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傢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
作者: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編者:黃愛玲 潘國靈 李照興
齣版社:香港三聯書店
齣版日:2015/01/05
ISBN:9789620437205
語言:中文(繁)
頁數:464頁
尺寸:16開
版次:1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王傢衛是九十年代以來,在香港備受爭議、在海外力受追捧的香港導演。
2004年齣版的《王傢衛的映畫世界》由多位香港資深影評人編寫,是由香港觀點齣發的王傢衛專論集,是認識王傢衛作品,認識香港電影文化的必讀本。事隔十年,慢工齣細貨的王傢衛完成瞭兩部長片:《藍莓之夜》(My Blueberry Nights,2007)和《一代宗師》(2013),但此期間修復並重新剪輯瞭《東邪西毒終極版》(2009),還拍瞭多部短片和廣告片。《王傢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在原書的基礎上,對結構和內容重做整理,討論這十年來的新作。
本書從不同角度分析王傢衛電影的重要性及藝術性。第一部份「橫移綜論」,暢談貫穿王傢衛作品裡的題旨、風格特色及其成功的背景;第二部份「大寫特寫」,從首作《旺角卡門》到最新的《一代宗師》,細論每套電影。第三部份「麵對麵」,王傢衛現身說法,杜可風、張叔平、譚傢明、劉鎮偉、徐皓峰細談閤作之道,梁朝偉、潘廸華、張曼玉、章子怡憶述傳奇的背後種種。
作者簡介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一九九五年三月正式成立,為香港首個由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亦為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之一,旨在團結誌同道閤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就作齣肯定評價。
本會每年年初均舉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評選大會,透過理性的交流和討論,錶揚香港電影及電影工作者的成就。從一九九五年舉辦第一屆開始,一直未有間斷。近年更緻力舉辦電影座談、學生電影教育工作坊、電影評論工作坊及影評比賽,並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閤作舉辦「影評人之選」推介經典電影。
翻開書頁,那種油墨的香氣混閤著紙張特有的微酸,讓人有種踏實的感覺,這遠比電子屏幕上的文字來得更有儀式感。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停留在錶麵的情節梳理,而是深入到瞭美學結構的核心。比如,那種對光影的癡迷,如何利用逆光、側光和濃重的色彩飽和度,來烘托人物內心的壓抑與渴望,書中想必會有精到的剖析。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解讀王傢衛電影中反復齣現的元素——鍾錶、旗袍、重復的獨白——這些“符號”是如何被精心編織,最終構建齣一個既真實又高度風格化的“王傢衛宇宙”的。對我而言,看王傢衛的電影就像聽一首復雜的爵士樂,每一個音符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而這本書若能為我提供一份詳盡的“樂譜”,解釋這些音符的排列組閤,那將是極大的享受。我期待看到對敘事節奏的分析,那種特有的慢與快,跳躍與停頓之間的微妙平衡,是如何拿捏得如此精準,直擊人心深處那份隱秘的傷感。
評分購買這本實體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三聯書店”這個名字去的。香港三聯齣版的文化類書籍,往往在學術考據和裝幀品質上有著堅守,這保證瞭內容不會是粗製濫造的快餐讀物。我推測這本書在資料的準確性和引用的權威性上應該有所保證,或許收錄瞭一些珍貴的劇照、幕後手稿的局部掃描件,甚至是早期訪談的未刪節版本。對於一個深度愛好者來說,這些“周邊信息”往往比主體的影評本身更具誘惑力。它承諾的不僅僅是“看懂”電影,更是“擁有”電影背後的珍貴記錄。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書架上一個有分量的存在,不僅因為內容深刻,也因為它的物理質感和所代錶的文化品位,能夠與王傢衛電影那種對細節的苛求相匹配。這是一種對高品質知識産品的本能嚮往。
評分說實話,我已經讀過不少關於電影導演的傳記和分析,很多都流於錶麵,無非是梳理作品年錶和一些泛泛的“情感張力”之類的空洞詞匯。所以,對於這本“2015版”,我更關注的是其“新意”所在。經過瞭十多年,王傢衛的創作理念是否有所演變?特彆是他晚期作品在視覺語言上是否齣現瞭新的探索方嚮?一個優秀的評論集,應當具備批判性的眼光,而不是一味地吹捧。我期待看到一些尖銳的、甚至略帶質疑的觀點,比如對某些過度風格化可能帶來的敘事阻礙的討論,或者對不同時期作品受眾反饋的對比分析。如果它能提供一個動態的、不斷修正的視角,去審視這位藝術傢的創作脈絡,而不是提供一個僵化的“聖人”畫像,那麼這本書的價值便能大大提升。我希望讀完後,能對他的藝術選擇形成更立體、更成熟的認知。
評分這部書單看名字就讓人心頭一熱,仿佛一下子被捲入瞭那個濕漉漉、霓虹閃爍的香港舊夢裏。我一直對王傢衛那種獨特的鏡頭語言和對時間、記憶的迷戀抱有近乎朝聖般的情感,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王傢衛的映畫世界 2015版》時,幾乎是立刻就決定要把它帶迴傢。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精緻的疏離感,那種深沉的色調和恰到好處的留白,讓人聯想到《花樣年華》裏昏暗的走廊,或是《重慶森林》裏金發女孩的迷惘眼神。我期待著它能像一把鑰匙,打開我記憶中那些碎片化的電影場景,去探究那些經典對白背後的文化土壤和導演的個人心緒。那種關於都市邊緣人的孤獨、無望的愛戀,以及時間洪流中個體無力感的探討,纔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這不僅僅是一本影評集,更像是一份對特定時代美學和情感基調的深度梳理,希望能從中挖掘齣更多以往未曾察覺的細節和深層意涵,滿足我對“墨鏡王”電影宇宙的無盡好奇心。
評分作為一個浸淫香港電影文化已久的人,我深知香港電影的魅力遠不止於銀幕上的光怪陸離,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與身份焦慮。《香港導演電影文化》這個副標題,讓我對本書的廣度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將王傢衛置於更宏大的香港電影史背景下去審視,去探討他與許鞍華、徐剋等人在創作理念和美學追求上的異同。尤其是在香港迴歸前後的社會變遷中,這種對“失落感”和“疏離感”的捕捉,是如何成為一種時代精神的縮影的?探討這種“文化”層麵,意味著它需要有更強的理論深度,而非僅僅停留在粉絲嚮的贊美。我渴望看到關於地域性敘事——那些街道、語言(粵語的韻味)、以及特有的生活節奏——如何被這位獨特的導演提升到藝術高度的論述。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文化研究,它讓電影超越娛樂,成為一種社會學的觀察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