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期待孩子对诸如拉斐尔、达芬奇、毕加索、梵高、弗里达、德加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有深入了解的渴望,并能有一些初步的个人感受,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艺术眼”系列书将带你和孩子近距离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
“艺术眼”系列书的观点是:进入艺术世界的起点就是作品。放下对艺术的恐惧!只有经常直接与艺术品接触,才能慢慢培养艺术的感性认识!
5-13岁孩子实用的亲子艺术书
◇用10件艺术作品,分3个年龄段解读孩子看艺术作品的特点!
◇如何看?怎么看?看什么?引导孩子进入艺术世界,打开孩子的艺术之眼!
◇长期在卢浮宫为孩子讲解艺术的法国艺术史家亲自为你和孩子导读!
◇小兴趣,成就大梦想!培养孩子的创意能力,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具有启发性的解答!
也许你期待孩子对世界知名的艺术博物馆有深入了解的渴望,并有一些初步的个人感受,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艺术眼”系列书带你和孩子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
蓬皮杜中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蓬皮杜中心拥有着全球多现代艺术品的博物馆之一。蓬皮杜中心专门设置了 “儿童图书馆”和“儿童工作室”,4岁到12岁的孩子都可以到这里来学习绘画、舞蹈、演戏、做手工等。《艺术眼系列第3辑:蓬皮杜中心原来可以这样看》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来介绍蓬皮杜中心重要的场所和代表作品。
《艺术眼系列第3辑:蓬皮杜中心原来可以这样看》一部分介绍了蓬皮杜中心创建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了从蓬皮杜中心65000件收藏品中甄选的30件代表作,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作品发问,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第三部分介绍了20世纪重要的艺术流派,并附有参观蓬皮杜中心的实用指南,以及参考书目。
多米尼克·布里松(Dominique Brisson),生于法国兰斯市(Reims),青少年时期在马恩省(Marne)度过,现居住于巴黎大区塞纳-圣-德尼省的丁香镇(Lilas en Seine-Saint-Denis)。她的写作生涯已有15年之久。早期主要是面对成人的艺术类书籍。后来开始撰写少儿教育类书籍。除了印刷类书籍,她还曾创作了5个文化方面的光盘。如今,多米尼克·布里松再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作品形式主要为画册和小说。
★人们,特别是儿童和少年,接触经典艺术大的障碍来自心理的恐惧,似乎那些大师的作品高不可攀。克服心理障碍优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直接去感受,去与作品、作者对话。怎样去感受和对话,“艺术眼”系列丛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做出了解释,帮助我们揭开经典作品的面纱,走近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知识的补充、修养的提高和心灵的净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
★历代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品,我们都是可以看懂的,不那么高深莫测。怎样去有效地观看、饶有兴味地去品尝,听听专家们的指导十分有益。在这方面,“艺术眼”系列丛书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好读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奚静之
★一套绝妙的艺术指南。
——《奥马哈世界先驱报》
★一套简单好用的艺术入门书。
——NEA today
★一套艺术史入门书,为孩子看世界名画提供了有用的小贴士。
——Treasure Valley Family
前 言
第一部分 颠覆传统的博物馆
颠覆传统的博物馆
城中之城
符合儿童口味的收藏
第二部分 蓬皮杜中心梅兹分馆:续写新篇
梅兹分馆:续写新篇
第三部分 作品赏析
怎样阅读作品赏析?
01.《弹吉他的男人》乔治·布拉克
02.《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先兆性肖像》乔治·德基里科
03.《泉》马塞尔·杜尚
04.《英格瑞的大提琴》曼·雷
05.《黄-红-蓝》瓦西里·康定斯基
06.《两只鹦鹉的组合》费尔南德·莱热
07.《公鸡》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08.《红色模型》勒内·马格利特
09.《萌芽》让·阿尔普
10.《鱼骨》亚历山大·卡尔德
11 .《黑与白,26A》杰克逊·波洛克
12.《国王的忧伤》亨利·马蒂斯
13.《威尼斯妇女第5号》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14.《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伊夫·克莱因
15.《蓝色2号》胡安·米罗
16.《巴鲁巴》让·丁格力
17.《里卡尔》塞萨尔
18.《匈牙利剩饭》达尼埃尔·斯波埃里
19.《新娘或爱娃·玛丽亚》妮基·德圣法尔
20.《热狗》罗伊·李奇登斯坦
21.《撒尿的女人》巴勃罗·毕加索
22.《钟摆火车》让·杜布菲
23《无题( 致多纳5a)》丹·弗莱文
24.《为乔治· 蓬皮杜总统在爱丽舍宫的私人寓所改造的前厅》亚科夫·阿加姆
25.《气息6号》朱塞佩·佩诺内
26.《双面拱门》白南准
27.《金盆》让-皮埃尔·雷诺
28.《布布一世》菲利普·斯塔克
29.《标枪》阿奈特·梅萨哲
30.《犀牛》扎维尔·威伊兰
词汇表
第四部分
附录
实用指南
更多详情
中心令孩子难以抗拒的魅力 以下所提到的作品都在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藏之列。作品的编号和本书第二部分的作品介绍中的编号一致。
作品随意看 博物馆负责推荐参观路线,走不走则是孩子说了算!参观博物馆的作品没有好的和坏的次序之分。根据一份对博物馆参观人数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小家伙们的参观方式各种各样。有的属于“蚂蚁”型:严格按照年代顺序参观,仔细观看每幅作品。但更多的是“蝴蝶”型,在作品丛中“飞来飞去”,东看看西瞧瞧。还有的像条小鱼,一路畅游,不作过多的停留。也有“蚂蚱”型的,跳跃式前进,看到感兴趣的就会突然停下来。这些参观方式只要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就都是成功的。
用孩子的眼睛来看 用孩子的眼睛来看现代和当代的艺术作品是最好的方法。孩子们对作品的一无所知有时反而是件好事,这样他可以敏锐地捕捉到作品产生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效果。那些10岁以上的孩子因为批判意识已经具备,所以会较难以接受有些作品大胆的视觉效果和创作理念,反倒是那些年纪小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得更为开放。他们看到这些作品往往又惊又喜,直觉之准常出乎人们的意料。由于没有丝毫偏见,也没有受艺术分门别类的约束,他们不会很主观地将那些不入传统主流的作品打入冷宫。这样孩子可以去全面感受作品,获得更多的快乐。当然孩子也会遇到不少困难,如对作品的意图:“什么都看不出来,一点儿都看不懂!”还有审美角度上:“好丑啊!”对艺术家的技巧的评价:“他根本不会画画!我画得比他好。”对作品的地位:“这个不能算艺术品。”有时还有道德上的:“这是拿我们开玩笑吧!”不过,现代的和当代的作品有很多独特的优势,特别能触动孩子,挑起他们的好奇心。所以带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时引发他们去发现这些作品是参观中心的好办法。
推崇自由、颠覆传统的现代艺术 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会本能地被博物馆的收藏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极度自由的思想所感染。现代艺术不断推陈出新,打破惯例,就像小孩子一样,喜欢尝试,爱捣乱,喜欢反着来。所有对艺术的定义,无论是美学规则、表现手法、作品主题和材料、作品和创造者之间的关系、作品和观赏者之间的关系,都被现代艺术重新定位。和青少年一样,20世纪以来的艺术家不愿让作品受制于任何形式的权威,无论是来自前辈的还是同级的。他们反对小资情调,取消艺术的高贵和大众的通俗之分,主要和次要之分,独立和附属之分。在材料和素材,乃至博物馆的角色上都推翻了旧有的观念。不过在推翻的同时,现代艺术也开辟了新的前景。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扩大了艺术的传统定义,如杜尚(见作品3)、波洛克(见作品11)、克莱因(见作品14)、约瑟夫·博斯(Joseph Beuys)以及白南准(Nam June Paik,见作品26)等艺术家的作品。布拉克(见作品1)和毕加索(见作品21)的立体派作品,蒙德里安(Mondrian)、康定斯基(见作品5)、库布卡(Kupka)的抽象派作品,还有以布列东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所有这些作品都开创了新的创作语言和无与伦比的内容。
全新的创作方式 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创作技术方面非常灵活自由,这对孩子们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会发现:原来画画可以不用画笔(见作品11和14);照相可以不用胶片(见作品4);边缘艺术也是一种真正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艺术家并不一定要上过正规的美术学院;只要有想法和行动就可以创作出好作品(见作品3);还可以把作品的制作交付给第三方进行(见作品24和27);小便池(见作品3)还有残羹剩饭(见作品18)也可以是艺术品;用不同的印刷图像可以拼凑成新的图像,如维格列(Villeglé)、爱罗(Erró)的作品,电视机也可以摆弄成一件艺术品(见作品26)。这些新奇的作品是与孩子们分享快乐、引导他们兴致盎然地了解艺术作品的最佳途径。 稀奇古怪的创作材料 另一个让孩子们惊讶的是大多数作品都用了很多新奇多样的材料。在立体派的画作里,就会发现有蜡布条、碎报纸还有木屑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将碾碎的色料和油混合而成的颜料被用于房屋建筑的工业油漆替代,如波洛克的作品。60年代末,意大利的贫穷艺术流派的艺术家们选择天然未经加工的材料,如木头、煤炭甚至是蔬菜叶,其代表是乔瓦尼·安塞莫(Giovanni Anselmo);大地艺术则采用了石头、蓝色石板和橡胶等材料,如赛拉(Serra)的作品。艺术家博斯(Beuys)用沥青、油脂、毛绒来创作,安东尼·达比(Antoni Tàpies)用沙子和大理石粉,马塔(Matta)用玻璃、树脂和火柴,还有人用乳胶、废弃物、食物等,不一而足。德国当代艺术家沃夫冈·莱伯(Wolfgang Laib)2003年时曾在中心大厅内展出了用蜂胶搭建的金字塔和用榛子花粉组成的一个巨大方块。另一位艺术家佳娜·斯特巴克(Jana Sterbak)更是直接用生牛肉创作了作品:《虚荣——为厌食白化病者做的生肉长裙》(Vanitas: robe de chair pour albinosanorexique,1987)! 情感奔放的盛会 参观中心的作品会带给你强烈的情感和视觉感受。作品形形色色,大部分色彩鲜艳亮丽,主题和图像新颖奇特,这些都极易唤醒人们的各种感官直觉,同时也往往令人惊讶不已。作品带来的感受如此强烈,虽然明文禁止,却让人忍不住想触摸作品。让·阿尔普(Jean Arp)柔和的曲线(见作品9)、布朗库西的《海豹II》(Phoque II)雕塑所用的光滑的蓝色大理石,还有索尼娅·德罗内的《电光幻影》(Prismes électriques)中令人晕眩的色彩,都令观众着迷入神。有些作品可能会让小孩子们目瞪口呆。不过大部分作品是“热情”的,唤起人们种种的感受:面对德基里科(De Chirico,见作品2)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人们赞叹的同时又有一丝的不安;路易斯·布热瓦《极度压力》(Extrême tension,2007)让人感到焦虑;夏加尔的作品如《埃菲尔铁塔下的新郎和新娘》(Les mariés de la tour Eiffel,1938~1939)则带给人们喜悦;毕加索的《撒尿的女人》(La Pisseuse,见作品21)毫无遮掩,令人尴尬;西蒙·汉塔伊(Simon Hanta?)1953创作的《女性—镜子II》(Femelle-Miroir II)和1968年爱娃·阿普利(Eva Aeppli)创作的《13人小组,献给国际大赦组织》(Groupe de13,Hommage à Amnesty International)让人心生恐惧;立体派(见作品1)的一些作品中躯体被支离分割,让人迷惑不解;毕加索1923年创作的《小丑阿乐甘》(Arlequin)中的拿破仑·阿乐甘形象似乎没有画完,还有待完成;冯塔纳(Fontana)1963~1964年完成的《上帝的末日》(La Fin de Dieu)中粉色的鸡蛋奇怪地布满洞眼;这都让人惊诧不已。不管作品唤起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它都能积极有效地帮助孩子们了解并记住作品。这些作品帮助他们体会到更深刻的情感。那些令孩子们惊奇和着迷的作品往往让他们驻足不前,如贾科梅蒂瘦骨嶙峋的妇女雕像(见作品13)和莫迪里亚尼(Modigliani)神情忧郁的肖像。在米罗(Miro)的“蓝色”系列作品(见作品15)中,我们看到一大片蓝色中点缀着神秘的符号;康定斯基的作品激情奔放,充满色彩缤纷的各种图形;马塔的艺术世界则是神秘而敏感的,如1945年创作的《空间与自我》(Xpace and the Ego)以及1958年的《诺之潭》(L'étang de No)。这些作品都让孩子们看到,20世纪的艺术提出了本质性的问题:生命是什么?死亡是什么?人类的生存条件又是什么?什么是宇宙?
……
我们真的可以带孩子们去乔治·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发现现代艺术杰作吗?是的!自创立之初,中心就特别照顾到少年儿童的要求。1977年,在文化机构中,蓬皮杜中心首开先河,为少年儿童特别开设了展览及活动中心。中心也深受儿童喜爱。孩子们畅游于中心丰富的收藏品中,带着满心的好奇去发现这座世上独一无二、拥有全球最多现代艺术品的博物馆。来中心参观的人仿佛来到了一座热闹的都市。孩子们可以探索各个角落:中心前的广场、进门后的大厅就如同城市的大广场,各个展厅就好像不同的街区,更不用说从中心还可以一览无遗地看到巴黎城区全景。孩子们可借助“公共交通工具”——“毛毛虫滚梯”来游览中心各个场所:展厅、书店、活动中心??每到一处都有新发现、新惊喜。面对中心的收藏品,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现代艺术作品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和大胆的风格都对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孩子们带着毫无成见的眼光去看这些作品:各种各样的抽象图形、形而上的画面、混合多样的风格,以及奇特的创作材料都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还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本书就是为解答5~13岁少儿提出的常见的甚至是古怪的问题而写的。它提供了清晰而深入的答案,是家长、老人、教师及其他陪同孩子参观的人的必备书籍。书中的前几章主要讲述了中心是如何从一位国家总统的宏伟设想变成现实的曲折历史,其后着重介绍了中心丰富多彩的、多学科的文化活动。在介绍中心独一无二的馆藏的来历和出众之处的同时,本书还特意介绍了新落成的蓬皮杜梅兹分馆。书的后半部分是对30件展品的简要介绍。这30件作品都是出类拔萃的传世之作。每一件作品都有令人称奇之处,无论是形式、素材、风格还是构思表达都大相径庭,独具特色。展品解说为读者揭开了这些作品的神秘面纱,为发现和进入这些艺术品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扇的窗口,而孩子们新奇的眼光更为这些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米尼克·布里松(Dominique Brisson)
我最近沉浸在那本讲解《城市规划的隐形脉络:从街道布局到社区文化》的著作中。这本书没有聚焦于宏伟的摩天大楼,而是以一种极其微观的视角,审视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构造。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会让你注意到,为什么某些街区的咖啡馆总能吸引到更多人停留,而另一些地方却显得死气沉沉,这往往与街道的宽度、建筑的朝向,甚至是路边座椅的摆放角度息息相关。书中对“第三空间”概念的探讨尤为精彩,它分析了公共空间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社交习惯和身份认同。我特别喜欢它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的部分,从早期防御性城市的规划到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再到如今强调人文尺度的回归,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这本书真正让我学会了“慢下来”观察我的居住环境,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空间使用者,变成了一个有意识的、批判性的观察者,开始思考我脚下的路、我头顶的灯光,是如何被设计和控制的。
评分那本关于《音乐中的数学逻辑:探寻和声的宇宙规律》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理工科脑筋”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音乐是纯粹的情感表达,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旋律和节奏背后的严密结构。作者从毕达哥拉斯的音程划分讲起,逐步深入到巴赫的对位法中那些精妙的对称与反转。最令我震撼的是关于“黄金分割”在古典乐曲结构中应用的章节,那些看似随意的乐段划分,原来都遵循着某种自然界的美学比例。书中的大量乐谱示例和声波图示,配合清晰的数学推导,让抽象的和声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对音乐家智慧的赞叹,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在解决一个宏大而优美的谜题。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和科学并非对立面,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人类寻找世界规律的极致体现。这本书成功地将“数”的冷峻与“音”的柔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那本名为《太空探索的拓荒者:从加加林到马斯克》的传记合集,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英雄主义”的定义。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渲染火箭升空的壮观场面,而是聚焦于那些推动人类进入太空的幕后人物的“偏执”与“坚持”。尤其是关于早期苏联宇航员选拔过程的描写,那种近乎残酷的身体和心理极限测试,让人读来手心冒汗。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常常在紧张的科学原理讲解和宇航员个人内心独白之间自由切换,让你能真切体会到,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和难以言喻的孤独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风险管理”的论述,它将冰冷的工程学与人性的脆弱完美地结合起来。读完后,我对“探索精神”有了更实际的认识: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抵抗所有诱惑的强大内核。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伟大,往往源于对未知事物近乎疯狂的、却又极其理性的追逐。
评分哇,终于读完这本关于现代艺术的启蒙读物了!说实话,我原本对“现代艺术”这个词是有点敬而远之的,总觉得那都是些看不懂、摸不着头脑的抽象东西。但是这本书,或者说我读到的那本关于《印象派大师的色彩秘密》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绘画艺术的一扇新窗户。它没有用那些高深的理论术语吓唬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导游,手把手地带着我们走进莫奈、雷诺阿他们的画室。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光影变化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尤其是对“空气感”的捕捉,让人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夏日午后阳光洒在塞纳河上的那种温暖和闪烁。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画家们创作时的心境和生活背景,比如梵高为什么要把向日葵画得那么狂热,以及德加是如何痴迷于捕捉芭蕾舞者瞬间的动态之美。读完后,我再去博物馆看那些原作,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看到线条背后的情感和色彩深处的哲学。这本书真的非常适合想对西方艺术史建立一个初步、生动概念的年轻人,它让我开始真正地“看”艺术,而不是仅仅“听”人说艺术。
评分这本书,我指的是那本讲《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神秘符号》的读物,给我的震撼完全是另一种维度。它不像纯粹的艺术欣赏,更像是一场深入历史腹地的考古探险。我一直对古文明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它把枯燥的文字符号转化成了一串串充满故事的密码。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阿努比斯”和“荷鲁斯之眼”的解析,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法老墓穴壁画的对比分析,生动地还原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神权和宇宙秩序的理解。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图示都做得非常精良,那些复杂的圣书体,通过作者的拆解,变得逻辑清晰,仿佛每一个符号背后都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认字”,更是如何透过文字的表象,去理解一个高度发达却已消逝的文明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如何解读历史留下的“暗语”。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组合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那种感觉,真的非常奇妙,像一个真正的密码破译者。
评分德加比较薄,其他的都比较厚,颜色很正,印刷清晰
评分艺术常识普及本,适合恶补艺术知识。
评分嗯,特别好,京东大优惠搞活动,然后再叠加券,就是这个价格浮动太大,上午一个价,下午一个价,完全就不一样了,这叫人家看不懂啊,好是好,可是呢,就是搞不明白,搞不懂呢。
评分媳妇艺术创作资料文艺媳妇
评分!!艺术启蒙类正版图书,印刷精美!
评分不错~~~薄薄一本,文字很多…
评分不错,便宜,加价购的,物超所值
评分听别人介绍说这个系列很好。有货的都买了。可惜有些已经没货了!
评分觉得不错,主要是给小朋友看,只是培养或是提高一下修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