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构建的,而不是发现的——正如真相是制造的,而不是找到的——这一思想正是zui近科学史学术界的主要基调。追溯文化中科学的性别化根源,唐娜哈拉维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中可以说是zui佳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揭示了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计算机控制的有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免疫系统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地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在其中一些文章中,她探讨并发展了现有的女权主义学术参考中争议性的术语;通过映射“自然”和“经验”这两个有力而又模糊的词汇的命运,揭示出新视野,并使一种新希望政治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
唐娜·哈拉维(Donna J. Haraway),1944年生于美国丹佛市,后在科罗拉多学院主修动物学和哲学,同时修读英语专业的课程。1966年获富布赖特奖学金资助,赴法国从事为期一年的进化哲学研究。1972年,哈拉维于耶鲁大学生物系以关于隐喻在20世纪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特征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她先后任教于夏威夷大学、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从事妇女研究和意识史研究。哈拉维长期从事对现代科学话语的文化解构工作,著作颇丰,其中zui重要的著作当属《灵长类的视觉——现代科学世界中的性别、种族和自然》《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等,其科学文化解构工作已经构成了现代文化批判当中的重要资源,被当代女性主义奉为经典,特别是她提出的“半机械人(又译赛博格)”概念,为人们审理后现代语境中人与机器、自然的“混血”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译者简介
陈静,浙江杭州人,2010年获浙江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性别话语研究等,在Journal of Pragmatics、Discourse Studies、《外国语》等国内外语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
译著简介………………………………………… I
致 谢…………………………………………… 1
绪 言…………………………………………… 1
第一部分 自然作为一个生产和繁殖的系统… 9
第一章 动物社会学和国家政体的自然经济:主导的政治生理学… ……… 11
第二章 过去是争议区:人性与灵长类动物行为研究中的生产和繁殖理论… … 38
第三章 生物学企业:从人类工程学到社会生物学的性别、心理和利润… …… 82
第二部分 有争议的读物:叙述的本质……… 135
第四章 开篇即此言:生物学理论的产生……137
第五章 争夺灵长类本性的竞赛:该领域中人类—狩猎者的女儿们1960~1980......162
第六章 读布琪· 埃梅切塔:女性研究中争夺“女性经历”的竞赛 … ……… 225
第三部分 对不当的他者的差别政策……… 261
第七章 一部马克思主义辞典中的“性别”:一个词的性政治………………263
第八章 赛博格的宣言:20 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312
第九章 情境中的知识:女权主义的科学问题和偏袒角度的特权… ………… 387
第十章 后现代身体的生物政治:免疫系统话语中的自我构造… ……………428
Bibliography(原文参考文献)… …………… 489
译 后 记……………………………………… 533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重量感,但又偶尔闪现出诗人般精准而又充满画面感的比喻,这种矛盾的和谐统一,是它最迷人的一点。我得承认,初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爬一座陡峭的山峰,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神努力,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微的提示或转折。那些句子往往很长,结构复杂,充满了大量的从句和精确的术语,但这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因为作者在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难以言说的复杂概念时,必须用最严谨的结构来承载。例如,当他讨论到“非人主体性”时,那种语言的密度和精确度,简直像是在进行某种高等数学的推导,但同时,又在关键时刻爆发出令人心悸的美感。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将刚刚读到的那一段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重组,试图让那些抽象的观念在我的感性层面生根发芽。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我日常赖以生存的认知框架,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二元对立结构,让人在清醒的痛苦中获得了一种超越的视角。
评分我很少读到如此大胆且富有远见的非虚构作品,它完全超越了我们当下日常讨论的范畴,直接切入到了下一个人类纪元的门槛。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大到需要我使用荧光笔在书页上画出比正文还多的批注,很多时候,一个段落需要我来回阅读三四遍才能真正领会其核心的论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轻松合上的书,更像是一个需要长期沉淀的思维矿藏。每一次重读某个章节,似乎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含义,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活的、不断进化的文本系统。我感觉作者拥有跨越学科的惊人视野,将生物学、信息论、后人类主义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尖端思考融汇一炉,形成了一个无比坚固且逻辑自洽的理论框架。对于那些渴望超越当下热门话题,真正想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和技术伦理最深层结构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必须攀登的学术高峰。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一种能够穿透迷雾、直视未来的锐利目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冷峻的未来感和原始的野性力量并置,立刻就把我拉进了一个思考的漩涡。我是在一个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封面的排版和色彩所吸引,那种微妙的张力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某种宏大的主题。翻开扉页,文字的排布也充满了设计感,仿佛作者在用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邀请读者进入他的思想迷宫。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开始了阅读,期待着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深刻对话。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某个古老的遗迹,充满了未解之谜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要触摸、想要探究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脉络。特别是当读到那些关于技术与生物界限模糊的描绘时,我几乎能感受到一股电流穿过我的神经,那种震撼是直观而强烈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张不断延展和收缩的思维网,引导你从一个概念跳跃到另一个概念,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想象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探险,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不均匀,时而如同冰川移动般缓慢而沉重,聚焦于一个概念的细微肌理,进行近乎显微镜式的解剖;时而又如同超光速的星际旅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瞬间完成跳跃,留下一串串闪烁的知识星云。这种节奏上的巨大起伏,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让漫长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警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度复杂、甚至有些禁忌的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克制而又极其富有同情心的笔触。他既没有陷入技术乌托邦的盲目乐观,也没有滑向反乌托邦的歇斯底里,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去描摹那些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巨变。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感到不安的同时,又获得了一种奇怪的掌控感——因为你知道,唯有直面这些令人眩晕的未来图景,我们才能真正为之做好准备。读完之后,我久久无法平静,脑海中充斥着那些关于生命、工具与进化的复杂交响乐。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密集的智识训练营,而不是轻松的休闲读物。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门槛相当高,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更要有强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甚至需要不时地查阅一些引用的理论背景,才能完全跟上作者跳跃式的逻辑推演。然而,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或简单的结论,而是始终将读者置于一个充满张力的追问之中。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观察周围的世界——不再满足于表象的和谐,而是试图探究隐藏在社会运作、技术发展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和伦理困境。那些关于身份边界被消融的讨论,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怀疑。这本书并非旨在取悦读者,它的目标是重塑读者的心智结构,让你走出它的世界时,已不再是进入时的那个自己。它要求你付出,但它回报你的,是世界观的重塑,这种价值的交换,是任何娱乐性的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评分哈拉维的又一有趣的后人类思考?!
评分好书,这套书也要慢慢收集全了
评分感觉不错…活动时候收的…很划算哈哈哈哈
评分女性主义类的书,嘻嘻,挺好德德德
评分感觉不错…活动时候收的…很划算哈哈哈哈
评分这个系列一直在出,总体质量上佳,希望能保持翻译的高水准。
评分这个系列一直在出,总体质量上佳,希望能保持翻译的高水准。
评分哈拉维的又一有趣的后人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