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植物誌·第四捲

昆侖植物誌·第四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玉虎 著,吳玉虎 編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昆侖山
  • 植物誌
  • 第四捲
  • 生物多樣性
  • 青藏高原
  • 維吾爾族自治區
  • 西藏自治區
  • 植物分類學
  • 科學研究
  • 植物資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集團 ,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625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8606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3-01
頁數:6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昆侖植物誌》係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齣版規劃項目,獲國傢科學技術學術著作齣版基金資助,以及重慶齣版集團科學學術著作齣版基金資助。它承載幾代植物學傢的夢寐以求之願,凝聚數十位老中青植物學傢10多年的心血,以300多萬字之4捲本巨著,首次對中科院及相關研究單位在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地區的多次野外科學考察成果作瞭全麵、係統、科學的總結,標本積纍跨越60年,融地域的特殊性、編研的巨擘性、記錄的完整性和對老一輩植物分類學傢學術思想和學識經驗的搶救性於一體,厚重而珍貴。是對青藏高原植物區係研究“空白區”和“薄弱區”的重大突破,對於深入開展我國和世界植物學研究、保護植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長期的參考利用價值。

內容簡介

  

  《昆侖植物誌》是我國一部係統記載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植物的大型專著。全書分為4捲,共收錄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迄今所知的維管束植物2600餘種(包括種下類型)。本捲收錄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香蒲科至蘭科植物共10科 106屬 532種 15亞種37變種。書中除在各屬種名下列齣其主要相關文獻、形態特徵、産地分布和生境外,還特彆列齣附帶詳細地點的憑證標本號以供查閱。另含屬種檢索錶若乾,墨綫圖版80個,彩色圖版8個;書末附有新分類群特徵集要、標本采集史、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範圍圖和山文水係圖。

作者簡介

  吳玉虎,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原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館長,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傢,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協審專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中國植物專傢組(CPSG)成員,青海省自然科學學科帶頭人,植物係統分類專傢。先後參加“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綜閤科學考察”等國傢、中科院、省級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多次參加或帶隊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頭地區、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地區、東帕米爾高原以及西藏、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進行野外考察,積纍瞭豐富的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高山區和無人區進行野外考察及科學探險的經驗和第一手科研資料。獨著或主編齣版《青藏高原維管植物及其生態地理分布》《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地區的禾本科植物》(英文版)等專著多部。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目錄


前言
編寫說明
編寫分工
昆侖植物誌第四捲係統目錄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七十八 香蒲科 TYPHACEAE�お�
七十九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八 十 茨藻科NAJADACEAE�お�
八十一 澤瀉科ALISMATACEAE�お�
八十二 禾本科GRAMINEAE��
八十三 莎草科 CYPERACEAE�お�
八十四 燈心草科 JUNCACEAE�お�
八十五 百閤科 LILIACEAE�お�
八十六 鳶尾科IRIDACEAE�お�
八十七 蘭科ORCHIDACEAE
附錄A 新分類群特徵集要DIAGNOSES TAXORUM NOVARUM
附錄B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館藏所涉《昆侖植物誌》標本采集史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範圍圖
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山文水係圖

精彩書摘

前言/序言

  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從帕米爾高原隆起,橫貫東西2 500餘韆米,草原和荒漠,茫茫蒼蒼,雪峰高聳,冰川縱橫,巍峨神奇。從遠古開始,昆侖山就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嚮往的聖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中國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對它都不止一次地提到,其中記述大多與一些神話傳說聯係在一起。漢代以降,許多邊塞詩吟詠的內容均涉及這一區域,然而直到近代,國內外的一些探險考察隊進入這一地區,這一地區地理、生物的概貌纔逐漸被揭開。
  劉慎諤是第一個到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考察的中國植物學傢。他於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初,由葉城入昆侖山區,在西藏西北部考察,8月抵剋什米爾的列城,采集標本2 500餘號(《劉慎諤文集》,科學齣版社1985年版)。此後,隨著20世紀50年代的新疆考察,1973年開始的青藏高原綜閤考察,中國植物學者纔對這一地區的植物進行瞭較詳細的調查和采集。1975年我由格爾木齣發,經西大灘,翻過海拔4 700餘米的昆侖山山口,在五道梁、風火山、沱沱河地區進行瞭路綫考察,親身感受到在這一地區考察的艱辛。這裏植物種類雖然較少,但有其特殊性。植物區係中許多中亞高山成分和旱生成分,與塔吉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鄰近國傢,以及興都庫什山、帕米爾高原的植物區係都有聯係,而與我國其他區域的植物有很大不同。
  我很高興看到《昆侖植物誌》由諸多同行編著完成並即將齣版。 這部著作凝集瞭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研究植物分類的同行們的心血,是他們在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相對睏難的情況下,繼完成《青海植物誌》之後又一部同心協力完成的力作,難能可貴。《昆侖植物誌》的齣版,必將促進對這一地區植物的更深入研究,也將為野生植物資源的開發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中國植物誌》已齣版瞭,但《中國植物誌》並不能完全替代地方植物誌,尤其是一些邊遠和自然環境特殊地區的植物誌。地方植物誌針對植物的地區信息,如植物形態上有無變異、有何特殊用途,以及分布地點等的記載更為詳盡。這些內容可補全國植物誌的不足,也更便於應用。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代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四)概括描繪瞭當地的風光,展現瞭保衛邊疆的決心。如今,時代不同瞭,但保衛和建設國傢的精神是永遠的。
  是為序。
  九十四歲衰翁
  2010年3月8日於昆明


《天山北麓:塞外風物與人文地理》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東北緣,特彆是天山山脈北麓廣袤而多樣的地理空間。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紮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係統梳理瞭自史前至近現代,這一區域獨特的自然環境變遷、地質構造演化、水文氣候特徵,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和演進的多元文化景觀。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二十四章,輔以大量珍貴曆史文獻影印件、地貌測繪圖、動植物分布圖以及罕見的老照片,力求全麵而深入地展現天山北麓“絲綢之路”黃金段落的生態肌理與人文脈絡。 第一部分:冰雪之源與地質史詩(約4000字) 本部分著重於解析天山山脈作為世界級的構造活動帶所呈現齣的地質奇觀與水文循環的起源。 第一章:天山的隆升與褶皺:闆塊運動的宏偉刻痕。 詳細闡述瞭印度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擠壓的百年進程,分析瞭天山山脈的形成機製,包括斷裂帶的分布、岩石圈的厚度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地震活動規律。重點剖析瞭博格達峰、天山主脊的形成年代學證據。 第二章:冰川的雕刻:現代與第四紀冰緣地貌。 描繪瞭天山北麓現代冰川的分布、消融速率及其對區域水資源的影響。通過對冰磧物、冰鬥、U型榖等地貌的細緻考察,重建瞭末次冰期以來該地區的氣候波動曆史。特彆關注瞭近年來快速退縮的現代冰川對下遊綠洲生態係統的反饋機製。 第三章:河源的秘密:河流係統與地下水循環。 係統梳理瞭從冰雪融水、高山泉水到衝積扇、綠洲河流的完整水文路徑。剖析瞭塔裏木河、伊犁河等主要水係的補給來源、徑流特徵及季節性變化。探討瞭現代灌溉農業對地下水位的長期影響,以及內陸河流的生態基流問題。 第四章:土壤的演變:從高山墊狀植被到荒漠草原。 依據土壤發生學理論,對不同海拔和氣候帶的土壤類型進行分類描述,包括冰磧殘積土、高山草甸土、栗鈣土以及典型風沙土的理化性質。分析瞭人類活動(遊牧、定居)對土壤侵蝕和鹽漬化的驅動作用。 第二部分:氣候的邊界與生態的張力(約35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天山北麓獨特的大陸性氣候特徵,以及由此塑造的垂直地帶性植被格局。 第五章:氣候的“雨影效應”與垂直梯度。 運用氣象學數據,詳述瞭來自西風帶氣流在天山山脈迎風坡和背風坡形成的巨大差異,解釋瞭“雨影效應”如何將該區域劃分為濕潤的伊犁榖地與極度乾旱的準噶爾盆地。 第六章:高寒植被的生存智慧:林綫以下的生命策略。 記錄瞭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帶的苔蘚、地衣及墊狀植被的生態結構。關注瞭特有物種的抗寒、抗旱生理機製,以及這些脆弱群落對氣候變暖的敏感響應。 第七章:天山雲杉林帶的興衰:生態係統的旗艦物種。 專門剖析瞭天山雲杉(Picea schrenkiana)林帶的分布規律、群落結構及林地土壤特性。探討瞭曆史上森林火災、病蟲害與人力砍伐對其資源儲量的長期影響。 第八章:山麓綠洲的構建:農耕與遊牧的生態交界麵。 描述瞭衝積平原上由河流滋養形成的綠洲生態係統。分析瞭旱生灌木、草本植物與人工農作物間的空間競爭,以及區域內特有的沙生植被帶的生態功能。 第九章:荒漠草原的韌性:準噶爾盆地邊緣的生態記錄。 聚焦於典型草原與半荒漠地帶,記錄瞭如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的群落組成,以及遊牧民族長期利用下的草場承載力變化。 第三部分:曆史的足跡與絲路的文明(約3000字) 本部分將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緊密結閤,追蹤瞭不同曆史時期族群在天山北麓的遷徙、定居與文化交融。 第十章:史前文化: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群。 基於考古發現,重構瞭早期人類在山麓地帶的生存圖景,包括狩獵采集活動的痕跡、陶器的文化麵貌及其與周邊區域的聯係。 第十一章:匈奴與西域諸國的興衰:草原帝國的勃興。 探討瞭早期遊牧民族(如匈奴、月氏)對天山環境的適應方式,以及在關鍵隘口建立的早期政權對區域交通的控製。 第十二章:漢唐通疆:河西走廊的延伸與西域屏障。 詳細考察瞭漢代“西域三十六國”的地理分布,重點分析瞭天山北麓的軍事防禦體係(如亭障、烽燧)與漕運補給綫。 第十三章:中古時代的宗教與商貿:粟特、吐蕃與迴鶻的遺産。 梳理瞭公元7至13世紀,佛教、摩尼教等宗教思想沿絲路北道傳播的路綫與遺跡,以及粟特商人在貿易網絡中的關鍵作用。 第十四章:元明清的治理與邊疆重構:衛所製度與牧場開發。 考察瞭遊牧帝國(如元朝)和後來的清朝如何通過駐防製度和對牧業的調整,重塑瞭天山北麓的社會結構與土地利用模式。 第四部分:人文地理的斑斕圖景(約2500字) 本部分聚焦於不同族群在特定地理環境下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聚落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第十五章:伊犁榖地的農耕文明:水利工程與定居模式。 考察瞭中亞灌溉農業在伊犁河流域的發展,分析瞭傳統坎兒井係統在半乾旱環境下的功能與維護,以及形成的大小村鎮的聚落形態。 第十六章:牧業的軌跡:哈薩剋與柯爾剋孜的轉場文化。 深入描述瞭高山與草原之間的季節性轉場路徑(牧道),以及這種生活方式對當地生態倫理和畜群管理的影響。探討瞭現代定居化對傳統牧業文化的衝擊。 第十七章:口岸城市的興衰:貿易樞紐的地理決定性。 以烏魯木齊、伊寜等地為例,分析瞭這些城市選址的地理要素(水、隘口、商路交匯),及其作為東西方物資、人員交換站的曆史功能。 第十八章:信仰的融閤與山地的精神象徵。 記錄瞭伊斯蘭教、薩滿教等信仰在天山地區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包括清真寺、麻紮(聖人陵墓)的建築風格及其選址特點。 第十九章:傳統技藝與地域物産:手工業與特色資源。 概述瞭當地特有的毛皮加工、氈毯編織、馬具製作等手工業的地理分布,以及礦産資源(如鹽、玉石)的早期開采活動。 第五部分:當代挑戰與未來展望(約2000字) 本部分對區域發展麵臨的現實問題進行審視,並對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齣思考。 第二十章:全球氣候變化下的區域脆弱性評估。 基於氣象站和遙感數據,量化分析瞭過去半個世紀冰川消融、積雪日數減少對水資源安全的長期威脅。 第二十一章: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屏障的乾預。 評估瞭公路、鐵路、能源管道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天然植被帶、野生動物遷徙通道的切割效應。 第二十二章:水資源分配的博弈:跨界河流的管理與閤作。 探討瞭天山流域內國傢間水資源利用的復雜性,以及區域閤作機製在維護生態平衡中的作用。 第二十三章:生態恢復的實踐:退耕還林與草地改良。 介紹瞭近年來政府和社區在恢復受損生態係統方麵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人工造林、封育保護以及新型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 第二十四章: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思考。 結閤生態承載力與人文曆史,提齣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若乾建議,強調知識的傳承與地理意識的迴歸。 附錄: 天山北麓重要地理名詞校釋、地質年代對照錶、主要曆史地名異稱對照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插圖質量,我必須給予最高的評價。我見過許多植物圖譜,很多要麼是過於寫實的科學綫條畫,缺乏藝術美感,要麼是過於藝術化的水彩,犧牲瞭科學的嚴謹性。然而,這部作品的插圖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們既保持瞭植物解剖學特徵的精確性——花藥的形狀、胚珠的排列甚至氣孔的結構都清晰可見,同時,整體的色彩運用和光影處理又極為講究,賦予瞭畫麵一種寜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氛圍。特彆是那些對花部細節的特寫,其綫條的細膩程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許多情況下,比起閱讀冗長的文字描述,直接查看這些高質量的插圖,就能快速建立起對該物種的直觀認知,這對於野外識彆工作而言,是無可替代的優勢。

評分

這套植物誌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股嚴謹而又古樸的氣息。我尤其欣賞它所采用的紙張質感,那種略帶粗糲卻又吸墨性極佳的紙張,使得那些細緻入微的植物插圖和復雜的拉丁學名都顯得清晰可辨,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每一頁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沒有讓版麵顯得擁擠不堪。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描述特定物種的形態特徵時,所選用的術語精準而又富有畫麵感,仿佛能讓人透過文字想象齣植物在特定生態環境下的真實麵貌。那些詳盡的形態學描述,無論是葉序、花序的排列方式,還是果實的成熟期特徵,都體現瞭編纂者深厚的植物學功底和極其耐心的田野考察積纍。即便是對於初涉植物學領域的愛好者來說,這種詳盡的描述也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入口,讓人能逐步建立起對一個植物科屬的基本認知框架。

評分

從曆史和文化價值的角度來看,這部誌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學術著作。它所覆蓋的地理範圍和所采用的物種命名係統,無疑是對特定地區植物多樣性曆史脈絡的一次重要梳理與定格。我注意到其中對一些曆史文獻中記載卻在現代野外難尋的植物的考證,其考證過程的嚴謹性,幾乎帶有一種偵探小說的色彩。編纂者似乎不僅僅是在記錄“現在是什麼”,更是在探尋“過去是如何演變的”。這種對時間維度和地域變遷的關注,使得這本書成為瞭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它不僅服務於當下的科學研究,更像是為未來的植物學傢留下的一個重要參照點,讓我們得以衡量環境變遷帶來的物種動態,其學術和文化上的厚重感,是新一代電子數據庫短期內難以企及的。

評分

閱讀這部作品,帶給我最大的震撼來自於其對植物生態背景的描繪。它絕非僅僅是一本植物的“圖譜”或“名錄”,更像是一部記錄特定地理區域生命演化史的史詩。在描述每一種植物時,作者總會穿插介紹其在當地生態係統中的作用——它是哪種昆蟲的唯一傳粉者?它的根係如何影響土壤的固氮過程?甚至連它在當地傳統醫學或民俗中的地位也被一並提及。這種全景式的敘述,使得原本枯燥的物種描述變得鮮活起來,讓我深刻認識到每一個植物個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鑲嵌在一個復雜而精妙的生命網絡之中。特彆是對於那些稀有或瀕危物種的記錄,其描述的緊迫感和保護的必要性,讓人讀後深思良久,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

評分

我對這部植物誌的檢索係統感到非常滿意,它提供瞭一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便捷性。不同於一些傳統的分類工具書僅僅依賴於嚴格的林奈分類法,這部誌書似乎融入瞭更多現代分子係統學的思考,盡管沒有直接引用那些復雜的基因序列數據,但其物種劃分的邏輯性明顯體現瞭對現代分類學趨勢的關注。當你試圖查找某個特定地域的植物時,它不僅僅是按照科屬進行排列,還巧妙地加入瞭基於顯著形態特徵(比如“有乳液的植物”或“葉片具蠟質層”)的交叉索引提示,這極大地提升瞭實際應用中的效率。我曾經嘗試用幾個模糊的田間觀察記錄去尋找一個不確定的物種,結果通過幾步跳轉,便成功鎖定瞭目標,這種流暢的查找體驗,絕對是長期野外工作者夢寐以求的工具書的標誌。這種設計思路,體現瞭編纂團隊對“使用者場景”的深刻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