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將在《現代環境分析技術(第2版)》中重點介紹三方麵的內容:1、環境樣品分析中常用大型分析儀器的基本原理、基本功能和應用性介紹;2、環境樣品預處理技術的基本原理、處理技術的介紹;3、環境樣品預處理技術-大型分析儀器的綜閤性聯用技術的應用舉例。電化學分析、原子吸收、等離子發射光譜儀、原子熒光光度、分子光譜(紫外和紅外光譜)、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離子色譜、超臨界流體色譜、凝膠色譜及各種聯用等分析儀器的基本理論,介紹熱分析儀器,包括熱重和差式掃描量熱儀的基本原理,以及生物傳感器的基本理論等重點介紹環境樣品中元素的含量和形態分析的預處理方法,環境樣品中有機汙染物的固相萃取法、超臨界流體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加速溶劑萃取法和微波萃取等環境樣品的分離與富集技術;側重於環境樣品預處理技術與大型分析儀器的綜閤聯用技術的介紹。
作者簡介
陳玲,同濟大學環境科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環境監測、環境分析技術及汙染物環境行為。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第2章 元素含量及形態分析技術
2.1 元素分析概述
2.2 樣品前處理
2.3 原子光譜技術
2.4 原子質譜技術
2.5 元素形態及其分析技術
第3章 分子光譜分析
3.1 熒光光譜分析
3.2 紅外吸收光譜分析
第4章 氣相色譜分析
4.1 氣相色譜法及其分類
4.2 氣相色譜儀
4.3 氣相色譜進樣方式
4.4 氣相色譜的進樣口
4.5 氣相色譜的色譜柱
4.6 氣相色譜的檢測器
4.7 氣相色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8 氣相色譜法在環境分析領域的應用
第5章 高效液相色譜分析
5.1 高效液相色譜的發展
5.2 高效液相色譜分離原理與分類
5.3 高效液相色譜儀
5.4 高效液相色譜主要參數及主要影響因素
5.5 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方法的建立
5.6 高效液相色譜定性和定量方法
5.7 高效液相色譜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
第6章 質譜分析
6.1 質譜分析概述
6.2 質譜儀結構與工作原理
6.3 質譜聯用技術
6.4 有機質譜解析
6.5 GC-MS分析方法
6.6 LC-MS分析方法
6.7 其他質譜聯用技術
第7章 環境樣品有機汙染物分析的預處理技術
7.1 概述
7.2 水樣中有機物預處理技術
7.3 固體樣品中有機物的預處理技術
第8章 生物學技術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
8.1 生物學分析
8.2 現代生物分析技術在環境微生物學中的應用
8.3 環境毒理學研究方法與技術
第9章 材料錶徵技術
9.1 熱重及差熱分析
9.2 X射綫衍射技術
9.3 電子顯微鏡技術
第10章 遙感技術及其應用
10.1 遙感概述
10.2 遙感的基本原理
10.3 遙感圖像處理
10.4 常見遙感平颱、遙感器及其應用
10.5 衛星遙感在我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第11章 環境快速與應急監測技術
11.1 實驗室快速分析技術
11.2 現場環境監測
11.3 實時在綫環境監測技術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在現代分析化學不斷發展、分析儀器及其功能不斷完善、高靈敏度的新型分析儀器不斷齣現的今天,環境分析技術發展相對緩慢,許多大型分析儀器在環境樣品(氣態、液態或固態等環境樣品)麵前顯得無能為力。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緣於環境樣品的復雜性,存在的乾擾物質多,尤其是在分析環境樣品中存在痕量級POPs和內分泌乾擾素等“三緻物質”時這種現象尤為嚴重,緻使高靈敏度的大型分析儀器不能承擔起定性、定量分析的重任。因此,在大型分析儀器與環境樣品之間需要架設一座“橋”,這座“橋”即為環境樣品預處理技術。通過這座“橋”,環境樣品中的目標汙染物能夠藉助現代大型儀器實現定性與定量分析。這座“橋”因汙染物所處的環境介質的不同而需要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搭建”,“橋”的各異性特徵比較顯著,因此近年來也一直是國內外環境分析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技術難點,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對於環境分析理論與技術,其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歸納如下。
1)基本要求
目前環境分析已由元素和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發展到對復雜對象的組分進行價態、狀態和結構分析,係統分析,微區和薄層分析。鑒於研究對象繁多且復雜,汙染物含量低,所以環境分析手段必須靈敏而準確。這要求環境樣品預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選擇性,分析速度快,自動化程度高。為瞭解決環境分析所麵臨的“瓶頸”,不但要應用現代分析化學中的各項新成就(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而且也應注重引進近代化學、物理、數學、電子學、生物學、生命科學等其他領域的最新成就來解決環境汙染分析問題。
2)基本任務
研究新方法,特彆是發展準確、可靠、靈敏、選擇性強、快速、簡便的環境汙染分析技術和新型汙染物的分析測定方法,為環境領域開展目標物質在環境中的形態分布、遷移轉化、循環歸屬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研究發展適用於環境汙染分析的新型儀器,特彆是自動化儀器和實時監測技術,為國傢的環境分析與監測提供技術與裝備,為突發性環境汙染災害成因的快速判斷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對環境中有害物質的組成、種類、成分、含量以及形態及其分布進行有效識彆和分離測定,為分析方法的標準化和研製環境標準物質奠定理論基礎。
3)發展趨勢
(1)分析方法標準化。這是環境分析的基礎和中心環節。環境質量評價和環境保護規劃的製定和執行,都要以環境分析數據作為依據,因而需要研究製定一整套的標準分析方法,以保證分析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2)分析技術連續自動化。環境分析學逐漸由經典的化學分析過渡到儀器分析,由手工操作過渡到連續自動化的操作。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齣現每小時可連續測定數十個試樣的自動分析儀器,並已正式定為標準分析方法。目前已采用的有比色分析、離子選擇性電極、X射綫熒光光譜、原子吸收光譜、極譜、氣相色譜、液相色譜、流動注射分析等自動分析方法及相應的儀器。
(3)多種方法和儀器的聯閤使用。各種分析儀器與分析方法,在環境樣品分析中都具有自身優勢,同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將不同類型的儀器進行聯用,可以有效地發揮各種技術的特長,解決一些復雜的環境分析難題,並可大大提高分析效率,及時獲取更多的分析信息。例如,將色譜儀與質譜儀聯用可大大解決色譜定性工作對標準樣品的強依賴性。又如,將吹掃捕集—氣相色譜—質譜聯用,能快速測定環境樣品中揮發性或半揮發性有機物,如飲用水中鹵代烴的分析,可檢測幾十種以上的氯代汙染物。在環境汙染分析中還常采用氣相色譜微波等離子體發射光譜聯用、色譜原子吸收光譜儀聯用等。
(4)新型分析儀器的研發。科學儀器不僅影響分析化學基礎研究的發展,更影響國傢的安全和經濟發展。因此,世界各國都鼓勵新的科學儀器的研發與産業化。既注重開發高層次、多功能、集成化的先進儀器,又注重開發小型化、微型化、便攜式的專用儀器,以方便野外分析和應急分析工作的需求。
(5)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環境科學研究發展很快,對環境分析提齣的新要求之一就是須檢測含量低達10-6~10-9g(痕量級)和10-9-10-12g(超痕量級)的汙染物,以及研究製訂齣一係列適用於測定存在於大氣、水體、土壤、生物體和食品中的痕量和超痕量的汙染物的分析方法。例如,已測定太平洋中心上空空氣中鉛的含量為1μg/m3,南北極則低於0��5μg/m3;南極洲冰塊中的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含量為0��04μg/L;雨水中汞的平均含量為0��2μg/L;人體中鈾的平均含量為1ng/g。這些成果是依靠痕量或超痕量分析技術取得的。加強對新的靈敏度高、選擇性好而又快速的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成為今後環境分析學的發展方嚮之一。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麵嚮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工程與管理實踐》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細且不涉及您提供的原書信息。 --- 圖書簡介:《麵嚮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工程與管理實踐》 內容提要: 在人類社會邁嚮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工程與管理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復雜挑戰。本書旨在構建一個全麵、係統且實踐導嚮的知識框架,深入探討現代環境問題背後的科學原理、工程解決方案以及有效的管理策略。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共十六章,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技術的廣泛領域,特彆強調跨學科整閤與實際應用能力培養。 第一部分:環境係統基礎與評估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復雜環境係統的理論基礎。環境係統不僅包括物理、化學過程,還深度耦閤瞭生物過程和社會經濟因素。我們首先梳理瞭環境化學的基本原理,重點分析瞭汙染物在水、氣、土壤介質中的遷移、轉化和歸趨機製。通過定量模型,闡釋瞭不同驅動力下環境負荷的變化規律。 隨後,本書詳細介紹瞭環境影響評價(EIA)和生命周期評價(LCA)的核心方法論。EIA部分強調瞭在項目規劃階段識彆和量化潛在環境風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風險緩解措施。LCA部分則突破瞭傳統的點源汙染視角,係統介紹瞭從原材料開采到産品報廢全過程的環境負荷評估,旨在實現真正的搖籃到墳墓或搖籃到搖籃的全麵考量。特彆關注瞭新材料、新能源技術在生命周期中的環境足跡分析。 第二部分:水環境汙染控製與生態修復 水資源短缺與水體汙染是全球性的嚴峻議題。本部分聚焦於先進的水汙染控製技術與河流湖泊生態修復的綜閤策略。 在水處理技術方麵,我們超越瞭傳統的活性汙泥法,深入探討瞭膜分離技術(如超濾、納濾和反滲透)在飲用水深度淨化和廢水資源化中的應用。同時,生物強化技術,特彆是厭氧/好氧耦閤係統、微生物燃料電池(MFCs)在有機汙染物高效降解中的潛力得到瞭詳盡闡述。對於難降解有機汙染物(如新興汙染物PFOA/PFOS、藥物殘留),本書詳細解析瞭高級氧化工藝(AOPs),包括臭氧/UV、芬頓類反應和電化學氧化等技術的反應動力學與工程放大。 生態修復方麵,重點介紹瞭濕地構建及其調控機製。不僅分析瞭人工濕地對氮磷去除的效率,更結閤植物生態學原理,探討瞭如何通過選擇閤適的物種組閤,提升濕地對重金屬的固定能力和對微生物群落的構建作用。河流健康評估則采用生物完整性指數(IBI)等生態指標,指導水生態係統的功能恢復工程。 第三部分:大氣汙染防治與氣候變化應對 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是保障公眾健康的關鍵。本部分涵蓋瞭從區域尺度空氣質量模擬到特定汙染源控製的全鏈條技術。 針對工業排放源,本書係統梳理瞭顆粒物(PM2.5/PM10)的超低排放控製技術,包括高效電除塵器、袋式除塵器及靜電/布袋復閤技術。對於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的控製,詳細對比瞭濕法脫硫、乾法脫硫以及選擇性催化還原(SCR)和選擇性非催化還原(SNCR)的運行條件與催化劑選擇。 在區域空氣質量管理方麵,本書引入瞭數值模擬模型(如 CMAQ/WRF-Chem),講解如何利用氣象場和排放清單數據預測區域性霧霾事件,並為區域聯防聯控提供科學依據。氣候變化應對部分,聚焦於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最新進展,特彆是新型吸附劑和反應溶劑的開發,以及它們在工業流程中的集成應用。 第四部分:固體廢物管理與資源化利用 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是循環經濟的核心。本書將城市固體廢物(MSW)、危險廢物(HW)和電子廢物(E-waste)的管理實踐進行瞭結構化梳理。 對於MSW,重點闡述瞭先進的垃圾分類、前端預處理技術,以及熱處理(焚燒發電)工藝的熱力學優化與二噁英控製技術。特彆強調瞭厭氧消化技術在有機廢棄物轉化為沼氣和沼渣中的作用。 危險廢物管理部分,嚴格依據法規要求,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危險廢物的無害化處置技術,包括高溫焚燒、固化/穩定化技術,以及對特定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植物修復和化學浸提技術。資源化利用方麵,本書深入探討瞭城市汙泥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途徑,如磷迴收、碳化製備土壤改良劑等。 第五部分:環境管理、政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環境工程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強有力的管理框架和政策引導。本部分側重於宏觀層麵的環境治理能力建設。 環境管理係統(EMS)的構建與實施,特彆是ISO 14001標準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得到瞭詳盡的介紹。同時,本書探討瞭環境經濟學工具,如排汙權交易、生態補償機製的理論基礎與操作實踐,分析瞭這些工具如何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汙染減排。 可持續發展戰略部分,將環境工程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審視。內容包括城市韌性規劃、綠色供應鏈管理,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IoT)構建智慧環境監測與預警係統,以支持政府進行精細化的環境決策。本書力求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工具箱,使讀者能夠將先進的技術與有效的管理手段相結閤,共同推動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