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佚三书:《上元本玉篇》《韵》《小学钩沉三编》

古佚三书:《上元本玉篇》《韵》《小学钩沉三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正业,魏现军,冯舒冉 校
图书标签:
  • 古籍
  • 字书
  • 韵书
  • 小学
  • 玉篇
  • 上元本
  • 佚书
  • 文献
  • 工具书
  • 汉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806828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48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存唐代词典很少。《上原本玉篇》收字多,规模大,质量高,对历史词典编纂、词典史语言史研究,有重要意义。辽史专家断言,辽代只有《龙龛手镜》和《续慧琳音义》一部半词典,《韵》的辑校多出两部(另有《川篇》),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语言、学术的研究增添了崭新的材料。《小学钩沉三编》多是汉魏六朝的词书辑录,是目前汉民族文献难以找到的。

内容简介

  《古佚三书:<上元本玉篇><韵><小学钩沉三编>》是对《上原本玉篇》《韵》《小学钩沉三编》的辑校、点校。《上原本玉篇》30卷,542部,22872个条目。辑校本除21卷缺,5、9、13、18、19、22、25卷残,共约2500个条目,其他完整无损。《韵》原为韵书,韵部和字序已不可考。辑校本按部首排列,共23547个条目。其中,《龙龛手镜》4条,《永乐大典》1条,其余全出金人邢准《新修篇海》。《小学钩沉三编》辑录80多种书目,两万多条目。其中65种书目、绝大部分条目为《小学钩沉》和《小学钩沉续编》所没有。顾野王《玉篇》3369条比《原本玉篇残卷》2052条多出一千多条。《大广益会玉篇》点校以清人张士俊刊刻宋本为底本,《孙强玉篇》、元本、明本、清本为校本,校订千余条。

作者简介

  杨正业,西华师范大学(已退休)教授,曾任原《汉语大字典》南师编写组组长,主要科研成果有《语文词典编纂史》、《汉语大字典》、《难字考》、《中国古代格言大全》等书十余部。
  魏现军,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科研成果有:利用后世大型字书考证《龙龛书镜》未识字举隅。
  冯舒冉,河南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科研成果有:上元本《玉篇》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元本玉篇
自序
辑校凡例
部首索引
部首总目
正文


自序
部首索引
正文

小学钩沉三编
自序
目录
正文

附 大广益会玉篇
自序
原序
重刊序
部首索引
部首总目
正文

前言/序言


《古佚三书》:穿越千年的文字宝藏 引言: 在浩瀚的中华古籍海洋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明珠,因其独特的价值和稀缺性,而备受学界瞩目。它们如沉睡的巨龙,静待有识之士将其唤醒,重现于世。今天,我们隆重推出《古佚三书》,这套汇集了《上元本玉篇》、《韵》、《小学钩沉三编》三部珍贵古籍的精粹之作。这不仅是一次文献的整理与复原,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音韵学、小学学术思想的深度挖掘与系统呈现。 《古佚三书》的编纂,旨在将散佚已久、辗转流传的珍贵文献,以一种严谨、系统、易于研究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让后人能够得以窥见先贤在文字学、音韵学领域探索的卓越成就。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文献内容,更在于其所开启的学术研究新视野。 第一卷:《上元本玉篇》——汉魏时期语音文字的瑰宝 《上元本玉篇》,作为一套失传已久的汉魏时期重要的字书,其价值不言而喻。本书的复原与整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魏时期文字形体、读音、释义的宝贵材料。 历史渊源与文献价值: 《玉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字典,由南朝梁顾野王奉敕编纂。原书早已不传,后世学界一直在努力搜寻辑佚。此次《上元本玉篇》的重现,是基于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各种零散资料,包括唐宋时期的抄本、刻本中的引文、校勘记录以及后世学者的辑佚成果,通过严格的考证与辨析,力图还原出其最接近原貌的版本。 文字形体研究: 《上元本玉篇》所收录的字形,是研究汉魏时期汉字演变的重要依据。与后世的字典相比,它可能保留了更多古朴的字形,或反映了当时通行的异体字、俗体字。通过与今本汉字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发展脉络,理解汉字从篆隶到楷书演变的过渡痕迹。 读音考证的基石: 汉魏时期是中国语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由于缺乏直接的语音材料,学界对这一时期的语音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上元本玉篇》在释义的同时,往往附带注音或音义关系。《上元本玉篇》的复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尽管其注音方式可能与后世的韵书有别,但通过与其他语音文献(如《说文解字》注音、后世韵书等)的相互印证,可以极大地推进对汉魏时期汉字读音的研究,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释义与训诂的窗口: 字书的释义是了解古人对词义理解的重要途径。《上元本玉篇》的释义,反映了当时对词义的解释方法和侧重点。许多词语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中可能发生了演变。通过《上元本玉篇》的释义,我们可以回溯词语的本义,理解其早期用法,对于古籍的阅读和理解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其释义方法本身也体现了当时小学训诂学的水平。 对后世字书的影响: 顾野王的《玉篇》对后世的字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许多字书,如孙詧《唐韵》、集韵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玉篇》的启发和影响。因此,《上元本玉篇》的研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后世字书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卷:《韵》——古代音韵体系的精微探索 《韵》,这部文献的名称本身就直指其核心内容——古代的声韵学。《韵》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人如何认识和描述汉语语音世界的窗口。 韵部体系的构建: 古代韵书是研究汉语声韵史最重要的文献。《韵》的价值在于其可能呈现了一种独特的韵部划分体系,或对既有韵部体系进行某种补充、修正或阐释。通过对《韵》中韵部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其如何对声母、韵母、声调进行归类,以及这种归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这有助于我们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韵部理论,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演变。 韵与声的互动关系: 语音的本质是声、韵、调的结合。《韵》不仅关注韵,也必然涉及到声(声母)以及声调。《韵》对于声母、韵母、声调的划分与标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古代语音的重要线索。例如,它可能通过反切法来注音,通过韵部来标示读音,这些都为我们重建古人的发音提供了关键信息。 音韵学理论的体现: 《韵》的编纂,并非简单的语音记录,而是包含了古人对语音规律的认识和理论思考。其韵部的划分标准、音韵的解释方法,无不体现了当时音韵学理论的水平。《韵》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音韵学家的治学思路,他们是如何从繁杂的语音现象中提炼出规律,构建出系统的音韵理论。 语音演变的实证: 汉语语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韵》所记录的语音,是某一特定时期汉语语音面貌的真实写照。通过与同时期其他语音文献以及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语音的变化轨迹,例如某些音的合并、分化,某些韵母的演变,声调的损耗或变化等等。这对于语音史、方言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古代诗歌、词赋等文学形式,都与声韵格律紧密相连。韵书的出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格律依据。研究《韵》,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诗词的格律要求,更能帮助我们体会古人对语言音乐美的追求,以及声韵学如何服务于文学创作。 第三卷:《小学钩沉三编》——传统小学治学的深度考察 《小学钩沉三编》并非单一的字书或韵书,而是一部系统梳理和考证古代“小学”知识的著作。“小学”,在古代是对文字、音韵、训诂等基础知识的总称。这“三编”的呈现,意味着其内容可能涵盖了对小学不同分支的深入探讨和新发现。 “小学”概念的界定与发展: 汉代以来,“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小学钩沉三编》的出现,可能是在对既有小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或发掘新的史料。它可能从源头追溯“小学”的产生和发展,梳理历代小学家的治学脉络,探讨小学理论的演变。 文字学研究的深化: “小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文字学。本书可能会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例如,它可能对《说文解字》等经典字书进行校勘、辨析,提出新的见解;或者发掘某些不为后人所知的文字学资料,对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规律进行更精细的研究。 音韵学研究的补充与拓展: 尽管《韵》一卷已经触及音韵学,但《小学钩沉三编》可能会从更宏观或更微观的角度来审视音韵学。它可能对既有的音韵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提出新的音韵学理论框架;或者对某些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语音现象进行微观考察,填补学术空白。 训诂学的梳理与创新: 训诂是理解古籍的关键。《小学钩沉三编》可能会对训诂学的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梳理历代训诂家的治学经验,并结合新的文献,对某些疑难字词的训诂提出独到见解。这有助于我们掌握更有效的古籍阅读方法。 学术史的钩沉与梳理: “钩沉”二字,表明本书具有强烈的学术钩沉和梳理的特点。它可能致力于发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学术成就,重新评价某些被忽视的学者或著作。通过对小学学术史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中国古代学术图谱。 研究方法的启示: 《小学钩沉三编》的编纂本身,也可能蕴含着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其考证的严谨性、论证的逻辑性、资料的搜集与运用,都可能为后来的学者提供宝贵的治学启示。 《古佚三书》的意义与价值: 《古佚三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几部失传古籍的文献价值的恢复,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研究的系统性推进。 填补学术空白: 这三部文献的出现,将有效填补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研究中的某些空白,为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资料。 推动学科发展: 它们将为汉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动力,促进学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深化文化理解: 通过对这些古籍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在文字、语言、思想文化方面的卓越创造,增强文化自信。 服务古籍研究: 对于从事古籍整理、注释、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古佚三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 结语: 《古佚三书》的问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幸运。它如同三颗穿越时空的星辰,照亮了我们探寻古代语言文字奥秘的道路。我们相信,这套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为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学者、同仁,以及所有对中华古籍怀有深厚兴趣的读者,一同走进《古佚三书》的世界,共同品味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给我一种时间凝固的美感。它不像那些追求时尚的现代出版物那样浮华,而是内敛而沉静,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朴素力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几百年前的智者进行无声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其中那种古朴的韵味,它没有过多花哨的图解或现代的演绎,完全依靠文字的力量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真正热爱传统文化,渴望沉浸于古人智慧之中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提供了一种纯粹的、未被过度稀释的知识源泉。它让我在喧嚣的日常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专注力、滋养心灵的角落。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如同走入一座布满迷宫的古老园林。初看时,那些繁复的字形和晦涩的解释让人望而却步,仿佛迷失在字海之中。但一旦找到正确的路径,那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却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给予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常用字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的细致辨析,那种层层剥茧、追本溯源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字演变的认知。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但你付出的每一分精力,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它不是简单地告知“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深层探究的视角,令我爱不释手。

评分

从实用角度来看,这套书对于从事古典文献整理和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士来说,简直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我注意到其中对某些篇目原文的校勘工作做得极为细致,甚至连细微的笔误和讹传都有详尽的标注和比对。这反映了整理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文献真实性的执着追求。我甚至可以想象,在古代的私塾或书院中,学子们会如何围绕着这些文本进行争论和学习。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让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在此之上进行更细致的拓展,避免了重复造轮子,真正体现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术精神。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套书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佚书”的复原和整理工作,难度之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失真。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套书的学术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系统地梳理了古代几种重要文献的脉络,尤其是其中关于音韵流变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扎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其他参考资料,但这恰恰体现了原书材料的复杂性和深度。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坐下来,沏上一壶清茶,心无旁骛地去啃读的硬核学问。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一手或准一手资料,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感到由衷的信服和敬佩。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古籍爱好者的福音,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重,仿佛能感受到岁月在指尖流淌。我拿到手时就被那种典雅的气韵所吸引,每一页的墨色都清晰可见,那些繁复的篆隶和楷书,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加持下,得以重现昔日的风采。特别是对于研究古代文字和音韵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无价之宝。每一篇的注释都详尽得令人赞叹,编者在考证上的用心程度,非一般人能及。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在摩挲书页,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连接感。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化殿堂的门,让人不禁对古人的学识和严谨产生深深的敬意。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如今许多快餐式出版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帮朋友买的,朋友很满意。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书不错,只是也太脏了些,具体还要再看看。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

邢准用20年时间写成这部字典,它的意义自非寻常。然而,它的词典价值远远比不上其文献价值。这部书太独特了!它用十部书辑录而成,九部书先后亡佚,无可替代。十部书引用辞书上百部,六十余部先后亡佚,无可替代。仅此一点,辞书学界、语言学界、文献学界就当刮目相看。

评分

《大廣益會玉篇》,陳彭年、吳銳、丘雍重修,楊正業、馮舒冉、魏現軍點校。以張士俊澤存堂本爲底本。

评分

值得收藏,全书为排印本,包括后面所附的玉篇。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做一个全书检字表。

评分

《上元本玉篇》、《韵》、《小学钧沉三编》辑录,主要仰仗于金人邢准的《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简称《新修篇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