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

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兴,肖诗纲 编
图书标签:
  • 切削用量
  • 切削参数
  • 金属切削
  • 机械加工
  • 制造工艺
  • 加工技术
  • 刀具
  • 材料去除
  • 生产效率
  • 工艺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038467
版次:3
商品编码:1129170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包括车、镗、车螺纹、钻、扩、铰、端铣、圆柱铣、立铣、滚齿轮与蜗轮和插齿等切削用量选择,分为车削、孔加工、铣削和齿轮加工四部分。各部分除常用的切削用量表可供查用外,均有切削用量的计算公式和相应的系数和指数,可直接计算。车削、孔加工和铣削部分还举例说明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与步骤。书中既有最常用的高速钢与硬质合金刀具切削用量选择,还有涂层硬质合金、陶瓷刀具以及聚晶金刚石等新刀具的切削用量表,可供参考。此外,还附有几种常用的车床、钻床与铣床资料,以便查用。
  《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简明方便,适于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学生学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时做习题作业,以及进行刀具、机床和工艺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时使用,也可供中等专业学校使用,并可供工厂技术人员进行有关工艺和设计工作时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车削用量选择
一、切削要素
二、车削用量选择举例
三、车削用量标准
表1.1 车刀刀杆及刀片尺寸的选择
表1.2 硬质合金的应用范围分类和用途分组(G132075—87)
表1.3 车刀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
表1.4 硬质合金及高速钢车刀粗车外圆和端面的进给量
表1.5 硬质合金及高速钢镗刀粗镗孔的进给量
表1.6 硬质合金外圆车刀半精车的进给量
表1.7 切断及切槽的进给量
表1.8 成形车削时的进给量
表1.9 车刀的磨钝标准及寿命
表1.10 用YT15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碳钢、铬钢、镍铬钢及铸钢时的切削速度
表1.11 用YG6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灰铸铁时的切削速度
表1.12 涂层硬质合金车刀的切削用量
表1.13 陶瓷车刀的切削用量
表1.14 立方氮化硼车刀的切削用量
表1.15 金刚石车刀的切削用量
表1.16 用高速钢螺纹车刀车削普通及梯形螺纹时的走刀次数
表1.17 用硬质合金螺纹车刀车削普通及梯形螺纹时的走刀次数
表1.18 高速钢及硬质合金车刀车削不同材料螺纹的切削用量
表1.19 硬质合金车刀加工时的主切削力
表1.20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钢料时的径向切削力
表1.21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钢料时的进给力
表1.22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灰铸铁时的径向切削力
表1.23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灰铸铁时的进给力
表1.24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钢料时消耗的功率
表1.25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1.26 车削时的入切量及超切量
四、车削用量的计算公式
表1.27 车削时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
表1.28 车削过程使用条件改变时的修正系数
表1.29 车削过程切削力及切削功率的计算公式
表1.29—1 钢和铸铁的强度和硬度改变时切削力的修正系数kMF
表1.29—2 加工钢及铸铁时刀具几何参数改变时切削力的修正系数
五、常用车床的技术资料
表1.30 C620—1型卧式车床
表1.31 CA6140型卧式车床

第二部分 孔加工切削用量选择
一、切削要素
二、钻削用量选择举例
三、钻、扩、铰用量标准
表2.1 高速钢钻头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
表2.2 高速钢钻头的几何参数
表2.3 钻钢群钻切削部分几何参数
表2.4 铸铁群钻切削部分几何参数
表2.5 扩孔钻的几何参数
表2.6 铰刀的几何参数
表2.7 高速钢钻头钻孔时的进给量
表2.8 钻头强度所允许的进给量
表2.9 机床进给机构强度所允许的钻削进给量
表2.10 高速钢和硬质合金扩孔钻扩孔时的进给量
表2.11 高速钢及硬质合金机铰刀铰孔时的进给量
表2.12 钻头、扩孔钻和铰刀的磨钝标准及寿命
表2.13 高速钢钻头钻碳钢及合金钢时的切削速度(使用切削液)
表2.14 孔加工时钢的加工性分类
表2.15 高速钢钻头钻灰铸铁时的切削速度
表2.16 群钻加工钢时的切削用量
表2.17 群钻加工铸铁时的切削用量
表2.18 硬质合金钻头钻削不同材料的切削用量
表2.19 高速钢钻头钻孔时的轴向力
表2.20 高速钢钻头钻钢时的扭矩
表2.21 高速钢钻头钻铸铁时的扭矩
表2.22 高速钢钻头钻钢时消耗的功率
表2.23 高速钢钻头钻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2.24 高速钢铰刀铰孔时的切削用量(参考值)
表2.25 硬质合金铰刀铰孔时的切削用量(参考值)
表2.26 硬质合金枪铰刀铰孔的切削用量
表2.27 金刚石枪铰刀铰孔的切削用量
表2.28 立方氮化硼枪铰刀铰孔的切削用量
表2.29 钻孔时的入切量和超切量
四、钻、扩、铰削用量的计算公式
表2.30 钻、扩和铰孔时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
表2.31 钻、扩及铰孔时使用条件改变时切削速度的修正系数
表2.32 钻孔时轴向力、扭矩及功率的计算公式
表2.33 加工条件改变时钻孔轴向力及扭矩的修正系数
表2.34 群钻加工时轴向力及扭矩的计算公式
五、常用钻床的技术资料
表2.35 Z525型立式钻床
表2.36 Z550型立式钻床

第三部分 铣削用量选择
一、铣削要素
二、高速钢圆柱铣刀铣削用量选择举例
三、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用量选择举例
四、铣削用量标准
表3.1 铣刀直径的选择(参考)
表3.2 铣刀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
表3.3 高速钢端铣刀、圆柱铣刀和盘铣刀加工时的进给量
表3.4 高速钢立铣刀、角铣刀、半圆铣刀、切槽铣刀和切断铣刀加工钢时的进给量
表3.5 硬质合金面铣刀、圆柱铣刀和圆盘铣刀加工平面和凸台时的进给量
表3.6 硬质合金立铣刀加工平面和凸台时的进给量
表3.7 铣刀磨钝标准
表3.8 铣刀平均寿命
表3.9 高速钢镶齿圆柱铣刀铣削钢料时的切削用量(用切削液)
表3.10 高速钢细齿圆柱铣刀铣削钢料时的切削用量(用切削液)
表3.11 高速钢镶齿圆柱铣刀铣削灰铸铁时的切削用量
表3.12 高速钢细齿圆柱铣刀铣削灰铸铁时的切削用量
表3.13 高速钢立铣刀在钢料上铣槽的切削用量(用切削液)
表3.14 高速钢立铣刀在灰铸铁上铣槽的切削用量
表3.15 YT15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碳钢、铬钢及镍铬钢的切削用量
表3.16 YG6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灰铸铁的切削用量
表3.17 涂层硬质合金铣刀的切削用量
表3.18 金刚石端铣刀端铣平面的切削用量
表3.19 高速钢圆柱铣刀铣削钢料时消耗的功率
表3.20 高速钢圆柱铣刀铣削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3.21 高速钢立铣刀铣削钢料时消耗的功率
表3.22 高速钢立铣刀铣削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3.23 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钢料时消耗的功率
表3.24 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3.25 圆柱铣刀铣削时的入切量及超切量
表3.26 端铣刀铣削时的入切量及超切量
五、铣削用量计算公式
表3.27 铣削时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
表3.28 铣削时铣削力、扭矩和功率的计算公式
六、常用铣床的技术资料
表3.29 X61W型万能铣床
表3.30 XA6132型万能铣床和XA5032型立铣床

第四部分 齿轮加工切削用量选择
表4.1 模数铣刀刀号与所切齿轮的齿数
表4.2 高速钢单头滚刀加工35与45钢(156~207HBS)圆柱齿轮的进给量
表4.3 模数铣刀加工35与45钢(156~207HBS)圆柱齿轮的进给量
表4.4 高速钢插齿刀加工35与45钢(156~207tIBS)圆柱齿轮的进给量
表4.5 高速钢花键滚刀加工35与45钢(156~207HBS)花键轴的进给量
表4.6 加工材料力学性能改变时进给量的修正系数
表4.7 高速钢蜗轮滚刀加工灰铸铁(170~210HBS)和青铜(120HBS)蜗轮的进给量
表4.8 高速钢齿轮刀具磨钝标准
表4.9 插齿时的超越行程值
表4.10 齿轮刀具切削速度计算公式
表4.11 高速钢滚刀对碳钢齿轮(190HBS)粗滚齿时的切削用量
表4.12 高速钢滚刀精加工预切出齿槽的齿轮切削速度
表4.13 高速钢插齿刀在立式插齿机上插齿时的切削速度
表4.14 模数铣刀加工圆柱与圆锥齿轮和蜗轮滚刀加工蜗轮的切削速度
表4.15 齿轮加工时切削功率的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机械制造工艺与技术精要:现代切削加工实践指南 图书名称:机械制造工艺与技术精要:现代切削加工实践指南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模具制造等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一线操作工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性的切削加工技术参考。内容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各个层面,力求成为一本能够伴随专业人士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工具书和学习手册。 本书摒弃了过于冗长和晦涩的理论推导,聚焦于工程实践中最为关键和高频的知识点,通过结构化的章节安排和详实的图表数据,确保信息的获取效率和应用准确性。全书内容深度适中,既保证了对切削机理的清晰阐述,又强调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工艺参数优化。 第一部分:切削加工基础与材料科学的交汇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石,系统回顾了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几何关系以及影响切削过程的物理化学因素。 1.1 切削运动学与刀具几何 详细解析了车削、铣削、钻削、镗削等主要加工方式的运动关系,重点阐述了前角、后角、主偏角、切削刃形状角等关键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力、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的复合影响。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二维和三维图示,帮助读者直观理解这些参数的工程意义。特别引入了“有效刀尖角”的概念,用于指导复杂型腔加工刀具的选择与设置。 1.2 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深入探讨了切屑的形成机理,包括粘连、摩擦、塑性变形等过程。对切削区域的温度分布、热影响区(HAZ)的形成及其对工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书中特别关注了积屑瘤(BUE)的形成条件、消除方法及其对加工稳定性的负面作用,并提供了实测数据图表来佐证不同冷却方式对此现象的抑制效果。 1.3 新型材料的切削特性 随着航空航天和新能源领域对高性能材料需求的增加,本章着重分析了难加工材料(如高温合金、钛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切削特点。针对这些材料,阐述了高硬度、高热阻、低导热系数等特性如何影响刀具磨损模式。提供了针对这些特殊材料的低热负荷加工策略,如脉冲切削、高压冷却技术(HPC)的应用指南。 第二部分:刀具材料、涂层与寿命预测 刀具是实现高效切削的核心要素。本部分对当前主流刀具材料的性能演变、涂层技术的进步以及刀具寿命的可靠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度剖析。 2.1 刀具材料体系的演进 系统对比了高速钢(HSS)的改性技术、硬质合金(WC-Co)的晶粒度控制、陶瓷刀具的高速特性以及立方氮化硼(CBN)和聚晶金刚石(PCD)在精密加工中的应用场景。详细说明了不同材料的抗冲击性、耐磨性与热稳定性的平衡点,帮助读者进行“性价比”最高的刀具选型。 2.2 先进刀具涂层技术 详细介绍了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在刀具涂层中的最新进展。重点解读了多层复合涂层、梯度涂层的结构设计原理,以及氮化铝钛(AlTiN)、氮化钛(TiN)、类金刚石(DLC)等涂层材料的特性和适用工况。书中包含了一份针对常见工况和材料组合的涂层推荐矩阵表。 2.3 刀具磨损模式与寿命评估 分类梳理了主要的刀具磨损模式(如后刀面磨损、月牙槽磨损、崩刃、涂层剥落等),并阐述了如何通过观察磨损带宽度(VB)来判定刀具是否需要修换。引入了基于泰勒(Taylor)方程的延伸应用,以及基于统计过程控制(SPC)的动态刀具寿命监测方法,强调在实际生产中建立适应性寿命模型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现代加工工艺与参数优化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艺流程,聚焦于高效、精密和复杂零件的加工策略。 3.1 优化切削参数的系统方法 超越简单的“经验取值”,本书提出了基于切削力模型和功率限制的切削参数优化流程。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机床刚度、工件材料的切削性能指数和目标表面粗糙度要求,反向推导最佳进给量和背吃刀量。特别强调了在大切深/大切入角加工中,应如何通过切深(ap)与进给量(fz)的乘积来控制切削热的累积。 3.2 表面完整性控制技术 表面粗糙度(Ra, Rz)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表面完整性(包括残余应力、微观硬化层)对零件的疲劳寿命至关重要。本章分析了高转速、低进给加工与传统加工在表面完整性上的差异。提供了通过优化切削液选择(水基、油基、微量润滑MQL)来控制表面微观结构和残余应力的方法。 3.3 颤振抑制与过程稳定性 切削颤振(振动)是限制加工效率和损伤刀具/机床的主要因素。本书系统分析了颤振产生的自激振动机理,并提供了主动与被动的抑制策略。被动策略包括夹持刚度的提升、刀具减振器的应用;主动策略则侧重于动态刚度分析和切削路径规划,以避开系统固有频率。 3.4 典型复杂零件的加工策略(案例分析) 通过对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具型腔、精密轴类零件的加工流程进行拆解分析,展示了多轴联动加工、深孔加工、小直径孔加工等特殊工况下的工艺选择。内容包括刀具的伸长补偿、刀具路径的优化以避免“空切”,以及如何利用数控编程中的G/M代码实现对进给速度的动态修正。 第四部分:切削液与环境友好加工 本部分关注切削过程中的润滑、冷却和对环境的影响,推广可持续的制造理念。 4.1 切削液的科学选择与维护 详细分类了乳化液、半合成液、全合成液和纯油基切削液的化学成分、适用范围和性能特点。重点讲解了切削液的润滑、冷却、排屑三大功能之间的权衡。提供了切削液污染检测(pH值、微生物、油水分离)的标准流程和维护方案,以延长切削液的使用寿命,降低更换成本。 4.2 微量润滑(MQL)技术深度解析 将MQL技术定位为当前实现高效率、环保型切削的过渡方案。详细阐述了MQL系统的工作原理、雾化质量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润滑剂的雾化粒子大小和流量,使其在切削区域实现“干式润滑”效果。书中包含了几种主流MQL喷射方式(内冷式与外冷式)的性能对比数据。 4.3 绿色制造与排屑处理 讨论了切削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问题。介绍了高效排屑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对切削废屑(尤其是金属屑)进行高效分离、回收和资源化处理的工艺流程,指导工厂建立更符合环保法规的制造体系。 本书特色总结: 高度的工程导向性: 理论服务于实践,所有模型均可转化为可操作的工艺参数。 前沿技术覆盖: 涵盖了高速切削、五轴加工、新型材料切削等热点领域。 数据图表丰富: 包含大量由实验验证的第一手数据,增强了参考价值。 系统性强: 从刀具到工艺、从材料到环境,构建了完整的切削加工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据说是“简明”的手册,我完全没感受到那种轻便和快捷。这本书的篇幅实在太厚重了,无论是拿在手里还是放在工具箱里,都显得有些笨拙。我期待的“简明”是那种可以随时揣在口袋里,在机床旁边快速查阅的口袋书,但这本《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的实体体积和重量,更像是一本放在办公室书架上的工具书。而且,虽然它更新到了第三版,但在引入新材料和新型刀具技术方面,我感觉还是有些滞后。比如,对于一些新兴的高性能陶瓷刀具或者PCD刀具在特定难加工材料上的应用数据,书中提及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很多最新标准和推荐值都找不到,这让它在面对现代化的加工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定位似乎有些尴尬。它既不像顶级的学术专著那样具备深入研究的价值,在实用性上又因为缺乏详尽的图解和现代化的数据支持,不如一些专门针对特定数控系统或特定材料加工的软件辅助手册来得直接有效。它的内容更像是一个大杂烩,试图涵盖所有方面,结果就是很多重要内容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形成合力。我更希望它能专注在某一两个领域做深做透,比如专门针对钛合金的高速加工参数,或者专注于难加工材料的钻孔工艺深度分析,而不是这种大而全的展示方式。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个行业标准的历史快照,而不是指引未来的实用工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仿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工业手册阶段,视觉体验实在算不上友好。纸张的质感偏硬,印刷的字体虽然清晰,但缺乏现代技术手册应有的那种清晰的层次感和重点突出。更要命的是,索引和目录的设计做得非常不直观,当你急需查找某个特定材料或特定加工深度的参考数据时,往往需要在厚厚的篇幅里来回翻找,效率极低。书中那些密密麻麻的表格,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导航系统引导,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我理解技术手册的本质是实用性,但如果连查找信息都变得如此费劲,那么它的实用性也就大打折扣了。对于需要高效率工作的车间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沉闷、缺乏现代设计感的排版,无疑会增加阅读和使用的负担。

评分

这本书在某些基础理论的讲解上,似乎默认了读者已经具备了非常扎实的金属切削基础知识,这使得我在尝试理解其核心逻辑时,总感觉缺少了关键的“衔接点”。作者在处理一些概念的递进关系时,跳跃性太强,仿佛在跟一个同行交流,而不是引导一个初学者。例如,关于切削液选择与排屑机制之间的复杂关联,书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液体的优缺点,却几乎没有深入分析它们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影响刀具寿命和表面质量的。这种“只给结论,不给推导过程”的处理方式,虽然节省了篇幅,却大大削弱了读者对这些参数选择背后逻辑的掌握程度,让我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过于专业和艰深了,我一个刚接触机械加工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就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骨头,找不到任何可以下口的地方。书中的各种切削参数、材料特性、刀具选择的理论描述,都显得异常晦涩和抽象。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和模型假设,但往往是看了前面忘了后面,脑子完全跟不上作者的思路。更让我头疼的是,书中很少有贴近实际生产场景的案例分析或者图文并茂的步骤指导,更多的是纯文字的理论阐述,这对于需要快速上手操作的实践者来说,实在是太不友好了。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写给资深工程师或者科研人员看的参考资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立刻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派来说,它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堵高高的学术之墙,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能有一本更注重“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是这样”的书籍,这本书显然没有满足这个需求。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用

评分

非常好的书,做车床的看好。

评分

还是有用,比较全,很多参数要查表得

评分

专业书籍正版价格公道值得一看有帮助

评分

不错不错,价格很实惠。

评分

书很好,很经典的书,推荐

评分

正品,很不错,支持。

评分

还可以、比较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