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音乐教学应注意的50个细节》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际需要,从音乐教学理论、音乐教学技能、音乐教学备课、音乐教学上课、音乐教学说课、音乐教学评价六个方面,选择了中小学音乐教师最为关注的50个细节问题,以音乐教学上课细节为重点,围绕细节问题为中心,通过采取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提供方法策略等写作方式进行突破,力求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提出一些比较明确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帮助与指导,力求体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操作性特点。     
作者简介
     杜磊,1962年生,湖北鄂州人,湖北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30多年来,发表各类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论文等500余篇;出版《青少年音乐欣赏》《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音乐课外活动的经典方法》《小学音乐教学的50个经典案例》《中学音乐教学的50个经典案例》等专著;应邀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中学《音乐》教材教参及湖北省高中、初中、小学《音乐》教材教参的编写。     
内页插图
          目录
   一、音乐教学理论细节
细节1.音乐课程的性质
细节2.音乐课程的功能
细节3.音乐课程的价值
细节4.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细节5.音乐课程的基本特征
细节6.音乐课程的心理效应
二、音乐教学技能细节
细节7.歌曲范唱的课前准备
细节8.钢琴伴奏的编配弹奏
细节9.器乐范奏的方法
细节10.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细节11.音乐室的设施、布置、管理
三、音乐教学备课细节
细节12.集体备课的方法与要求
细节13.教案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细节14.教学目标的确定
细节15.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
细节16.教材内容的处理
细节17.教学过程的设计
细节18.教学方法的选择
细节19.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四、音乐教学上课细节
细节20.导入方法的设计
细节21.教学环节的衔接
细节22.结束设计的效果
细节23.课后反思的写作
细节24.双基教学的开展
细节25.视唱教学的进行
细节26.合唱教学的开展
细节27.欣赏教学的进行
细节28.创编教学的开展
细节29.节奏教学的进行
细节30.审美理念的体现
细节31.学习兴趣的激发
细节32.学科综合的体现
细节33.探究学习的开展
细节34.自主学习的引导
细节35.主体作用的发挥
细节36.合作学习的实施
细节37.情境创设的方法
细节38.语言艺术的运用
细节39.课堂提问的设计
细节40.教学技能的展示
细节41.驾驭课堂的能力
细节42.教学风格的形成
细节43.鼓励学生的方式
细节44.教学效果的体现
五、音乐教学说课细节
细节45.说课怎么说
细节46.说课说什么
六、音乐教学评价细节
细节47.学生音乐学习自我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细节48.学生音乐成绩考评的方法
细节49.评课的内容
细节50.教师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3.行为方式: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
  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如果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行为方式也必定会不合时宜,只有真正熟悉、理解、研究学生的教师,才能确定深受学生喜爱,符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实际水平的行为方式目标。4.行为程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低底线,而不是少数尖子学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教学目标的行为程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低底线,而不是少数尖子学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如果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最普通,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也就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了。因此,行为程度要适当,既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能让那些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例如,可以确定“能记住歌词或音乐主题”、“能基本正确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体验创编活动的快乐”等众所能及的目标标准与层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定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目标,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全面了解学生兴趣取向、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音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把音乐教学目标置于新课程的核心来定位,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音乐学科特点的前提下确定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要克服音乐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中那些缺乏思考,定位不准,目标大而全,理解存在误区,偏离音乐课程本色,把单元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把教学内容与进度作为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等问题,使音乐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加切实有效,从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目标的导向、规划、调控、评价作用。
  ……    
				
 
				
				
					《潜行于音符之间:音乐教育的艺术与智慧》  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我们常常惊叹于那些大师级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他们的技艺精湛,情感充沛,仿佛能与天地万物对话。然而,在他们闪耀光芒的背后,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成长之路,而这条路,往往离不开那些默默耕耘、以智慧和爱滋养年轻心灵的音乐教育者。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手册,也不是一套僵化的教学流程。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关于如何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触及那些最细微、最核心、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的对话。我们将一同潜行于音符之间,剥离那些表面的浮华,去感受音乐教育的温度,去理解那些决定着孩子能否真正爱上音乐、理解音乐、并与之共舞的微妙之处。  第一章:点燃初心的火种——看见每一个孩子  音乐的启蒙,并非仅仅是学会唱几首歌,弹奏几个音符。它更关乎一颗心灵的觉醒,一次对美的初次触碰。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音乐教育就是传授技巧,训练标准。但真正的起点,是看见那个坐在你面前的孩子,看见他们眼中对未知的好奇,看见他们肢体里潜藏的律动,看见他们尚未被驯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第一个音符”的重量:我们如何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的音乐,无论是歌唱、聆听还是简单的敲击,都充满吸引力?这并非要求找到最华丽的乐曲,而是要找到最能触动他们当下情绪、最贴合他们生活经验的“引子”。一个熟悉的童谣,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乐章,都可以成为点燃他们好奇心的火种。关键在于,我们的讲解和引导,要像为他们打开一扇新奇世界的大门,而不是让他们感到压力和挑战。    聆听,是比“听话”更重要的能力:很多孩子看似在听,实则思绪早已飞远。真正的聆听,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感知。我们如何引导他们分辨不同的音色?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脉动?这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聆听的环节,从简单的“找不同”到复杂的“听故事”,让他们在游戏中、在探索中,逐渐培养对声音细节的敏感度。当我们谈论一个乐句时,我们是否能让他们感受到它的“呼吸”?当我们让他们模仿一个节奏时,我们是否能让他们体会到它的“力量”?    身体,是第一台乐器: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最原始的音乐表达能力——他们的身体。律动、拍打、跳跃,都是最直接的音乐语言。我们是否足够重视并善加引导?那些看似“乱动”的孩子,可能是在用身体探索节奏,试图将内在的感受外化。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找到与音乐匹配的肢体语言,让他们在自由的身体表达中,找到与旋律的共鸣。一个简单的拍手游戏,一个模仿动物的律动,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身体与音乐的奇妙连接。    “错”的意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犯错,而我们在面对这些“错”时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信心。一个跑调的音,一个记错的节奏,并非是“失败”,而是学习过程中的“痕迹”。我们是否能用鼓励的眼神、温和的指正,将这些“错”转化为学习的机会?我们是否能让他们明白,每一次的“尝试”都比完美的“停止”更有价值?  第二章:触碰心灵的共鸣——情感的桥梁  音乐之所以能触动人心,在于它超越了语言的界限,直抵情感的深处。然而,让孩子真正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并非易事。这需要教育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并运用巧妙的引导方式,搭建起连接孩子内心与音乐世界的桥梁。     音乐故事化的魔力:将乐曲赋予生命,让它讲述一个故事,是引导孩子理解音乐情感的绝佳方式。我们不需要生硬地讲解乐曲的结构和和声,而是可以像讲故事一样,描绘出乐曲描绘的场景、人物的情绪、以及故事的起伏。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想象月光洒在湖面上的宁静,或是思绪涌动的夜晚。这种“音乐故事化”,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情感的代入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情绪的“显微镜”:音乐能够放大和细腻地展现人类的情感。我们如何训练孩子去捕捉这些细腻的情感线索?例如,当我们聆听一段激昂的乐曲时,是否能引导孩子感受到其中的“兴奋”、“力量”?当我们聆听一段悲伤的乐曲时,是否能让他们体会到“忧伤”、“怀念”?这需要我们用语言去描绘,用提问去引导,让他们学会将抽象的音乐语言与具体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    情感的“共振器”:教育者自身的情感投入,是引导孩子感受音乐情感的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表现出倦怠、麻木,孩子又如何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活力和感染力?我们的热情、我们的专注、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将会像一面共振器,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回应。当我们随着音乐轻轻摇摆,当我们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我们就是在无声地传递着对音乐的情感。    连接生活,让音乐“有意义”:音乐并非孤立存在于音乐厅和课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是否能引导孩子将音乐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在生日派对上播放欢快的音乐,在告别时播放感伤的旋律。当我们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音乐的情感,音乐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第三章:指尖的匠心——技艺的精雕细琢  技艺是音乐的载体,是表达情感的工具。然而,技艺的学习并非总是枯燥的机械训练。我们如何让孩子在掌握技巧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并理解技艺背后的逻辑与美感?     “慢”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追求“快”。然而,在音乐学习中,“慢”往往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我们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一个音符的含义,去体会一个乐句的呼吸?过度追求速度,往往会牺牲掉对细节的感知和对音乐的理解。当我们引导孩子放慢速度,仔细体会指尖触碰琴键的力度,或是弓弦摩擦的音色时,他们才能真正“听懂”自己在弹奏什么。    “模仿”的艺术与“超越”的边界:模仿是学习初期重要的途径,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例如,当他们模仿一个演奏家的演奏时,我们是否能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那个演奏家会这样处理?这种处理背后是否有什么情感的表达?我们鼓励他们去“尝”一尝,而不是仅仅“复制”。    “正确”之外的“好听”:我们常常强调“弹奏正确”,但“好听”才是音乐的最终追求。一个音符弹对了,但音色不好,力度不当,依然无法打动人心。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去追求“好听”?这包括对音色、音量的细致把控,对乐句的呼吸和连贯性的追求。这需要我们用耳朵去“听”,用语言去描绘,引导他们去感受,是什么让一个音符“悦耳”,让一个乐句“流畅”。    “错误”的“宝藏”:孩子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往往隐藏着学习的线索。一个经常出错的地方,可能正是孩子理解不清、或是技巧薄弱之处。我们是否能像侦探一样,仔细分析这些“错误”,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其简单地指出“你错了”,不如去问“这里为什么会卡住?”“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让这里更顺畅?”。通过对错误的分析,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瓶颈,并学会自我纠正。  第四章:搭建沟通的桥梁——师生与家校的联动  音乐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和谐、支持性的环境。教育者、学生、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是构建这一环境的关键。     “对话”而非“说教”:我们与孩子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说教。当我们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困惑,并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时,他们才会感到被尊重,并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    家长的“盟友”:家长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参与者。我们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非仅仅是告知孩子的学习进度,而是要分享教育的理念,引导家长如何在家中配合,提供一个支持性的音乐环境。让他们明白,音乐学习并非只是课堂上的事,家庭的氛围同样重要。    “看见”孩子的进步:家长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的进步。我们如何有效地将孩子的进步传达给家长?这需要我们不仅关注他们“弹对了多少”,更要关注他们在理解、情感表达、专注力等方面的成长。一次小小的进步,一个有趣的音乐感受,都应该被看见,并被分享。    家校“共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热爱音乐,并从中受益。这种目标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我们是否能定期组织一些亲子音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的乐趣?让音乐成为连接家庭情感的纽带。  第五章:点亮未来的星光——持续的热情与成长  音乐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非短暂的冲刺。教育者自身的成长与热情,是驱动这一过程持续前进的动力。     “终身学习者”的姿态:音乐的世界广阔无垠,作为教育者,我们永远都有学习的空间。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更深入的音乐理解,都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乐于探索新的可能性。    “自我反思”的艺术: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我们是否会花时间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种持续的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我们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热爱”是最好的“疫苗”:当教育者自身热爱音乐,热爱教学时,这种热爱会像疫苗一样,抵御住职业生涯中的疲惫和挑战。我们的热情能够感染学生,让他们对音乐产生持久的兴趣。    “看见”学生的“未来”:最终,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为孩子打开音乐的殿堂,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依靠音乐找到慰藉,找到乐趣,找到自我。我们播下的种子,或许会在多年以后,才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潜行于音符之间:音乐教育的艺术与智慧》,旨在为您提供一份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它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扇敞开的窗户,邀请您一同探索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塑造未来的“细节”。愿我们都能在这场爱的旅程中,与孩子们一同,感受音乐带来的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