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深远影响,同时也最具传奇人生的高僧。
作者想通过这部传记来反映中古时期佛教东传历史上最精彩、激荡的历史场景。
《鸠摩罗什传》的特点:一是再现鸠摩罗什传奇人生,再现他的苦难、译经活动以及他的佛学对中国佛教的深刻影响;二是这是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即忠实于历史,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历史背景不虚构。它的本质是真实的,不同于虚构的小说;三是文学作品,在历史真实、人物思想真实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和文学性的描写,是用文学的语言写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不是评传。涉及到的佛教哲学尽量用通俗语言表述;四是重现历史面貌,诸如古代的龟兹都城延城的风貌、凉州和长安的佛教面貌。既能再现历史的真实,又具可读性。
龚斌,上海崇明人。197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陶渊明研究学会(筹)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尤其在中古文学及中古社会文化领域用力最勤。已出版专著《陶渊明集校笺》、《世说新语校释》、《陶渊明传论》、《青楼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慧远法师传》、《鬼神奇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神世界》、《宫廷文化》、《中国诗歌史话》、《图说青楼》、《中国人的休闲》等,合著《中国古代文学事典》、《中国古代散文三百篇》、《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等。
序一 论"文学的历史"
序二 学术的真实性文学的可读性
第一章 智子降于龟兹
第二章 随母出家
第三章 厨宾遇师
第四章 游学疏勒
第五章 改宗大乘
第六章 誉满西域
第七章 声被苻秦
第八章 吕光破龟兹
第九章 第一次破戒
第十章 在龟兹的最后日子
第十一章 漫漫东去路
第十二章 智者的困境
第十三章 新门徒与老相识
第十四章 罗什入长安
第十五章 逍遥园中
第十六章 高足弟子
第十七章 第二次破戒
第十八章 长安与庐山的对话
第十九章 佛驮跋陀罗事件
第二十章 弘法大师
第二十一章 形碎舌存
第二十二章 梵轮摧轴与再转
附录一
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
附录二
鸠摩罗什年谱简编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鸠摩罗什传》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次对智慧与信仰的深度探索。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不仅仅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展现一种精神的力量。从书中,我看到了鸠摩罗什如何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智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为佛法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对佛法的理解之深邃,对翻译的严谨程度,都让我深感震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翻译过程的细致描述,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考证,向我们展示了每一部经文诞生的背后,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伟大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不懈的努力与追求。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鸠摩罗什的生平,更让我对佛教的传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人心的力量。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文化融合的典范,看到了不同文明如何通过交流与理解,共同发展。
评分我不得不说,《鸠摩罗什传》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许多人物传记那样,只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作者似乎更侧重于从情感和思想的层面去挖掘鸠摩罗什的人生。书中对于他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于他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超脱,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仿佛我能够理解他作为一个凡人在追求神圣真理过程中的不易。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当时中亚及中国各地社会风貌的描写,这些细节的加入,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生动。我仿佛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听到了寺庙里的钟声,闻到了香烛的芬芳。这些环境描写并不是为了堆砌文字,而是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部传记的独特魅力。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鸠摩罗什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情感、欲望与痛苦,但他又能够以惊人的毅力去克服这一切,最终成就伟业。这种真实感,使得这本书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评分《鸠摩罗什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拾起了一颗璀璨的珍珠,温润而有光泽。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史书,而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史诗。作者在讲述鸠摩罗什生平的同时,巧妙地将他置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之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鸠摩罗什,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智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鸠摩罗什翻译事业的描写。那些艰辛的译经过程,那些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都让我惊叹不已。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佛法精髓,又是如何将这些深奥的教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当时的中国人,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文化交融与思想碰撞。我看到了佛教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描绘也十分到位,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都在鸠摩罗什的佛法教化下,或获得慰藉,或找到方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我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位伟大的译经大师的风采。
评分读完《鸠摩罗什传》,合上书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以及一位不朽的灵魂。作者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了鸠摩罗什从一个神童的崛起,到在中原弘扬佛法的跌宕人生。我尤其被书中对他求法之路的细腻描绘所打动。从龟兹的出生,到远赴印度求取真经,再到历经艰险返回故土,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作者没有回避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挣扎与彷徨,也没有忽略他所遭遇的政治动荡与宗教纷争。那些关于他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交流的片段,让我看到了佛法传播的复杂性与包容性,也让我对这位伟大的翻译家充满了敬意。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刻画也十分生动,字里行间透露出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神秘,以及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图景。尽管我并非佛教徒,但书中对智慧、慈悲与解脱的追求,依然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反思,在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需要停下脚步,去追寻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意义。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即使是对佛教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所吸引。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传播者充满好奇,而《鸠摩罗什传》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它讲述了一个我之前不太了解的,却又极其重要的人物的故事。作者的文笔功力深厚,将一个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历史人物,写得活灵活动,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鸠摩罗什童年时期和求学时期的描写,那是一种充满天赋与渴望的少年形象,为他日后的伟大成就埋下了伏笔。书中关于他如何与各个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以及如何化解矛盾、传播教义的细节,都让我看到了他过人的智慧与胸怀。我从中读出了一个真正的智者,是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并最终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这本书让我对“翻译”这个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是思想的传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这位伟大的译经大师的深情。它是一本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思想深度的书,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送货速度比较快,图书质量不错
评分最爱鸠摩罗什啊,大爱,我们这小地方的图书馆居然没有他的传记,只好去买了
评分其实,“道德”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地震中还有些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面。看着一片片废墟,有人在呼唤着自己的母亲,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或许已不在人世,但他还要对他的母亲心怀感恩。在地震的面前,我们中国人并没有气馁,面对一片片废墟,我们仍然努力去寻找生命的光芒。一天,两天,直到第七天,生命在不断的出现奇迹。温总理说的好:“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是社会给予了他们,关怀了他们。”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有时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多为他们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捧上一杯茶,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解答一个疑难问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把被风吹歪了的小树苗扶正,见到纸屑弯腰捡起等,只要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就会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视。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评分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心很沉重,我的眼睛时常湿润。因为在历史的旅程中发生了一件让炎黄子孙铭记在心的事——四川大地震。就是在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瞬间带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看着一片片废墟,一个个孤儿,做为一名中学生,我的心怎能不潸然泪下呢?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献出我们的一点爱心,温暖灾区人民的心。这时,我放弃了身边一些美好的事物,拿出了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人民。是啊,灾区需要帮助,灾区人民更需要帮助啊!伸出你的援助之手,铸造爱的桥梁。这难道不能体现我们中华人民的道德高尚吗?
评分给三分是因为没想到书中杜撰的东西那么多,连鸠摩罗什和妻子的对话都出来了,有点让人无力,本来想看本正经的传记的。
评分非常快,方便,不用去书店了
评分看了不负如来不负卿想进一步了解罗什
评分我喜欢鸠摩罗什,源至小春的《不负如来不负卿》,被虚构的爱情打动了。
评分那么,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曾经以此教导过他的儿子。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须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