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

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 洪振彪,朴秀斌 著,千太阳 译
图书标签:
  • 青春期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青少年心理
  • 成长
  • 沟通
  • 叛逆
  • 心理健康
  • 父母技巧
  • 教育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652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89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1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韩国医学博士、教授,SBS电视台、EBS电视节目特别主讲
  专家青春报告书:20余年咨询20000多父母与子女的实用方案
  2.对话不足-话语明显减少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感觉 跟女儿搭话都有负担
  孩子对父母的感觉 我的想法并不重要
  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想脱缰的孩子,想束缚的父母
  游戏中毒-沉迷于电脑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感觉 好像孩子对游戏中毒了
  孩子对父母的感觉 打游戏时不妨碍就没有意见
  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孩子们沉迷网络的原因:网络,无法拒绝的魔力
  叛逆问题-顶嘴、反抗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感觉 孩子太暴力了
  孩子对父母的感觉 真希望别干涉我了
  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从孩子的观点接近问题

内容简介

  我家孩子进入青春期了--话语明显减少,顶嘴、反抗多了,花销变大,痴迷于明星,沉迷于网络游戏……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面对?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实例,详细列举了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们最苦恼的5个问题--学习问题、前途问题、父母的离婚再婚问题、局外人问题、交异性朋友问题,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有“子女内心独白”,也有“父母内心独白”,让子女和父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对方的心情,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是本书的特点。
  本书附录6种青少年常见症状的自我诊断表-少儿青少年忧郁症、不安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性疾病、饮食障碍、游戏中毒,孩子和父母可以据此进行自我诊断。

作者简介

  洪镇杓,韩国首尔大学医学博士,首尔牙山医院神经科教授。曾录制韩国知名电视节目EBS特别讲座'笑与健康',韩国SBS电视台特别节目,韩国KBS广播电视台的电视剧等,被大众所熟知。曾起稿《中央日报》、《每日经济报》等日刊的神经健康相关栏目。主要著作有:《压力解救我的身体》,《韩国老人的精神健康实况与健康增进》等,翻译著作有《晚安,失眠症》等。
  朴秀彬
  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正就读博士学位。曾任江东区精神保健中心副馆长,现任首尔大学医院小儿青少年神经科主任医生,城北教育厅'青少年咨询中心'特别咨询员,大韩少儿青少年精神医学会会员等职务。而且正活跃地进行针对学生父母和教师以及对青少年的子女养育与少儿青少年神经健康问题相关的讲座。

精彩书评

  “跟正在经历身体上、心理上、情绪上诸多变化的青少年子女们一起生活,父母和孩子们都难免会有失误。纠纷、挫折、抱怨、理解和宽容等过程会反复发生。这本书有助于减少父母与孩子们之间产生的各种的失误,而且也通过父母与孩子们的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增加幸福度。”
  申民燮(首尔大学医院少儿神经科教授)
  “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们都会有因为子女的青春期的问题而烦恼的经历。两位作者通过临床现场面临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指点如何理解子女、与他们交流的方法。尤其这本书里含有作者们的热心和敏锐的洞察力,读者们可以以激动和感动的心情体验到与子女们真正的交流。”
  李训珍(首尔大学心理学教授)
  “训斥孩子做功课的父母,对此没有任何答复或者说不用他们管而用力关上门的孩子,这些都是在有青春期孩子的子女的家庭中经常能看到的日常情景。与子女们的交流问题仅仅强迫要求父母时代的经验或者思想是无法解决的。这本书提示如何当能贤明的父母,更深入理解孩子并且能进行发自肺腑的对话。”
  李大英MBCPD
  “掌上明珠般的子女们,但是经历青春期的子女们对父母都很冷淡。以爱情相待也会挑刺儿,而且不知如何教育异性问题而惊慌。这本书不仅对正在对青春期子女烦恼的父母有帮助,即将面对自己家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也是一本必读书。”

  ——蔡正浩(天主教大学医科学院神经科教授/《乐观主义者》的作者)

目录

精彩书摘

  理解孩子们的青春期
  “你怎么这么多抱怨,都是些小事还这么跟妈妈斤斤计较,到底怎么了?”
  “不知道,算了,烦死了。”
  “怎么说话呢?有什么事吗?”
  “不知道。”
  青春期的孩子们都会有那样的时候:“无缘无故地烦躁;头脑混乱且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故而感到孤独;身体上已经接近成人了,但是父母和老师还是把自己当成小孩所以不高兴;对于自己的事情,父母的意见还是一定要优先于自己的意见从而感到不满;即使如此,经济和生活的来源还是要依靠父母,而且没有自立的信心所以也不能离家出走。”对于青春期孩子们这些无缘无故的烦躁和反抗,父母们会时常感到焦急和生气。
  “青春期又不是做官,怎么就你特殊?妈妈也经历过青春期,也没有像你这么出格!”
  自己的青春期已经过去了30多年,所以记忆会有一些歪曲的部分,而且最重要的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切都不同于往日了。那么对于青春期变了的孩子,父母该如何理解呢?
  从统计看孩子们的青春期
  有一个资料能间接观察今日孩子们的青春期。是在《2009年青少年百科书》里介绍过的内容,从这些统计数据中能真实地看出韩国青少年的现状。
  ●
  青少年(10~19岁)的死亡原因排名:交通事故、自杀
  ●
  青少年枪支犯罪比率4.9%,犯罪动机中最多的是“意外事件”,占27.4%
  ● 青少年吸烟率为10.8%,喝酒率为53.7%
  ●
  青少年玩成人游戏和网络投机性游戏的比率各是44.1%和37.0%
  ●
  青少年接触未满19岁禁止试听的节目的比率是41.8%
  ●
  有性经验的青少年的比率为3.7%
  ●
  在有性经验的青少年中曾经怀孕或有使得他人怀孕经历的比率为15%
  ●
  青少年有离家出走经历的比率为12.8%,最多的离家出走原因是与父母的隔阂,占19.4%
  ●
  平时感到压力“很大”或者“大”的青少年的比率为46.5%
  ●
  曾经想过自杀的青少年男子比率为15.4%,女子比率为22.9%
  ●
  过去一年被同学或者同年龄层暴力伤害的初中、高中学生比率为12.9%(每八名有一个)
  有些父母想着“我的孩子不会有问题吧……”,看过上面的数据可能会心里一惊。但是就算把上面的数据和统计结果说成是韩国青少年的现状也未尝不可。与上一辈人的青春期做个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不同点。例如,急速升高的吸烟率、饮酒率、高数值的压力、自杀率、学校暴力、青少年犯罪等,我们之前可能没有想到,我们的孩子就暴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
  身体与头部的不均衡
  “青少年期”单纯指青年和小孩的特定年龄带,而“青春期”[1]★则指的是“性成熟形成的时期”。在青春期孩子们会迅速长高,是仅次于婴儿出生后的急速发育时期,身体上则有广泛迅速的发育。女性会开始初潮,男性会生成精子等,身体也会有性特征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于性激素的激活而形成的。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营养状态有很大改善,同时医学的发展使得儿童疾病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另一方面对乳业的激素使用得到禁止,食品添加剂使用量增加,使得青春期的开始比以前早了很多。与100年前相比,女性初潮开始的年龄早了2年。
  如此,孩子们身体上的成长很快,但是精神上的成熟相对赶不上身体上的成长速度。情况就是这样,所以如今的青少年们在身体和头脑发育上会有较大的间隔。性激素[2]★不仅增加性能量还可以让心情变得不稳定,甚至导致冲动行为。青少年期,大脑分泌性激素的同时还会分泌多巴胺[3]★★。多巴胺能促使身体追求瞬间性的刺激,从而使身体沉迷于酒、烟、游戏等中毒性强的物质或者行为中。相反,能抑制冲动,能使大脑更理性地做出判断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额叶在初高中时期尚未发育完成。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对父母说出一些令自己立刻感到后悔的话语,不会理解父母所说的“想准备幸福的未来,现在就需要认真学习”等劝告,而且只专注于能立刻感到快乐的游戏中。欧美化的社会变化也会使孩子的青春期更加混乱。“puberty(青春期)”这个单词的词源是拉丁语的“puberta”。成为大人不仅意味着性上的成熟,还意味着独立于父母。
  现在把时间倒退到100年前,那时的高中生年龄的孩子是个什么样子呢?那时的他们早就从父母怀抱里独立出来,结婚生子,成为负责一个家庭的大人。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期间变长,经济上对父母依赖的时间也变长了,即从精神上和实际生活上,独立于父母变得困难。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游戏时间、异性朋友、穿着等问题想“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但是对于零用钱、上补习班、考试说明会等事情上想当然地认为是父母该做的任务。对于父母来说,升学考试最重要,所以父母就会阻断妨碍子女学习的事情,让孩子能专注于学习。此时父母们会做能代替子女做到的一切事情。在如此矛盾的态度之中,如果父母与子女的理解得到一致,他们的关系会很好地维持在照顾和依靠的层面上。但是有时也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其结果是子女们会大声喊道“我就想做”,父母也会回复“你知道什么”,会互相伤害对方。
  提早来到的青春期和赶不上其速度的大脑发育程度,以及推迟独立于父母时期的社会氛围等问题都会造成孩子和父母的对立。要想理解当下孩子们的青春期可不是简单的问题。这就是现在需要父母对自家孩子去更精心思考和更努力理解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们的典型心理——自我中心型
  青春期的孩子们的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他们认为我的感情、想法、关心的事物最为重要,而且认为别人也会跟自己想的一样。发展心理学家大卫·燕尔金德(David Elkind)将这种思想称为“青少年自我中心(Adolescent Egocentrism)”。青少年期形成自我中心的错觉大体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被称为“个人寓言观念(Personal Fable)”,是将自己看作是特别的存在,相信自己的感情、经验等与其他人本质上不同。青少年相信只有自己会有真正的友情和爱情,其他人根本不会经历或者理解。所以会很容易说出“妈妈什么都不懂”等话,会有“没有人能理解我”等想法,所以会拒绝其他人的忠告。另一方面,他们会误以为自己是像超人般的存在,认为自己不会有任何危险,所以会做出轻率的事情。认为自己用摩托车做出什么表演也不会受伤,没有避孕措施进行性行为时还会轻易认为“我的特别的精子当然会避开卵子的”。
  第二种错觉被称为“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误认为自己是戏剧里的主人公,其他人都成为观众,瞩目站在舞台上的自己。正因为如此误认为其他人的关心和注意力都射向自己,所以青少年会对很小的失误有非常大的羞耻感,所以即使没有人注意到,也会有很夸张的反应。对父母不经心说出的话语会大发雷霆,也是因为他们感到在假想观众面前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但是,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中心也正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样,认为发生任何事情自己都不会有事的信念会导致轻率的行为,相反这也会成为克服真正困难的原动力。所有人都注视自己的错觉会导致压力和紧张,相反也会让人小心翼翼地避免在别人面前丢脸。大部分人在知道了自己既不是超级英雄也不是舞台的主人公的时候;在认可别人都是超级英雄是舞台上的主角的时候,青春期就结束了。但是有一部分人在成为了大人之后还会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甚至一生都不会从青春期自我中心的状态解脱出来。故而他们会接触到酒精,有滥用药物、犯罪等轻率的行为,或者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很大困难。
  了解孩子们的同龄群体
  有两个群体对孩子们的价值判断、态度、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一个是家庭,另一个是同龄群体。小时候,一直陪在孩子身边的父母成为了孩子们绝对的榜样,故而父母成了对与错的判断依据,并从而决定孩子们的行为。但是进入到青春期之后,同龄群体的影响会大于父母。同龄群体有助于帮助孩子们从依赖父母的小孩成长为独立的成人。但是另一方面会以“其他孩子都那样”的想法,把同龄群体所拥有的未成熟的想法和判断视为绝对的判断标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辩护手段。如此,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在同龄群体的绝对影响之下,但是仍然在经济、教育、职业规划等问题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在同龄群体中他们还会接触到穿什么衣服、喜欢哪些明星、怎么玩等情报。
  青少年们很重视被同龄群体所接受,但是另一方面却特别看重特殊的亲密性、关系的忠实性、献身精神等方面。即青春期的孩子们喜欢结交很多朋友,却更重视跟一两名朋友结交为“最好朋友”、“铁哥们儿”等特别亲近的关系。对某人是“特别存在”的感觉对提升自尊心是非常决定性的要素。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在人的一生都会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某一研究表明,战时住院的婴儿死亡原因的一半以上并不是因为治疗不足,而是因为缺乏爱导致的。
  孤独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很普通的感情,但是青春期孩子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更多问题。比如与父母的分离感;既不是大人又不是小孩的状态;学业竞争上的失利;失败于迎合其他人的期待或标准;极易感到失败所带来的颓丧等问题。即不属于同龄群体又没有好朋友的所谓的“被排斥的孩子们”,其自尊心会留下无法痊愈的伤痕。
  简单整理了一下如今孩子们的青春期。这是为迈进更大的世界而准备的时期;是身体上、精神上有很大变化,有很多苦恼的时期;是因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的心理而感到苦恼的时期。另外只认可名次的应试教育环境也会对青春期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产生很大影响。
  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各自都会有很多失望,想说的话也会很多,而且也会有很多矛盾。反正青春期是一个像滚烫的土豆一样的时期。既不能放任孩子,也不能每件事情都干涉,问得一清二楚,从而导致摩擦。父母可能希望不要有大的隔阂或者矛盾,安稳地度过此时期。但是父母既然面对着不知何时何地就会马上突变的孩子,与其到时候惊慌失措,不如提早找到备案,引导他们找到理想的方向,这样的父母更加有智慧。
  “就那样”“不知道”“不要管”这些话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经常说的话语。一直跟在妈妈屁股后面的小孩子已经开始对父母感到不耐烦,甚至会拒绝与妈妈对话。父亲与子女的心理亲密度比母亲还要弱,所以与子女们的关系就更疏远。据青少年保护委员会的调查,韩国高中学生的22%,初中学生的17.4%,都会回答说“与父亲的对话时间每天少于1分钟”。孩子们以沉默表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世界。现在请父母们脱离开吧”,对此父母们感到不知所措。孩子们为什么会对之前形影不离的父母变得冷淡?父母们又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孩子们的这种变化而左右为难?
  父母对孩子的感觉
  跟女儿搭话都有负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与孩子们搭话比与婆婆说话都要小心了。真不知道是养孩子还是在侍奉主人。”
  家庭主妇(40多岁)朴氏感到与孩子小丽的对话像如履薄冰一样小心翼翼。直到小学,小丽还每件事情都与妈妈议论,大部分事情都会听从妈妈的意见,是个听话的小孩。但是这样的小丽自从进入初中就有了180度的改变。
  “妈妈,我们学校有个吉他协会。初学者也能从头开始学。我能学弹吉他吗?之前就一直想弹吉他来着。”
  “学弹吉他有什么用啊?上初中了就得更加努力学习,哪有时间干那种事情啊?邻居家的那英听说已经把数学都学完了,你却说要学什么吉他。大家都那么努力学习,像你这样还能赶得上吗?”
  “在说吉他的事情呢,怎么又说到学习上了?妈妈一直是这样。真是无法交流!”
  小丽猛一使劲关上自己房间的门。此时,妈妈还会对着进房间的小丽加上几句:
  “这都是为了你好,难道妈妈会害你?什么时候你听妈妈的话出过问题?”
  小丽最终还是没有加入到吉他协会,并且还多出了一个数学补习班。之后像这样的争论也有过几次,但是每次都是以妈妈的胜利而结束,到了第二学期,小丽不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好像青春期到来了结束得却挺快的,真不愧是我的女儿啊。”朴氏对变回乖女儿的小丽感到自豪。
  但是有一天在整理女儿房间的时候,朴氏意外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内容是在一个写着“××中学校吉他协会新生欢迎会”的标语下面,一群孩子每人拿着一把吉他照了集体照。那里还有小丽。朴氏顿时感到被背叛并怒火朝天。小丽从来没有这样不与妈妈议论而自己做出决定的时候,甚至明明知道妈妈会反对……
  “这家伙,等她回家再收拾!”
  “吉他藏在哪里了?!还有,吉他是用什么钱买的?!”小丽放学回家,没等书包落地,朴氏就追问起来。
  “妈妈不用知道。反正说出来也不让的。不是偷的,所以不用担心了!”小丽就留下这三句话,就走进自己的房间锁上了门。朴氏使劲敲打房门,大声喊道:“你开不开门?看我开了这个门怎么收拾你!”

  ……

前言/序言

  序 言
  又一个伤痕,了解青春期
  父母们无法忘记子女出生那一刻的感动和喜悦,而孩子们却无法记起这段只能依靠父母的经历。等到父母永远认为长不大的孩子慢慢成长到了青春期,父母就会遇到与之前不一样的孩子。孩子们不会记得来到人世之后与父母的第一面,但是孩子却非常清楚地记得这个青春的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与子女们的关系如何,会对子女们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像是为子女们而存在的。
  父母们的青春期是怎样度过的?度过了急风骤雨般的青春期?还是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很脆,一有风吹就轻易动摇的时期呢?还记得那时候以激动的心情、雪亮的眼睛看世界的时光吗?对于在20世纪末在韩国度过青春期的人们,青春期更多的不是美好回忆,而是充满苦恼与纠结的时期。读了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之后梦想着自我的爆发与独立,现实中看着《马粥街残酷史》电影,大部分人会记得这样的学生时期。
  根据美国的社会教育学家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所说:"人类有对应各个年龄层的课题,解决了那个年龄层的课题就能成功步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但是不管我们有没有成功解决青春期的课题,时间也还是会流逝,当时青春期的孩子们现在已经变为成人。结婚生子之后,则轮到了自己的子女面对青春期。很多人通过咨询了解到的事实是:在子女进入到青春期之后,家长青春期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会在此时与子女的青春期问题同时出现。
  主症状为自杀冲动的一位39岁的母亲,与高中二年级儿子的隔阂成为了她人生中最难迈过的一道坎。儿子好像交上了一帮坏孩子,并开始沉迷于电脑游戏,不再学习,甚至开始跟母亲说谎。母亲试过训斥他,但是没有任何效果。结果母亲哭着对儿子骂喊,儿子则开始顶嘴。母亲拿起棍子打他,最后怒斥道"滚出家门"。儿子那天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家。那位母亲回想到她自己高中时候因为与自己母亲的隔阂而离家出走的回忆,突然醒悟到自己正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以一种残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此时她放声痛哭,她害怕的是自己的儿子也会像自己一样过不幸的日子。
  孩子们通过天生的基因程序,就像是春日一到冰雪自然消融一样,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按照这种自然道理在身体上、精神上经历着快速的变化。那些青春期的变化并不像自动化的机器一样冰冷且容易控制,孩子的变化是根据围绕他们的环境进行相互作用而变化的。具有优秀资质的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会成长成为社会指导层,但是如果暴露在残酷、暴力的环境中可能就成长为黑道老大。围绕孩子的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父母。父母也曾经历过青春期,所以很容易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以一种"你们想什么我还不知道,我是过来人"的态度对待子女的青春期问题。这种态度如果考虑到家族关系、社会价值观、经济水平迅速改变等条件的话,其实并不恰当甚至可以说相当危险。对于家里有青春期的子女的三四十岁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课题并不是社会成就或者生产性,稳定地维持与子女间的关系其实更有价值。为此,就需要了解一下有关21世纪,韩国存在的青少年问题以及相关的知识和心理现象。
  我们在神经科门诊室里会见了很多生活在韩国社会里的中年父母,我通过他们的情况得知,他们的很多问题都来自于子女,尤其是青春期子女带给家长的问题非常重要。并不是所有进入到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有严重的青春期问题,但是内心苦恼而外表不显露的孩子们比想象的还要多。孩子们会容易烦躁、叛逆,而且把父母的话当作唠叨。看到突然变得不如小时候听话甚至完全变了个样子的孩子,父母们会感到不知所措,会开始想各种对策。
  这本书是我们为了父母在对待青春期子女时能提供参考而执笔的。父母与子女间的相识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相识。为了让这种相识给各自的人生都带来好的影响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却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仅仅靠丰富的知识或者爱心是不够的。人到中年生活也有了一些空余,也知道了人生并不特别,但是我们想提供信息给对于子女问题还是新手的父母们,并将他们与子女的相互作用引导至更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上。
  本文大体分为四个题目,首先在序言的简介里为了帮助父母们对青春期的理解,介绍青春期孩子们发生的身心变化,以及青春期孩子们所拥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状态。然后在第一部分介绍父母该如何应对青春期子女们常见的变化(对话不足、叛逆、想购买的东西增多、对明星痴迷、沉迷于网络等)。
  第二部分则指出了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们最苦恼的五个问题(学习问题、前途问题、父母的离婚再婚问题、局外人问题、交异性朋友问题)。最后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信息"是额外的附录供参考。总之,希望这本书能给家里有将要或者正经历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一些安慰。
  2010年8月
  洪镇杓朴秀彬


《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 一部关于理解、陪伴与共同成长的深刻洞察 孩子,这个曾经依偎在我们怀里,用稚嫩的目光仰望世界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蜕变成了另一个模样。他们长高了,声音变了,思想也开始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时而尖锐,时而迷茫,时而叛逆,时而又闪烁着令人惊喜的光芒。这便是青春期,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可能性的阶段。 《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并非一本简单的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也重新认识那个逐渐独立的“另一个人”——我们的孩子。本书作者以其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洞察以及饱含温度的文字,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奇妙的“第二次相识”之旅。 重新认识青春期的“为什么”:科学与人文的交织 青春期,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奔涌,它更是心理、认知和社会属性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青春期大脑发育的奥秘,解释了为何孩子会变得如此“情绪化”,为何会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时常退缩,为何会渴望独立又时常寻求支持。作者引用了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但绝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化为易于理解的生活现象。 我们会了解到,孩子大脑中负责冲动控制和理性思考的部分尚未完全成熟,这解释了他们为何常常做出“不计后果”的决定。我们会明白,正是荷尔蒙的波动,让他们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强烈情感,喜怒哀乐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更重要的是,本书帮助我们理解,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通过探索、试错,甚至冲突,来寻找“我是谁”、“我想成为谁”的答案。 作者并未止步于科学解释,更深入地探讨了青春期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青春期是孩子告别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期,也是他们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经历,将深刻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本书提醒我们,不要将青春期的种种表现视为“叛逆”或“不听话”,而是要将其看作是孩子成长的“信号”,是他们渴望独立、探索世界的“信号”。 “第二次相识”的艺术:沟通的破冰与连接的重建 “你真的懂我吗?”这或许是所有青春期孩子内心深处的呼唤。而我们作为父母,常常因为过去的熟悉,而忽略了孩子已经悄然发生的变化,继续用对待小孩子的模式去沟通,结果只会是误解、隔阂,甚至是对抗。 本书的核心,在于指引我们如何进行一场真正有效的“第二次相识”的沟通。它鼓励我们放下“家长”的权威姿态,以一种更平等、更尊重的态度去倾听。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积极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对方说的话,更是去理解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教导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避免指责和评判。 书中充满了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作者多年的咨询实践,也来自无数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读者可以从中看到,那些曾经让父母头疼不已的“沉默寡言”、“激烈争吵”、“离家出走”等行为,在采取了正确的沟通方式后,是如何逐渐化解,最终迎来理解与和解的。 本书强调,沟通的艺术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耐心、同理心,以及持续的努力。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都是在为亲子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作者鼓励家长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尝试去理解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沉默,以及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矛盾,更是为了在孩子心中播下信任的种子,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理解与支持:点亮孩子前行的路 青春期是孩子探索世界,也探索自我的黄金时期。他们可能对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能在学业、人际关系或自我认知上遇到困惑。本书为家长们提供了如何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恰当支持的宝贵建议。 在学业方面,本书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强调分数和排名,而是要关注孩子是否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是否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作者鼓励家长们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而非“监督者”,与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分享知识。 在人际关系方面,青春期是孩子建立友谊、学习如何处理冲突的重要阶段。本书指导家长如何理解孩子在社交中的烦恼,如何在他们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同时也要教会他们辨别健康的友谊,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在情感发展方面,青春期孩子的情感世界丰富而复杂,他们可能经历初恋的萌动,也可能面临情感的挫折。本书强调,家长不应回避或压抑孩子的情感,而是要以开放的态度,引导他们健康地认知和处理情感,学会爱自己,也爱他人。 更重要的是,本书倡导一种“陪伴式”的成长理念。孩子终将长大,走向独立。父母的角色,不是去控制,而是去引导;不是去代替,而是去支持。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去独立思考。这种放手,不是抛弃,而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对他们未来成长的期许。 超越“管教”:重塑亲子关系的智慧 长期以来,“管教”这个词在育儿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青春期,过度的“管教”往往会适得其反。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重塑亲子关系的智慧”。它并非否定规则和界限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建立规则时,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参与规则的制定,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去遵守。 本书倡导的是一种“赋能式”的教育。与其事事代劳,不如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严厉批评,不如温和引导,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从中学习。作者鼓励家长们,要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潜力,多鼓励,多肯定,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 “第二次相识”意味着,我们不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而是要看到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我们会更加关注他们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仅仅看到他们的外在表现。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书。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它将帮助广大家长: 更科学地理解青春期: 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再焦虑和困惑。 更有效地沟通: 打破隔阂,重建与孩子的信任连接。 更恰当地支持: 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更深刻地自我反思: 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观念,成为更好的父母。 更和谐地维系亲子关系: 在共同的经历中,收获成长,感受爱。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家长在孩子步入青春期时,反复阅读、细细体会的书。它将陪伴您和孩子,一同走过这段充满挑战却又意义非凡的人生旅程,完成一次关于爱与理解的“第二次相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色彩的碰撞和人物剪影,仿佛将青春期的迷茫与活力同时展现。我一直觉得,孩子进入青春期,就好像父母与他们进行了一场“第二次相识”。第一次相识,我们手把手教他们走路、说话,用最纯粹的爱去呵护。而第二次,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冲动,有了叛逆,我们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全新的、我们曾经也经历过但可能已模糊的自我。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暗示着一种重新认识、重新连接的可能。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穿越青春期的“雷区”,而不是让彼此都身心俱疲。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诱惑众多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这都是为人父母绕不开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为我指明方向,让我能够更从容、更有智慧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重要的成长阶段,而不是在焦虑与困惑中迷失。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与我的青春期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启齿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时候甚至会对我的关心表现出抵触。这种隔阂让我感到一丝焦虑,我担心自己会在不经意间错过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或者做出一些让他们更加疏远的决定。这本书的题目“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恰恰点出了我内心的困惑和渴望。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秘籍”,解锁与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的密码。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理解那些隐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号,学会如何用一种更柔和、更智慧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去化解矛盾。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建立与孩子之间那种温暖、信任、并且充满理解的亲子关系,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愿意与他们一同探索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作者介绍,我对其专业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她的视角想必会更加专业和深刻。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导。青春期更是如此,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情感世界变得异常复杂,既渴望独立又害怕孤单,既想被理解又害怕被评判。父母在这时候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给孩子带来长期的心理阴影。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期待已久的一份“及时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青春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而能够以更恰当的方式回应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青春期的共性又是如此明显,掌握好应对的“钥匙”,将极大地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

评分

我是一名职场妈妈,工作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回到家后,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孩子的沟通方式变得越来越隐晦,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都藏在了手机屏幕后面,而我却越来越难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标题“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给了我一种希望,一种打破僵局的可能性。我希望它能够教会我一些更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在看似无关紧母的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给予恰当的回应。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信任,以及如何处理亲子冲突的策略。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很多传统的教育观念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的是更具时代感、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指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手中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的挑战,重新找回与孩子之间那种亲密而又尊重的连接。

评分

我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我能明显感受到他身上的变化。曾经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如今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甚至偶尔会顶嘴,这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意识到,这可能是我与孩子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我需要重新学习和调整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正在寻找的“救星”。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青春期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预测他们的行为,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建议。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学习到如何与孩子建立一种更平等、更尊重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单向灌输。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相识”,是让我在孩子成长路上,能够继续做一个他们信赖和依靠的引路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