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结构和行文节奏,与我通常偏爱的叙事体小说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剧本片段,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对峙。每一章的展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论点,然后通过不断地设置场景、引入人物(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反对者),将这个论点推向极致。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卷入这些“对话”之中,甚至会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为其中的逻辑漏洞而感到焦急,或为某一方的巧妙回击而暗自叫绝。它教会了我如何审视论证的过程,而非仅仅接受结论。这种“边读边思辨”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注意力集中度。唯一的不足,或许在于它对“内在德性”的强调,虽然崇高,但在阅读体验上,略显单薄。我期待能有更多的、关于如何平衡这种内在修养与外部世界复杂性的具体案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善”的坚定宣告上。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高强度训练,值得每一个愿意投入时间的读者去体验。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我面前,刚翻开扉页,就被那种古朴的气息给镇住了。我一直对古代的思想家抱有一种敬畏,总觉得他们的智慧是活在另一个时空里的,难以触及。但这本书的文字,虽然用了文言,却有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仿佛那些古老的道理并非高悬于殿堂之上,而是就蕴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他不像有些哲人那样喜欢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朴素的比喻,比如“牛山之木”,来阐述“性善”这个宏大的命题。初读时,我总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字句的深意,生怕错过了一丝一毫的韵味。有时候,读到激动人心的段落,比如关于“浩然之气”的描绘,我甚至会放下书本,走到窗边,尝试着去体会那种充盈于天地之间、令人心神舒畅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些言论,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强迫你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四端”,去思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会时不时地在你陷入迷茫时,给你一个坚定的眼神和方向。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我向来偏爱那些能引发我强烈共鸣的文学作品,而这本书,虽然是哲学经典,却出乎意料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关于“责任”的那根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那种近乎悲壮的坚持。它描绘的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形象,而是一个在充满困境的世界中,依然选择光明坦荡的个体。我喜欢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当我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普世关怀,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道德上的激励。这不仅仅是给君王的教诲,更像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发出的呼唤——我们如何能将个人的温情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将宏大的理想主义与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如恻隐之心)紧密地焊接在一起。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它给了我一个去思考的框架,一个去努力的方向,让我在面对日常的琐碎与不公时,不再轻易地选择麻木与逃避。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耐力挑战”。我承认,我的耐心在这部作品面前受到了极大的考验。那排比句式的长篇大论,像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向前奔涌,中间几乎没有给你喘息的机会去消化前一句的观点。我试着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开始阅读,结果发现自己不得不反复后退,去对照前几页的内容,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有些观点,比如他对于政治实践的论述,感觉与我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种巨大的鸿沟,虽然能理解其理想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显得有些空中楼阁。当然,我必须赞扬作者对“义”和“利”的深刻辨析,他那种毫不妥协的立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但这并不妨碍我作为一个现代读者的困惑——如何在坚守道义的同时,又不至于在现实的泥沼中寸步难行?全书的论辩色彩过于浓厚,缺乏那种温和的、引导性的陪伴感,更像是一位严厉的导师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考核,让人在学习之余,也倍感压力。
评分说实话,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可能是“犀利”。它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明,充满了对话和反诘,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与我进行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这种直接的交锋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他对于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的驳斥,那种不留情面的逻辑推演,有时候甚至让我感到一丝喘不过气。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股澎湃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这股力量强大到足以撼动人心。然而,正因为这种绝对的自信,使得书中偶尔会显得缺乏必要的弹性与变通。比如,在论述某些政治策略时,似乎过于理想化,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幽微之处。我常常在赞叹其逻辑完美的同时,又忍不住在心里嘀咕:现实真的会如此泾渭分明吗?这种既被其精神力量折服,又对其现实适用性抱有保留的态度,构成了我阅读过程中一种奇妙的拉扯感。
评分夫志至焉,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志与气是交互影响的存在事实。又由于孟子以刚健的实践活动作为主体与客体交融的媒介,因此在相互的影响下,自然生理的“血气”势必受到道德理性的牵引。然而人也可能纯任自然血气的引动,致使道德理性淹没于生理血气的泛滥下。所以孟子特别提出了“持其志无暴其气”的想法,期盼生理的自然血气是接受道德理性的导引,而就在这种以志持气的思考背景下,孟子发展出他的“养气”之说,并且进一步地推演出“气”是“集义”所生的,此时“气”的涵义已从自然的生理血气转化为具有价值意涵的道德义理之气,所以孟子称之为“浩然之气”。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基本上是以过去多年来我关于孟子思想及孟子学史所做的一些研究作为基础,以较为通俗的笔调撰写,以便符合“世界哲学家丛书”注重可读性及通论性的要求。全书的结构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与第二章是孟子的简要传记。关于孟子生平活动年代及事迹,由于史文有阙,考索不易。崔东壁及钱宾四两位前辈的考证成果,给我最大的启发,我必须在此特别说明,并申崇敬之忱。第一章描写孟子的人格特质,也对孟子的时代作了粗略的鸟瞰。第二章则透过孟子游说诸侯的历程,刻画孟子的生命情调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与挫折。第三、四、五、六等四章,则分论孟子对生命的看法,对政治的看法,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以及孟子的教育理想。我希望以这四章的篇幅,突显孟子思想的四个主要面向,提纲挈领,钩玄提要。第三、四、五等三章所讨论的内容,我在《孟学思想史论》第一卷里,都有比较详密的论证。由于“世界哲学家丛书”的体例及性质的统一要求,我在这三章的论述中省略了许多史料及相关的近人论著,有兴趣进一步探讨孟子思想的读者,敬请参阅《孟学思想史论》的第一卷。
评分。。。。。。。。。。。
评分健康的身心同样也是学会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健康的心理活动模式的结果。人生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选择,当你面临选择的痛
评分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评分这套三联小书都还不错,正在努力收齐中。这本《孟子》是新出的,同系列的已出的还有《王阳明》和《朱熹》,听说还有个《孔子》,可惜没找到。这种小书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片言只语展现人物、事件或现象。极力推荐,可惜有几本市面上已经看不到了,如浦安迪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和高阳写张大千的书。
评分夫志至焉,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志与气是交互影响的存在事实。又由于孟子以刚健的实践活动作为主体与客体交融的媒介,因此在相互的影响下,自然生理的“血气”势必受到道德理性的牵引。然而人也可能纯任自然血气的引动,致使道德理性淹没于生理血气的泛滥下。所以孟子特别提出了“持其志无暴其气”的想法,期盼生理的自然血气是接受道德理性的导引,而就在这种以志持气的思考背景下,孟子发展出他的“养气”之说,并且进一步地推演出“气”是“集义”所生的,此时“气”的涵义已从自然的生理血气转化为具有价值意涵的道德义理之气,所以孟子称之为“浩然之气”。
评分欲罢不能。学习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建设,从挖地基做起,直到矗立起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成就了一片又一片风景。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它
评分夫志至焉,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志与气是交互影响的存在事实。又由于孟子以刚健的实践活动作为主体与客体交融的媒介,因此在相互的影响下,自然生理的“血气”势必受到道德理性的牵引。然而人也可能纯任自然血气的引动,致使道德理性淹没于生理血气的泛滥下。所以孟子特别提出了“持其志无暴其气”的想法,期盼生理的自然血气是接受道德理性的导引,而就在这种以志持气的思考背景下,孟子发展出他的“养气”之说,并且进一步地推演出“气”是“集义”所生的,此时“气”的涵义已从自然的生理血气转化为具有价值意涵的道德义理之气,所以孟子称之为“浩然之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