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必谦,张峰,高瑞如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实验
  • 原理
  • 方法
  • 生物学
  • 环境科学
  • 科研
  • 教学
  • 大学教材
  • 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75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66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生物科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4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主要为高等院校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而编写。全书共28个实验,内容主要侧重于生理生态、种群动态、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定量研究。同时,绪论部分对如何进行生态学实验研究以及一些经典实例进行了专门论述。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原理与方法并重,传统调查方法与现代定量分析技术相结合,以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结合实验,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利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及SPSS统计软件进行生态学分析的原理、步骤及输出结果的分析,而且大多数实验均可进一步拓展,作为学生课外研究的课题。
  《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适用于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以及农林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实验一 生态学实验的统计学基础
实验二 水分对植物的影响
实验三 盐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实验四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实验五 昆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常数的测定与计算
实验六 鱼类的温度驯化及测定
实验七 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与估算
实验八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实验九 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分析
实验十 种内竞争
实验十一 种群的logistic增长
实验十二 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实验十三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实验十四 种间关系数量分析
实验十五 种群动态模型的计算机模拟
实验十六 土壤亚系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实验十七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
实验十八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实验十九 群落排序
实验二十 群落聚类分析
实验二十一 生态位分析
实验二十二 植物群落生物量测定
实验二十三 节肢动物营养关系的检测
实验二十四 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实验二十五 微生物群落异养演替过程的观察和检测
实验二十六 以浮游植物评价水体质量
实验二十七 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水质监测
实验二十八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和制图中的应用

前言/序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
  由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研究方法和涉及的相关学科较多,生态学实验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院校生态学教育发展的难点之一。加强生态学实验课程建设,尤其是实验教材的编写,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生态学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年从事生态学实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编写了这本实验教材,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习如何着手研究生态学问题并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的方法、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全书共分6部分:第1部分——“绪论”,重点论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如何进行生态学实验研究,并给出了生态学中一些重要和经典的实例。第2部分——“生态学实验的统计学基础”(实验一),简要介绍如何进行生态学抽样调查、利用统计学方法设计实验和野外调查方案,以及利用统计学软件和方法进行实验结果的初步分析。第3部分——生理生态学实验(实验二~实验六),介绍了生物与水、盐、温度等非生物因子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第4部分——种群生态学实验(实验七~实验十五),介绍了种群数量调查、数量动态和空间格局分析、种内和种间关系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第5部分——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实验(实验十六~实验二十五),介绍了群落野外调查、群落多样性和空间结构分析、群落数量分类、生态位分析、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检测、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生态演替分析等。第6部分——包括3个实验(实验二十六~实验二十八),内容涉及水体质量的生态学评价和3S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和制图中的应用。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本书主要侧重于生理生态、种群动态、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定量分析,原理与方法并重,野外与实验室研究结合,传统调查方法与现代定量分析技术(包括现代数学方法、计算机统计技术、微观分析技术和3S技术等)交融。同时,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可拓展性,大多数实验均可进一步展开,成为学生课外研究的课题,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本书系多位作者合力编写而成,各个实验的编写体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大致框架基本相同,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主要目的和要求,一般原理,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作业与思考,研究举例,主要参考文献。本书虽然是一本关于实验的教材,但作者认为结合各个实验题目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研究领域的透视材料,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进展,加深对相关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认识以及对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般原理部分在每个实验中均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一些实验还要求学生依据一般原理来自主设计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步骤。在实验过程的编写中,除给出比较详细的实验步骤外,对于如何利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统计软件分析复杂的生态学数据,也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种群动态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及相关生物检索表,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所学方法和原理在生态学及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研究视野,大多数实验均设有研究举例部分,给出了一些研究实例。一些实验还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研究技术等。
  本教材系由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的多位作者合力编写而成,具体编写分工详见各个实验。最后由付必谦和张峰负责统稿和定稿。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首都师范大学条件装备处、教务处和生命科学学院专项经费的资助,得到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得到相关院校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谢意。其中,特别需要感谢蔡民华、李春林、华振玲、王录玲、李学东、杜桂森、杨秀萍、朱宝长和杨益民等老师,感谢宫兆宁博士和陈霄同学,感谢周辉、单冉东和刘晶编辑,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热情帮助和无私的奉献,本教材不可能得以出版。
  由于参考文献较多,在每章只列出了主要的参考文献。
  虽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已尽心竭力,力求做到更好,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利改进和修改,我们将不胜感激。
现代植物生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的综合探索 本书简介 《现代植物生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的综合探索》旨在为植物科学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植物生命奥秘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教科书或参考手册。本书超越了传统植物生理学教材的范畴,将视角从细胞和分子层面,拓展到植物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响应与适应,构建了一个跨越多个尺度的综合性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植物生命的分子与细胞基础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植物生命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我们首先详细阐述了植物细胞的独特结构,包括细胞壁的生物化学组成与动态变化、液泡在渗透调节和物质储存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质体(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精细结构和功能分区。 在分子层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光合作用的机制。我们不仅回顾了光反应(光捕获复合体、电子传递链、ATP的合成)和碳固定(卡尔文-本森循环)的经典路径,还专门辟出章节介绍C4、CAM等适应性碳同化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并结合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提高作物光合效率中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水和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运输机制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书中详细分析了水势理论在根系吸水中的指导意义,重点剖析了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家族在跨膜水运输中的关键角色。对于矿质营养,本书系统梳理了氮、磷、钾等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转运蛋白(如NRT、PT家族)的结构功能,以及植物如何通过分泌有机酸和根部分泌物来优化养分获取的策略。 第二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激素调控 本部分将读者的视野引向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形态建成。我们对植物激素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而精细的解析。生长素(Auxin)不仅被视为决定极性运输和形态发生的核心信号,其在根系分化、向光性等复杂过程中的分子作用网络也得到了详尽的阐述。赤霉素(Gibberellins)在种子萌发、茎伸长和开花诱导中的调控通路,以及脱落酸(ABA)在逆境响应和气孔调控中的核心地位被置于重要位置。此外,我们还探讨了细胞分裂素、乙烯、油菜素类固醇和独白内酯等新兴或次要激素的跨细胞信号传导机制。 生长与形态发生的章节,重点探讨了激素如何与环境信号协同作用,塑造植物的表型。我们详细分析了向性(向光性、向地性)的感应与响应机制,研究了光周期和春化作用如何通过感光蛋白(如Phytochrome和Cryptochrome)和转录因子网络来精确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本书特别强调了植物器官发生的模块化理论,解释了从芽原基到成熟器官分化的基因调控逻辑。 第三部分: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与信号转导 现代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本部分专注于植物如何感知、转导并应对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渍、高温、低温和重金属污染)和生物胁迫(病原体和植食性动物)。 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本书重点讲解了信号级联反应。以干旱为例,我们详述了脱落酸(ABA)介导的信号通路,如何激活下游的蛋白激酶,最终导致保卫细胞失水和气孔关闭。对于盐胁迫,我们探讨了离子稳态的维持,包括钠离子的隔离和外排机制。低温胁迫下的膜流动性和冷适应蛋白(CORs)的表达被纳入详细讨论。 生物胁迫响应部分,本书采用“免疫学”的视角来审视植物的防御系统。我们区分了PAMPs介导的模式识别免疫(PTI)和效应蛋白介导的耐受免疫(ETI),并阐述了水杨酸(SA)和茉莉酸/乙烯(JA/ET)信号通路在系统获得性抗性(SAR)和系统性诱导抗性(ISR)中的交叉对话与权衡机制。 第四部分:植物生理学在生态系统中的整合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植物生理学原理与生态学过程相结合,探讨了植物在生态系统层面上的功能。我们深入分析了植物的生理特性如何影响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 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等核心生理参数,被用来解释不同植被类型(如森林、草原、沙漠)的生产力差异。书中讨论了植物对气候变化的生理反馈机制,包括升温如何影响呼吸速率和碳水化合物平衡,以及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饱和点的潜在影响。此外,根际微生态的生理互动,如根瘤固氮、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植物如何通过化感作用(Allelopathy)调节竞争,也是本部分的关注焦点。 本书力求信息详实,图表精炼,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激发读者利用现代技术解决现实世界中植物生理学挑战的兴趣。全书结构逻辑清晰,从最基础的分子元件到宏大的生态功能,层层递进,力求实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完美统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介绍生态学研究方法时,真的做到了“原理与方法”的结合。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讲理论的书,而是非常有针对性地告诉你,当我们想研究某个生态学问题时,需要用到哪些工具,需要设计怎样的实验,以及如何去分析得到的数据。比如,在讲到种群密度估算的时候,书中详细介绍了标记重捕法的原理、操作步骤,甚至还给出了实际的案例分析,包括如何处理误差,如何进行统计检验。这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仿佛我真的可以跟着书里的指导去野外做一次调查。而且,它不仅仅是介绍单一的方法,还会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这大大提升了我在设计实验时的思考深度。书中还会穿插一些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原理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也了解到许多重要的生态学发现是如何一步步被揭示出来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提供的。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上的结合非常到位。每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在被提出后,都会紧跟着一个或多个实际的实验案例来支撑和阐释。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典型,既有经典的研究,也有一些近些年的前沿探索。比如,在讲解“竞争排斥原理”时,书中详细介绍了高斯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实验的设置、数据的采集、结果的分析,以及最终的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严谨的实验来探索自然奥秘的。我尤其赞赏书中在描述实验方法时,不仅给出了操作流程,还会强调实验的逻辑和设计的精妙之处,例如为什么需要设置某种对照,为什么需要进行某种统计分析。这些深层次的讲解,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生态学实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覆盖面相当广,几乎涵盖了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重要领域。从微观的个体行为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动力学,从陆地生态系统到水生生态系统,都有涉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章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研究来量化和评估这些服务。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比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生态变化,或者运用分子生物学工具来研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这让这本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它让我意识到,生态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工具和方法层出不穷。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每一次思考都能激发新的灵感,对于我想要深入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一种淡雅的绿色,上面有几片落叶的剪影,给人的感觉很清新,也符合“生态”这个主题。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翻看了目录,里面列出了不少章节,像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种群动态”、“群落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这些都是我对生态学比较感兴趣的方面。我平时就对大自然很着迷,尤其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总想着能多了解一些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这本书看起来就像是一本非常全面且深入的指南,能够帮助我理解生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存在,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实际实验的部分,我总觉得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如果有清晰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不错,纸张的触感很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适中,阅读起来应该会比较舒适。整体上,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系统,而且内容丰富,足够我花上一段时间去深入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学术性之间的平衡掌握得相当好。虽然它是一本关于“原理与方法”的书,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色彩,但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并没有显得过于枯燥。一些复杂的概念,作者会尝试用更易于理解的比喻或者形象的描述来解释,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抓住重点。当然,如果你想要完全掌握其中的内容,还是需要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但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很好的桥梁,能够帮助你从入门走向深入。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解释一些实验设计时,会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样本量的选择、对照组的设置、数据采集的规范性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学习,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