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箱原理与检修(第2版)

自动变速箱原理与检修(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开考 等 编
图书标签:
  • 自动变速箱
  • 变速箱原理
  • 汽车维修
  • 汽车技术
  • 机械工程
  • 汽车工程
  • 自动变速器
  • 检修
  • 汽车保养
  • 车辆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50531
版次:2
商品编码:108813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字数:4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动变速箱原理与检修(第2版)》力求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强调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检修方法讲解的系统性。介绍自动变速器的组成、类型以及使用方法,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液力变矩器检修;重点描述了行星齿轮机构传动原理、相关换挡执行机构以及具体应用的典型结构;对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和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的各个系统工作原理、结构与检修有针对性的进行了阐述;特别介绍了自动变速器的检查、试验、油压测试及相关检修方法;最后介绍了国内流行品牌车型自动变速器的检修要点。
《自动变速箱原理与检修(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类汽车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自动变速器的发展与应用
1.1.2 自动变速器的性能分析
1.2 自动变速器的组成与类型
1.2.1 自动变速器的组成
1.2.2 自动变速器的分类
1.2.3 自动变速器的型号识别
1.3 自动变速器的操纵
1.3.1 自动变速器的正确使用
1.3.2 使用自动变速器的注意事项
实训题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液力变矩器
2.1 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液力变矩器的组成
2.1.2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2.1.3 锁止式液力变矩器
2.1.4 双导轮液力变矩器
2.2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特性与油液补偿
2.2.1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特性
2.2.2 变矩器液压油的补偿与冷却
2.3 液力变矩器的检修
2.3.1 液力变矩器的基本检查
2.3.2 常见的故障诊断与分析
实训题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变速齿轮机构
3.1行星齿轮机构传动原理
3.1.1 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的组成
3.1.2 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方式分析
3.2 换挡执行机构
3.2.1 离合器
3.2.2 制动器
3.2.3 单向超越离合器
3.2.4 换挡执行元件的检修
3.3 组合式行星齿轮机构
3.3.1 辛普森(Simpson)行星齿轮机构
3.3.2 拉维娜(Ravigneaux)行星齿轮机构
3.3.3 CR-CR行星齿轮机构
3.4 其他变速齿轮机构
3.4.1 定轴式变速齿轮机构
3.4.2 无级变速机构
实训题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
4.1 概述
4.2 供油与调压系统
4.2.1 供油系统
4.2.2 调压系统
4.3 自动换挡控制系统
4.3.1 换挡规律
4.3.2 控制参数信号转换机构及油路
……
第5章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
第6章 自动变速器的检修
第7章 典型轿车自动变速器的检修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汽车底盘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实务(第3版) ——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覆盖主流车型最新技术 --- 导言:迈向智能与复杂的底盘技术前沿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汽车底盘系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液压、机械控制逐步被电子、电控、机电一体化系统取代。本版《汽车底盘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实务》紧密围绕当前行业发展脉络,致力于为汽车维修工程师、技术人员、职业院校师生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极具实操性的技术手册。 本书聚焦于汽车悬架、转向、制动三大核心底盘系统的原理剖析、结构解析、故障诊断流程、专业检测工具的使用以及高级维修工艺。我们摒弃了单纯的理论堆砌,强调工程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力求让读者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新一代底盘系统时,能够迅速锁定问题根源,高效完成维修任务。 --- 第一部分:汽车底盘基础理论与电控系统集成 本部分为后续诊断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底盘系统中的电子控制技术应用。 第一章:现代汽车底盘系统概述与发展趋势 底盘系统在整车集成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纯机械到机电液一体化的演变路径。 新能源汽车底盘布置的特殊性(如电池包集成对布局的影响)。 汽车安全性、舒适性与底盘性能的平衡设计理念。 第二章:车载网络与传感器/执行器基础 底盘控制单元(如ABS/ESP ECU、转向控制模块)的网络通信协议(CAN/LIN)。 关键传感器原理:轮速传感器(WSS)、转向角度传感器(SAS)、横摆角速度传感器(Yaw Rate Sensor)的结构与信号特性。 执行器接口与控制逻辑:电磁阀、步进电机、液压控制单元(HCU)的工作原理。 维修人员必备技能: 使用示波器和万用表对底盘传感器信号进行波形分析与数据验证。 --- 第二部分:高级悬架系统诊断与维护 本部分深入探讨现代乘用车和SUV中广泛采用的独立悬架结构,并重点解析主动和半主动悬架的控制逻辑。 第三章:独立悬架结构解析与几何参数调校 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多连杆式悬架的结构特点与受力分析。 四轮定位基础:主销后倾角、外倾角、前束的理论值与实际测量方法。 实战篇: 四轮定位仪的日常使用、数据解读,以及针对不同车型几何参数的微调技巧。 悬架异响的定位:通过敲击、举升和路试,区分是胶套失效、球头磨损还是减震器漏油导致的异响。 第四章:减震器性能检测与气压/液压系统维护 减震器的工作原理:油液阻尼与气体缓冲。 专业检测: 减震器性能测试仪的原理、测试步骤及判定标准(阻尼比)。 空气悬架系统(Air Suspension System):气泵、储气罐、高度传感器的结构与相互配合。 空气悬架常见故障排除:空气泄漏检测(压力衰减测试)、调平故障的软件复位与硬件更换流程。 第五章:主动悬架与电磁悬架技术 电磁减振器的基本结构:线圈、磁流变液的工作机制。 CAN总线指令如何实时改变悬架的刚度。 该类系统的故障码解读与控制单元的匹配与编程要求。 --- 第三部分:汽车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本部分涵盖液压助力转向(HPS)、电动助力转向(EPS)及更先进的线控转向技术。 第六章: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深入研究 EPS的组成:扭矩传感器、电机、减速机构、控制模块。 核心故障分析: 转向沉重、助力突兀、方向盘回正困难等故障的电流/电压分析。 EPS控制单元的更换与在线编程:如何确保新ECU与车辆的防盗系统、安全气囊系统正确匹配。 EPS异响的诊断:齿轮副磨损与电机轴承失效的区分。 第七章:转向系统几何参数与拉杆/齿轮箱维修 转向机(Rack and Pinion)的内部结构与密封件的更换规范。 转向横拉杆、球头拉杆的检查标准与寿命判断。 液压助力系统的泵与油液污染的诊断与彻底排空流程。 --- 第四部分:制动系统——从ABS到iBooster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车辆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ESP)及新能源汽车的集成制动技术。 第八章: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与电子制动力分配(EBD) ABS/ESP系统的四大核心部件:轮速传感器、液压调节单元(HCU)、ECU、和电磁阀。 故障排查重点: 轮速传感器信号异常导致的系统失效。如何使用专用诊断仪进行“路试学习”和“自动校准”。 自诊断与故障码解析: 针对压力传感器和阀体卡滞的详细诊断流程。 第九章:电子稳定程序(ESP)与牵引力控制(TCS) ESP的横摆角速度传感器(Yaw Rate Sensor)和侧向加速度传感器的数据逻辑。 ESP的激活条件与限制条件分析。 斜坡起步辅助(HSA)和下坡控制(HDC)的工作原理。 第十章:集成制动系统与能量回收(新能源重点) iBooster(电子助力真空泵) 和 ESC/ESP集成单元 在线控刹车中的作用。 踏板行程模拟与制动力矩的分配:如何在传统刹车和电机再生制动之间无缝切换。 制动系统排空与压力建立的特殊流程(针对集成式ECU)。 碟刹系统的维护:卡钳活塞回位、导向销润滑与盘片磨损极限的判断。 --- 第五部分:故障诊断工具应用与维修规范 第十一章:诊断仪的高级应用与数据流分析 如何利用专业诊断工具(如Launch、Autel等)对底盘ECU进行在线编程、代码匹配和组件激活测试。 底盘系统的关键数据流解读:例如,在ESP测试中,观察所有传感器数据是否同步、逻辑是否合理。 故障模拟与复现:通过引入特定条件(如断开连接器、模拟短路)来验证诊断思路的正确性。 第十二章:维修安全与专业操作规范 举升设备的正确使用与负载点确认,特别是针对带有侧裙电池包的车型。 高压安全规范在底盘维修中的体现(如对某些电子液压系统的误操作风险)。 零部件的扭矩规范:悬架连接件、转向拉杆的最终紧固力矩要求。 --- 总结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汽车底盘系统的电控化、集成化、智能化趋势,摒弃了对旧有机械结构的过度描述,将笔墨集中于现代汽修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数据流分析、系统校准与复杂机电一体化部件的维修。通过严谨的理论结合大量维修案例的分析,确保读者能够将书本知识高效转化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内容很技术化,但整体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他们似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优化那些机械结构图的清晰度,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多层嵌套结构(比如行星齿轮组或复杂的液压阀块)的透视图,细节的层次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用放大镜看,边缘也锐利清晰。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某个新部件或新控制策略时,会习惯性地穿插一个“历史回顾”或“对比分析”的小节,用以说明新技术相较于老技术的优势和改进点。这种对比的手法,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技术迭代的必然性。比如,在介绍双离合变速箱(DCT)的换挡执行机构时,它将机械式、机电式和液压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表格化对比,一目了然,非常便于学习和记忆。这本书的索引做得也很人性化,查找特定部件的讲解非常迅速,这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是巨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扎实,一看就知道是面向专业读者的工具书。从目录来看,它涵盖了自动变速箱的各个核心组成部分,从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到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内容体系非常全面。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新型CVT和DCT技术的章节,感觉讲解得非常深入,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的维修实例和图解,这对于一线维修技师来说简直是宝藏。我记得翻阅到关于阀体内部油路结构的那一页时,那个精细的剖视图让我对液压控制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复杂的油道和电磁阀的配合逻辑,以前总觉得很抽象,但通过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的讲解,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作者在对传统AT和现代电子控制单元(ECU)的结合点上的论述尤其精彩,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我敢肯定,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本案头必备的“疑难杂症速查手册”,任何复杂故障发生时,翻开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线索。它对专业术语的定义也极其严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拥有的。它不像一些技术资料那样,随着技术的更新很快就会过时。虽然技术总是在发展,但本书对自动变速箱的核心物理和液压原理的阐述是具有普适性的,这些底层逻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基础。我注意到,作者在某些关键概念的定义上,采用了非常严谨的工程学语言,这使得书中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即便未来出现了全电动的传动系统,理解这些压力控制和摩擦片接合的原理,对优化新的传动架构仍然有借鉴意义。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可靠,纸张厚实,即便是频繁翻阅和在维修车间里使用,也不容易损坏。它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信赖的“技术武器”,而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它代表了一种对技术深度和广度不妥协的追求。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第一感觉是内容深度可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罗列,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跳跃,但却非常有效率。它不浪费笔墨在不必要的背景介绍上,而是直接切入技术难点的“硬骨头”。例如,在分析换挡冲击问题时,它迅速将讨论引向了变矩器锁止离合器的油压控制曲线,并且用非常简洁的数学模型来佐证其观点,这对我理解那些复杂的控制策略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硬核”,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引导性的语句,就是纯粹的技术干货堆砌。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边读边画重点,但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值得画重点,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关于故障码的解析部分,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P码,而是深入到传感器信号的波形分析,甚至是CAN总线通讯的逻辑错误,这绝对是为资深工程师量身定做的。

评分

对于一个刚接触自动变速箱维修不久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会稍高一些,但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电工或机械基础,它会成为你职业生涯中一个极好的助推器。我是在学习了基础的汽车构造后才开始啃这本书的,一开始确实有些吃力,特别是关于电磁阀脉宽调制(PWM)控制逻辑的部分,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才真正理解其中的时间常数对换挡品质的影响。但一旦你掌握了这本书里讲解的核心原理,你会发现市面上大部分的维修手册和培训资料都显得过于浅显了。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操作”,而是“为什么这样操作会有效”,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特殊路况(如极端温度、高负载运行)下的变速箱保护机制和异常处理,内容非常丰富,很多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从未接触过的理论边界,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

评分

9.牙没事,孕前也要洗洗牙

评分

自动变速器c的性能分析

评分

28.孕前要保护好乳房

评分

2q.1.2

评分

定轴式变速齿轮机构

评分

1.2

评分

常见的故障q诊断与分析o

评分

2.2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特性与油液补偿

评分

教师资格认定及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教材:教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