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论画笔录》系我国著名绘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论画笔录,文字由其学生叶尚青先生根据记录整理,并根据授课时记录的图画,全部画了插图,共200余幅,是一本适合画家和学生研究学习的中国画理论和技法的工具书。
叶尚青编著的《潘天寿论画笔录》共收集潘先生的论画资料十一篇(注:本次再版增加一篇),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由叶尚青同志根据潘先生讲学和授课时的记录整理而成。虽然不是潘先生亲笔著述,但都是他一贯的主张和经验,且文字畅达,保存了潘先生的语气,读其文如亲聆其教,易学易懂,很有参考价值。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国画创新》、《答石鲁同志问》两篇,阐述了继承和创新、时代精神和传统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借古开今”,“借古”是手段,“开今”是目的;“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意趣;都要创新”,但创新应以传统为基础,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画的优点,保持民族艺术特色等学术见解。
序言
诗画融和 相得益彰
夏承焘求教寿师学画回忆
关于中国画的构图
书法学习及国画布局
古画收藏和保管
创作琐谈
略谈“扬州八怪”
关于基础教学
答石鲁同志问
国画创新
任伯年的绘画艺术
骨法用笔
后记
再版说明
在我眼中,潘天寿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艺术,无论是在章法、笔墨还是色彩上,都展现出极强的个性和开拓精神,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仅仅欣赏他的作品,总觉得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无法完全领会其精髓。《潘天寿论画笔录》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可能蕴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笔录”或许会记录下潘先生在授课、交流、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零散但却极其珍贵的思考片段。我期待它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他艺术处理手法的一些疑问,比如,他如何看待“破墨”、“积墨”等技法在画面中的运用?他对于“留白”的处理,是否有着特别的考量?他对传统画论中的某些观点,是否有着自己的扬弃和发展?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潘先生作为一位思想者,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深刻洞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作品中那股“力可扛鼎”的雄健之气,以及那种“静穆”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在中国画坛上,潘天寿先生的名字是一个响当当的符号,象征着力量、魄力和开拓。他的艺术风格,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雄浑的气势,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艺术家。然而,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一位艺术大师,除了欣赏其作品,更需要去了解其思想。《潘天寿论画笔录》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比较口语化、碎片化的方式,记录下潘先生在日常创作和教学中的一些即兴思考。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他对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真实阐释,他如何看待“点”与“线”在画面中的生命力,以及他对传统绘画中的一些经典命题,如“意境”的独特理解。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潘先生的艺术智慧,理解他为何能够创作出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并从中学习到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态度。
评分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潘天寿先生的名字都是绕不开的。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雄浑的气魄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更深入理解他艺术创作背后思想脉络的途径,而《潘天寿论画笔录》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我理解的“笔录”,往往是艺术家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下的思考和记录,它们可能不那么系统,但却充满了真实的生命力和灵性。我期待在这本《潘天寿论画笔录》中,能够读到潘先生那些最直接、最本真的艺术感悟,那些关于笔墨运行的微妙之处,关于构图上的匠心独运,关于色彩的运用之道,甚至是对于“写意”二字更深层次的解读。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秘笈,揭示出那些隐藏在作品之下的“道”,让我能够理解,是什么样的思想支撑起了他那些令人惊叹的艺术创造。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亲切感”,仿佛穿越时空,与大师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从中汲取艺术的养分,启发自己对绘画的思考。
评分每当我看到潘天寿先生的画作,总会被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厚的精神内涵所折服。他的艺术,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雅致,又不乏现代意识的张力,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然而,对于一位如此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艺术家,仅仅欣赏其作品,往往是不足以完全理解其艺术思想的。《潘天寿论画笔录》这个书名,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收录了潘先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对绘画艺术的思考、感悟和心得。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他对中国画“笔墨”二字最本真的理解,他如何看待笔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结合,以及他如何将传统笔墨元素与现代构成理念进行融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珍贵的日记,让我得以窥见潘先生创作心路历程中的点滴,从而更好地理解他那些充满力量和智慧的画作,并从中获得艺术上的启迪。
评分我对于那些能够直接触及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作品,总是充满了莫大的兴趣。潘天寿先生,作为中国画史上一位极具个性和影响力的大家,他的艺术造诣和理论思想,至今仍是许多人研究和学习的焦点。我一直认为,最深刻的艺术理解,往往来源于艺术家自身的言说。《潘天寿论画笔录》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直接的、未经修饰的思考和表达。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潘先生对于中国画本体的深刻认识,他如何理解笔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如何看待传统笔墨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他对于“气韵生动”等中国画核心命题的独到见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潘先生艺术创作的逻辑,理解他那些看似朴拙却又充满力量的造型,以及他作品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从何而来。我渴望找到那些能够“点醒”我的句子,那些能够让我对中国画有更深层次理解的“珠玑”,从而在欣赏潘先生作品时,能够拥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受。
评分我一直觉得,在中国传统绘画的语境下,“论画”二字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理论的阐述,它更是一种艺术家生命历程的沉淀,是其艺术观、人生观的凝结。潘天寿先生,作为近现代中国画的巨擘,他的艺术思想无疑是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我特别期待《潘天寿论画笔录》能提供一个非常直接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贴近大师的心灵,了解他那些关于笔墨、构图、色彩、精神等等的独到见解。不同于那些经过后人梳理、编辑的理论著作,一本“笔录”往往意味着一种更为原始、更为鲜活的状态。它可能包含着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随感而发,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瞬间洞察,甚至是他在面对不同画作、不同画家时的真实评价。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感受到潘先生那股“雄浑、博大、严谨、粗犷”的气质,看到他如何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如何挑战陈规,开拓新境。我非常好奇,在那些简洁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哲学思考,怎样的艺术追求。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潘天寿艺术的另一扇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领会他那些不朽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的震撼,更能触及到精神层面的共鸣。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求索者来说,潘天寿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度和深度。他的画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在中国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艺术创作的哲学根基,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哲学思考融入到笔墨丹青之中。《潘天寿论画笔录》这个书名,无疑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强烈兴趣。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潘先生的艺术思想?它是否会像一位老友的私语,记录下他对艺术创作的切身体验和独到感悟?我期待在书中能够找到关于他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之间关系的论述,他如何理解“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统一,以及他对“笔墨精神”的独特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精巧的工具,帮助我解构潘先生艺术作品的奥秘,让我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其形式美的赞叹,更能深入到其精神内核,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从中汲取营养,启发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实践。
评分我对潘天寿先生的敬仰,由来已久。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构图上的大胆创新,还是在笔墨上的雄浑老辣,亦或是在色彩上的独特运用,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然而,我总觉得,仅仅通过欣赏作品,很难完全领会其艺术思想的全部精髓。《潘天寿论画笔录》这个名字,让我感到格外兴奋,它似乎预示着能够窥见大师内心最真实的艺术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潘先生关于中国画本体的深刻论述,他如何理解“以形写神”的真谛,如何看待笔墨在现代语境下的发展,以及他对艺术教育的独特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潘先生的艺术世界,解开他那些令人着迷的艺术密码。我渴望从中找到那些能够启发我的智慧之语,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体会到潘先生作品中那种“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和艺术气魄。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画有着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充满了敬畏和好奇。他的作品,无论是一花一鸟,还是一山一石,都带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生命力,以及一种雄浑、博大的气魄。我总觉得,这样的艺术成就,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思想支撑。《潘天寿论画笔录》这个书名,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分量,它暗示着里面可能包含了大师最直接、最纯粹的艺术思考。我特别好奇,潘先生会如何解读中国画的“笔墨”二字?他认为“写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他对传统绘画中的“章法”和“气韵”又有怎样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潘先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从中学习到他那种“独造之功”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欣赏潘先生的画作,也能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获得一些启发和指引。
评分潘天寿先生的名字,在中国画坛上,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其艺术成就和理论思想,至今仍是后辈学习和探究的宝库。我翻阅了许多关于潘天寿先生的资料,也读了一些研究他艺术的著作,但总是感觉意犹未尽,仿佛隔靴搔痒。直到最近,我偶然听闻有这样一本《潘天寿论画笔录》,便怀着极大的期待去寻找。我深信,对于一位如此注重笔墨意趣、强调“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亦有以形写神,以色貌神”的大师而言,任何形式的“笔录”都将是宝贵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潘先生内心深处对绘画的理解、对创作的感悟,以及对艺术道路的探索。也许,它会记录下先生在挥洒笔墨时的每一个微妙的思绪,每一次与宣纸、毛笔、墨彩的对话。我甚至想象,那些文字本身,或许也带着画家独特的笔触和节奏,或沉凝如巨石,或灵动如游龙。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诸多困惑,比如,他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他对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有何洞见?他的笔墨精神,究竟是如何炼成的?那些深邃的构图,那些雄浑的笔力,那些奇绝的设色,背后是否隐藏着一套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支撑?我渴望在这本“笔录”中,找到那些最直接、最纯粹的艺术声音,它们不经他人转述,不经后人演绎,而是潘天寿先生自己最本真的思考和表达。这种期待,是一种对真知的渴求,也是一种对艺术史的敬畏。
评分试读YA】-A
评分bgjx图书
评分《潘天p寿论S画u笔录》z(叶尚青I)【摘NV要
评分和书店的比较过了,应该是正版图书。价格可以,购买方便,送货上门,网购就是好,我一下买了好几本书。京东的物流很给力,送货的速度还不错,商品的质量也可以接受,价格也能比较公道。你,值得拥有!超低的价格,超好的质量,超高的品质,感谢京东,有你陪伴,真好!不错,很喜欢。
评分试读X】-
评分i《潘o天寿论画v笔录》z(B叶尚青HE)【摘要
评分T试读】bc-
评分不错哦!书很快就送到了
评分《潘天p寿论u画笔u录》(ZB叶C尚青)J【摘要N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