弗雷格生前没有发表的论文。它们探讨了逻辑的对象,逻辑的性质,逻辑和数学的关系,充分地反映了弗雷格的逻辑观。

内页插图

目录

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
论概念文字的科学根据
什么是函数?
函数和概念
论概念和对象
论涵义和意谓
对涵义和意谓的解释
思想:一种逻辑研究
否定:一种逻辑研究
思想结构:逻辑研究第三部分
逻辑
逻辑导论
数学中的逻辑
论逻辑的普遍性
译者后记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内容简介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是一部精选了德国逻辑学家、哲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哲学论文的著作。这些论文不仅奠定了弗雷格在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领域的核心地位,更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哲学思想发展。本书精选的论著,旨在系统地呈现弗雷格的哲学思想脉络,尤其是在逻辑、语言、数学基础以及认识论等方面的核心观点。 一、 逻辑与语言的革命:意义与指称的区分 弗雷格哲学思想的基石,是他对逻辑和语言关系的深刻洞察。在《论意义与指称》(Über Sinn und Bedeutung)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弗雷格提出了“意义”(Sinn)与“指称”(Bedeutung)的区分,这一区分彻底改变了哲学家们理解命题真值和语言功能的方式。 传统上,人们认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意义就是它所指向的那个对象。例如,“晨星”和“昏星”都指向同一颗行星——金星,那么它们的意义就应该相同。然而,弗雷格敏锐地指出,尽管“晨星”和“昏星”指称同一个对象,但它们在陈述“晨星是金星”和“昏星是金星”时,其认知价值和信息量是不同的。前者是一句同义反复,几乎是常识,而后者则需要通过天文观测来证实。这表明,仅仅拥有一致的指称不足以解释语言的全部功能。 弗雷格引入“意义”的概念,来解释句子或词项的“如何给出”(Art des Gegebenseins)。意义是对于理解一个语言表达的“思考方式”或“认知道路”。“晨星”和“昏星”拥有不同的意义,正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关于同一颗行星的不同认知路径。当我们听到“晨星”时,我们想到的是早晨天空中最亮的星;当我们听到“昏星”时,我们想到的是傍晚天空中最亮的星。尽管最终都指向金星,但这两者提供了不同的认识方式。 这一区分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理解真理、同一性、以及作为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弗雷格认为,一个有意义的表达式必须既有意义又有指称。没有意义的表达是无意义的,而有意义却无指称的表达(例如,想象中的对象)则会导致特殊的逻辑问题,这是他后续研究的重点。 在《论意义与指称》的基础上,弗雷格进一步探讨了量词(quantifier)和命题函数的概念。他认为,句子并非仅仅是词语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更深层的逻辑结构。他引入了“概念”(Begriff)和“对象”(Gegenstand)的区分,并认为概念词项(如“是红色的”、“是大于的”)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它们需要一个对象来“填补”其空缺,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命题。例如,“______ 是红色的”就是一个概念词项,只有当我们在空白处填入一个对象(如“这朵花”),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这朵花是红色的”,这个陈述才有真值。 弗雷格的这种逻辑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精确性,并为构建一种更精确、更形式化的逻辑语言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摹状词理论以及后来的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语言哲学家。 二、 数学基础的坚固基石:逻辑主义的追求 弗雷格毕生致力于解决数学,特别是算术的基础问题。他坚信,算术的真理可以被还原为纯粹的逻辑真理,这一哲学立场被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他认为,数(number)本身是逻辑概念,而算术定律是逻辑定律。 在他的巨著《概念文字:一种基于算术的模仿形式化语言的构想》(Begriffsschrift: Eine b বাহig aus der Arithmetik entwickelte Denkform in Bezug auf die Zahlberechnung)中,弗雷格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逻辑符号系统,这套系统比当时已有的逻辑系统更加强大和精确。他引入了量词、命题连接词以及清晰的命题结构分析,为形式逻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弗雷格在《算术基础》(Die 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中,更是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逻辑主义观点。他试图通过从逻辑概念出发,推导出算术的基本概念,如“数”、“0”、“1”以及“加法”等。他著名的“弗雷格定义”——“数n是满足F的对象的类的集合的类”(The number n is the class of classes which are equivalent to the class of F's),是其逻辑主义思想的核心体现。 例如,他定义“2”不是某个特定的东西,而是“与‘2’个对象的类‘等价’的类的集合”。也就是说,所有拥有两个对象的类(比如,“苹果”、“香蕉”这样的集合),它们自身构成了一个集合,而这个集合的集合就是“2”。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逻辑构造,旨在摆脱对直观的依赖,将数的定义完全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弗雷格引入了“相似性”(Hume's Principle)这一逻辑概念。他认为,两个类的基数(cardinality)相同的当且仅当这两个类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他将此表述为“F的对象的个数等于G的对象的个数,当且仅当F的对象的类与G的对象的类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弗雷格甚至认为,他可以通过逻辑公理推导出“弗雷格定律VIII”,即“(F = G) iff (F ~ G)”,这里的“F”表示F类的基数,“~”表示一对一的对应。 然而,弗雷格的逻辑主义计划在他晚年遭遇了巨大的挑战,最著名的就是罗素悖论。罗素发现,如果允许一个类包含所有不包含自身作为成员的类,那么这个类是否包含自身就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悖论直接打击了弗雷格所依赖的朴素集合论,也暴露了其逻辑主义计划中的内在困难。尽管如此,弗雷格对数学基础的深入探索,对数理逻辑的发展,以及他提出的形式化方法,无疑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三、 认识论与哲学方法:概念分析的价值 除了逻辑和数学基础,弗雷格的哲学论著还涉及认识论和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他强调概念的清晰性和精确性,认为哲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概念分析”。 弗雷格认为,模糊不清的概念是产生哲学错误和论证混乱的根源。他批评当时的哲学,认为许多哲学家未能充分界定其基本概念,导致其思想难以被清晰地理解和评估。他自身的哲学工作,无论是对意义和指称的区分,还是对数的逻辑定义,都是对概念进行精细辨析的典范。 他特别关注“知识”(Erkenntnis)的来源和性质。他虽然是逻辑主义者,但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否定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作用。然而,他更倾向于认为,那些构成数学和逻辑真理的知识,其来源是理性的,而非经验的。这些真理是先验的(a priori),它们不依赖于具体的经验观察,而是可以通过纯粹的逻辑推理获得。 弗雷格对“真理”(Wahrheit)的看法也值得关注。他认为,真理是一种独立于人类思维的对象,它存在于一个由概念和命题构成的客观领域。他反对将真理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或信念。真理是命题的属性,而命题的真值(wahr或falsch)取决于其意义和指称。 弗雷格的哲学方法,即对概念的精确界定和逻辑结构的深入分析,对后来的分析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哲学强调使用逻辑工具来澄清哲学问题,将复杂的哲学主张分解为更简单的组成部分,并分析其逻辑关系。弗雷格的《概念文字》以及他论证的严谨性,都为这种哲学方法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模型。 四、 影响与遗产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所包含的论文,是理解二十世纪分析哲学、数理逻辑、语言哲学以及数学哲学发展脉络的必读书籍。弗雷格的思想,通过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等人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地塑造了现代哲学。 他对意义与指称的区分,为语义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对逻辑结构的精确分析,为逻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计算机科学中的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他对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追求,尽管遭遇了挑战,但其对数学本质的深刻反思,至今仍是数学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书的选辑,不仅呈现了弗雷格的独立思想,更展示了他在不同领域的思想之间的关联。通过阅读这些精选的论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如何通过对逻辑、语言和数学的深刻洞察,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纪元。他严谨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概念框架以及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执着追问,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 总之,《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著作,它不仅是研究弗雷格哲学的核心文献,更是理解现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窗口。它所包含的洞见,至今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逻辑、语言、数学和认识论基本问题的读者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技术难度极高的冰川。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像是一步精准的冰镐定位,稍有差池,便可能滑落到歧义的深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真值”概念的引入和界定,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真理”这个词汇的日常理解。真理不再是一个模糊的、依赖于主观感受的属性,而是一个可以被形式语言精确计算和判断的属性。这种对“客观性”的执着追求,贯穿了整部选集。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例子应用到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模糊指令上,结果发现,一旦将指令结构化、逻辑化,很多原本看似无解的僵局,竟然迎刃而解。这本书的实践意义,远超出了纯粹的哲学思辨。唯一的遗憾是,部分早期的论证可能在今天的逻辑发展面前略显过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那种开创性的精神——那种敢于挑战一切既有知识结构的勇气。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做笔记才能消化的文本。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轻松的阅读享受,而在于它能重塑你的思维模式。选集中的某些篇章,其论证的密度之高,简直令人窒息,仿佛每句话都承载了数个逻辑步骤。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同一性”判断的深入探讨,这直接挑战了许多基于直觉的形而上学立场,提供了一个基于更坚实逻辑基础的替代方案。这种对清晰性的不懈追求,让这本书充满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光芒。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哲学问题,它是在倡导一种全新的、更可靠的思考方式。对于想要进行严谨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掌握这本书中的核心概念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消化那些抽象的论证,但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关键洞见,那种思维被“升级”的感觉,是其他哲学读物难以比拟的。它是一份思想的“健身计划”,强度很大,但效果显著。

评分

翻开这本选集,我立刻被那种近乎冷峻的学术风格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试图用华丽辞藻来包装观点的作品,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严谨,直插哲学核心问题。作者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探讨,在我看来,是对康德哲学遗产一次彻底的清算与重构。他没有回避那些棘手的问题,反而迎难而上,试图用更清晰的逻辑框架来取代旧有的二元对立。特别是关于“数”的本质的论述,那种将数学对象视为可被逻辑完全捕获的实体,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让我想起早年读过的那些关于实在论的争论,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通过逻辑的纯粹性来把握实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逻辑教科书进行验证,试图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抛弃所有的哲学预设,从最基础的逻辑公理出发,重新构建你对世界认知的体系。对于那些对形而上学抱有怀疑态度,更偏爱清晰、可验证陈述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这本《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着实让我领略到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精髓。初读之时,那些关于涵义与指称的区分,犹如拨开迷雾,使我对语言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论证层层递进,严密得如同数学证明,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思维的穿透力。尤其是在处理数学基础的那些篇章里,那种力图将数学还原为纯逻辑的雄心壮志,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阐述了“概念”与“对象”的边界,这不仅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挑战,更是对日常语言模糊性的有力批判。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哲学阐述,而是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教你如何像机器一样精确地思考。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交流的眼光都变了,总是不自觉地去分析对方话语中的主谓宾是否指向了清晰可辨的实体或概念。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分析哲学的入门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它为你搭建了分析的骨架,接下来的血肉,则需要读者自己去填充了。不过,初接触这些概念时,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反复的研读,某些段落的抽象性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逻辑学背景,否则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符号和定义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份选集最大的功绩,在于它为后来的语言哲学开辟了道路。读完后,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重新审视每一个你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作者对自然语言的“欺骗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让我们看到,我们日常使用的“是”或“存在”,其背后的逻辑结构是多么的错综复杂且充满误导。书中关于命题结构的分析,尤其精彩,它像是给语言做了一次精密的解剖手术,分离出真正的逻辑骨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函数和变量在表达世界关系中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许多哲学难题并非源于世界的复杂性,而是源于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工具——语言——本身的缺陷。这本书读起来很“硬”,但“硬”得有道理,它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因为要讨论的对象本身就要求极度的精确。对于那些对语言的哲学——不仅仅是语义学,而是更深层次的逻辑结构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是绕不开的一座里程碑。

评分

品相完好派送及时给一个好评

评分

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看起来十分吃力。

评分

点球大战进入第5轮,先罚的桑德兰只要罚入比赛就将结束,德赫亚奋力扑出了这个点球,这让弗格森直鼓掌叫好,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微笑,但本赛季的曼联似乎偏偏和这位老人过不去,要折磨他,在德赫亚为曼联赢得机会后,拉斐尔又把机会踢飞了,最终曼联还是在点球大战中输球。目睹这一切的弗格森仿佛有些呆住了,在看台上一动不动,脸色铁青地看着球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评分

译者水平很好,数理逻辑爱好者和研究者必备书籍。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可以窥见弗雷格的思想,这已经是买的第二本了。

评分

弗雷格的著作,适合慢慢品读。京东活动时买还比较便宜。有调货,所以稍微慢了一点,整体还行,包装还是一样不是太好,到的时候外包装有破损,希望京东改善包装。

评分

评分

本书第四部分共四篇:《逻辑》、《逻辑导论》、《数学中的逻辑》、《论逻辑的普遍性》。这四篇均是弗雷格生前没有发表的论文。它们探讨了逻辑的对象,逻辑的性质,逻辑和数学的关系,充分地反映了弗雷格的逻辑观。

评分

弗雷格被称为逻辑学家,但是他的哲学上的贡献,不会比那些专业哲学家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