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孔孟儒学、程朱理学、西洋哲学与美学精髓:论及古今,延连中外,集人类思想精华,融入一部讲义,温故而出新知。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
★作品文字优美,集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与一体,是名家经典之作。
宗白华别集
1.《美从何处寻》
2.《西洋哲学史》
3.《中国哲学史提纲》
4.《宗白华讲稿》
5.《西方美学名著译稿》
内容简介
《宗白华别集:宗白华讲稿》收录了宗白华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多篇课堂讲稿、演讲稿,包括《美学》、《艺术学》、《艺术学讲演》、《形上学》、《孔子形上学》、《论格物》诸篇,系统讲解了西方美学、艺术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中西形上学的比较以及古今“格物”思想的论辩等。讲稿融贯中西,引经据典,尽显大师风范。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原名之櫆,字伯华。生于安徽安庆市小南门方宅母亲的家中,祖籍江苏常熟。幼年在南京模范小学读书。1919年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等文坛新秀。1920年赴德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25年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战期间随校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直至逝世。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目录
美学
美学之对象
研究美学之方法
美学之趋势
美感
审美方法:静观论
审美方法:同感论
审美方法:实验说
审美方法:幻想论
审美方法:批评论
自然界之审美方法
美感分析各学说之评价
美感分析方法
艺术创造之问题
艺术创造问题研究之困难
艺术创造之研究方法
美学家论艺术创造之研究
分析艺术创造之工作
艺术创造的私人动机研究
艺术创造的非私人动机研究
艺术创造之工作问题
艺术创造工作之初步
艺术创造之主要工作
艺术创造之天资问题
天才问题
艺术的天才
天才创造中下意识的作用
天才的智慧
天才之其他特征
附录 关于艺术论之参考书
艺术学
一 什么是艺术学
二 艺术的范围与其他Aesthetike的活动
三 艺术起源与进化
四 艺术形式与内涵问题
五 基本形式美的原则
六 艺术在空间时间上的造形观(暂不问内容)
七 艺术上几个基本的形式之美(复杂一致)
八 艺术内容
九 艺术形式与内容之和谐问题
十 美感的主要范畴Aesthethical Categories
十一 美感范畴:纯粹的美
十二 美感范畴:壮美
十三 美感范畴:悲剧之美
十四 美感范畴:丑的艺术
十五 美感范畴:滑稽之美
十六 美感范畴:纤细之美
艺术学(讲演)
第一章 艺术品之本质
第二章 艺术之欣赏
第三章 各种艺术
形上学——中西哲学之比较
中西哲学路线之异点
中西法象之不同:以水喻道
毕达哥拉斯说:以数代乐
歌德论哲学二型
欧氏几何学
中国八卦:“四时自成岁”之历律哲学
鼎卦:中国空间之象
革卦:中国时间生命之象
西洋的概念世界与中国的象征世界
笛卡儿解析几何
易之卦象:指示“人生”的“范型”
附录形而上学提纲
孔子形上学
孔子论志学
孔子之形上学对象与方法
孔子论“道”之精神
孔子论“道”与“仁”之关系
荀子:融会老庄与孔子的天道观
论格物
精彩书摘
审美方法:同感论
审美方法之(二)Einfühlung&theorie;=Empathy(英译)同感或感入。如看失火,感自身内部生命之情绪,亦如火,然将火视为同情之物,视为生命之象征,生命之表现(凡将个人内部之情绪感入此物,而视此物为生命之表现,即为同感)。又如在野外见一树,除去普遍之利害观念,则可审美,再见图画中之树,与野外之树相同,于是,联想到野外树旁之景,与此景有关之诗等等,此为联想法,亦系审美方法之一。德之GustavTheodorFechner主张之associativefactor是也,后详论之。
同感论:同感论发源甚久。德人JohannGottfriedvonHerder(1744—1803,德诗人兼哲学家)常倡之,此时,外表形式美说颇盛,彼故倡此说以辟之。彼谓美非仅由外间形式,实表现内部之精神,如建筑物,非仅代表堆积之石物,实为一时代精神之表现,由无机合成为有机。艺术品既为有机,吾人身体乃亦凑合若干有机而达为一贯者,与艺术品无大异,故对艺术品常赋与一种同感也。西洋各时代之建筑,俱足以表现各时代之思想、宗教、政治科学等等,人生之态度变迁,其建筑物必大不同,有平正者,有矗立者,有缥渺欲离世者,皆可代表时代之精神也。后Lipps即本此说而加以发挥。
Romanic时代变为唯美时代,拿自然世界作为个人之照镜,彼谓人所以感天然界之美者,因人之生命情绪,可以感入也,彼所以能令人感入,即因其为如有机物之故。此说几与同感论极似,所差者,在彼欣赏自然,将小己亦纳入自然中,而与之同化,不能纯以同感态度出之也,与其谓为与同感论极似,不如谓为Contemplation之态度之推广也。
继Herder之后,Hegel亦称大家,尤以FriedrichTheodorVischer(1807—1887,著《美学》六大本)为最著,其学说实出于Hegel,大倡表现生命的象征论,如油画,不过油布与颜色之配合而已,实用符号表其内容,代表其个人之精神,背后乃另有境界,此即所谓象征论也。如耶稣因救世人,死于十字架,耶徒一见十字架,则思及耶稣救人之精神。美之象征,与此不同,知其背后另有境界,另有事物表现。如见油画,决不先思油与布之如何,而直接见画中之境界。象征云者,用一物代表他一物,而一物之精神、情形,完全由此物代表出来之谓也。故艺术品非真物,乃为真物之表现,虽知其为假的,同时觉其如真者,然而,同时仍知其为假的。此一派之说法,大概如是,对否,后评之。
艺术家之目的,在用如何方法,使人最易感到明了其艺术物所代表之境界—即其自心中所有之境界,彼等既以此目的,故其用功有细致者,有飞扬者,如画家之粗细,诗家之刚柔,各各不同派别斯分,然其目的既同,故虽现实,画家终不能十分客观,个人人格,仍留痕迹,不能脱此窠臼也。
然吾人虽有此同感能力,Einfühlung一见艺术物,而予以同情,然同感不能即谓为美,何以一定要美感,实为疑问,此其说之不充实处,尚当进而讨论之。
有触即受之,感力所由来,说亦不同。
1.先天论—谓为先天的,生来即有此同感能力,一触,即直接承受,如小儿见绿,即知为绿是也;
2.经验论—谓凡从前所见闻过的,再接触时,即可联想到从前之事实,故同感系后天的。德人HermannLotze(1817—1881),即此派之健者,且谓同感作用,系普通的,不过仅限于审美之一端。审美之功,实基于此耳。(Einfühlung译为同感,如观戏中喜悲而表同情,因同感也。至画中所表喜悲,亦表同情,实则画无喜悲之可言,乃因吾人之感觉深入其中故也。故译感入亦恰当。又普通之同感,亦有感入之意,盖吾人设身处地,拿己身作则,则永不能表示同感也,至此物之表现,究竟如何,终不得知也。如秋景花落草萎,人多愁哀之,实则秋何常可哀,皆因己心有此悲哀,一触此物,遂有凭寄,诗人文人之作品,大概从此而来—人格化—科学家视之将发噱矣。)
J.Volkelt—主张直接的同感为精神上的普遍之作用,随时随事俱有同感较为直接耳。彼常分美同感与他同感之不同:
1.美之同感较其他同感为深刻(程度方面);
2.美之同感完全是直观的感觉(质方面)。
对彼此说多不满意,因(1)如见老人恸哭,亦常有极深刻之同感,不仅美感为然也,故美同感不当用度量量之;(2)平常之同感,亦多直观的,不仅限于美感。
彼于普遍中抬出美同感为直接的,并无大供献,惟对于同感之分析多可取者。
1.生理上的同感作用—如善骑者见雕刻之骑物,则得到较常人更深之同感,肌肉如动者。
2.联想的同感作用—如看好诗而思及好花,见好景而思及好诗等。
3.直接的同感作用—如音乐,即起同感作用,好花、好诗、雕刻虽亦有同感作用,然究不如音乐为直接。
Lipps—为同感论中之最重要者,常谓寻常人之同感总不能十分客观,不能断绝一切与己之关系,而美之同感,则为绝对客观的,静观的,一身之全副精神集注之,而不外役也。惟美术才有此魔力,其与他物不同之处,善即在是,彼又进一步讨论美术为何能使吾人如此圆满无憾。
1.艺术品所表现为幻界而非真界,故画中虽有若何危害物,人不怕之,然又非完全假的;若全为假的,吾人当作假的看之,亦无同感之作用矣。故艺术之世界,乃另一世界,介乎真假之间,名曰艺术之真实(aestheticreality),吾人所以能感入者以此。
2.艺术品可免除一切真实界所有之障碍。真实界之现象,时为他事障蔽之,故人不易得,其真象如人,本怒而强作镇静,若无事者,外人不易看出之,艺术家可将此等障蔽脱去,表其特点,精神既集中,见者易感入。
3.艺术所表现的,多系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近代画家则不尽然,使人见之,易起联想,如某人画拿破仑失败后归至某王宫之怒容,备极愤慨,见而惹人注意,且起全功将东流之想也。
4.使人人格提高,此系从第三生来。再如见某之义愤,某人之悲惨,彼既系有价值之人物,见而易赋同情之感,个人人格亦提高。他如大川、高山、深海、巨石,见而器重增大。再,艺术品最易使人格受理想化,见伟大人物,必摹仿之,亦可提高人格。Lipps之分析固详,然其失败亦即在是。因第(一),生美非尽由同感而来,审美亦有绝大关系,且美为第三的实在;(二)增高人格,虽由同感而来,然实为另一作用之现象(如情绪等等),所谓复杂之意志是也(彼亦承认复杂意志,故其自说,实相矛盾)。
彼又常解释几何形体之形式,谓如正方形,四边本等长,吾人视之,两旁线似短两上下线为长者,此则因人系立的,故觉两线向上增长也。亦系摹仿之说法,然殊觉牵强。
K.Groos—与Lipps同时,其学说与同感论极仿,而异其名称,彼谓审美为内心模仿,如看诗则如将其内容模仿一遍,看画亦然,实与Lipps谓“吾心之内容感到此境界感入此物”无大差异,不过名词略变而已,照此亦可说读书一遍,系模仿一遍也,惟此名词不合用,名曰模仿,不如名为幻境之创造,如多人看画所感到的境界,必不尽同,故审美富含有少许创造性,非全模仿也。且彼谓模仿完全为客观的,则人人所模仿必极同,今因人之经验不同,而实际上殊不然,则其说不圆满可知也。
彼说施行于戏剧较为确当(因戏剧系纯客观的模仿),然有时亦不尽然,因才高者时出特态,亦可博美感之同情也。
……
《宗白华别集:宗白华讲稿》是一套珍贵的学术文献,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位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巨匠的思想遗产呈现给读者。这套别集并非简单地汇编宗白华先生已发表的著作,而是精选了他生前以讲稿形式流传的,或是未曾正式刊行的重要论述,旨在更直接、更原生态地展现其学术思想的脉络与深度。 宗白华先生其人及其学术贡献 在深入介绍这套别集的内容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宗白华先生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宗白华(1895-1965),字泞,曾用名敬敷,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绕不开的泰斗级人物。他学贯中西,融汇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史、哲学史等多学科知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艺术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的著作,如《美学散步》、《中国美学史》、《美学拾遗》等,早已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深刻影响了几代学人。 宗白华先生的贡献不仅在于其丰厚的理论建树,更在于他开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独特的学术方法。他强调“生命之学”的理念,认为艺术是生命情感的流露,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验。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将儒、释、道思想与艺术审美相结合,揭示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精神内涵。他善于从中国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艺术形式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原理,如“神韵”、“气韵生动”、“意境”等概念,赋予了这些传统美学范畴以现代的阐释。 《宗白华别集:宗白华讲稿》的内容构成与价值 《宗白华别集:宗白华讲稿》的出版,弥补了学术界在获取宗白华先生原始学术材料方面的一大空白。它收录的讲稿,往往是先生在特定场合(如大学讲座、学术会议、课堂授课)的即兴发挥或深入阐述,相较于经过反复修改、润饰的出版物,讲稿更可能保留了作者思考过程中的直接痕迹,以及其思想的原初活力。这使得读者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宗白华先生的学术思路,体悟其思维的跳跃与精妙之处。 这套别集的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其丰富性与深刻性: 一、 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入剖析: 宗白华先生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解,绝非停留在表面欣赏,而是试图穿透物质形态,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哲学精神与生命情趣。这套讲稿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书法、雕塑、园林等艺术形式进行的细致入微的解读。 山水画的“天人合一”: 先生常常在讲稿中探讨中国山水画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他会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皴染,营造出山川的巍峨、自然的空灵,以及人在其中如何融入自然,达到一种精神的契合。这不仅仅是对绘画技巧的评析,更是对中国古代士人精神境界的描摹。他可能会深入到具体的画作,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等,通过对构图、笔墨、意境的分析,阐释画家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自然景物中,从而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人格之书”: 对于书法,宗白华先生曾有“纸上的跳舞”之说,强调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更是人格的展现。在他的讲稿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他对历代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人的笔法、结体、风格进行深入剖析,并将其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哲学思想、人格修养相联系,揭示书法作品中蕴含的“筋骨”、“血肉”、“风神”等多元化的美学意蕴。他可能会讨论“笔意”、“墨韵”等抽象概念,并试图将其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园林的“无我之境”: 中国古典园林,在宗白华先生看来,是“建筑的美”、“诗的美”以及“哲学的美”的完美结合。讲稿中,他对园林的布局、景物的选择、空间的营造,都会进行富有哲理的阐释。他会探讨园林如何通过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等手法,创造出“咫尺之内,皆有山水”的意境,以及人在其中如何获得一种“无我”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他可能会分析苏州园林的精致、皇家园林的宏大,以及文人园林的雅致,并从中提炼出中国古典美学对于“静”、“空”、“逸”等精神追求的体现。 二、 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入阐释: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这套讲稿便是他梳理与阐释这些哲学思想,并将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绝佳例证。 《论语》与《庄子》的现代解读: 先生很可能在讲稿中,结合他对艺术的理解,重新解读《论语》和《庄子》中的重要思想。例如,他可能会从《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论述出发,阐释儒家对于人生修养与艺术追求的统一;或者从《庄子》的“道通为一”、“坐忘”、“逍遥游”等概念出发,阐释道家思想对于艺术创作中“自由”、“超脱”、“混沌”等境界的启示。他会尝试用现代人的语言,去理解和阐发这些古老的哲学智慧,并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的价值。 中国哲学中的“空”与“无”: 佛学中的“空”与道家哲学中的“无”,是理解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的重要密码。宗白华先生可能会在讲稿中,深入探讨“空”与“无”在艺术中的体现。例如,留白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他会分析留白如何营造出画面的意境,如何引导观者的想象,以及这种“空”是如何 Filled with Life。同样,他也可能探讨中国园林中的“虚实相生”,以及书法中的“计白当黑”,来阐释“空”与“无”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意味。 三、 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吸收与转化: 作为一位融汇中西的学者,宗白华先生对西方美学理论也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套讲稿中,他会将西方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与中国古典美学进行对话与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宗白华先生可能在讲稿中,对比中西方在艺术上对“理性”与“感性”的处理方式。他会分析西方艺术如何强调逻辑、结构、理性分析,而中国艺术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营造、直觉的体悟。他会探讨如何在保持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同时,吸收西方美学的一些合理成分,并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有机的结合点。 “形式”与“意义”的辩证关系: 他可能会在讲稿中,讨论艺术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可能会批评过度强调形式而忽略意义的现代艺术倾向,同时也会指出,脱离了形式的意义也无法真正实现。他会试图阐释,在宗白华先生看来,最理想的艺术状态,是形式与意义的高度统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的载体。 四、 对艺术创作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宗白华先生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他的讲稿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对艺术家创作状态、创作方法、以及艺术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生命之学”的实践: 他可能会强调,艺术创作的根本在于“生命之学”,在于艺术家对生命本身的体验与感悟。他可能会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体察人情,并在创作中注入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移情”与“意象”的构建: 他可能会在讲稿中,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移情”来赋予客观景物以主观情感,以及如何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意象”。他可能会举例说明,一个看似普通的景物,在艺术家的眼中,是如何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与情感的。 《宗白华别集:宗白华讲稿》的阅读价值: 阅读《宗白华别集:宗白华讲稿》,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美学研究者: 这套别集是极其宝贵的原始研究资料,能够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宗白华先生的思想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探索。它可以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发现之前未被注意到的学术线索,甚至挑战既有的研究范式。 对于艺术史与哲学史研究者: 讲稿中蕴含的丰富史料与深刻见解,能够为艺术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新的参照。它可能揭示一些历史事件、艺术思潮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人物之间的学术联系。 对于普通读者: 即使不是专业研究者,阅读宗白华先生的讲稿,也能极大地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先生的语言往往充满诗意与哲思,他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中国古典艺术,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总而言之,《宗白华别集:宗白华讲稿》并非一部简单的学术著作的汇编,而是一扇通往宗白华先生思想深处的窗口,是一次与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美学头脑进行思想对话的机会。它所呈现的内容,既有对具体艺术作品的精妙分析,又有对宏大哲学命题的深入探讨,更有对生命与艺术关系的深刻体悟。通过阅读这套别集,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智者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探寻美的真谛,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套讲稿,必将成为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一座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