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看懂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双色精华版)

轻松看懂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双色精华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松晶,向东,张玮 著
图书标签:
  • 液压气动
  • 原理图
  • 系统原理
  • 机械工程
  • 工业控制
  • 双色版
  • 精华版
  • 自动化
  • 技术入门
  • 实操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8304
版次:2
商品编码:118719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初中级液压气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工科院校机械相关专业师生,液压企业培训机构
  1.《轻松看懂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双色精华版)》是一本液压气动工程技术人员入门书。
  2.原版《轻松看懂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书号:15703)为黑白单色印刷,五星好评,好评率98.1%。京东网五星好评,好评率100%。
  3.本次修订为双色图解,有助于液压气动技术人员轻松看懂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
  4.《轻松看懂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双色精华版)》手把手教你:
  如何快速分析复杂的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
  如何将一个油路关系复杂、分支众多的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逐步分解、整理和简化?
  如何以便于阅读的方式绘制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

内容简介

  《轻松看懂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双色精华版)》结合作者工作实践,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液压气动系统实例,包含多种基本回路并涵盖液压气动系统的各种应用领域,详细讲解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的分析方法、步骤和技巧。
  《轻松看懂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双色精华版)》手把手教你如何快速分析复杂的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如何将一个油路关系复杂、分支众多的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逐步分解、整理和简化,如何以便于阅读的方式绘制液压气动系统原理图。

作者简介

  李松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导、教学主任,多年从事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讲过《液压传动》、《液压元件及系统设计》、《现代液压元件概论》等课程,指导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研究生,参加编写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液压与气压传动》网络教材,完成了多项本专业的科研课题,其中包括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新型节能电液换向转阀的研究”项目,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新型电磁换向阀的研究”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基金资助的“新型磁流变流体溢流阀的研究”课题,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资助的“磁流体密封及磁流变流体气动位置伺服控制装置的研究”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磁流体改善射流管伺服阀性能的机理研究”课题。2003年8月-2004年9月,在英国巴斯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完成了“液压管路动态压力脉动分析”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及ISTP收录。

内页插图

目录

模块一阅读液压与气动系统原理图的方法及步骤1
1.1概述1
1.2 了解系统3
1.2.1 了解系统的工作任务3
1.2.2 了解系统的工作要求3
1.2.3 了解系统的动作循环4
1.3 初步分析5
1.3.1 粗略浏览整个系统5
1.3.2 分析元件功能5
1.3.3 给元件重新编号7
1.4 整理和简化回路8
1.4.1 简化回路8
1.4.2 整理元件8
1.4.3 重新绘制原理图10
1.5 将系统分解成子系统10
1.5.1 子系统的划分方法10
1.5.2 子系统命名11
1.5.3 重新绘制子系统原理图11
1.6 分析各子系统11
1.7 分析各子系统的连接关系14
1.7.1 串联方式14
1.7.2 并联方式15
1.7.3 串、并联方式(顺序单动方式)15
1.7.4 复合方式15
1.7.5 合流16
1.8 总结系统特点16
1.8.1 动作切换和动作循环17
1.8.2 调速和变速方式18
1.8.3 节能措施19
模块二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原理图分析20
2.1 汽车起重机概述20
2.2 了解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21
2.3 初步分析21
2.3.1 确定系统组成元件及功能22
2.3.2 给元件编号23
2.4 整理和简化油路25
2.4.1 缩短油路连线25
2.4.2 省略某些元件27
2.5 将系统分解成子系统29
2.5.1 划分子系统29
2.5.2 给子系统命名30
2.5.3 绘制子系统原理图30
2.6 分析各子系统31
2.6.1 垂直支腿(zc)子系统分析31
2.6.2 水平支腿(zs)子系统分析33
2.6.3 回转(hz)子系统分析33
2.6.4 伸缩(变幅)子系统分析34
2.6.5 起升子系统分析35
2.6.6 离合制动子系统分析39
2.7 分析各子系统的连接关系41
2.7.1 工作机构子系统连接关系41
2.7.2 支腿子系统连接方式42
2.7.3 离合制动子系统连接关系43
2.8 总结整个系统特点及分析技巧43
2.8.1 系统特点43
2.8.2 分析技巧44
模块三组合机床液压系统原理图分析45
3.1 组合机床概述45
3.2 了解系统的工作任务、动作要求和工作循环46
3.3 初步分析47
3.3.1 确定组成元件及功能47
3.3.2 分析特殊元件49
3.3.3 给元件编号50
3.4 整理和简化油路53
3.5 划分子系统54
3.5.1 子系统划分及编号55
3.5.2 绘制子系统原理图55
3.6 分析各子系统57
3.6.1 滑台Ⅰ子系统分析57
3.6.2 滑台Ⅱ子系统分析60
3.6.3 滑台Ⅲ子系统分析63
3.6.4 夹紧子系统分析63
3.6.5 定位子系统分析64
3.6.6 工件输送子系统分析65
3.7 分析各子系统的连接关系69
3.8 总结整个系统特点及分析技巧69
3.8.1 系统特点70
3.8.2 分析技巧71
模块四推土机液压系统原理图分析72
4.1 推土机概述72
4.2 了解系统的工作任务和动作要求73
4.3 初步分析74
4.3.1 浏览整个系统74
4.3.2 模块划分74
4.4 分析各个模块的组成元件及功能78
4.4.1 转向泵模块78
4.4.2 转向马达模块79
4.4.3 旁通和压力控制阀组模块80
4.4.4 工作泵模块80
4.4.5 工作装置阀组模块81
4.4.6 推土器模块82
4.4.7 裂土器模块83
4.4.8 转向先导阀模块83
4.4.9 油箱模块84
4.5 整理和简化油路84
4.5.1 缩短油路连线84
4.5.2 省略元件85
4.5.3 重新绘制原理图85
4.5.4 元件重新编号86
4.6 将系统分解成子系统88
4.6.1 子系统划分及命名88
4.6.2 绘制子系统原理图89
4.7 分析各子系统91
4.7.1 转向子系统分析91
4.7.2 裂土器子系统分析96
4.7.3 推土铲铲斗举升子系统分析99
4.7.4 推土铲铲斗倾斜子系统分析102
4.8 分析各子系统的连接关系105
4.9 总结整个系统特点及分析技巧105
4.9.1 系统特点105
4.9.2 分析技巧105
模块五热压机液压系统原理图分析107
5.1 热压机概述107
5.2 了解热压机液压系统的工作任务和动作要求108
5.3 初步分析110
5.3.1 粗略浏览110
5.3.2 给元件编号111
5.4 整理和简化油路111
5.4.1 简化油路连线111
5.4.2 去掉不必要的元件112
5.4.3 使用等效元件113
5.4.4 绘制等效原理图113
5.4.5 给元件重新编号116
5.5 划分子系统116
5.5.1 子系统划分及编号116
5.5.2 绘制子系统原理图117
5.6 分析各子系统119
5.6.1 热压机子系统分析119
5.6.2 装板机子系统分析125
5.6.3 卸板机子系统分析126
5.6.4 推板器子系统分析127
5.6.5 挡板器子系统分析128
5.6.6 同步闭合子系统分析128
5.6.7 油源子系统分析129
5.7 分析各子系统的连接关系131
5.8 总结整个系统特点及分析技巧132
5.8.1 系统特点132
5.8.2 分析技巧133
模块六炮塔液压系统原理图分析134
6.1 炮塔概述134
6.2 了解液压系统的工作任务和动作要求135
6.3 初步分析135
6.3.1 确定系统的组成元件及功能136
6.3.2 特殊元件分析137
6.3.3 重新编号137
6.4 简化油路137
6.4.1 缩短油路连线138
6.4.2 去掉某些元件138
6.4.3 重新绘制油路139
6.4.4 给元件重新编号140
6.5 划分子系统140
6.5.1 子系统划分及编号141
6.5.2 绘制子系统原理图141
6.6 分析各子系统142
6.6.1 油源子系统分析143
6.6.2 高低子系统分析147
6.6.3 方位子系统分析149
6.7 分析各子系统的连接关系153
6.8 总结整个系统特点及分析技巧153
6.8.1 系统特点153
6.8.2 分析技巧154
模块七汽车气动系统原理图分析155
7.1 汽车概述155
7.2 了解气动系统的工作任务和动作要求155
7.3 粗略浏览156
7.3.1 确定系统的组成元件及功能156
7.3.2 特殊元件分析158
7.4 整理和简化气路162
7.4.1 简化气动原理图162
7.4.2 给元件重新编号162
7.5 划分子系统163
7.5.1 子系统划分及编号163
7.5.2 绘制子系统原理图163
7.6 分析各子系统164
7.6.1 汽车门子系统分析164
7.6.2 刹车子系统分析167
7.7 分析各子系统的连接关系168
7.8 总结整个系统特点及分析技巧169
7.8.1 系统特点169
7.8.2 分析技巧169
模块八机械手气动系统原理图分析170
8.1 气动机械手概述170
8.2 了解转运机械手气动系统的工作任务和动作要求170
8.3 粗略浏览171
8.3.1 确定系统的组成元件及功能171
8.3.2 特殊元件分析173
8.4 整理和简化气路174
8.4.1 简化气路连线174
8.4.2 去掉不必要的元件174
8.4.3 绘制等效原理图175
8.4.4 给元件重新编号175
8.5 划分子系统176
8.5.1 子系统划分及编号176
8.5.2 绘制子系统原理图177
8.6 分析各子系统178
8.6.1 手臂升降子系统分析178
8.6.2 手臂伸缩子系统分析180
8.6.3 手臂回转子系统分析181
8.6.4 真空吸盘子系统分析183
8.7 列写电磁铁动作顺序表184
8.8 分析各子系统的连接关系184
8.9 总结整个系统特点及分析技巧185
8.9.1 系统特点185
8.9.2 分析技巧185
模块九灌装机气动系统原理图分析187
9.1 灌装机概述187
9.2 了解灌装机气动系统的工作任务和动作要求188
9.3 粗略浏览188
9.4 整理和简化气路190
9.4.1 简化气路连线190
9.4.2 去掉不必要的元件190
9.4.3 绘制等效原理图191
9.4.4 给元件重新编号192
9.5 划分子系统193
9.5.1 子系统划分及编号193
9.5.2 绘制子系统原理图193
9.6 分析各子系统194
9.6.1 灌装子系统分析194
9.6.2 旋转子系统分析196
9.6.3 系统运行控制198
9.7 分析各子系统的连接关系199
9.8 总结整个系统特点及分析技巧200
9.8.1 系统特点200
9.8.2 分析技巧200
参考文献201

前言/序言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解析 本书聚焦于现代机械制造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核心技术:机械传动与结构设计。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计专业学生以及对机械自动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注重实践的知识体系。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如何高效、可靠地实现能量和运动的传递与转换展开。 第一部分:机械传动基础理论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各类机械传动形式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第一章:运动与力传递的基础数学模型 深入探讨了齿轮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重点解析了瞬时速度、角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载荷分配对传动效率的影响。引入了接触应力、弯曲疲劳强度等关键设计参数的计算模型,确保读者能从理论层面理解传动部件的可靠性设计。详细对比了闭式与开式传动系统的热平衡与润滑要求。 第二章:齿轮传动的精细化设计 本章是传动设计部分的重中之重。不仅涵盖了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精度等级选择,还对人字齿轮、蜗轮蜗杆传动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关注了非标准齿轮和特殊变位齿轮的设计技巧,用于解决特殊工作条件下的干涉和强度问题。内容覆盖了齿面接触疲劳寿命评估(Hertz接触理论的应用)和齿根弯曲疲劳寿命预测(ISO 6336标准解读)。此外,还系统介绍了齿轮箱体的刚度设计和降噪技术,如优化齿廓修形、引入阻尼材料等。 第三章:带传动与链传动的优化选择 针对柔性传动元件,本章详细比较了V型带、同步带和特种工业链条的性能差异。重点讲解了带传动的初拉力设定原则,以避免打滑和轴承过载。对于链传动,分析了节距、链条排数与传动比的匹配,并深入讨论了链条的涨紧装置设计(自动与手动)以及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机械结构与系统集成设计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械系统构建中,强调结构与传动的有机结合。 第四章:轴系、轴承与联轴器的协同设计 轴系作为传递动力的主体结构,其强度校核与刚度计算至关重要。本章详细介绍了根据临界转速和振动特性来确定轴的直径和材料选择。轴承的选型不再局限于基本的静/动额定载荷计算,而是扩展到高转速、高温、重载以及冲击工况下的寿命预测与润滑体系设计(如脂润滑与油循环润滑系统的构建)。联轴器的选择则基于对轴系对中误差、扭转刚度及减震降噪的需求进行系统化评估。 第五章:机械装置的可靠性与寿命分析 本章引入了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可靠性设计思想。涵盖了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在传动部件设计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疲劳极限的确定、累积损伤理论(如Miner准则)在复杂载荷工况下的应用,以预测机械装置的实际工作寿命。探讨了如何通过冗余设计和关键部件的在线监测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第六章:现代机械传动系统的数字化建模与仿真 随着工业4.0的推进,仿真技术成为传动设计不可或缺的工具。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主流的机械设计软件(如SolidWorks Motion, Adams等)对传动系统进行多体动力学仿真。内容包括建立精确的摩擦模型、计算系统在瞬态启动和制动过程中的响应、以及进行模态分析以避免共振。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的齿隙补偿),展示仿真如何指导设计优化,减少物理样机的迭代次数。 第三部分:特殊传动与应用案例研究 本部分关注非传统和高精度传动技术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实际应用。 第七章:高精度与精密传动技术 深入剖析了谐波齿轮传动、摆线针轮传动等小齿隙、高减速比传动的结构特点和误差来源。特别侧重于消除或补偿齿轮啮合间隙(Backlash)的技术,如预紧装置的设计和柔性元件的应用。此外,详细讲解了直线驱动中的滚珠丝杠与直线导轨的选型、安装精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第八章:工程实践中的传动系统故障诊断 本章从维护和运行角度出发,提供了故障诊断的实操指南。系统分类了常见的机械传动故障(如轴承剥落、齿轮断齿、链条过伸等),并结合振动分析、温度监测和油液分析等技术手段,指导读者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源头。提供了针对性的预防性维护策略和维修更换流程。 全书的编写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理论推导清晰,配有大量工程实例图示和设计表格,确保读者能够将书中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的机械设计项目中,提升解决复杂传动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示真的太给力了!我之前看一些理论书籍,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系统结构图总是看得我一头雾水,感觉就像是在解密一样。但是这本书不一样,它的图文结合做到了极致。每一个关键部件的剖视图、每一个流程的示意图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而且色彩搭配也很合理,重点突出了关键信息,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我对着一个复杂的阀组研究了半天,翻开这本书,作者用一个简单的三维示意图就把工作原理讲透了,那一瞬间的豁然开朗感,真是太美妙了。而且,书里对气压和液压的力学原理部分,也通过非常形象的类比和模型展示出来,让你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概念,而不是陷在那些拗口的数学公式里出不来。这种把晦涩知识“可视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它真正做到了让初学者也能“轻松看懂”。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从非机械或自动化背景转行过来的技术人员来说,找到一本既专业又不“吓人”的教材太难了。很多专业书籍动辄要求你具备深厚的物理学基础,读起来压力山大。而《轻松看懂》这本书,恰恰把握住了那个“平衡点”。它没有为了追求“高深”而牺牲可读性。作者对一些核心概念的阐释,比如什么是“背压”,什么是“缓冲泄放”,他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做比喻,让你在理解概念的同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物理现象在系统中的实际作用。我记得看到关于“流量控制阀”的那一章时,作者用自来水龙头开合的例子来解释限流原理,那一刻,困扰我很久的比例流量控制问题仿佛就变得很简单了。它真的做到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贴近工程师的实际工作需求,而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学院派理论堆砌。作者显然深谙第一线操作者的痛点,他没有用大量篇幅去探讨那些在实际维护中很少用到的极端工况,而是聚焦于最常见的系统故障排查和日常维护的逻辑。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判断一个液压泵是否出现内部泄漏,或者气动回路中压力不稳的原因分析,都给出了非常系统化的步骤。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不同类型油缸和马达时的对比分析,它没有简单罗列参数,而是从驱动力矩、速度控制的精度等方面,告诉你“在什么场景下该选用哪一种”。这种“实战导向”的讲解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翻阅的工具手册,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对安全规范和常见故障的重视程度。在流体传动领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这往往是理论书籍中最容易被一笔带过的内容。这本书却花了专门的篇幅去讲解紧急制动回路的设计原则、高压软管的选型标准以及操作人员必须遵守的安全操作流程。更实用的是,它还针对一些在现场最常发生的故障——比如系统发热、噪音过大、动作迟缓等——给出了详细的诊断流程图。这套诊断流程不是简单的“是或否”的逻辑树,而是结合了现场检查的步骤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这让我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份“现场急救指南”,对于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严谨得让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零散知识点的集合,而是像搭积木一样,层层递进。它从最基础的流体特性讲起,然后逐步引入执行元件、控制元件,最后再组合成完整的系统回路。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保证了读者在接触到复杂回路图之前,已经对每一个“积木块”的功能了如指掌。我以前学习的时候,总是学着学着就忘记了前面的知识点,导致后面的内容无法衔接。但这本书的知识结构非常扎实,它会不断地回顾和引用前面学过的概念,让你感觉每一步学习都是在巩固,而不是在推翻重来。这种课程设计上的匠心独运,使得学习过程异常顺畅,几乎没有产生学习上的“卡壳”感。

评分

质量还不错…

评分

质量还不错…

评分

书的外膜没有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二手的 还没看

评分

很好书不错京东快递速度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我是水军

评分

书还可以,直接一个塑料袋看着就闹心了些。

评分

讲解的还行,要是在细化一下就更完美了

评分

买回来充充电,学习学习

评分

买回来充充电,学习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