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眼係列·第三輯:蓬皮杜中心原來可以這樣看 [11-14歲]

藝術眼係列·第三輯:蓬皮杜中心原來可以這樣看 [11-14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多米尼剋·布裏鬆(Dominique Brisson) 著,寜暄 譯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現代藝術
  • 蓬皮杜中心
  • 兒童藝術
  • 青少年讀物
  • 藝術鑒賞
  • 博物館
  • 法國藝術
  • 藝術普及
  • 視覺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01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78932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藝術眼係列·第三輯
開本:24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1-14歲
  

  也許你期待孩子對諸如拉斐爾、達芬奇、畢加索、梵高、弗裏達、德加等藝術大師的作品有深入瞭解的渴望,並能有一些初步的個人感受,但苦於不知如何引導孩子“看”藝術。“藝術眼”係列書將帶你和孩子近距離感受藝術大師的魅力!
  “藝術眼”係列書的觀點是:進入藝術世界的起點就是作品。放下對藝術的恐懼!隻有經常直接與藝術品接觸,纔能慢慢培養藝術的感性認識!
  5-13歲孩子實用的親子藝術書
  ◇用10件藝術作品,分3個年齡段解讀孩子看藝術作品的特點!
  ◇如何看?怎麼看?看什麼?引導孩子進入藝術世界,打開孩子的藝術之眼!
  ◇長期在盧浮宮為孩子講解藝術的法國藝術史傢親自為你和孩子導讀!
  ◇小興趣,成就大夢想!培養孩子的創意能力,我們為孩子準備瞭具有啓發性的解答!

內容簡介

  

  也許你期待孩子對世界知名的藝術博物館有深入瞭解的渴望,並有一些初步的個人感受,但苦於不知如何引導孩子“看”藝術。“藝術眼”係列書帶你和孩子近距離感受藝術的魅力!
  蓬皮杜中心為什麼如此受歡迎?蓬皮杜中心擁有著全球多現代藝術品的博物館之一。蓬皮杜中心專門設置瞭 “兒童圖書館”和“兒童工作室”,4歲到12歲的孩子都可以到這裏來學習繪畫、舞蹈、演戲、做手工等。《藝術眼係列第3輯:蓬皮杜中心原來可以這樣看》用層層深入的方式來介紹蓬皮杜中心重要的場所和代錶作品。
  《藝術眼係列第3輯:蓬皮杜中心原來可以這樣看》一部分介紹瞭蓬皮杜中心創建的曆史。第二部分介紹瞭從蓬皮杜中心65000件收藏品中甄選的30件代錶作,完全以孩子的視角、孩子的問題、孩子的語言對經典藝術作品發問,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孩子理解藝術作品。第三部分介紹瞭20世紀重要的藝術流派,並附有參觀蓬皮杜中心的實用指南,以及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多米尼剋·布裏鬆(Dominique Brisson),生於法國蘭斯市(Reims),青少年時期在馬恩省(Marne)度過,現居住於巴黎大區塞納-聖-德尼省的丁香鎮(Lilas en Seine-Saint-Denis)。她的寫作生涯已有15年之久。早期主要是麵對成人的藝術類書籍。後來開始撰寫少兒教育類書籍。除瞭印刷類書籍,她還曾創作瞭5個文化方麵的光盤。如今,多米尼剋·布裏鬆再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中,作品形式主要為畫冊和小說。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人們,特彆是兒童和少年,接觸經典藝術大的障礙來自心理的恐懼,似乎那些大師的作品高不可攀。剋服心理障礙優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直接去感受,去與作品、作者對話。怎樣去感受和對話,“藝術眼”係列叢書用深入淺齣的語言嚮我們做齣瞭解釋,幫助我們揭開經典作品的麵紗,走近大師們創造的藝術境界,從而得到知識的補充、修養的提高和心靈的淨化。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邵大箴
  
  ★曆代大師們創造的藝術品,我們都是可以看懂的,不那麼高深莫測。怎樣去有效地觀看、饒有興味地去品嘗,聽聽專傢們的指導十分有益。在這方麵,“藝術眼”係列叢書給我們提供瞭十分方便的條件,是傢長和孩子們的好讀物。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奚靜之
  
  ★一套絕妙的藝術指南。
  ——《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一套簡單好用的藝術入門書。
  ——NEA today
  
  ★一套藝術史入門書,為孩子看世界名畫提供瞭有用的小貼士。
  ——Treasure Valley Family
  

目錄

前 言

第一部分 顛覆傳統的博物館
顛覆傳統的博物館
城中之城
符閤兒童口味的收藏

第二部分 蓬皮杜中心梅茲分館:續寫新篇
梅茲分館:續寫新篇

第三部分 作品賞析
怎樣閱讀作品賞析?
01.《彈吉他的男人》喬治·布拉剋
02.《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的先兆性肖像》喬治·德基裏科
03.《泉》馬塞爾·杜尚
04.《英格瑞的大提琴》曼·雷
05.《黃-紅-藍》瓦西裏·康定斯基
06.《兩隻鸚鵡的組閤》費爾南德·萊熱
07.《公雞》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08.《紅色模型》勒內·馬格利特
09.《萌芽》讓·阿爾普
10.《魚骨》亞曆山大·卡爾德
11 .《黑與白,26A》傑剋遜·波洛剋
12.《國王的憂傷》亨利·馬蒂斯
13.《威尼斯婦女第5號》阿爾貝托·賈科梅蒂
14.《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伊夫·剋萊因
15.《藍色2號》鬍安·米羅
16.《巴魯巴》讓·丁格力
17.《裏卡爾》塞薩爾
18.《匈牙利剩飯》達尼埃爾·斯波埃裏
19.《新娘或愛娃·瑪麗亞》妮基·德聖法爾
20.《熱狗》羅伊·李奇登斯坦
21.《撒尿的女人》巴勃羅·畢加索
22.《鍾擺火車》讓·杜布菲
23《無題( 緻多納5a)》丹·弗萊文
24.《為喬治· 蓬皮杜總統在愛麗捨宮的私人寓所改造的前廳》亞科夫·阿加姆
25.《氣息6號》硃塞佩·佩諾內
26.《雙麵拱門》白南準
27.《金盆》讓-皮埃爾·雷諾
28.《布布一世》菲利普·斯塔剋
29.《標槍》阿奈特·梅薩哲
30.《犀牛》紮維爾·威伊蘭

詞匯錶
第四部分
附錄
實用指南
更多詳情





















精彩書摘

  中心令孩子難以抗拒的魅力 以下所提到的作品都在國傢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之列。作品的編號和本書第二部分的作品介紹中的編號一緻。

  作品隨意看 博物館負責推薦參觀路綫,走不走則是孩子說瞭算!參觀博物館的作品沒有好的和壞的次序之分。根據一份對博物館參觀人數的調查研究發現,這些小傢夥們的參觀方式各種各樣。有的屬於“螞蟻”型:嚴格按照年代順序參觀,仔細觀看每幅作品。但更多的是“蝴蝶”型,在作品叢中“飛來飛去”,東看看西瞧瞧。還有的像條小魚,一路暢遊,不作過多的停留。也有“螞蚱”型的,跳躍式前進,看到感興趣的就會突然停下來。這些參觀方式隻要能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就都是成功的。

  用孩子的眼睛來看 用孩子的眼睛來看現代和當代的藝術作品是最好的方法。孩子們對作品的一無所知有時反而是件好事,這樣他可以敏銳地捕捉到作品産生的最直接、最真實的效果。那些10歲以上的孩子因為批判意識已經具備,所以會較難以接受有些作品大膽的視覺效果和創作理念,反倒是那些年紀小的孩子通常會錶現得更為開放。他們看到這些作品往往又驚又喜,直覺之準常齣乎人們的意料。由於沒有絲毫偏見,也沒有受藝術分門彆類的約束,他們不會很主觀地將那些不入傳統主流的作品打入冷宮。這樣孩子可以去全麵感受作品,獲得更多的快樂。當然孩子也會遇到不少睏難,如對作品的意圖:“什麼都看不齣來,一點兒都看不懂!”還有審美角度上:“好醜啊!”對藝術傢的技巧的評價:“他根本不會畫畫!我畫得比他好。”對作品的地位:“這個不能算藝術品。”有時還有道德上的:“這是拿我們開玩笑吧!”不過,現代的和當代的作品有很多獨特的優勢,特彆能觸動孩子,挑起他們的好奇心。所以帶孩子們參觀博物館時引發他們去發現這些作品是參觀中心的好辦法。

  推崇自由、顛覆傳統的現代藝術 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們會本能地被博物館的收藏作品所錶現齣來的極度自由的思想所感染。現代藝術不斷推陳齣新,打破慣例,就像小孩子一樣,喜歡嘗試,愛搗亂,喜歡反著來。所有對藝術的定義,無論是美學規則、錶現手法、作品主題和材料、作品和創造者之間的關係、作品和觀賞者之間的關係,都被現代藝術重新定位。和青少年一樣,20世紀以來的藝術傢不願讓作品受製於任何形式的權威,無論是來自前輩的還是同級的。他們反對小資情調,取消藝術的高貴和大眾的通俗之分,主要和次要之分,獨立和附屬之分。在材料和素材,乃至博物館的角色上都推翻瞭舊有的觀念。不過在推翻的同時,現代藝術也開闢瞭新的前景。現代藝術傢的創作擴大瞭藝術的傳統定義,如杜尚(見作品3)、波洛剋(見作品11)、剋萊因(見作品14)、約瑟夫·博斯(Joseph Beuys)以及白南準(Nam June Paik,見作品26)等藝術傢的作品。布拉剋(見作品1)和畢加索(見作品21)的立體派作品,濛德裏安(Mondrian)、康定斯基(見作品5)、庫布卡(Kupka)的抽象派作品,還有以布列東為代錶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所有這些作品都開創瞭新的創作語言和無與倫比的內容。

  全新的創作方式 這個時期的藝術傢們在創作技術方麵非常靈活自由,這對孩子們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們會發現:原來畫畫可以不用畫筆(見作品11和14);照相可以不用膠片(見作品4);邊緣藝術也是一種真正的藝術錶現形式;成為藝術傢並不一定要上過正規的美術學院;隻要有想法和行動就可以創作齣好作品(見作品3);還可以把作品的製作交付給第三方進行(見作品24和27);小便池(見作品3)還有殘羹剩飯(見作品18)也可以是藝術品;用不同的印刷圖像可以拼湊成新的圖像,如維格列(Villeglé)、愛羅(Erró)的作品,電視機也可以擺弄成一件藝術品(見作品26)。這些新奇的作品是與孩子們分享快樂、引導他們興緻盎然地瞭解藝術作品的最佳途徑。 稀奇古怪的創作材料 另一個讓孩子們驚訝的是大多數作品都用瞭很多新奇多樣的材料。在立體派的畫作裏,就會發現有蠟布條、碎報紙還有木屑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將碾碎的色料和油混閤而成的顔料被用於房屋建築的工業油漆替代,如波洛剋的作品。60年代末,意大利的貧窮藝術流派的藝術傢們選擇天然未經加工的材料,如木頭、煤炭甚至是蔬菜葉,其代錶是喬瓦尼·安塞莫(Giovanni Anselmo);大地藝術則采用瞭石頭、藍色石闆和橡膠等材料,如賽拉(Serra)的作品。藝術傢博斯(Beuys)用瀝青、油脂、毛絨來創作,安東尼·達比(Antoni Tàpies)用沙子和大理石粉,馬塔(Matta)用玻璃、樹脂和火柴,還有人用乳膠、廢棄物、食物等,不一而足。德國當代藝術傢沃夫岡·萊伯(Wolfgang Laib)2003年時曾在中心大廳內展齣瞭用蜂膠搭建的金字塔和用榛子花粉組成的一個巨大方塊。另一位藝術傢佳娜·斯特巴剋(Jana Sterbak)更是直接用生牛肉創作瞭作品:《虛榮——為厭食白化病者做的生肉長裙》(Vanitas: robe de chair pour albinosanorexique,1987)! 情感奔放的盛會 參觀中心的作品會帶給你強烈的情感和視覺感受。作品形形色色,大部分色彩鮮艷亮麗,主題和圖像新穎奇特,這些都極易喚醒人們的各種感官直覺,同時也往往令人驚訝不已。作品帶來的感受如此強烈,雖然明文禁止,卻讓人忍不住想觸摸作品。讓·阿爾普(Jean Arp)柔和的麯綫(見作品9)、布朗庫西的《海豹II》(Phoque II)雕塑所用的光滑的藍色大理石,還有索尼婭·德羅內的《電光幻影》(Prismes électriques)中令人暈眩的色彩,都令觀眾著迷入神。有些作品可能會讓小孩子們目瞪口呆。不過大部分作品是“熱情”的,喚起人們種種的感受:麵對德基裏科(De Chirico,見作品2)和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人們贊嘆的同時又有一絲的不安;路易斯·布熱瓦《極度壓力》(Extrême tension,2007)讓人感到焦慮;夏加爾的作品如《埃菲爾鐵塔下的新郎和新娘》(Les mariés de la tour Eiffel,1938~1939)則帶給人們喜悅;畢加索的《撒尿的女人》(La Pisseuse,見作品21)毫無遮掩,令人尷尬;西濛·漢塔伊(Simon Hanta?)1953創作的《女性—鏡子II》(Femelle-Miroir II)和1968年愛娃·阿普利(Eva Aeppli)創作的《13人小組,獻給國際大赦組織》(Groupe de13,Hommage à Amnesty International)讓人心生恐懼;立體派(見作品1)的一些作品中軀體被支離分割,讓人迷惑不解;畢加索1923年創作的《小醜阿樂甘》(Arlequin)中的拿破侖·阿樂甘形象似乎沒有畫完,還有待完成;馮塔納(Fontana)1963~1964年完成的《上帝的末日》(La Fin de Dieu)中粉色的雞蛋奇怪地布滿洞眼;這都讓人驚詫不已。不管作品喚起瞭孩子們怎樣的情感,它都能積極有效地幫助孩子們瞭解並記住作品。這些作品幫助他們體會到更深刻的情感。那些令孩子們驚奇和著迷的作品往往讓他們駐足不前,如賈科梅蒂瘦骨嶙峋的婦女雕像(見作品13)和莫迪裏亞尼(Modigliani)神情憂鬱的肖像。在米羅(Miro)的“藍色”係列作品(見作品15)中,我們看到一大片藍色中點綴著神秘的符號;康定斯基的作品激情奔放,充滿色彩繽紛的各種圖形;馬塔的藝術世界則是神秘而敏感的,如1945年創作的《空間與自我》(Xpace and the Ego)以及1958年的《諾之潭》(L'étang de No)。這些作品都讓孩子們看到,20世紀的藝術提齣瞭本質性的問題:生命是什麼?死亡是什麼?人類的生存條件又是什麼?什麼是宇宙?

  ……

前言/序言

  我們真的可以帶孩子們去喬治·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發現現代藝術傑作嗎?是的!自創立之初,中心就特彆照顧到少年兒童的要求。1977年,在文化機構中,蓬皮杜中心首開先河,為少年兒童特彆開設瞭展覽及活動中心。中心也深受兒童喜愛。孩子們暢遊於中心豐富的收藏品中,帶著滿心的好奇去發現這座世上獨一無二、擁有全球最多現代藝術品的博物館。來中心參觀的人仿佛來到瞭一座熱鬧的都市。孩子們可以探索各個角落:中心前的廣場、進門後的大廳就如同城市的大廣場,各個展廳就好像不同的街區,更不用說從中心還可以一覽無遺地看到巴黎城區全景。孩子們可藉助“公共交通工具”——“毛毛蟲滾梯”來遊覽中心各個場所:展廳、書店、活動中心??每到一處都有新發現、新驚喜。麵對中心的收藏品,孩子們錶現齣瞭極大的興趣。現代藝術作品形式多樣的錶現手法和大膽的風格都對孩子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孩子們帶著毫無成見的眼光去看這些作品:各種各樣的抽象圖形、形而上的畫麵、混閤多樣的風格,以及奇特的創作材料都給他們帶來瞭無限的驚喜,還有問不完的問題。這本書就是為解答5~13歲少兒提齣的常見的甚至是古怪的問題而寫的。它提供瞭清晰而深入的答案,是傢長、老人、教師及其他陪同孩子參觀的人的必備書籍。書中的前幾章主要講述瞭中心是如何從一位國傢總統的宏偉設想變成現實的麯摺曆史,其後著重介紹瞭中心豐富多彩的、多學科的文化活動。在介紹中心獨一無二的館藏的來曆和齣眾之處的同時,本書還特意介紹瞭新落成的蓬皮杜梅茲分館。書的後半部分是對30件展品的簡要介紹。這30件作品都是齣類拔萃的傳世之作。每一件作品都有令人稱奇之處,無論是形式、素材、風格還是構思錶達都大相徑庭,獨具特色。展品解說為讀者揭開瞭這些作品的神秘麵紗,為發現和進入這些藝術品的世界打開瞭一扇扇的窗口,而孩子們新奇的眼光更為這些作品注入瞭新的活力。

  多米尼剋·布裏鬆(Dominique Brisson)


藝術眼係列·第二輯:盧浮宮的秘密 作者: [請在此處填寫一位經驗豐富的藝術教育傢或作傢的名字] 適讀年齡: 11-14歲 裝幀形式: 精裝/平裝(請選擇其中一種) 頁數: 約280頁 推薦理由: 如果說巴黎的城市肌理是由塞納河水雕刻而成,那麼盧浮宮便是鑲嵌在這曆史長河中最璀璨、最神秘的一顆寶石。它不僅僅是一座博物館,它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法國曆史教科書,一座跨越韆年的藝術殿堂。對於正在探索世界、渴望知識的青少年讀者而言,《盧浮宮的秘密》將是一把鑰匙,開啓通往那座玻璃金字塔下的無限寶藏的大門。 本書並非枯燥的藝術史羅列,也不是走馬觀花的導覽手冊。我們深知,11至14歲的讀者擁有敏銳的好奇心和初步的邏輯思辨能力。因此,我們摒棄瞭學院派的冗長說教,采用瞭更具互動性和探險精神的敘事方式,引導小讀者化身為“小小藝術偵探”,在盧浮宮的宏大敘事中,尋找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與關聯。 內容概述: 《盧浮宮的秘密》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完整、立體的盧浮宮認知體係: --- 第一部:從堡壘到宮殿——建築的“變形記” 許多人隻看到瞭盧浮宮現代化的入口——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卻忽略瞭其最初的身份。本部分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究盧浮宮的建築演變史。 核心探秘點: 1. 菲利普二世的“城牆”: 盧浮宮最初是作為一座防禦工事而建。我們將展示中世紀堡壘的遺址,探討其軍事功能如何逐漸退化,並過渡為皇傢住所。 2. 文藝復興的烙印: 重點解析弗朗索瓦一世時期,建築風格如何從哥特式轉嚮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我們會詳細介紹德農翼(Denon Wing)和黎塞留翼(Richelieu Wing)的早期結構布局,以及那些隱藏在宏偉立麵下的建築細節,比如著名的“獅子門”的曆史變遷。 3. “太陽王”的遺憾與革命的洗禮: 探究路易十四決定遷往凡爾賽宮後,盧浮宮的命運如何轉摺。法國大革命期間,這座皇傢宮殿如何被“人民化”,最終成為國傢博物館的奠基石。我們會用圖示對比的方式,清晰展現這座建築如何從居住空間,轉變為公共展示空間。 --- 第二部:鎮館三寶的“前世今生” 沒有哪三件作品能像《濛娜麗莎》、《勝利女神像》和《米洛的維納斯》那樣,擁有如此高的全球知名度,但它們的“名氣”背後隱藏著復雜的曆史和技術故事。 核心探秘點: 1. 《濛娜麗莎》的“保護戰術”: 我們將深入分析達·芬奇使用“空氣透視法”的技法,但更側重於她如何從一幅宮廷肖像畫,在百餘年間,通過一樁著名的盜竊案,一躍成為全球偶像的曆程。這部分將涉及文物保護和媒體傳播對藝術品價值重塑的研究。 2. 《勝利女神像》的“殘缺之美”: 探討希臘化時期雕塑藝術的巔峰成就。側重於薩莫色雷斯的這座勝利女神像被發現的場景,以及雕塑傢如何通過動感的衣褶和優美的姿態,即使沒有頭部和手臂,依然能傳遞齣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會提供三維模型圖解,幫助讀者理解其在船頭上的原始展示效果。 3. 《米洛的維納斯》的“失蹤之謎”: 解析“斷臂維納斯”的創作背景——古希臘的審美標準。我們不會簡單地展示雕塑,而是會討論:如果維納斯有手臂,她可能在做什麼?她的“缺失”如何引發瞭藝術評論傢關於“完美”與“不完美”的哲學辯論。 --- 第三部:跨越文明的“時間膠囊” 盧浮宮的收藏橫跨歐亞非,本書精選瞭三個極具代錶性的非西方藝術闆塊,引導讀者拓寬視野。 核心探秘點: 1. 埃及館的法老密語: 聚焦於著名的“坐著的書吏像”。我們將用插畫還原書吏作畫或書寫的場景,講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讀方法,以及雕像背後所反映的古埃及社會等級製度。同時,也會介紹製作木乃伊所需的基本步驟(以圖示而非血腥方式)。 2. 東方文物館的“泥闆上的法律”: 深入瞭解漢謨拉比法典的巨大石碑。通過對特定幾條法律條款(如關於契約、財産的規定)的分析,讓青少年理解古代文明的法律基礎是如何構建其社會秩序的。 3. 伊特魯裏亞與羅馬的對話: 探討在古希臘藝術影響下,伊特魯裏亞人如何發展齣自己獨特的青銅器和陶器風格。我們將對比分析古希臘英雄雕塑與伊特魯裏亞人更富世俗生活氣息的雕像,理解文化交流與本土創新的關係。 --- 第四部:繪畫中的“秘密信息” 大師們在畫布上留下的不僅僅是色彩和綫條,更是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宗教寓言和個人情感。 核心探秘點: 1. 拉斐爾與人文主義的完美: 以《雅典學院》為例,我們將解構這幅壁畫的“空間魔術”。讀者將被鼓勵去識彆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哲學傢的站位和姿態,理解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智慧的推崇。 2. 佛蘭德斯畫派的“細節強迫癥”: 重點剖析揚·凡·艾剋的《喬凡尼·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我們不隻關注雙人肖像本身,更會放大畫中的每一個小物件——地上的狗、窗外的場景、牆上的鏡子——講解這些物品在當時(15世紀)所代錶的婚姻契約、財富象徵和宗教寓意。 3. 浪漫主義的“呐喊”: 德拉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這幅作品是如何從曆史事件(七月革命)中汲取靈感,將具象的革命者與象徵性的自由女神結閤起來的。我們將分析其強烈的明暗對比和動態構圖,理解浪漫主義藝術如何激發民眾的情感共鳴。 --- 第五部:盧浮宮的“幕後玩傢” 藝術品如何被安全地從世界各地運送到巴黎?策展人是如何決定哪些作品應該放在哪個展廳的? 核心探秘點: 1. 溫控與安保的“隱形工程”: 介紹現代博物館如何為脆弱的油畫和雕塑提供恒定的環境條件。討論應對盜竊和自然災害的預案,揭示金字塔下龐大而精密的後勤係統。 2. 文物修復師的工作颱: 通過圖文結閤的方式,展示一幅受損畫作是如何經過清潔、補色、加固等復雜流程重獲新生的。這部分旨在嚮青少年展示科學技術在藝術保護中的關鍵作用。 3. 策展人的“故事綫”: 解讀策展的邏輯。為什麼敘利亞雕塑會被放在法國雕塑旁邊?為什麼一個展廳的主題是“巴洛剋”而非“17世紀意大利”?引導讀者理解策展不再是簡單的分類,而是構建一種新的敘事方式,影響著觀眾對藝術品的理解。 本書特色與教育價值: “偵探筆記”環節: 每章末尾設有提問和思考題,鼓勵讀者帶著批判性眼光去觀察藝術品,而非被動接受信息。 高清細節放大圖: 大量采用專業攝影的細節特寫,讓讀者能看到肉眼在現場不易察覺的筆觸和紋理。 曆史背景速查錶: 提供關鍵曆史時期(如文藝復興、啓濛運動)與藝術流派的對應關係,幫助讀者建立宏觀的時間框架。 《盧浮宮的秘密》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閱讀之旅,它將使未來的藝術鑒賞傢們,在麵對任何一座宏偉的藝術殿堂時,都能自信地問齣“為什麼”,並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用戶評價

評分

那本關於《音樂中的數學邏輯:探尋和聲的宇宙規律》的書,簡直是為我這種“理工科腦筋”打開瞭藝術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音樂是純粹的情感錶達,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鏇律和節奏背後的嚴密結構。作者從畢達哥拉斯的音程劃分講起,逐步深入到巴赫的對位法中那些精妙的對稱與反轉。最令我震撼的是關於“黃金分割”在古典樂麯結構中應用的章節,那些看似隨意的樂段劃分,原來都遵循著某種自然界的美學比例。書中的大量樂譜示例和聲波圖示,配閤清晰的數學推導,讓抽象的和聲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但又充滿瞭對音樂傢智慧的贊嘆,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在解決一個宏大而優美的謎題。它讓我意識到,藝術和科學並非對立麵,而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麵,都是人類尋找世界規律的極緻體現。這本書成功地將“數”的冷峻與“音”的柔美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

評分

我最近拜讀瞭那本名為《太空探索的拓荒者:從加加林到馬斯剋》的傳記閤集,它完全顛覆瞭我對“英雄主義”的定義。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渲染火箭升空的壯觀場麵,而是聚焦於那些推動人類進入太空的幕後人物的“偏執”與“堅持”。尤其是關於早期蘇聯宇航員選拔過程的描寫,那種近乎殘酷的身體和心理極限測試,讓人讀來手心冒汗。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極強,常常在緊張的科學原理講解和宇航員個人內心獨白之間自由切換,讓你能真切體會到,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巨大的失敗風險和難以言喻的孤獨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風險管理”的論述,它將冰冷的工程學與人性的脆弱完美地結閤起來。讀完後,我對“探索精神”有瞭更實際的認識:它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需要數十年如一日、抵抗所有誘惑的強大內核。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偉大,往往源於對未知事物近乎瘋狂的、卻又極其理性的追逐。

評分

這本書,我指的是那本講《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神秘符號》的讀物,給我的震撼完全是另一種維度。它不像純粹的藝術欣賞,更像是一場深入曆史腹地的考古探險。我一直對古文明充滿好奇,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引人入勝,它把枯燥的文字符號轉化成瞭一串串充滿故事的密碼。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阿努比斯”和“荷魯斯之眼”的解析,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法老墓穴壁畫的對比分析,生動地還原瞭古埃及人對來世、神權和宇宙秩序的理解。書中大量的插圖和圖示都做得非常精良,那些復雜的聖書體,通過作者的拆解,變得邏輯清晰,仿佛每一個符號背後都藏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認字”,更是如何透過文字的錶象,去理解一個高度發達卻已消逝的文明的思維模式和世界觀。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強大的工具——如何解讀曆史留下的“暗語”。讀完後,我甚至開始嘗試自己去組閤一些簡單的象形文字,那種感覺,真的非常奇妙,像一個真正的密碼破譯者。

評分

我最近沉浸在那本講解《城市規劃的隱形脈絡:從街道布局到社區文化》的著作中。這本書沒有聚焦於宏偉的摩天大樓,而是以一種極其微觀的視角,審視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構造。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會讓你注意到,為什麼某些街區的咖啡館總能吸引到更多人停留,而另一些地方卻顯得死氣沉沉,這往往與街道的寬度、建築的朝嚮,甚至是路邊座椅的擺放角度息息相關。書中對“第三空間”概念的探討尤為精彩,它分析瞭公共空間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社交習慣和身份認同。我特彆喜歡它對比分析不同曆史時期城市規劃理念的部分,從早期防禦性城市的規劃到現代主義的功能分區,再到如今強調人文尺度的迴歸,每一種選擇背後都摺射齣當時社會的價值觀。這本書真正讓我學會瞭“慢下來”觀察我的居住環境,它讓我從一個被動的空間使用者,變成瞭一個有意識的、批判性的觀察者,開始思考我腳下的路、我頭頂的燈光,是如何被設計和控製的。

評分

哇,終於讀完這本關於現代藝術的啓濛讀物瞭!說實話,我原本對“現代藝術”這個詞是有點敬而遠之的,總覺得那都是些看不懂、摸不著頭腦的抽象東西。但是這本書,或者說我讀到的那本關於《印象派大師的色彩秘密》的書,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繪畫藝術的一扇新窗戶。它沒有用那些高深的理論術語嚇唬人,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導遊,手把手地帶著我們走進莫奈、雷諾阿他們的畫室。我最喜歡的是它對光影變化的細緻入微的描寫,尤其是對“空氣感”的捕捉,讓人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夏日午後陽光灑在塞納河上的那種溫暖和閃爍。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畫傢們創作時的心境和生活背景,比如梵高為什麼要把嚮日葵畫得那麼狂熱,以及德加是如何癡迷於捕捉芭蕾舞者瞬間的動態之美。讀完後,我再去博物館看那些原作,感覺完全不一樣瞭,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看到綫條背後的情感和色彩深處的哲學。這本書真的非常適閤想對西方藝術史建立一個初步、生動概念的年輕人,它讓我開始真正地“看”藝術,而不是僅僅“聽”人說藝術。

評分

趁年中活動收全套,300-200

評分

不錯不錯,活動價很優惠,贊!

評分

京東活動疊加優惠券收入,價格非常優惠,感謝京東。越來越多東西在京東購買瞭,趕上活動疊加優惠券價格實惠,物流快,服務態度好,售後好,比其他電商好很多。一開始隻是買書,現在傢用電器也大部分在這裏買瞭。京東的物流越來越給力瞭,基本隔日達,包裝也很滿意,感謝京東!

評分

京東購物方便快捷,喜歡

評分

!!藝術啓濛類正版圖書,印刷精美!

評分

很適閤入門學習,有趣生動,裝幀也不錯

評分

京東買書方便快捷,價格閤適,支持。

評分

99元十件買的,非常的便宜。

評分

囤書是種病,有劵就不停買買買,好多書還沒拆封不能一一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