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钣金技术手册

实用钣金技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爱珍 编
图书标签:
  • 钣金
  • 技术
  • 手工
  • 制造
  • 金属加工
  • 机械工程
  • 实用指南
  • 工业技术
  • DIY
  • 维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96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041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用钣金技术手册》以钣金结构制作成形的顺序为主线,系统地讲述了钣金技术的基本知识,钣金制作工艺(包括识图放样、材料选用、下料加工、弯压成形和拼接检验等)和组合装配工艺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并列举了大量的制作实例及典型构件的制作方法,同时也对新技术与新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钣金制作概述、钣金图样绘制、表面展开绘图、放样号料技术、材质种类及规格、材料矫正与切割、坯件冷作弯形、坯件冷冲压加工、拼接与检验和典型结构制作。《实用钣金技术手册》可供机械、化工、汽车、轨道交通、电子电器、仪表、轻工纺织等行业从事钣金制作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使用,也可供从事钣金教学与科研的人员查阅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钣金制作概述
1.1 制作工艺及设备
1.1.1 图样设计绘制
1.1.2 冷作工艺拟定
1.1.3 冷作设备选择
1.1.4 拼接方式拟定
1.2 制作精度与检测
1.2.1 表面质量与检测
1.2.2 极限偏差与配合
1.2.3 几何公差与检测
1.2.4 钣金件极限偏差
1.3 制作性能与检测
1.3.1 力学性能及指标
1.3.2 物化性能及指标
1.3.3 工艺性能及指标
1.3.4 性能失效与检测
第2章 钣金图样绘制
2.1 简单几何作图
2.1.1 几何公式作图
2.1.2 几何画法作图
2.1.3平面几何作图
2.2 简单形体作图
2.2.1 三面投影作图
2.2.2 结合线投影作图
2.2.3 线段实长投影作图
2.2.4 平面实形投影作图
2.3 拼接结构作图
2.3.1 焊接结构作图
2.3.2 连接结构作图
第3章 表面展开绘图
3.1 展开图基础
3.1.1 形体表面分析
3.1.2 可展性能分析
3.1.3 展开方法及选择
3.2 图解展开法
3.2.1 平行线展开法
3.2.2 放射线展开法
3.2.3 三角形展开法
3.2.4 近似形展开法
3.3 公式展开法
3.3.1 空心柱锥面类展开
3.3.2 过渡连接管展开
3.3.3 球面及螺面类展开
3.3.4 型钢内外弯曲展开
第4章 放样号料技术
4.1 实尺放样技术
4.1.1 放样图及其应用
4.1.2 放样程序及步骤
4.1.3 样板及样杆制作
4.1.4 放样尺寸及误差
4.2 实尺划线号料
4.2.1 划线号料流程
4.2.2 划线号料技巧
4.2.3 型钢切口号料
4.3 典型结构放样
4.3.1 板壳结构放样
4.3.2 容器结构放样
4.3.3 桁架结构放样
第5章 材料种类及规格
5.1 碳素钢与合金钢
5.1.1 碳素钢及其性能
5.1.2 合金钢及其性能
5.1.3 常用钢材及规格
5.1.4 常用钢材热处理规范
5.2 特殊钢与模具钢
5.2.1 不锈钢与耐热钢
5.2.2 磁钢与电工硅钢
5.2.3 高弹钢与模具钢
5.3 非铁与非金属材料
5.3.1 铝合金与铜合金
5.3.2 镍合金与钛合金
5.3.3 非金属材料及规格
第6章 材料矫正与切割
6.1 矫正类型及方法
6.1.1 矫正类型概述
6.1.2 机械矫正方法
6.1.3 火焰矫正方法
6.2 机械切割下料
6.2.1 板管冲切下料
6.2.2 孔口切割加工
6.3 热熔切割下料
6.3.1 气割工艺及设备
6.3.2 自动气割及数控气割
6.3.3 等离子切割与激光切割
第7章 坯件冷作弯形
7.1 坯件拉弯成形
7.1.1 拉弯成形方法
7.1.2 拉弯成形设备
7.1.3 拉弯成形工艺
7.2 坯件滚弯成形
7.2.1 滚弯成形方法
7.2.2 滚弯成形工艺
7.2.3 滚弯成形设备
7.3 坯件压弯成形
7.3.1 压弯成形方法
7.3.2 压弯成形工艺
7.3.3 压弯模及设备
第8章 坯件冷冲压加工
8.1 坯件冲裁加工
8.1.1 冲裁加工质量
8.1.2 冲裁加工工艺
8.1.3 冲裁模结构设计
8.2 坯件拉深加工
8.2.1 拉深工艺基础
8.2.2 拉深工艺拟定
8.2.3 拉深模及设备
8.3 坯件局部加工
8.3.1 局部翻边加工
8.3.2 局部胀形加工
8.3.3 旋形旋口加工
第9章 拼接与检验
9.1 组装与检验
9.1.1 组装定位及夹紧
9.1.2 组装测量及检验
9.1.3 组装工艺及设备
9.2 机械连接与检验
9.2.1 薄板咬接及检验
9.2.2 铆钉连接及检验
9.2.3 胀形连接及检验
9.2.4 螺纹连接及检验
9.3 焊接与检验
9.3.1 焊缝接口形式
9.3.2 焊条电弧焊
9.3.3 自动埋弧焊
9.3.4 气体保护焊
9.3.5 常用电阻焊
9.3.6 焊接质量检验
第10章 典型结构制作
10.1 板壳类结构制作
10.1.1 换热通风设备的制作
10.1.2 旋风除尘器壳体制作
10.1.3 无塔高压供水设备制作
10.2 容器类结构制作
10.2.1 低压储存容器的制作
10.2.2 中压储气容器的制作
10.2.3 大型高压容器的制作
10.3 桁架类结构制作
10.3.1 压力机机架的制作
10.3.2 建筑框架的制作
10.3.3 各种支座的制作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为您构思的、与《实用钣金技术手册》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重点突出技术深度、行业应用和实践价值。 智能制造时代的《高级数控编程与工艺优化》 —— 赋能精密加工与工业4.0转型 图书定位: 本书是面向现代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模具设计以及高端设备制造领域中、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工艺规划师以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深度技术参考与实践指南。它聚焦于当前制造业核心瓶颈——复杂曲面加工、多轴联动优化、刀具路径的智能生成与后处理校验,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数控编程与工艺优化理论体系和实战方法论。 内容深度概述: 本书并非停留在G代码和M代码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数控系统(如Fanuc, Siemens Sinumerik, Heidenhain)内核逻辑,重点探讨了五轴联动(5-Axis Machining)的运动学解算、奇异点避免策略,以及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直接数控驱动文件生成与优化。全书以“从设计到制造的闭环优化”为核心主线,详细阐述了如何将CAD/CAM模型中的几何信息无损、高效地转化为可执行的机床指令,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加工精度、表面完整性与生产效率。 第一部分:现代数控系统的理论基础与高级功能解析 本部分对传统三轴加工的局限性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引入了现代数控系统的核心架构。 高级运动控制理论: 详细解读了等时性(Isoparametric)、曲线拟合精度在高速/高精度加工中的影响。重点分析了Look-Ahead Buffer(预读缓冲区)的工作机制及其对G01/G02/G03指令链平滑过渡的关键作用。 多轴控制与运动学模型: 深入探讨了各种机床结构(如翻滚式、摆动式、旋转工作台式)的运动学方程,并提供了针对性的坐标系转换矩阵的建立与校验方法。特别关注了如何通过软件补偿机制,解决因机床结构误差导致的几何误差累积问题。 刀具中心点(TCP)控制与刀具长度补偿的超越: 阐述了现代CNC系统如何实现基于刀具轴向向量的实时跟踪,以及如何在高动态加工中维持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稳定,这是实现复杂曲面“一刀成型”的关键技术。 第二部分:复杂曲面加工的CAM策略与后处理精炼 此部分是全书的实战核心,侧重于如何利用先进的CAM软件(如Mastercam, NX CAM, CATIA CTP)生成高质量的NC代码。 曲面加工策略的演进: 比较分析了等高线(Contour)、扇形(Fan)、螺旋(Spiral)等传统路径与新兴的基于几何拓扑的路径(Topology-based Toolpath)的优劣。对于航空叶片、涡轮盘等自由曲面,重点讲解了如何应用残差面积最小化算法来自动生成高效的精加工路径。 粗加工优化与材料去除率(MRR)最大化: 介绍了体积切削(Volume Milling)模型,探讨了如何根据材料硬度、刀具寿命和主轴功率,实时调整进给速率(Feed Rate)和切深(Depth of Cut),实现加工过程的“负载均衡”。 刀具路径的智能验证与仿真: 详细讲解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数控编程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机床干涉检测(Machine Collision Detection)、切削力预测模型的集成,以及如何通过软件仿真提前发现并修复因G代码错误或模型偏差导致的加工缺陷。 第三部分:后处理器(Post Processor)的定制与集成 本书认为,标准的后处理器往往不能完全适应特定机床的特性,因此投入大量篇幅讲解后处理器的定制化开发。 后处理器结构解析: 深入分析了PostBuilder/PostConfig等主流后处理器的内部脚本语言(通常基于Tcl/Tk或专有语言)。内容包括如何重载默认的运动学输出、如何定制特定的安全程序段和换刀逻辑。 代码逻辑的深度修改: 提供了针对G10/G11(程序偏置)、G68.2(旋转中心点编程)等高级指令在特定后处理器中的精确生成方法。对于需要处理非标坐标系或特殊机床功能的工程师,本书提供了实际的代码片段示例与调试指南。 人机交互界面的集成: 讨论了如何通过后处理输出,在CNC操作面板上直接显示关键的工艺参数(如当前刀具寿命预估、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目标值),提升操作员对加工过程的掌控力。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数控技术与工业互联 本章展望了数控技术在工业4.0背景下的发展方向。 实时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trol): 阐述了如何将外部传感器数据(如振动、声学发射、功率消耗)反馈到CNC控制器中,实现进给速度的动态修正,以应对材料不均匀或刀具磨损导致的切削状态变化。 增材制造与减材制造的融合编程: 探讨了如何利用数控系统对混合制造(Hybrid Manufacturing)进行管理,例如在同一个工件上先进行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的近净成型,再通过五轴铣削进行高精度表面精加工的集成编程方案。 本书特色: 本书以大量实际工程案例为支撑,所有理论均配有机床实际操作截图和对比测试数据。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在复杂项目启动时,快速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工程参考手册。阅读本书,您将掌握从几何建模到机床执行的“最后一公里”的技术转化能力,从而显著提升贵公司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的竞争力。 适用读者群: 具备基础数控知识,希望向五轴、复杂曲面加工领域进阶的技术人员。 需要深入理解和优化现有后处理器逻辑的软件工程师和工艺开发人员。 致力于推动工厂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制造部门管理者。 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精密模具等对加工精度有极高要求的行业从业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专业术语的处理和图例的规范性上,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对于一些国际标准和行业内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作者都做了细致的注释和对比,这对于需要进行跨国技术交流或阅读外文资料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图例的质量非常高,不仅仅是简单的轮廓图,很多关键部位都配有剖视图或爆炸图,细节清晰到连螺纹的牙型都能辨认。这让我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机构组合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注意到,它对一些新兴的加工技术,比如激光切割的边缘热影响区控制,也进行了适度的介绍,显示出编纂团队对行业动态的关注。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专业深度足以满足资深工程师的查阅需求,同时其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也为行业新人搭建了一个清晰且专业的学习框架,是一部值得长期收藏和反复研读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非常强,作者似乎非常清楚读者的学习路径。它不是那种堆砌知识点的技术资料汇编,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的教导。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层层递进的方式。比如,在介绍冲压模具设计的那一部分,它先从最基础的应力应变讲起,然后过渡到不同的冲压方式,最后才深入到具体的模具结构分析,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案例佐证。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的门槛。对于我这种在校学生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弥补课堂教学中实践案例不足的短板,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迅速拉回到车间实际。虽然某些高级参数的讨论略显晦涩,但总体而言,它的讲解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平衡点,确保了读者的学习过程是连贯且富有成就感的。

评分

从一个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技工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工艺细节的把握上。它并没有停留在教科书上那种理想化的描述,而是非常坦诚地讨论了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比如由于刀具磨损导致的尺寸漂移,或者在特定材料上出现的毛刺和拉伤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书中对不同机床操作界面参数设定的介绍,虽然是通用性的,但却极具启发性,能让我联想到如何根据我厂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调整。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安全规范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不是简单地放在附录里敷衍了事。这种对实际操作痛点和风险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本单纯的知识集合,它更像是一个带着多年血泪经验的导师的总结,非常实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用心,封面的设计风格很大气,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摸起来很舒服,一看就知道是本工具书。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内页的排版也挺清晰的,图文混排的布局让学习起来不至于太枯燥。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本来挺高的,毕竟“实用”二字摆在那里,希望能从中找到很多能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应用的技巧和方法。我翻了下目录,感觉涵盖的知识面还挺广的,从基础的材料特性到复杂的成型工艺都有涉及,这对于一个想要系统学习钣金工艺的新手来说是个不错的敲门砖。不过,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有点犯怵,感觉内容量非常大,可能需要花不少时间才能彻底消化吸收。总的来说,从外观和初步的翻阅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是相当高的,让人愿意坐下来好好研读一番。

评分

我最看重一本技术手册的便是其参考价值和检索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无论是查找特定的弯曲补偿公式,还是某一类材料的拉伸极限数据,都能迅速定位。我曾因为一个紧急项目,需要在短时间内核对不同厚度钢板的最小弯曲半径标准,这本书里头那张清晰的对照表帮了我大忙,效率比我在网上零散搜索要高出好几倍。这种即时可用的工具属性,是它区别于普通教材的关键。而且,书中对各种标准件和常用工装夹具的图示标注极其精确,这对于工艺规划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硬通货”。一本好的手册,应该是能放在手边,需要时能立刻翻到的,这本书完全符合这个标准,它更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高可靠性的知识库,而不是一本需要精读的读物。

评分

7.3.3 压弯模及设备

评分

4.2.3 型钢切口号料

评分

1.3.1 力学性能及指标

评分

10.3 桁架类结构制作

评分

4.2.3 型钢切口号料

评分

5.1.4 常用钢材热处理规范

评分

5.2.2 磁钢与电工硅钢

评分

钣金制作概述

评分

10.2.2 中压储气容器的制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