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芝生 著,赵林 校
图书标签:
  • 中国传统
  • 经典文本研究
  • 公羊学
  • 春秋
  • 历史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经学
  • 思想史
  • 文本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5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476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字数:1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说《春秋》之性质,乃从公羊学论,然则公羊学何学欤?公羊学者,以《公羊传》为主说《春秋》之学也。既言以《公羊传》为主,是不独限于《公羊传》一书矣,犹当有其上探下考旁求之左证与依据。然则言《公羊》者必言《春秋》,《公羊》之不可离于《春秋》,亦犹《繁露》之不可离于《公羊》。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目录

校订者前言
再版弁言
一、序论
释题
立场
取材

二、《春秋》之志
《春秋》之学
《春秋》是否为孔子作
孔子为何作《春秋》
《春秋》当以三世义为宏纲

三、《春秋》之义(上)
《春秋》有义且微
微言大义与师说口传
因文取义十例

四、《春秋》之义(下)
《春秋》金锁匙:况、借事明义
经权常变、相反相成:无通义

五、《春秋》之例
正例
变例
无达例

六、《春秋》之法
褒奖
讥贬绝
假褒贬以示法

七、结论
附录:述学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概刘歆亦正指此耳。①
  钱氏此言,盖未深考。刘歆以古文家而言微言绝大义乖,是益可证有微言大义之存在,然其所谓微言大义,实非指《左传》五十凡而言。五十凡皆言例,或礼制,如隐七年《传》“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庄三年《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若此之类,不得当大义,更不得当微言。且五十凡皆着在传文,若刘歆所言之微言大义果指此五十凡言,则焉得谓微言“绝”大义“乖”?刘歆古文,其言微言“绝”大义“乖”者,正指《公》、《谷》之言《春秋》者耳。《汉志》本于刘歆,而其言曰:“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基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②是亦承认有口授口说之义也,然以为弟子之得口授口说,退而异言,是以微言绝大义乖也,故《让太常博士书》又责云:“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③正以《春秋》虽有口说,而延缓弟子异言已乖绝,然《春秋》所贬损之“事实”皆形于《左传》,而博士以《左传》不传《春秋》拒立学官,故刘歆责以背传记非往古也。是《春秋》之有微言大义,何可议哉。钱氏又以《孟子》、《公羊传》、《史记》、《繁露》皆无微言大义之称,而遂以此四字属之古文家,此亦所谓但考其名不考其实者也。如上所说,则刘歆之称微言绝大义乖,正指传《春秋》者言(包括《公》、《谷》),是当时《公》、《谷》经师口说当有微言大义之称,或至少亦当有所指,有其内容也。然则微言大义何谓?皮钖瑞云:“所谓大义者,诛讨乱贼以戒后世是也。所谓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①熊十力谓:“大义者,如于当时行事,一裁之以礼义,家铉翁谓之因事垂法是也……微言者,郎夫子所以制万世法而不便于时主者也。如《公羊》之三科九旨,多属微言。”②熊氏所言大同于皮氏而较精,于当时行事一裁之以礼义,郎所以诛讨乱贼以戒后世也。制万世法而不便于时主者,卽改立法制以致太平也。
  ……

前言/序言

  当我校完全书,想照惯例写点作者的情况简介,以便向初读此书的读者作一介绍时,在网络上输入“阮芝生”三个字,得到的情况竟是:“阮芝生,清诗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不禁哑然。但随即又释然,以今日之文化现状,写了这样一部书的作者,不为世人所知是很自然的;这样一部书被湮没,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重版这部四十余年前的小书(初版于1969年),理由是什么?
  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简要回顾下一百多年来的春秋学历程。自鸦片战争惨败,被迫打开国门的国人越来越自惭形秽,比战争失败更让人觉得耻辱的是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异族文明的强大,在西方启蒙后文明的映衬下,华夏族固有的文明传统不仅面目可疑,而且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战败和不平等条约,益发显得面目可憎。在这种情况下,改造华夏族颠顸之旧文明,重建符合历史潮流之新文明,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的政治正确,而五经首当其冲(五经为传统之基)。不难理解,清末民初学人提出“经学死于史学,经学死于文学”时的复杂心情:带着一点悲壮,更多的是舍我其谁的勇气和兴奋。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 引言: 《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字里行间的“春秋笔法”,历来引发着学者们无尽的探究与争论。《春秋》的性质究竟为何?它仅仅是一部编年史,还是蕴含着更深层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的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往往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历史观乃至文化精神紧密相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春秋》的解释层出不穷,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公羊学。 本书《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正是试图深入探析《春秋》的性质,并重点聚焦于公羊学这一重要的解释学派。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春秋》的史实,更非堆砌公羊学的零散观点,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将公羊学对《春秋》的解释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春秋》的深层内涵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历史的重负与经典的沉思——《春秋》的时代背景与文本特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不只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当下政治与道德的借鉴与训诫。《春秋》的诞生,正值东周列国纷争、王室衰微之际,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促使着人们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本书将首先勾勒出《春秋》成书的历史图景,分析其所处的“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社会风貌以及思想思潮。 《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其文本结构看似简洁明了,但其字句之间却蕴含着极为复杂的意义。作者们将审视《春秋》的体例,例如“书”、“协”、“征”、“伐”等词语的选用,以及对事件的简略或详略处理,这些都被认为是体现作者褒贬评价的关键之处。然而,这种“笔法”并非任意为之,而是遵循着一套内在的逻辑与规则。因此,本章将深入剖析《春秋》文本的结构与语言的微妙之处,为后续对公羊学解释的理解奠定基础。我们将探讨《春秋》的叙事逻辑,它为何要以这种方式记录历史,以及这种记录方式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第二章:拨云见日——公羊学的兴起与流派 公羊学,以其独特的解释方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汉代以后成为《春秋》学研究的主流。本书将追溯公羊学的源头,梳理其从春秋末期经秦火、至汉代复兴的发展脉络。我们将探讨公羊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如公羊高及其弟子,以及他们对《春秋》进行的初步阐释。 随着历史的演进,公羊学内部也逐渐分化出不同的流派,其中以汉代的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的学说尤为重要。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主要学派的特点,分析他们之间在解释《春秋》的侧重点、方法以及核心理念上的异同。例如,一些学派更注重《春秋》的经世致用,强调其对现实政治的指导意义;另一些学派则更侧重于《春秋》的微言大义,从中挖掘形而上的哲学与伦理观念。通过对这些流派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公羊学内部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第三章:言外之意,意在言外——公羊学对《春秋》“义”的解读 公羊学最核心的贡献之一,便是将《春秋》从一部单纯的历史记录提升到了“经”的高度,并从中挖掘出“义”。本章将深入剖析公羊学如何理解《春秋》中的“义”。“义”在公羊学中,并非简单的道义或道理,而是蕴含着天道、人道、政治道以及礼乐制度等多重意义的复杂概念。 我们将详细探讨公羊学如何通过“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来解读历史发展规律,如何通过“大一统”思想来构建理想的政治秩序,以及如何通过“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来阐释《春秋》的伦理精神。本书将重点分析公羊学在解释《春秋》时所运用的重要概念,如“微言大义”、“春秋责备贤者”、“托古改制”等,并结合具体的《春秋》史事,展示公羊学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从而赋予《春秋》文本以新的生命力。 第四章:《春秋》的“性质”之辩——公羊学视域下的政治、伦理与宇宙 《春秋》的性质,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书将聚焦于公羊学,探讨它如何理解《春秋》的“性质”。在公羊学看来,《春秋》绝非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史书,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伦理教诲,乃至对宇宙运行规律的体悟。 本章将重点阐释公羊学如何将《春秋》视为一部“王者之书”、“教化之典”。它不仅是统治者治国理政的蓝图,更是涵养君子品德、规范社会秩序的根本依据。我们将深入分析公羊学如何从《春秋》中解读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的政治与伦理观念。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公羊学如何将《春秋》的解释融入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例如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公羊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更进一步,本书将考察公羊学对《春秋》的解释,是否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宇宙观。例如,《春秋》中的天象、灾异等记载,在公羊学那里是如何被解读为天道对人事的启示?这种对宇宙秩序与人类命运的关联,又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 第五章:方法论的探索——公羊学解释《春秋》的独特之道 理解公羊学对《春秋》的解释,离不开对其解释方法的考察。本章将深入研究公羊学在解读《春秋》时所运用的独特方法论。 我们将详细分析公羊学所推崇的“义例”方法,即通过总结《春秋》叙事中的褒贬褒贬规则,来把握作者的意图,并据此推演出普遍的原则。例如,“书不掩恶,掩善”、“君不名,臣不君”等“义例”,在公羊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公羊学如何运用“互文”、“重言”、“隐语”等文本解读技巧,从看似简洁的字句中发掘出丰富的含义。 我们还将审视公羊学在解释《春秋》时所体现出的“事信”、“辞不假”等原则,以及其如何平衡文本的字面意义与内在精神。通过对这些解释方法的细致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公羊学为何能够成为《春秋》学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学派,以及其解释方法对后世史学、经学乃至文学批评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承续与演变——公羊学在后世的影响与评价 公羊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春秋》解释学派,其影响早已超越了汉代。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考察公羊学在后世的发展与演变。 我们将梳理公羊学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等朝代的传承与接受情况,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变化。例如,在某些时期,公羊学可能与谶纬之学相结合,而在另一些时期,则可能被重新阐释,以适应新的社会思潮。 同时,本书也将对公羊学进行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肯定公羊学对《春秋》的解释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创造力,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公羊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例如其有时可能过于繁琐的解释,以及在历史解释中的意识形态色彩。通过这种辩证的评价,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公羊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结论: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一书,旨在通过对公羊学的深入研究,揭示《春秋》这部古老经典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公羊学的介绍,而是试图通过公羊学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解读《春秋》的“性质”,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历史哲学、伦理观念乃至文化精神提供一个深刻而有力的切入点。本书的研究,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经典的进一步兴趣,并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解释”这一核心议题的更深层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喜欢那种充满个人洞察和批判精神的论著,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并未完全臣服于传统经典的权威,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解构和重构。比如,他对某些公羊家“附会”的批评,既有基于文献的考证支撑,也有现代学术视野下的理性反思。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盲从权威的姿态,让我非常欣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话语体系有了一层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在讲《春秋》本身,更是在探讨知识如何被权力体系所接纳、转化,并最终影响了后世的治理模式。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单纯的经学著作。

评分

装帧和排版给人的感觉很典雅,虽然内容是硬核的学术探讨,但阅读起来的体验并不差。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注释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进一步查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便利。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就像是抽丝剥茧,环环相扣,你很难在其中找到逻辑上的漏洞。我不是研究先秦思想的,但这本书让我对“经典是如何被塑造”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告诉我,所谓的“经典”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历代学者智慧和时代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种动态的、不断被诠释的过程,才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提醒我们,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流动的,需要我们持续地去介入和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学术的深度与阅读的愉悦感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我承认,有些段落涉及到的专门术语确实需要反复咀嚼,但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他总能在关键点上设置一些引人深思的论断,让你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而不是囫囵吞枣地翻过去。特别是关于“礼”与“法”在《春秋》解释体系中的张力,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以往很多研究总是将重点放在文本的表面意义上,而这本书似乎更关注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构建。这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文献解读,升级为一种对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度对话。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或许稍显硬核,但如果你对思想史感兴趣,绝对能淘到不少干货。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经史子集的味道,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那些在故纸堆里翻找的学者。我个人对儒家经典,尤其是《春秋》这样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本,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好奇的心态。坦白说,第一次拿起它的时候,我并不是冲着“公羊学”这个专业名词去的,更多的是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解释这部古籍的“本质”的。书里那些关于“微言大义”的阐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考据,而是在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想。特别是当作者深入到不同历史时期对《春秋》的不同解读时,那种思想的碰撞和演变过程,读起来非常过瘾。感觉作者并没有试图给《春秋》下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它生命力的多样性,这才是高明的。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看书比较杂,很少会深入到这种专门研究某一学派的角度去阅读。这本书的结构很扎实,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从开篇的理论框架构建,到中间大量案例的引用和分析,再到最后的总结升华,一步步将人拉入作者的思考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原文,而是用现代的语言逻辑去重新梳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公羊学的人,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读到后面,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都变得更立体了,因为你会意识到,一部经典在不同时代是如何被“重塑”和“利用”的,这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对于那些想系统了解经学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敲门砖。

评分

评分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ldquo;春秋三传&rdquo;,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评分

第二,汉代儒生受阴阳五行观的思想支配,一般都既讲&ldquo;五德终始&rdquo;,又谈论&ldquo;三统&rdquo;。今文学家与古文学家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根本的差别。不能笼统地说&ldquo;通三统是今文说,终始五德说是古文说&rdquo;。古文学家的情况这里姑且不论,今文学家又何尝只谈&ldquo;通三统&rdquo;,而不谈&ldquo;五德终始&rdquo;?如董仲舒固然是&ldquo;三统说&rdquo;的积极论证者,但是同时又以很大的精力阐发&ldquo;五德&rdquo;理论。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就有许多讨论&ldquo;五行&rdquo;的篇章,计有《五行相胜》、《五行相生》、《五行顺逆》、《五行变救》、《治水五行》、《治乱五行》、《五行五事》、《五行对》、《五行之义》等九篇,既讲五行相生,又讲五行相胜。可见&ldquo;五德终始说&rdquo;与&ldquo;三统说&rdquo;一样,也是董氏历史哲学的组成部分。又如何休,&ldquo;张三世&rdquo;&ldquo;通三统&rdquo;固然是他历史哲学的主体,可是他也谈&ldquo;五德终始&rdquo;问题,以作自己历史哲学体系的补充:&ldquo;绝笔于春,不书下三时者,起木绝火,王制作道备,当授汉也。又春者,岁之始。能常法其始,则无不终竟。&rdquo;(注:《春秋公羊传解诂》哀公十四年。)这些情况表明,&ldquo;三统说&rdquo;与&ldquo;五德终始说&rdquo;作为阐发历史循环进化运动的不同理论形态,性质没有区别,不能以今古文经学的范畴来划分其归属。

评分

公羊一学 , 创自尼山 , 源出麟经 , 为孔门圣学。春秋以降 ,七百年间 , 大儒讲习 , 群师共奉 , 至汉乃为显学。汉革秦弊 , 独尊儒术 , 礼法大备 , 文制灿然 , 全赖斯学。《春秋》王心 , 孔子 圣意 , 万文千指 , 董何并传。无奈古文阴起 , 窜乱圣经 , 大义既乖 , 微言是绝。于是世间空留《繁露》《解诂》 , 莫之能解。至唐昌黎遂叹近世公羊几绝 , 何注之外 , 不见他书 ; 圣经贤传 , 屏而不省 ; 要妙之义 , 无自而寻。呜呼 ! 经山传海尽是古文之天下 , 千年神州全奉左氏之殿堂 ! 至清 , 公羊乃兴。庄、刘、宋、 孔呼其前 , 凌、龚、魏、陈涌其后。千年古义 , 复明此时 ; 元学奥旨 , 大畅人间。降及晚清 , 奇花再发 , 康崔独秀 , 经苑芬芳。岂思室内起火 , 疑古蜂起 ; 散学余绪 , 作浪兴风。于是辩有为亡 , 非圣无法 ; 托治国故 , 以史乱经。自此而后 , 斯学扫地 , 无人讲习 , 更遭践踏 , 旨丧义缺。此间虽有一二贤者如北流陈柱欲挽狂澜而崇正学 , 然旷野孤歌 , 其学无闻。至今 , 又忽忽六十载矣 , 公羊已为绝学 ! 昔何邵公悲公羊之乱于左氏 , 而作《解诂》 , 今余悯公羊之绝于中国 , 爰作是书。余虽不敏 , 私心窃望孔子王心长存于诸夏,洙泗圣学不绝于今日也。

评分

司马迁言《春秋》文成数万 ,其指数千 ; 又言万物聚散、礼义大宗全在《春秋》,故公羊学阐《春秋》旨义又何止千万数也 ! 余区区此书 , 不过六章十二说 , 其于公羊义理渺如沧海一粟 , 故曰《引论》。至于鸿说大论 , 再现公羊昔日风采 , 是所望于来贤后儒也。

评分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第三,&ldquo;三统说&rdquo;与&ldquo;五德终始说&rdquo;性质虽然一致,但学说的内涵以及表述的方式却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来说,&ldquo;三统说&rdquo;以自然物生长之色为&ldquo;统&rdquo;的载体,即黑、白、赤三色各据一&ldquo;统&rdquo;,循环周复。而&ldquo;五德终始说&rdquo;则以自然物的属性为&ldquo;德&rdquo;的载体,即金、木、水、火、土五物各据一&ldquo;德&rdquo;,或相生,或相胜,循环终始。从特征来说,&ldquo;三统说&rdquo;有较大的兼容性,即肯定新王&ldquo;正统&rdquo;的同时,保存距今最近的旧王&ldquo;两统&rdquo;,尊先王存二王之后。而&ldquo;五德终始说&rdquo;则表现出较大的排斥性,旧王在新制中不再有特殊的地位。从论述的侧重点来说,&ldquo;三统说&rdquo;注重于阐述历史演变现象的本身事实;而&ldquo;五德终始说&rdquo;则注重于通过对历史演变现象的归纳总结,为论证现存体制合理性服务。正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汉代儒生在接受&ldquo;三统说&rdquo;的同时,也把很大的精力与才智投入到阐述发挥&ldquo;五德终始说&rdquo;理论方面,使两者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互为发明,互为补充,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历史哲学体系。

评分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