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oft HFSS入门教程与仿真实例

Ansoft HFSS入门教程与仿真实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奎胜,李娜,李劲 著
图书标签:
  • HFSS
  • 电磁场仿真
  • 高频电路
  • Ansoft
  • 电磁场
  • 微波
  • 射频
  • 仿真实例
  • 入门教程
  • 电磁仿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122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29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EDA应用技术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页数:408
字数:6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Ansoft HFSS入门教程与仿真实例》作为初学者的入门教程,摒弃了其他相关书籍大量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和原理叙述,针对HFSS软件初学者急需利用该软件进行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软件使用角度出发,以目前普遍应用的HFSS11.0版本为平台,按照软件仿真设计的流程顺序,一步步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介绍了HFSS软件的使用方法。

作者简介

冯奎胜,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天线与微波技术方向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天线与微波技术产品的优化设计开发,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各级科研基金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20余项,获空军通信军事理论研究成果特别奖.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部分 软件入门篇
第1章 Ansoft HFSS概述及入门实例
1.1 HFSS简介
1.1.1 HFSS的功能介绍
1.1.2 HFSS的计算原理
1.1.3 HFSS的设计流程
1.1.4 HFSS的文件管理
1.1.5 HFSS的启动
1.2 入门实例一:T形波导的内场分析
1.2.1 创建并保存新工程
1.2.2 创建T形波导模型
1.2.3 添加仿真的基本设置
1.2.4 仿真有效性验证及分析
1.2.5 查看T形波导的内场分布
1.2.6 保存并退出HFSS
1.3 入门实例二:对称偶极子天线远场分析
1.3.1 创建并保存新工程
1.3.2 创建偶极子天线模型
1.3.3 添加仿真的基本设置
1.3.4 仿真有效性验证与分析
1.3.5 查看天线远场辐射方向图
1.3.6 保存并退出HFSS
第2章 HFSS 操作界面
2.1 标题栏
2.2 主菜单栏
2.3 工具栏
2.4 工程管理窗口
2.5 属性窗口
2.6 信息管理窗口
2.7 进程窗口
2.8 模型管理窗口
2.9 状态栏
第3章 HFSS仿真建模的基本操作
3.1 坐标系与工作平面
3.1.1 全局坐标系
3.1.2 相对坐标系
3.1.3 面坐标系
3.1.4 工作平面
3.2 HFSS中的变量
3.2.1 变量类型
3.2.2 工程变量的添加、删除和使用
3.2.3 设计变量的添加、删除和使用
3.3 鼠标的移动与捕捉
3.3.1 鼠标的移动模式
3.3.2 鼠标的捕捉模式
3.4 模型的属性
3.4.1 模型管理树
3.4.2 模型属性
3.5 二维基本模型的创建
3.5.1 二维线段的绘制
3.5.2 二维平面的绘制
3.6 三维基本模型的创建
3.6.1 创建长方体模型
3.6.2 创建其他三维基本模型
3.6.3 创建螺旋体模型
3.7 非基本模型的创建
3.7.1 由线生面
3.7.2 由面生体
3.7.3 扭波导的创建
3.8 模型的选择
3.8.1 选择类型与模式
3.8.2 物体模型的选择方法
3.9 模型的调整
3.9.1 几何变换
3.9.2 边缘切削
3.9.3 布尔运算
3.10 模型的显示
3.10.1 模型的查看与浏览
3.10.2 改变视图和视角
3.10.3 物体模型的显示与隐藏
第4章 HFSS仿真的基本设置
4.1 边界条件的设置
4.1.1 边界条件概述
4.1.2 理想导体边界
4.1.3 理想磁边界
4.1.4 有限导体边界
4.1.5 阻抗边界
4.1.6 分层阻抗边界
4.1.7 辐射边界
4.1.8 对称边界及阻抗倍乘器的使用
4.1.9 主、从边界
4.1.10 集总RLC边界
4.1.11 理想匹配层边界
4.1.12 无限地平面
4.2 激励类型与设置
4.2.1 波端口激励
4.2.2 集总端口激励
4.2.3 Floquet端口激励
4.2.4 入射波激励
4.2.5 电压源激励
4.2.6 电流源激励
4.2.7 磁偏置源激励
4.3 材料属性的设置
4.3.1 设置物体模型的材料属性
4.3.2 材料属性说明
4.4 网格剖分的设置
4.4.1 自适应网格剖分
4.4.2 手动设置网格
4.4.3 表面近似设置
4.4.4 网格使用建议
4.5 分析求解的设置
4.5.1 求解类型
4.5.2 不同求解类型的比较
4.5.3 求解器的设置
4.5.4 扫频求解
4.5.5 仿真有效性验证与分析
4.5.6 自适应迭代求解
第5章 仿真数据的后处理
5.1 后处理的方法及步骤
5.1.1 后处理操作命令
5.1.2 数据的显示方式
5.2 查看求解信息
5.2.1 求解信息
5.2.2 等效电路输出
5.3 查看数值结果
5.3.1 数值结果类型
5.3.2 自定义输出变量
5.4 查看场分布
5.4.1 场量类型
5.4.2 场图绘制
5.4.3 动态显示
5.5 场计算器的使用
5.5.1 功能介绍
5.5.2 图形报告
5.5.3 注意事项
5.6 辐射和散射问题的处理
5.6.1 HFSS辐射问题的计算
5.6.2 天线远场方向图的绘制
5.6.3 天线参数的计算与查看
5.6.4 天线阵列的处理
5.6.5 HFSS散射问题的计算
第6章 HFSS优化设计
6.1 基本概念及功能介绍
6.1.1 优化变量
6.1.2 参数扫描分析
6.1.3 参数优化设计
6.1.4 调谐分析
6.1.5 敏感性分析
6.1.6 统计分析
6.2 HFSS优化设计实例
6.2.1 添加输出变量
6.2.2 参数扫描分析
6.2.3 优化设计
6.3 HFSS优化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 实例篇
第7章 八木-宇田天线仿真实例
7.1 八木-宇田天线概述
7.2 八木-宇田天线的原理分析
7.3 HFSS仿真设计概述
7.4 创建工程设计
7.4.1 新建工程设计并保存
7.4.2 设置求解类型
7.4.3 设置模型尺寸单位
7.4.4 建模相关选项的设置
7.5 创建八木天线的仿真模型
7.5.1 定义设计变量
7.5.2 设置模型的默认材料
7.5.3 创建有源对称振子
7.5.4 创建反射器模型
7.5.5 创建引向器模型
7.6 设置激励及边界条件
7.6.1 设置集总端口激励
7.6.2 设置辐射边界条件
7.7 仿真的基本设置
7.7.1 求解设置
7.7.2 扫频设置
7.7.3 仿真有效性验证及分析计算
7.8 查看仿真分析结果
7.8.1 查看计算收敛情况
7.8.2 查看天线的频带特性
7.9 优化设计
7.9.1 参数扫描分析
7.9.2 优化设计
7.10 应用并查看优化后的天线指标
7.10.1 天线的S11参数
7.10.2 天线的三维增益方向图
7.10.3 天线的二维增益方向图
7.10.4 天线参数列表
第8章 微波混合接头仿真实例
8.1 魔T的结构形式及特性
8.2 HFSS仿真设计概述
8.3 创建工程设计
8.3.1 新建工程设计并保存
8.3.2 设置求解类型
8.3.3 设置模型尺寸单位
8.3.4 建模相关选项的设置
8.4 创建魔T的仿真模型
8.4.1 定义设计变量
8.4.2 创建魔T波导臂
8.4.3 创建匹配锥体模型
8.5 仿真的基本设置
8.5.1 求解设置
8.5.2 扫频设置
8.5.3 仿真有效性验证及分析计算
8.6 查看仿真分析结果
8.6.1 计算收敛情况
8.6.2 魔T的匹配特性
8.6.3 魔T的隔离特性
8.6.4 魔T的平分特性
8.6.5 魔T的场分布图
第9章 微带天线仿真实例
9.1 微带天线概述
9.1.1 微带天线的优缺点
9.1.2 微带天线的辐射原理
9.2 矩形微带天线设计实例
9.2.1 矩形微带天线的设计步骤
9.2.2 创建工程设计
9.2.3 创建矩形微带天线的仿真模型
9.2.4 设置激励及边界条件
9.2.5 仿真的基本设置
9.2.6 查看仿真分析结果
9.3 圆形微带天线设计实例
9.3.1 圆形微带天线的理论分析
9.3.2 HFSS仿真设计概述
9.3.3 创建工程设计
9.3.4 创建圆形微带天线的仿真模型
9.3.5 设置激励及边界条件
9.3.6 仿真的基本设置
9.3.7 查看仿真分析结果
9.3.8 优化设计
9.3.9 应用并查看优化后的天线指标
……

前言/序言

  Ansoft HFSS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三维结构电磁场仿真软件。自20世纪80年代推出以来,HFSS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经多次的版本更新和性能完善,现已发展到HFSS13.0。如今,HFSS以其无与伦比的仿真精度和可靠性、快捷的仿真速度、方便易用的用户界面、稳定成熟的自适应网格剖分技术,已经成为微波射频领域工程师们进行天线、微波电路、电磁兼容等设计的首选工具。该软件可以分析、仿真任意三维无源结构的高频电磁场,可直接得到特征阻抗、传播常数、S参数及电磁场、辐射场、散射场等结果,被广泛用于无线和有线通信、计算机、卫星、雷达、半导体和微波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书作为初学者的入门教程,摒弃了其他相关书籍大量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和原理叙述,针对HFSS软件初学者急需利用该软件进行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软件使用角度出发,以目前普遍应用的HFSS11.0版本为平台,按照软件仿真设计的流程顺序,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介绍了HFSS软件的使用方法。本书的各章节相对独立又前后联系。编者在介绍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的同时,根据自己多年的仿真设计经验,及时给出了总结和关键提示,以帮助读者快速、正确、灵活地使用该软件。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软件入门篇,结合简单的具体实例,重点介绍了HFSS软件的各种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这部分共分为6章,分别介绍了HFSS软件的相关概念、仿真模型的创建、仿真的相关设置、仿真数据后处理、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操作和方法,并给出了两个入门实例,以帮助读者将各部分基本理论串接起来,巩固和熟悉HFSS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在实践中体会软件各部分的操作,建立起完整的仿真设计思路,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部分为实例篇,根据工程设计需要,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仿真设计实例,这些实例涵盖了软件应用的各个领域,既有基本的设计实例,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软件的应用技巧;又有具体的工程设计实例,为不同领域的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案例。
  编著者根据读者学习和工程应用的需要编写此书,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为广大读者自学提供一个简捷、有效的途径。限于时间和编著者的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宝贝女儿,希望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冯奎胜
  2013年8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电磁场仿真和射频电路设计领域中,一本不同于《Ansoft HFSS 入门教程与仿真实例》的图书的详细简介,重点突出其独特的内容和深度,确保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书籍简介:《微波与射频电路设计:从理论基础到系统级应用》 聚焦前沿,深度剖析,系统集成 本书旨在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微波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知识体系。不同于侧重于特定仿真软件操作流程的入门指导书,《微波与射频电路设计:从理论基础到系统级应用》 立足于电磁场理论的根本,强调设计思想的形成、关键模块的原理推导及其在真实系统中的集成应用。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一个从基础物理规律到复杂系统架构的完整知识链条,着重探讨如何将理论计算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以应对现代高速、高频系统对性能的极致要求。 第一部分:电磁场与传输线理论的深度重构 (Foundational Revisit) 本部分将对构成射频和微波领域基石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严谨且深度的回顾与拓展。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公式罗列,而是深入探究这些理论在非理想条件下的适用边界与修正方法。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工程化应用: 详细讨论四组偏微分方程在频域和时域中的精确表述,并重点分析边界条件对电磁波传播模式(如TM、TE、TEM)的决定性影响。特别辟章节讨论了非均匀介质和非理想导体对场分布的影响,为后续的滤波器和天线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传输线理论的超越: 超越传统的Lumped Element模型,深入讲解分布式参数传输线(如微带线、带状线、共面波导)的精确建模。内容包括传输线损耗的集肤效应与介质损耗的频率依赖性分析、准静态分析(Quasi-Static Analysis)的局限性,以及使用二维场解算器验证传输线特性的方法。 S参数的物理诠释与测量: 不仅介绍S参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在阻抗匹配网络设计、级联网络分析中的实际意义。详细阐述如何从S参数矩阵反推电路的能量吸收、反射和透射特性,并讨论S参数测量中的端口去嵌入(De-embedding)技术的原理。 第二部分:关键微波/射频无源器件的设计与优化 (Passive Component Engineering) 本部分是本书的工程核心,聚焦于构成所有射频系统的核心无源单元的设计方法论。 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艺术: 摒弃单一的史密斯圆图应用,本书提供基于Butterworth、Chebyshev、Elliptic等函数理论的原型滤波器综合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L-C网络或分布式网络设计。详细阐述阻抗变换器的设计,包括多节巴伦变换器(Multi-section Baluns)的设计流程,以确保宽带性能的实现。 高 Q 值谐振腔与滤波器: 深入探讨集中式(Lumped)和分布式(Distributed)滤波器的设计差异。对于分布式滤波器,重点解析耦合线滤波器、发夹线(Hairpin)滤波器的结构优化,并结合等效电路模型与全波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强调Q值、带宽与插入损耗之间的权衡。 宽带耦合器与功分器: 详细讲解90度混合耦合器(Hybrid Couplers)和分支线耦合器的理论基础,包括它们的幅度/相位平衡特性。提供一套系统的设计流程,用于确定耦合系数和特征阻抗,以满足特定隔离度和回波损耗的要求。 第三部分:有源器件建模与线性化设计 (Active Device Modeling and Linearization)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对半导体器件(如FET、HEMT、BJT)的建模,并探讨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非线性器件的精确建模: 介绍小信号模型(如$y, z, h$参数模型)的适用范围,并重点讲解PDK(Process Design Kit)中常用的载流子输运模型(如Curtice、Angelov)的物理意义和参数提取方法。强调在高功率应用中,如何处理器件的热效应和载流子饱和问题。 高增益与稳定放大器的设计: 采用不稳定的源/负载(Unilateral/Unstable Source/Load)分析方法,结合K因子和B1因子,系统评估放大器的稳定性。提供实现最大平坦增益(MPT)、最大增益(MAG)和跨导稳定增益(MSG)的精确设计步骤。 噪声理论与低噪声放大器(LNA)设计: 深入解析Friis噪声系数公式,并详细阐述如何利用等噪声系数圆(ND-circles)来确定LNA的最佳输入匹配。讨论噪声匹配与增益匹配之间的内在矛盾及其工程折衷方案。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线性化与测试验证 (System Integration and Validation)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将前述的模块知识应用于一个完整的系统级设计中。 非线性失真与链路预算: 系统性地介绍IP3、OIP3、P1dB等关键线性度指标的定义和测量。通过级联放大器的非线性性能叠加分析,指导工程师如何配置混频器、本地振荡器(LO)和射频前端(RFFE)的增益结构,以满足整体系统的杂散抑制和动态范围要求。 电磁兼容性(EMC)与寄生耦合: 讨论高速信号传输中的串扰(Crosstalk)机理(如近端、远端串扰)。提供PCB布局中的隔离技术、屏蔽结构的优化设计准则,以确保系统在多频段、多模块共存环境下的可靠性。 现代测试与去嵌流程: 详细介绍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的校准技术(SOLT, TRL等)的适用场景。重点讲解如何利用时间域分析(TDR/TDT)来定位PCB走线中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如何将仿真模型与实际的校准后端口测量数据进行有效比对和模型修正。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述风格严谨而不失工程实用性,旨在培养读者从“黑箱使用”到“原理驱动”的转变。书中配备了大量由理论公式严格推导、并通过经典分析方法验证的算例,而非简单地展示仿真软件的截图流程。读者将学会如何独立推导出关键设计公式,并利用仿真工具验证这些推导结果的正确性,从而真正掌握微波和射频电路设计的核心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蜻蜓点水,缺乏深入的剖析和细致的挖掘。它似乎更热衷于罗列各种现象和操作步骤,却很少去探讨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数学基础,导致读者即使能跟着操作完成一个仿真,也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工作原理。例如,在涉及到某个关键参数设置时,书中只是简单地告知“将数值设为X”,但完全没有解释为什么X是最佳选择,或者在不同场景下该如何动态调整这个数值。这种肤浅的指导,使得学习者很难将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复杂问题中去。真正有价值的教程,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底层认知,从而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它更像是一本初级的操作手册,而非一本能够提升专业素养的进阶读物。对于期望获得深厚技术功底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种“知道怎么做”而不是“理解为什么”的机械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设计保守得令人发指,仿佛是十年前的标准范式,完全没有体现出当前领域的新进展或挑战性的问题。所有的仿真实例都遵循着教科书式的、最简单、最理想化的情景,缺乏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疑难杂症”的探讨。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非理想环境下的建模挑战、收敛性问题分析、或者前沿技术在仿真中的应用案例,但这本书里全是“完美模型”下的“完美结果”。这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面对实际工作中的复杂和不确定性时,感到束手无策。教程的价值在于拓宽读者的视野,教会他们应对变化,而不是仅仅重复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简单流程。如果一个教程的案例库陈旧不堪,那么它所教授的方法论很可能也已经落后于时代。我希望看到更多结合了最新工业标准和研究热点的实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出版的价值和时效性。这本书的案例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实在难以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逻辑简直像一团打翻的毛线球,完全找不到头绪。我尝试从头开始学习其中的某个核心概念,结果发现作者的讲解路径极其跳跃,前一秒还在讨论基础理论,后一秒就直接跳跃到了高级应用,中间缺失了大量的必要的衔接和铺垫。这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根本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查阅其他资料来填补这些逻辑断层,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效率,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一个好的教程,应该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步引导读者穿越知识的迷雾,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是,作者把所有他知道的东西一股脑地塞给你,然后拍拍手说:“你自己琢磨去吧。” 很多关键步骤的“为什么”和“如何做”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留给读者的只有空洞的操作指令。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对“入门”这个词有什么独特的理解,因为按照这本书的节奏,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人想要掌握内容,恐怕得花费数倍于正常情况的时间,而且很可能会因为理解偏差而走弯路。这种不负责任的编写方式,是对读者时间极大的浪费。

评分

语言风格方面,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更习惯于与同行进行高度专业的交流,而非面向一个渴望学习的初学者群体。书中的大量表述充满了行业黑话和高度简化的行文方式,完全没有考虑到非专业背景读者的接受度。很多句子结构拗口,充满了被动语态和技术术语的堆砌,读起来非常费力,经常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勉强领会其意图。一个优秀的教育材料,其语言应当是清晰、精准且易于理解的,它应该努力消除信息传递中的障碍,而不是制造更多障碍。这本书的文字更像是技术文档的原始草稿,缺乏必要的润色和面向读者的友好化处理。如果作者不能用更平实的语言将复杂概念清晰地表达出来,那么无论其知识储备多么深厚,这本书的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如何教”的层面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让人感到作者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教什么”而不是“如何让别人学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配色俗气得让人瞬间失去翻阅的欲望。拿到手沉甸甸的,我还以为里面会是满满的干货,结果翻开前几页,那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术语就直接把我劝退了。我本来对手册类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够通过它快速入门某个领域,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深埋在图书馆角落、无人问津的学术论文集。排版方面,行距和字间距的处理极其不友好,阅读起来像是在攀登一座字体堆砌而成的陡峭山峰,每读完一行都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重新聚焦。更别提那些为了节省篇幅而挤在一起的图示,简直是把复杂性提升了好几个量级。如果作者的意图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真正有毅力”的读者,那他无疑是成功了,但对于我们这种只想高效学习的普通用户来说,这简直是一种折磨。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设计简洁、逻辑清晰的资料,至少能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丝丝的愉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翻一页都伴随着深深的挫败感。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让人怀疑,纸张的手感粗糙,油墨味浓烈,完全没有现代技术书籍应有的精致感,摆在桌面上都觉得有点掉档次。

评分

不错,学习电磁兼容的必备书籍

评分

不错 京东配送 真好

评分

很好,很强大,同事们都在借来看,我自己也在认真学习

评分

目前,SiC器件已被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设备中。2008年9月日本丰田公司开发出了SiC二极管逆变器,应用于X-TRAIL FCV型汽车进行道路行驶实验。同月,本田汽车公司已用SiC器件制出了电源模块。2009年日本开发的SiC变频空调在市场上销售。日本大阪的关西电力公司,开发出SiC逆变器,用于阳光发电。欧洲意法半导体公司用于电源的SiC二极管目前已大批量市售。德国英飞凌公司批量生产体积小的SiC二极管和SiC型MOS场效应晶体管,2009年3月推出了第三代薄型 SiC肖特基二极管。据日本三菱公司的试验表明,电力变换器中使用的硅基耐压600V快速恢复二极管和IGBT。如果用SiC SBD(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和MOSFET管代替,功耗可降50%,甚至70%。SiC的工作环境可稳定地提高至300℃,而硅不超过200℃。因此可减少散热器或不用散热器。此外,SiC器件可在高频下工作,在100KHz下使用的SiC器件已问世。

评分

2009年2月美国Cree公司与Powerex公司开发出了双开关1200伏、100安培的SiC功率模块。其由耐高压和大电流的SiC的MOS场效应晶体管和SiC肖特基二极管组成。

评分

正好用这个软件做计算,买一本放手边备查

评分

书很完整,目前没有缺页漏印或印刷不清晰的地方,我买书主要是技术研发类的,不要求书的精美,所以感觉这种货还是挺实用的。买书最好买京东配送的,并且要有很多评价的。

评分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天科合达蓝光公司进入SiC衬底市场影响巨大。其将迅速降低国际市场上SiC衬底的售价,从而推动SiC器件的更快普及。我国有关部门应进行支持,促进SiC器件在国内的应用,而不要使其只为国外厂商,特别是日本厂商,做廉价原料的供应商。

评分

不错,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