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出的这套书有几种其实内容很好,只是作者不太有名,被很多人忽略了。以前华夏曾出过二十世纪文库等著名学术类套书,近几名出的少了,现在这个与西方经典那个套书都是非常不错的。以下是凑字文学:已是六印了,作为一本纯学术书,能有这样的印数,本身就说明此书的价值,很了不起。在京东上关注很久,一直缺货。虽然薄,但内容很丰富,其观点和学术方法在三代历史研究中是很新颖的,这次购入了却了多年心愿,作为历史研究著作,或是历史读物,此书都值得一读。这次搞活动,再加200-100的券,很合算。
评分 评分吾儒之学 , 有心性儒学 , 有政治儒学。宋明儒学为心性儒学 , 公羊学为政治儒学。二学性质不同 , 治世方法各异。然二学均得孔子之一体 , 在儒学传统中自有其应有之地位与价值。惜千余年来 , 心性儒学偏盛 , 政治儒学受抑。时至今日 , 心性儒学宗传不断 , 讲论不息 , 大儒辈出 , 政治儒学则无人问津 , 学绝道丧 , 门庭冷落。职是之故 , 孔子道术既裂 , 儒学传统不全 , 如车之只轮、鸟之独翼 , 国人只知吾儒有心性儒学 , 而不知吾儒有政治儒学 , 无怪乎谈政治者只能拱手让于西学矣。故是书之作 , 欲补儒学传统之全 , 还吾儒之本来面目也。
评分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长有你有我大家一起来,很好的宝贝。
评分《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古学纵横)》说《春秋》之性质,乃从公羊学论,然则公羊学何学欤?公羊学者,以《公羊传》为主说《春秋》之学也。既言以《公羊传》为主,是不独限于《公羊传》一书矣,犹当有其上探下考旁求之左证与依据。然则言《公羊》者必言《春秋》,《公羊》之不可离于《春秋》,亦犹《繁露》之不可离于《公羊》。 是书立言论事 , 一以公羊义理为准 , 故是书为公羊学著作, 而非客观研究公羊学之著作。公羊学为今文经学 , 故是书亦为今文经学。此又读是书者不可不知也。 司马迁言《春秋》文成数万 ,其指数千 ; 又言万物聚散、礼义大宗全在《春秋》,故公羊学阐《春秋》旨义又何止千万数也 ! 余区区此书 , 不过六章十二说 , 其于公羊义理渺如沧海一粟 , 故曰《引论》。至于鸿说大论 , 再现公羊昔日风采 , 是所望于来贤后儒也。
评分《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古学纵横)》说《春秋》之性质,乃从公羊学论,然则公羊学何学欤?公羊学者,以《公羊传》为主说《春秋》之学也。既言以《公羊传》为主,是不独限于《公羊传》一书矣,犹当有其上探下考旁求之左证与依据。然则言《公羊》者必言《春秋》,《公羊》之不可离于《春秋》,亦犹《繁露》之不可离于《公羊》。 是书立言论事 , 一以公羊义理为准 , 故是书为公羊学著作, 而非客观研究公羊学之著作。公羊学为今文经学 , 故是书亦为今文经学。此又读是书者不可不知也。 司马迁言《春秋》文成数万 ,其指数千 ; 又言万物聚散、礼义大宗全在《春秋》,故公羊学阐《春秋》旨义又何止千万数也 ! 余区区此书 , 不过六章十二说 , 其于公羊义理渺如沧海一粟 , 故曰《引论》。至于鸿说大论 , 再现公羊昔日风采 , 是所望于来贤后儒也。
评分 评分首先,“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之间,性质上有其一致性,即都是统治阶级思想家用来解释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历史哲学理论形态。在汉代,则是当时儒者论证汉祚合理性,说明朝代更替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就“五德终始说”而言,两汉又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西汉初期张苍所倡导的汉为“水德”说:“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上黑如故”(《汉书·任敖传》)。二是公孙臣、贾谊所主张的汉为“土德”说:“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服色上黄’。”(《汉书·郊祀志》)。其他诸如司马迁、倪宽等人也从此说。三是刘向父子、班固等人所提倡的汉为“火德”说,“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汉书·高帝纪·赞》)。王充等人也持此说。它是两汉五德终始各种说法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在思想界几乎是占了统治地位。上述三种汉德说中间,前二种是基于五行相胜原则立论的,而汉为火德说则是依据五行相生原则推衍的(注:参见拙作《两汉五德终始说种种及其实质》,《历史教学》,1989年,第4期。)。 它们都是解释历史运动表象的理论,所存在的差异在于,把五行相胜的原理用之于朝代的递嬗上,意思是下一代革上一代的命,正如五行中某一行胜某一行,它的历史依据就是夏、商、周都以征伐取得天下这一点。这观点一般体现了变革时的斗争性,富有进取精神,在政治上便是以“伐无道,诛暴君,立新王”为特征。而五行相生说的原理则是“以母传子,终而复始”(《汉书·郊祀志·赞》),这更多地反映了守成时的调和性,富有保守的意义。它的历史依据出于尧舜禅让,在政治上以“和平过渡”为基本特征。
评分陈逢衡《逸周书补注》 作得不好,没有什么用处。关于《逸周书》还是孙诒让的《周书斠补》(有家刻本)好。刘师培的《周书补正》等也有可采。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改字太多,殊嫌武断。此书可重作。朱彬《礼记训纂》 简陋,没有什么用处。《大学》、《中庸》两篇沿元人陋习缺而不注。《礼记》还是郑玄注、孔颖达疏好,后人都赶不上它。卫湜《礼记集说》、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也有用处。清末以来有些人想刻十三经新疏,《礼记》最无办法。为了成龙配套,便看上了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和朱彬的这部书。孙希旦是宋学,朱彬就更走运些。如果为了成龙配套,目前只可印此书(此后也不会有人作《礼记》新疏,低手作不了,高手不肯作。《礼记》内容太乱,事实上也没法作),否则便不当印(此书流通尚多,有家刻本,清末以来石印本,四部备要本等,好买),不如印卫湜《礼记集说》、杭世骏《续礼记集说》还有些用处(各家佚说多赖此以存)。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 偶有比孔广森详细的地方,从大体看印不印没有多大关系。建议印几种难觅的《夏小正》,如宋书升《夏小正释义》(叶景葵有抄本现在上海图书馆)、雷学淇《夏小正经传考》、《夏小正本义》(有家刻本)等。秦蕙田《五礼通考》 清代有些作官的人对此书评价极高,几乎皆备此书,因为礼是国之大事,读此可以为当时政治服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