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的大学成了无数青年人爱好、理想与能力的坟场”本应是教育的神圣殿堂,现在却充满了颓废、堕落和迷茫.本应是热血沸腾、激情燃烧的青春圣地,却成了思想、精神,信仰、竞争力的火葬场“六哥”刘兴奇痛感自身蜕变之艰难,首举“个人软实力”大旗,在全国高校举办目标解析讲座和软实力演讲1500多场,围绕令大学生们纠结、苦恼、困扰的贫困、性格、爱情、迷茫、考研、四六级、职业规划等方面,提出应对方法和改变策略,以幽默、激情、犀利的语言,揭开这些思想、精神、信念之“坟”,希望帮助学子成功走出困境,化茧成蝶,彻底根除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迷茫和颓废两大毒瘤,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作者简介
刘兴奇,现任软实力公司总裁,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010年创办中国第一家软实力教育企业,主讲过《管理者的软实力》、《情商教育》等多门课程,迄今软实力讲座上千场,为上百万年轻人答疑解惑,著有大学生问题解答书籍《大学生的坟》、人生发展规划书籍《异类》等,研究集中于商业模式、营销管理、品牌战略等领域。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切除大学生的两个肿瘤——迷茫与颓废
很多大学生迷茫、颓废、堕落或者盲目自我感觉良好,这部分人的思想、精神、信仰、未来的竞争力等都已经进入了坟墓。
这本书主要是写给那些上进但可能有点迷茫或者其他问题的人看的,是写给那些一直在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人看的,因为他们就是我的同类,我爱他们!
一、我的失败学
1.我们都在这些地方失败过
我很清晰地看见无数大学生,在迷茫着我当年的迷茫,自卑着我当年的自卑,贫困着我当年的贫困,错误着我当年的错误我将这些错误的努力方式归结为考研盲目症、英语癫狂症、高考后遗症、商业意识阉割症……
2.拥有良好性格品质的人才有失败的解药
现在大学毕业六七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当年在大学里所谓的‘风云人物’,走上社会之后并没有风云?”
3.高中:是什么让我在失败中崛起
在我的生命里,这类被别人讽刺、鄙视、揶揄的事情一直是我的动力来源之一总有一堆人跟我说:“三年前听你的讲座觉得你很有激情,三年后的今天来听还是这么有激情,为什么我第二天就没有了激情?”
4.大学:我在失败中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
我的大学有“两座大山”,一座是性格上的内向、自卑、胆小座是见识上的孤陋寡闻我现在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你身边的大部分人都不具有参考价值……
5.失败是一片养分充足的沃土
我见过很多大学生,基本只会玩游戏和上QQ,不知道怎么发邮件,也不知道怎么用QQ传送文件。还有一个学生问我百度在哪里你什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进取心……
二、让人夭折的四大迷茫病毒
1.没学英语怕上西天,学了英语命丧黄泉
在很多英语癫狂症患者看来,好像没学好英语人生就不完整有一些人,注定因为学了英语,而被英语害死这个杀千刀的四六级霸占了你的青春对于某些人来说,英语就是鸡肋别幼稚地告诉我“你学英语只是为了满足跟老外说话的快感”别把英语当救命草……一些人一旦没事干就去找英语填补无聊,一旦遇到危机就去找英语救命……可怜的英语成了寂寞和迷茫的发泄工具……
2.冒着考研的炮火愚蠢地前进
考错研成千古恨,回头已是百年身叫所有让你考研的人闭嘴……清除所有让你考研的思想垃圾如果考得越久毅力就越强,那范进岂不是“考研锻炼毅力论”的祖先了怎么确定自己要不要考研如果打算靠高文凭来淘汰对手,那就像在胸口挂十支钢笔来标榜自己有知识一样,非常可笑……
3.兄弟,光努力是不够的!
自习越多死得越快兄弟,光努力是不够的,要会努力才行……你看见哪一家用人单位是按成绩的高低来招人的社会和学校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好学生和好员工的定义也是两码事在学校是三好学生,在社会是九等公民这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相忽悠的年代……烂学校的人用什么来证明自己当一个人没有能力的时候,人家就会看你的学历……
……
三、根除颓废癌症:认清你和你所在的世界
四、刘兴奇的日志
五、软实力时代来临
精彩书摘
最幼稚的事情是我一个大二的助理萍萍跟我讲的一个片段。在宿舍,有人会问萍萍这样的问题:“萍萍,我今天要不要吃中饭呢?”“萍萍,今晚我还要不要刷牙呢?”“萍萍,你说我是先看这本书,还是先看那本书呢?”怎么样?如果是你有这样的女儿,估计你都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虽然这只是生活中某个细小的对话,但细小中也反映出很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的缺失。
这种没有思考习惯、缺乏独立性的例子在现在大中小学生中数不胜数。而我一直坚持认为,这种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上进心、缺乏抗挫折能力的人,是没出息的。不管是不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中用就是不中用。我见过很多喝奶粉长大的人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而我们这些吃白米饭长大的人却茁壮健康;我见过很多在推车摇篮里长大的人总是弱不禁风的样子,而我们这些在泥巴里爬大的人却每天毅行五十里也没有问题。
可是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呢?一看到外面有危险,就把孩子和学生给“圈养”起来。几个小细节就看得出来,孩子开学报到,家长整理好所有东西送到学校,亲自去排队或者挤队报名,亲自帮孩子找寝室。于是那些孩子因为缺乏经验、锻炼和见识,迟早都可能被别人骗,因为你作为父母,是不可能一辈子随处都陪伴着他的。
所以我在演讲中经常说,很多人都死在了家庭、父母和学校过于强烈的保护意识之下。提倡独立,但永远有人帮你代劳过了;提倡思考,但永远有人已经给你思考过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创办软实力,我说是为了将很多中国人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考级考证中解放出来,将考试机器变成真正的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独立,学会做人,学会靠做试卷做不出的一切。
……
前言/序言
为什么书名叫做《大学生的“坟”》?
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现在很多大学生迷茫、颓废、堕落或者盲目自我感觉良好,这部分人的思想、精神、信仰、未来的竞争力等都已经进入了坟墓。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在他的著作《我的江湖方式》里也写道:“我们的大学成了无数青年人爱好、理想与能力的坟场。”
而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思想、精神、信念之坟扒开,让它们显露出来。这在当今的大学,显得尤为重要。
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生身上有两个肿瘤:一个是迷茫,一个是颓废;前者是良性的,后者是恶性的。
迷茫是一个良性肿瘤。
与那种毫无上进心的人相比,迷茫是一种想努力但无处使力的状态。“哀莫大于心死”,心还没死,那就还有的救。迷茫的人有几种表现,要么因为迷茫,所以没有动力,就像烂泥一样颓废堕落;要么因为迷茫,找不到方向,就像猴子一样跟风模仿,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要么死努力瞎努力走弯路,患了考研盲目症、英语癫狂症、高考后遗症、自习傻子症、成绩呆子症、考证痴狂症、商业意识阉割症等,有些中毒浅的已经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但有些中毒深的还在至死不渝地走他的“独木桥”,对于这类人,我只能语重心长地说一句:“兄弟,光努力是不够的,要会努力才行。”
迷茫的原因有很多:第一,高考之后明确目标的缺失。高中不迷茫是因为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要拼分数考大学,而大学的出路太多,所以很多人就没有了目标;第二,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习惯被安排。高中不迷茫是因为课程安排紧凑且老师会不断地拿出材料来喂学生,所以学生不需要想事,所以没有感觉到迷茫。但到了大学,没有人全面喂养或者详细安排,所以很多没思想且习惯被安排的人就迷茫了;第三,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高中的时候,也许成绩好就是成功,但大学和社会的成功标准却是多样的,成绩好可能受到尊重,但才艺多、活动能力强、创富能力强、学术成就高,等等,也是很多人的追求,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不足且信息面过窄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茫然而不知选择的情况。还有很多其他导致迷茫的原因,比如受上一代人某些陈腐思想观念的影响,此处不一一列举。
颓废是一个恶性肿瘤。
颓废的人没有精神信念,更加没有理想和进取心,这类人要么成为游戏战神,要么成为“宅寝”的肥皂剧公主,或者变成堕落的“神雕侠侣”。他们不仅自己颓废空虚没有追求,而且喜欢说些消极话去打击别人的积极性。恶性颓废肿瘤不仅反复发作,而且传染性极强,很多原本上进的人就是被这类癌症患者给拉下水的。
我每年在全国高校做上百场讲座,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两三场讲座,每年接触数十万大学生,加之我自己在大学读书、工作多年,所以我对大学生的问题比较了解。如果说,当我看到大批颓废堕落的大学生时,我会惋惜;那当我看到那些盲目努力的人走在错误的路上时,我更加心疼。这种感觉,当我遇到这些场景时,更为强烈。
《青春的迷宫:重塑自我,告别虚无》 简介 在信息爆炸、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群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业压力、就业焦虑、人际关系困扰,以及对未来方向的迷茫,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无数年轻的心灵。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与现实生活的落差,更是加剧了部分学子内心的空虚与颓废,使他们如同迷失在青春的迷宫中,步履维艰,甚至陷入“坟”一般的沉寂与失落。 本书并非简单地描绘这种困境,而是试图成为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为那些正在经历迷茫、感到颓废的大学生提供一份深刻的反思与实用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不粉饰青春的艰难,而是直面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病毒”,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专杀工具”,帮助每一位读者挣脱束缚,重拾生命的活力与意义。 为何会出现“迷茫与颓废”?——病因追溯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面临的“迷茫与颓废”现象。 时代变迁下的价值观重塑: 传统价值观的式微与新兴价值观的碰撞,让许多学生在人生选择上感到无所适从。消费主义的盛行,过度强调物质成功,让一些学生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构建,一旦遭遇挫折,便容易陷入失落。 教育模式的审视与反思: 高考制度的指挥棒效应,使得许多学生在中学时期被动地追求分数,而非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入大学后,面对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一些学生缺乏主动规划和深度探索的动力,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困境。同时,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加剧了就业的焦虑。 信息过载与碎片化认知: 互联网时代,信息唾手可得,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问题。学生习惯于浅层阅读和快速消费信息,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性学习的能力,容易形成片面的认知,加剧了对复杂世界和人生意义的理解难度。 社交媒体的“光鲜”与现实的“落差”: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经过精心包装的“成功人士”和“美好生活”,这种“完美”形象与许多学生自身的平凡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自卑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甚至产生“我不如别人”的颓废情绪。 情感困境与人际疏离: 青春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但由于教育的缺失或家庭沟通的不足,许多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时显得青涩与无措。同时,虚拟社交的便捷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淡漠,当遇到情感或生活上的困难时,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更容易感到孤立无援。 自我认知不足与人生目标缺失: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人生目标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随波逐流,选择热门专业,或是模仿他人的生活方式,导致内心深处缺乏真正的驱动力和方向感,一旦遭遇挑战,就容易迷失。 “躺平”与“内卷”的二元困境: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些学生选择了“躺平”来逃避压力,表现出消极、无所谓的态度;而另一些学生则陷入“内卷”,过度焦虑,不断消耗自己,两者都可能走向一种精神上的枯竭。 “专杀工具”——破局之道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专杀工具”,帮助大学生克服迷茫,摆脱颓废,重塑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第一剂“解药”:重塑自我认知,找回内在力量 深度自我探索: 引导读者通过一系列提问、反思练习、性格测试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优势和劣势。鼓励读者跳出“他人眼光”的桎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 教授读者如何摆脱对他人的评判和外界标准的依赖,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肯定自己的价值,即使在犯错和失败时,也能从中汲取力量,而非否定自我。 识别并挑战负面思维模式: 引入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帮助读者识别并有效应对自动化的负面想法,如“我不够好”、“我注定失败”等,将其转化为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思维。 第二剂“疫苗”:目标导向,注入生命动力 SMART原则下的目标设定: 详细阐述如何设定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有时限(Time-bound)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让人生拥有清晰的方向和可追逐的动力。 分解目标,化繁为简: 教授读者如何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行的小步骤,从而减轻畏难情绪,增强成就感,一步步迈向成功。 生涯规划的智慧: 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思路,鼓励学生将兴趣与职业相结合,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减少盲目跟风。 第三剂“抗体”:积极应对挑战,培养成长型思维 拥抱不确定性: 引导读者理解未来充满变数是常态,学会以开放、接纳的态度面对未知,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威胁。 从失败中学习: 详细分析失败的价值,提供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的方法。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积极意义,培养 Resilience(韧性)。 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系统性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框架,引导读者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被动接受问题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 第四剂“守护神”:构建高质量人际关系,汲取社会支持 有效沟通的艺术: 教授读者清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及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建立 mutual understanding(相互理解)和 empathy(同理心)。 经营有意义的社交: 鼓励读者走出虚拟社交,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群活动,建立深厚的友谊。强调“高质量”社交胜过“数量”,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向他人学习与求助: 引导读者认识到寻求帮助并非软弱,而是智慧的表现。教授如何识别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如老师、家长、朋友、心理咨询师等。 第五剂“清醒剂”:审慎对待信息,保持独立思考 信息辨别能力: 传授辨别信息来源、识别虚假信息和片面观点的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被网络上的潮流和偏见所裹挟。 重拾深度阅读的乐趣: 鼓励读者放下手机,拿起书籍,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培养专注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拓宽视野。 建立自己的信息过滤系统: 帮助读者识别哪些信息是真正有益的、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哪些是噪音,从而避免被无效信息所消耗。 第六剂“能量源泉”:滋养精神世界,点燃生活激情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鼓励读者发掘并投入到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充实的爱好中,如运动、艺术、音乐、写作等,这些活动是缓解压力、丰富生活的良好途径。 正念与冥想的实践: 介绍正念和冥想的技巧,帮助读者学会活在当下,关注自己的身心状态,缓解焦虑,提升幸福感。 感恩与积极心态的培养: 引导读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感恩,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面对困难,也能看到希望。 本书的独特之处 《青春的迷宫:重塑自我,告别虚无》并非一本空洞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本充满真诚、温度与实践性的指南。 贴近现实的案例分析: 书中穿插了大量真实的学生故事和心理学研究,让读者在共鸣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更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和方法。 循序渐进的练习与工具: 每一章都提供了具体的练习和可操作的工具,读者可以立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即学即用,效果显著。 积极而坚定的力量: 本书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力量,它承认青春的挑战,但更强调青春的无限可能。它不是让你沉湎于“坟”的阴影,而是引导你走向光明。 长远的价值: 本书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一套应对人生挑战的内在机制,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的心态,从而实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致读者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的寝室里感到无助,如果在看似光明的未来面前感到迷茫,如果你曾被“别人家的孩子”所困扰,那么,这本书为你而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春的迷宫:重塑自我,告别虚无》,找到走出迷雾的路径,点燃生命的火焰,告别虚无,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自我救赎的旅程,一次重塑青春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