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第二版)可供从事液压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以及液压设备的制造、使用、维护、管理、监测与检测等工作的液压工程师使用,也可供工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项目设计、实践时使用。 1.《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版)荣获“2011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第二版)汇集了燕山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老师们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保持了内容丰富,与时俱进,易于查找,实用性强的特点。
3.《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兴技术如微流体技术的介绍、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液压标准的介绍、增加介绍了国际著名的液压产品供应商的产品,删除了部分老标准及老产品介绍;同时,对读者就《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改。
内容简介
《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第二版)归纳了燕山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老师们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保持了内容丰富,与时俱进,易于查找,实用性强的特点。
《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第二版)共分六篇,内容涉及液压工程师常用的设计资料,液压介质的分类、代号、性质和选用,各种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典型产品、加工工艺、拆装方法及注意事项,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步骤及设计实例,液压系统的安装、冲洗、调试、常见故障及其诊断排除,液压系统的检测和测试常用的传感器及其测量装置的基本原理、使用特点以及各类液压元件的测试回路、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等。
《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第二版)可供从事液压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以及液压设备的制造、使用、维护、管理、监测与检测等工作的液压工程师使用,也可供工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项目设计、实践时使用。
作者简介
王益群,男,1938年出生,燕山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燕山大学液压教研室主(1977)、系主任(1988)、副校长(1992)、校长(1995~2003);
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主任(2002~2006)、荣誉主任(2006~现在);
浙江大学流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现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2004~现在),机械工程学报等7家杂志编委;
主持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国家自然基金5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3项,主持完成企业横向课题20多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省部级一、二、三等奖7项;发表论文207篇,被三大检索收录84篇(次);
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生22人,硕士生30多人。
主编统编教材3部:
1.控制工程基础(1988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控制工程基础(2000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主审教材1部: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重点图书《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版)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行业内读者的广泛好评,累计印刷近万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常用设计资料
第一章常用现行液压国家及行业标准2
1常用现行液压国家标准2
1.1液压传动系统及元件图形符号和回路图2
1.2液压传动系统及元件公称压力系列21
1.3液压泵及马达公称排量系列21
1.4液压缸内径及活塞杆外径22
1.5液压缸活塞行程系列22
1.6液压缸活塞杆螺纹形式和尺寸系列22
1.7液压系统用硬管外径和软管内径23
1.8隔离式充气蓄能器压力和容积范围23
1.9液压泵及马达的安装法兰和轴伸的尺寸23
1.10液压四油口方向控制阀安装面25
1.11液压二通盖板式插装阀安装连接尺寸25
1.12液压油口26
1.13液压重型螺柱端26
1.14液压六角螺塞28
1.15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动密封沟槽尺寸和公差30
1.16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窄断面动密封沟槽尺寸和公差33
1.17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38
1.18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外观质量42
1.19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沟槽尺寸45
1.20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46
1.21液压缸活塞用带支承环密封沟槽形式61
1.22液压缸活塞杆用防尘圈沟槽形式62
1.23二通插装式液压阀技术条件68
1.24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69
1.25液压泵和马达空载排量测定方法71
1.26液压气动用管接头公称压力系列72
1.27液压软管总成试验方法72
1.28带补偿的液压流量控制阀安装面73
1.29减压阀、顺序阀、卸荷阀、节流阀和单向阀安装面73
1.30液压溢流阀安装面74
1.31流量控制阀试验方法74
1.32压力控制阀试验方法75
1.33方向控制阀试验方法76
1.34液压阀压差�擦髁刻匦允匝榉椒�77
1.3524°锥密封端液压软管接头78
1.36焊接式或快换式液压软管接头连接尺寸79
1.3737°扩口端液压软管接头80
1.38液压缸气缸安装尺寸和安装形式代号81
1.39液压传动旋转轴唇形密封圈设计规范81
1.40流体传动24°锥形金属管连接管接头83
1.41液压缸活塞杆端带关节轴承耳环安装尺寸83
1.42液压油液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84
1.43液压滤芯结构完整性验证85
1.44液压滤芯材料与液体相容性检验方法85
1.45液压滤芯抗压溃特性检验方法85
1.46液压滤芯额定轴向载荷检验方法85
1.47液压缸活塞杆端柱销式耳环安装尺寸86
1.48液压阀安装面和插装阀阀孔的标识代号86
1.49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动密封装置86
1.50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动密封装置用支承环87
1.51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动密封装置用同轴密封件安装沟槽87
1.52液压缸试验方法87
1.53四通方向流量控制阀试验方法88
1.54三通方向流量控制阀试验方法90
1.55难燃液压液使用导则91
1.56流体传动系统及元件词汇91
1.57液压泵空气传声噪声级测定规范92
1.58液压油液取样容器净化方法的鉴定和控制94
1.59液压泵、马达和整体传动装置参数定义94
1.60液压过滤器压降流量特性的评定94
1.61四油口和五油口液压伺服阀安装面94
1.62利用颗粒污染物测定液压滤芯抗流动疲劳特性94
1.63液压颗粒污染分析94
1.64液压阀油口、底板、控制装置和电磁铁的标识95
1.65液压泵、马达稳态性能的试验及表达方法95
1.66评定过滤器滤芯过滤性能的多次通过方法95
1.67液体自动颗粒计数器的校准95
1.68隔离式充气蓄能器优先选择的液压油口95
1.69隔离式充气蓄能器气口尺寸96
1.70金属承压壳体的疲劳压力试验方法96
1.71液压过滤器技术条件97
1.72液压滤芯技术条件98
1.73采用光学显微镜测定颗粒污染度的方法98
1.74零件和元件的清洁度相关检验文件98
1.75在恒低速和恒压力下液压马达特性的测定99
1.76液压马达启动性特性的测定99
1.77在恒流量和恒转矩下液压马达特性的测定100
1.78液压系统总成清洁度检验100
1.79液压滤芯检验性能特性的试验程序100
1.80液体在线自动颗粒计数系统校准方法100
1.81电控液压泵性能试验方法101
1.82液压过滤器压差装置试验方法101
1.83液压系统总成管路冲洗方法101
1.84液压管接头试验方法101
1.85采用称重法测定液体污染颗粒污染度102
1.86密闭液压传动回路中平均稳态压力的测量102
2常用液压行业标准102
2.1液压元件型号编制方法102
2.2摆线转阀式开心无反应型全液压转向器105
2.3液压内曲线低速大转矩马达安装法兰105
2.4液压系统用冷却器基本参数105
2.5液压二通插装阀图形符号108
2.6液压元件压力容腔体的额定疲劳压力108
2.7液压二通、三通、四通螺纹式插装阀插装孔108
2.8液压传动测量技术通则108
2.9液压隔膜式蓄能器形式和尺寸108
2.10液压囊式蓄能器形式和尺寸110
2.11液压隔离式蓄能器技术条件113
2.12液压隔离式蓄能器试验方法114
2.13液压隔离式蓄能器壳体技术条件115
2.14液压叶片泵115
2.15液压齿轮泵115
2.16液压轴向柱塞泵116
2.17液压蓄能器压力容腔体的额定疲劳压力验证117
2.18液压阀污染敏感度评定方法117
2.19液压元件清洁度评定方法及指标117
2.20液压泵站油箱公称容积系列117
2.21单活塞杆液压缸两腔面积比118
2.22液压软管总成118
2.23低速大转矩液压马达118
2.24液压多路换向阀技术条件118
2.25液压多路换向阀试验方法120
2.26液压气动用球涨式堵头尺寸及公差121
2.27液压缸122
2.28摆线液压马达122
2.29液压单向阀123
2.30液压电磁换向阀123
2.31液压调速阀123
2.32液压减压阀123
2.33液压节流阀123
2.34液压手动及滚轮换向阀123
2.35液压顺序阀123
2.36液压卸荷溢流阀124
2.37液压压力继电器124
2.38液压电液动换向阀和液动换向阀124
2.39液压溢流阀125
2.40液压二通插装阀试验方法125
2.41液压系统工作介质使用规范125
2.42液压马达125
2.43液压电磁换向座阀125
2.44静液压传动装置125
2.45液压滤芯滤材验收规范125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第二版)》以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详实、专业且自然流畅: --- 《现代结构设计与分析:高级应用与案例精选》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当代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领域的前沿进展,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技术指南。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基础力学教材,而是建立在坚实理论基础之上,侧重于复杂结构体系的建模、先进材料的应用、非线性分析方法以及结构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评估。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内容覆盖面广,深度适宜,特别强调了从理论推导到工程实践的有效转化。 第一部分:高级结构动力学与抗震设计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结构动力学的最新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单自由度或低阶自由度模型。重点阐述了模态分析的精细化处理、随机振动理论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分析中的应用。 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 详细介绍了基于中心差分法、Newmark-$eta$ 法等数值积分方法在求解结构非线性动力方程中的实现细节。着重探讨了粘滞阻尼、粘弹性阻尼的本构模型及其在能量耗散中的作用。 先进抗震技术: 系统介绍了隔震技术(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和主动/被动减震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规范和适用性分析。通过丰富的工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阻尼器布局和刚度分布来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 时程分析与场地效应: 讨论了如何根据场地土层剖面调整地震动输入,以及多维地震波对结构三维响应的影响评估。 第二部分:高性能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 随着工程材料的不断革新,本章致力于介绍和评估那些正在或即将应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材料与结构形式。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深入探讨了UHPC的微观结构、高抗压强度、优异的韧性表现以及抗疲劳性能。给出了UHPC构件(如梁、柱、剪力墙)的性能化设计方法,而非仅仅依赖强度折减系数。 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结构应用: 全面覆盖了FRP筋材、FRP片材在外加固和新建结构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FRP-混凝土界面的长期耐久性、防火性能的评估标准,以及疲劳荷载下的寿命预测模型。 组合结构设计: 详细论述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如组合梁、组合剪力墙)的全截面受力分析,并结合极限荷载状态的设计流程。 第三部分:有限元建模与高级数值模拟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技术支撑,侧重于如何利用现代有限元软件(如 ABAQUS, ANSYS 等)进行高保真度的工程模拟。 接触分析与摩擦模型: 详细介绍了不同接触算法(如Penalty Method, Augmented Lagrange Method)的选择依据,以及在复杂结构节点、支座与基础之间的大变形接触模拟。 材料本构模型的精选与校准: 提供了多种先进本构模型的详尽介绍,包括塑性铰模型、损伤力学模型(如内聚力模型 CZM),并指导读者如何利用试验数据对这些模型进行参数标定。 网格划分与奇异性处理: 讨论了壳单元、实体单元、梁单元的适用范围,以及在应力集中区域(如孔洞边缘、支座处)如何通过网格渐变技术和奇点抑制技术获得可靠的应力结果。 第四部分:薄壳结构与空间网格体系分析 针对大型屋盖、筒仓、储罐等薄壁和空间结构,本章提供了专门的分析工具和设计思路。 薄壳理论的微分方程求解: 回顾并应用了Kirchhoff-Love 理论和Mindlin-Reissner 理论,特别强调了剪切变形在厚度较大或材料各向异性时的影响。 空间桁架与索网结构: 重点分析了高阶节点的受力传递机理,以及在预应力作用下的空间结构稳定性分析。详细介绍了几何非线性(大变形效应)对这类轻质、柔性结构的影响。 第五部分: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与可靠性分析 超越传统的设计规范,本部分将焦点放在已建结构的健康监测、评估与寿命预测上。 概率可靠性理论(FORM/SORM): 介绍了一阶和二阶可靠度方法在结构设计因子选择中的应用,量化了设计中的不确定性。 健康监测数据融合: 讨论了如何整合应变、振动响应、位移传感器等多源异构数据,通过卡尔曼滤波等方法实现对结构状态的实时、准确估计。 疲劳寿命预测: 详细阐述了Miner 准则的局限性,并引入了累积损伤模型,特别是针对钢结构和桥梁结构在随机荷载作用下的疲劳寿命评估流程。 第六部分:复杂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SSI) 本部分关注结构与地基之间的耦合效应,这在地震工程、深基坑和重型设备基础设计中至关重要。 地基的动力特性建模: 介绍了弹簧-阻尼器模型(如 Winkler 模型、BEM 模型)的适用边界。重点分析了半空间弹性地基对结构振动的影响。 非线性土体响应: 讨论了土体在强震作用下的液化判别以及动模量折减效应对上部结构响应的放大或抑制作用。 相互作用的数值实现: 指导读者如何在有限元软件中正确设置无限边界条件(如PML边界),以准确捕捉地震波在土体中的散射与辐射阻尼效应。 --- 本书特点总结: 本书的优势在于其深度融合了理论力学的前沿进展、先进的数值计算技术以及当今工程实践中面临的实际挑战。它要求读者具备结构力学和高等土木工程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工程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配备了详细的数学推导流程和专业工程化示例,确保理论的严谨性与应用的可操作性并行不悖。它是一本面向高阶工程师和结构研究人员的实用参考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