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常喜欢那种充满个人洞察和批判精神的论著,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并未完全臣服于传统经典的权威,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解构和重构。比如,他对某些公羊家“附会”的批评,既有基于文献的考证支撑,也有现代学术视野下的理性反思。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盲从权威的姿态,让我非常欣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话语体系有了一层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在讲《春秋》本身,更是在探讨知识如何被权力体系所接纳、转化,并最终影响了后世的治理模式。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单纯的经学著作。
评分装帧和排版给人的感觉很典雅,虽然内容是硬核的学术探讨,但阅读起来的体验并不差。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注释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进一步查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便利。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就像是抽丝剥茧,环环相扣,你很难在其中找到逻辑上的漏洞。我不是研究先秦思想的,但这本书让我对“经典是如何被塑造”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告诉我,所谓的“经典”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历代学者智慧和时代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种动态的、不断被诠释的过程,才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提醒我们,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流动的,需要我们持续地去介入和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学术的深度与阅读的愉悦感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我承认,有些段落涉及到的专门术语确实需要反复咀嚼,但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他总能在关键点上设置一些引人深思的论断,让你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而不是囫囵吞枣地翻过去。特别是关于“礼”与“法”在《春秋》解释体系中的张力,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以往很多研究总是将重点放在文本的表面意义上,而这本书似乎更关注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构建。这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文献解读,升级为一种对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度对话。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或许稍显硬核,但如果你对思想史感兴趣,绝对能淘到不少干货。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经史子集的味道,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那些在故纸堆里翻找的学者。我个人对儒家经典,尤其是《春秋》这样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本,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好奇的心态。坦白说,第一次拿起它的时候,我并不是冲着“公羊学”这个专业名词去的,更多的是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解释这部古籍的“本质”的。书里那些关于“微言大义”的阐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考据,而是在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想。特别是当作者深入到不同历史时期对《春秋》的不同解读时,那种思想的碰撞和演变过程,读起来非常过瘾。感觉作者并没有试图给《春秋》下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它生命力的多样性,这才是高明的。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看书比较杂,很少会深入到这种专门研究某一学派的角度去阅读。这本书的结构很扎实,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从开篇的理论框架构建,到中间大量案例的引用和分析,再到最后的总结升华,一步步将人拉入作者的思考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原文,而是用现代的语言逻辑去重新梳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公羊学的人,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读到后面,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都变得更立体了,因为你会意识到,一部经典在不同时代是如何被“重塑”和“利用”的,这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对于那些想系统了解经学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敲门砖。
评分好
评分《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评分第二,汉代儒生受阴阳五行观的思想支配,一般都既讲“五德终始”,又谈论“三统”。今文学家与古文学家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根本的差别。不能笼统地说“通三统是今文说,终始五德说是古文说”。古文学家的情况这里姑且不论,今文学家又何尝只谈“通三统”,而不谈“五德终始”?如董仲舒固然是“三统说”的积极论证者,但是同时又以很大的精力阐发“五德”理论。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就有许多讨论“五行”的篇章,计有《五行相胜》、《五行相生》、《五行顺逆》、《五行变救》、《治水五行》、《治乱五行》、《五行五事》、《五行对》、《五行之义》等九篇,既讲五行相生,又讲五行相胜。可见“五德终始说”与“三统说”一样,也是董氏历史哲学的组成部分。又如何休,“张三世”“通三统”固然是他历史哲学的主体,可是他也谈“五德终始”问题,以作自己历史哲学体系的补充:“绝笔于春,不书下三时者,起木绝火,王制作道备,当授汉也。又春者,岁之始。能常法其始,则无不终竟。”(注:《春秋公羊传解诂》哀公十四年。)这些情况表明,“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作为阐发历史循环进化运动的不同理论形态,性质没有区别,不能以今古文经学的范畴来划分其归属。
评分公羊一学 , 创自尼山 , 源出麟经 , 为孔门圣学。春秋以降 ,七百年间 , 大儒讲习 , 群师共奉 , 至汉乃为显学。汉革秦弊 , 独尊儒术 , 礼法大备 , 文制灿然 , 全赖斯学。《春秋》王心 , 孔子 圣意 , 万文千指 , 董何并传。无奈古文阴起 , 窜乱圣经 , 大义既乖 , 微言是绝。于是世间空留《繁露》《解诂》 , 莫之能解。至唐昌黎遂叹近世公羊几绝 , 何注之外 , 不见他书 ; 圣经贤传 , 屏而不省 ; 要妙之义 , 无自而寻。呜呼 ! 经山传海尽是古文之天下 , 千年神州全奉左氏之殿堂 ! 至清 , 公羊乃兴。庄、刘、宋、 孔呼其前 , 凌、龚、魏、陈涌其后。千年古义 , 复明此时 ; 元学奥旨 , 大畅人间。降及晚清 , 奇花再发 , 康崔独秀 , 经苑芬芳。岂思室内起火 , 疑古蜂起 ; 散学余绪 , 作浪兴风。于是辩有为亡 , 非圣无法 ; 托治国故 , 以史乱经。自此而后 , 斯学扫地 , 无人讲习 , 更遭践踏 , 旨丧义缺。此间虽有一二贤者如北流陈柱欲挽狂澜而崇正学 , 然旷野孤歌 , 其学无闻。至今 , 又忽忽六十载矣 , 公羊已为绝学 ! 昔何邵公悲公羊之乱于左氏 , 而作《解诂》 , 今余悯公羊之绝于中国 , 爰作是书。余虽不敏 , 私心窃望孔子王心长存于诸夏,洙泗圣学不绝于今日也。
评分司马迁言《春秋》文成数万 ,其指数千 ; 又言万物聚散、礼义大宗全在《春秋》,故公羊学阐《春秋》旨义又何止千万数也 ! 余区区此书 , 不过六章十二说 , 其于公羊义理渺如沧海一粟 , 故曰《引论》。至于鸿说大论 , 再现公羊昔日风采 , 是所望于来贤后儒也。
评分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第三,“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性质虽然一致,但学说的内涵以及表述的方式却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来说,“三统说”以自然物生长之色为“统”的载体,即黑、白、赤三色各据一“统”,循环周复。而“五德终始说”则以自然物的属性为“德”的载体,即金、木、水、火、土五物各据一“德”,或相生,或相胜,循环终始。从特征来说,“三统说”有较大的兼容性,即肯定新王“正统”的同时,保存距今最近的旧王“两统”,尊先王存二王之后。而“五德终始说”则表现出较大的排斥性,旧王在新制中不再有特殊的地位。从论述的侧重点来说,“三统说”注重于阐述历史演变现象的本身事实;而“五德终始说”则注重于通过对历史演变现象的归纳总结,为论证现存体制合理性服务。正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汉代儒生在接受“三统说”的同时,也把很大的精力与才智投入到阐述发挥“五德终始说”理论方面,使两者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互为发明,互为补充,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历史哲学体系。
评分《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