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它是一種全新的信息沁透模式及其産生的無限能量。這個傳播的力量如何建構?有何規律?對世界帶來何許變化?未來趨勢又如何?本書對世界傳播理論前沿帶來創新性突破,創造性地提齣“沉浸傳播”的定義、特徵及模式,在全球首次完整建構瞭沉浸傳播的理論體係。
沉浸傳播攜帶著基於大數據泛在網絡連成一體的世界的本質特徵,對人類的信息溝通方式、生産和生活方式帶來突破性質變,推動著“第三媒介時代”的到來。沉浸傳播為“智慧中國”的構建提供支撐,助我們智慧生存。
作者簡介
李沁,博士,傳播學者和文化産業學者。豐富的中美傳媒前沿研究及從業經曆,曾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並獲美國電視“艾美奬”學院奬。先後擔任人民日報記者和編輯、華爾街股票媒體集團分析師、美國時代華納有綫電視欄目總製片人和主持人,並作為北京“乾人計劃”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纔迴國創辦沁人心彩傳媒公司。先後在紐約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講學,為清華首開“文化創意産業”課程。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國走嚮世界,需要這樣有前瞻性的研究專著,需要有李沁這樣走在國際前沿的傳播學者,中西方的文化價值在她身上融閤共處。
——趙啓正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前主任
李沁的創新是明顯的。她將傳統的媒介時代定義為單嚮的大眾傳播時代,第二媒介時代定義為互動的分眾傳播時代,創造性地提齣第三媒介時代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沉浸的泛眾傳播時代。
——熊澄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文獻綜述:媒介演進理論——從人際傳播到沉浸傳播
1.1.1 “第一媒介時代”和“第二媒介時代”
1.1.2 媒介形態演進趨嚮“共進共存”及“人性化”
1.1.3 媒介空間、環境、生態理論,界定媒介、人與環境的關係
1.1.4 傳播方式和模式演進至“邊界消失”,重構傳播工具與傳播關係
1.2 “沉浸”相關概念溯源及理論演變
1.2.1 “沉浸”相關概念的溯源
1.2.2 傳播意義上“沉浸”概念的提齣及在虛擬現實的應用
1.2.3 “沉浸”用於“遙在”,“沉浸傳播”概念齣現
1.3 媒介技術及社會發展:“沉浸傳播”演進的條件和環境
1.3.1 從“信息化”生存嚮“後信息化”生存轉變
1.3.2 從“本地化”生存嚮“泛在化”生存轉變
1.3.3 人類不僅現實生存,也虛擬生存
1.4 現有理論的局限及研究意義
1.4.1 媒介形態突破傳統“空間”範疇
1.4.2 “在場”概念發生質變
1.5 小結
第2章 沉浸傳播的定義
2.1 新定義的思維邏輯
2.1.1 “技術決定論”“決定”瞭沉浸作為新傳播方式的齣現
2.1.2 “人性化趨勢”讓人為瞭生存而選擇最適閤需求的東西
2.2 對沉浸傳播的定義
2.3 新定義對已有相關定義的突破
2.3.1 沉浸傳播對三大“空間”的重構
2.3.2 沉浸對媒介與人的關係的重構,是最熱、也是最冷的媒介
2.4 小結
第3章 沉浸傳播的形態特徵
3.1 傳播以人為中心:一切皆為媒介,人也是媒介形態
3.2 傳播無時不在:現在、過去與未來融閤,虛擬與現實同在即時與恒久同在
3.3 傳播無處不在:“遙在”與“泛在”融閤,固定、移動、虛擬並存
3.4 傳播無所不能:娛樂、工作和生活邊界消失,雲計算整閤一切
3.5 小結
第4章 沉浸傳播的信息構成和運動方式
4.1 語言形態
4.1.1 以前所有的媒介語言
4.1.2 大環境中的泛媒介語言:智能城市監控攝像、環境廣告
4.1.3 人作為媒介語言及信息內容
4.1.4 虛擬世界的語言
4.2 沉浸媒介的語言霸權
4.2.1 沉浸傳播的思想呈現:潤物細無聲
4.2.2 沉浸傳播的媒介廣告及社會話語權
4.3 信息呈現方式
4.4 沉浸傳播信息運動的途徑及特徵
4.5 小結
第5章 沉浸傳播模式及模式圖
5.1 傳播學現有主要傳播模式分析
……
第6章 沉浸傳播模式的應用及驗證
第7章 沉浸傳播引導“第三媒介時代”的形成
第8章 “沉浸人”及其生産生活特徵
第9章 結論:沉浸傳播揭開人類傳播史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6.2.1第一媒介時代:前廳傳單十單嚮傳遞
英文有個詞“lobby”,lobby的直接意思是“前廳”、“廳堂”,引申意是“遊說”。這個詞意的發展,也從一個側麵說明瞭傳播首先是在前廳進行的。前廳遊說,基本上是人際傳播,不過,常常伴隨著散發傳單。傳單可以說是早期報紙的雛形,是第一媒介時代較原始的媒介形態。“所謂傳單,是一種嚮外散發的宣傳品。它的內容一般是團體或個人對當前形勢、對某人、某事或某個問題錶示自己的看法,發錶自己的意見或提齣自己的要求等”(熊武一,1988)。
在沉浸傳播模型圖上,前廳傳單的傳播行為,起碼占據瞭“內容+地點”的一個交叉點,當然它遠沒有達到“任何地點”中的這個“任何”程度。傳單必須要選擇一個“地點”,而且一般是點對點、一對一的散發。門廳空間人來人往,人停留的時間很短,對信息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傳播效果類似“天女散花”,往往不知最終花落誰傢。這種廣種薄收的傳播模式,不可能做到很精準的效果。
當然也會有傳播效果。湖北武漢就有個打工妹付彩蓉,後來成為年總銷售上韆萬的“育嬰堂”連鎖集團董事長,據報道,她起傢靠的就是在省婦幼醫院門口發早教傳單(李誌剛等,2007)。她通過自己製作的傳單,傳遞關於科學育嬰的思想和做法,最後讓越來越多的孕婦花錢來購買她的谘詢服務和相關産品。
傳播某種程度上就是遊說,要達到勸說彆人采納其意見和主張的效果。中國戰國時代策士們周遊列國、勸說君主采納其政治主張,可以說是古代的傳播活動。《史記-張儀列傳》記載說:“張儀已學而遊說諸侯。”晉左思《詠史》之八道:“蘇秦北遊說,李斯西上書。”以蘇秦和張儀為代錶的縱橫傢,列於九傢之一。從這個角度說,第一媒介時代在中國策士周遊列國時就已經達到一個小高潮瞭,他們在不同的“地點”對不同的“受眾”說不同的“內容”,他們以腳丈量地球,是人際傳播高手;他們在禦殿“上書”,就像在高堂門口發傳單一樣。
……
前言/序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個偉大的發明可以在一周之後灰頭土臉地消失,一傢輝煌的企業可以在一日之間軟弱無能地死亡。在這個極速到近乎瘋狂發展的世界中,卻有一種力量越來越持續發力,越來越強烈地把控著我們的生活。它在這日息萬變中帶來的巨變,是如此顛覆一切,卻又無影無息。
這種力量讓人類在不知不覺中被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人際交往方式、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全麵包圍。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它讓你無處可逃!因為它攜帶著當下以至未來基於泛在網絡連成一體的世界的本質特徵:一種全新的信息滲透模式及其産生的無限能量。它正引領著一個挑戰你的想象、超越已知任何時代的新時代的到來。這個力量,這個推動著世界巨變的核心力量,正是現代傳播的力量。
傳播是什麼?有史以來它一直是人類社會前行的關鍵動力。傳播的定義本身,也是一個不斷被修正、持續拓展的過程,是人類對世界及自身認知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十年來,隨著現代IT技術的飛速發展,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泛在網,甚至生物傳播技術的發展,人類對智慧城市、智慧星球和智慧生存的構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與此同時,也給人類生活及傳播領域帶來各種各樣前所未有的新現象、新問題、新挑戰,強烈地衝擊著我們對於生産、生活及自我的傳統認知結構,逼迫著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與環境、人類與媒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沉浸傳播:第三媒介時代的傳播範式 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連接與體驗時代 我們正身處一場深刻的媒介變革之中。從最初的口耳相傳,到印刷術的普及,再到廣播電視的崛起,人類的傳播方式始終在演進。而如今,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第三媒介時代。在這個時代,傳播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單嚮傳遞,也不再局限於二維的屏幕呈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方位、多感官、深度參與的“沉浸式”體驗,它顛覆瞭我們對傳播的認知,重塑瞭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沉浸傳播:第三媒介時代的傳播範式》並非對當下技術發展的簡單羅列,也不是對某個單一媒介的淺嘗輒止。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一宏大的變革背後的邏輯、驅動力及其深遠影響。它將帶領讀者穿越迷霧,去理解“沉浸”究竟意味著什麼,它為何成為第三媒介時代的核心特質,以及它如何構建起一套全新的傳播範式。 一、 沉浸的內涵:超越感官的界限 “沉浸”一詞,在當下語境下,絕非僅僅指代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所帶來的視覺或聽覺的包裹感。本書將“沉浸”的概念進行延展和深化,將其理解為一種主體深度參與、情感高度投入、認知全麵激活的狀態。 深度參與: 傳統的傳播往往將受眾置於被動的接收者位置,信息如流水般掠過,難以激起深刻的漣漪。而沉浸式傳播則強調用戶的主動性與互動性。用戶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傳播內容生態的共建者、體驗的探索者。他們可以通過肢體動作、語音指令、甚至是思維互動,直接影響傳播內容的走嚮,從而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參與感。這種參與感,源於信息與個體經驗的緊密連接,讓每一次互動都充滿意義。 情感高度投入: 情緒是連接人與信息最強大的紐帶。沉浸式傳播通過精妙的設計,能夠有效地觸動用戶的情感神經。無論是通過細膩的敘事,還是逼真的場景模擬,亦或是個性化的內容推薦,都能引發用戶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的投入,使得信息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鮮活的生命,更容易被理解、被記憶、被內化。當用戶為故事流淚,為角色歡呼,為虛擬世界中的冒險感到激動時,傳播的效力便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認知全麵激活: 沉浸式傳播突破瞭單一感官的限製,調動用戶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和味覺(在未來技術發展中)。多感官的協同作用,能夠構建齣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認知體驗。用戶不再是被動地“看”或“聽”,而是“感受”和“體驗”。這種全麵的認知激活,不僅能夠加深對信息的理解,更能激發用戶的創造力和聯想能力,打破知識的壁壘,引導個體形成更深刻、更持久的認知結構。 二、 第三媒介時代的特徵:技術、平颱與生態的協同演進 沉浸式傳播的興起,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三媒介時代的到來,並非偶然,而是技術進步、商業模式創新以及用戶需求變遷的必然産物。 核心技術突破: 以VR、AR、MR(混閤現實)為代錶的空間計算技術、以5G、Wi-Fi 6為代錶的泛在網絡技術、以及以人工智能(AI)為驅動的內容生成與個性化推薦技術,共同構成瞭沉浸式傳播的技術基石。這些技術不再是孤立的創新,而是相互賦能,加速瞭沉浸式體驗的成熟與普及。從早期的笨重頭顯,到如今輕便、高分辨率的設備;從卡頓的畫麵,到如今流暢、逼真的渲染,技術的飛躍是顯而易見的。 平颱與生態的重塑: 傳統的媒介平颱(如電視颱、報紙)在第三媒介時代麵臨轉型。新興的沉浸式平颱,如各類VR/AR應用商店、元宇宙(Metaverse)平颱、以及高度互動的社交媒體,正在成為信息傳播與內容消費的新中心。這些平颱不再是簡單的內容分發渠道,而是集內容創作、社交互動、經濟活動於一體的復雜生態係統。開發者、創作者、用戶、品牌方、技術提供商等多元主體,在生態中相互依存、共同演進,催生瞭全新的商業模式與價值創造方式。 用戶需求升級: 伴隨著數字原住民的成長,新一代用戶對於個性化、體驗化、社交化的內容需求日益強烈。他們渴望在數字世界中獲得更真實、更具代入感的連接,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尋求情感的慰藉、社群的歸屬以及個性的錶達。沉浸式傳播恰恰能夠滿足這些深層需求,讓數字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三、 傳播範式的變革:從“推”到“拉”,從“單”到“多” 沉浸式傳播的根本性意義在於,它正在重塑傳播的底層邏輯,構建一套全新的傳播範式。 從“推”嚮“拉”的轉變: 傳統傳播是典型的“推”模式,信息按照預設的邏輯和節奏推送給受眾。而沉浸式傳播則更傾嚮於“拉”模式,用戶的主動探索和個性化需求成為信息流動的驅動力。用戶在沉浸式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和意願,主動“拉取”所需信息和體驗,從而實現更高效、更精準的信息獲取。 從“單嚮”到“多嚮”的進化: 傳播不再是單嚮的傳遞,而是多嚮的互動。用戶與內容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平颱之間,形成瞭一個動態的、多維度的連接網絡。每一次互動都可能産生新的信息、新的體驗、新的關係,使得傳播過程充滿無限的可能性。這種多嚮互動,極大地增強瞭傳播的黏性與參與度。 敘事模式的革新: 傳統的綫性敘事在沉浸式環境中受到挑戰。取而代之的是非綫性、分支式、可探索的敘事結構。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敘事路徑,甚至可以改變故事的結局。這種“我即主角”的體驗,將用戶從被動的聽眾轉變為故事的參與者與創造者,極大地提升瞭內容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鳴。 意義生成與共建: 在沉浸式環境中,信息的意義不再是單方麵賦予的,而是用戶與內容、用戶與用戶在互動中共同生成、共同協商的結果。用戶通過自己的行為、反饋和創造,為內容注入新的生命,拓展其內涵。這種意義的共建,使得傳播內容更具生命力,也更能反映真實世界的復雜性。 四、 沉浸傳播的領域拓展與挑戰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沉浸式傳播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前景,以及伴隨而來的挑戰。 教育: 模擬曆史場景、解剖人體模型、探索宇宙星辰,沉浸式教育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體驗,極大地提升學習的效率與樂趣。 娛樂: 遊戲、電影、音樂會,沉浸式娛樂讓用戶獲得前所未有的臨場感和參與感,打破現實與虛擬的界限。 商業與營銷: 虛擬試衣間、産品3D展示、品牌空間體驗,沉浸式營銷能夠創造更具吸引力的購物體驗,提升用戶參與度和轉化率。 社交: 虛擬社交空間、遠程協作平颱,沉浸式社交打破地理限製,構建更具真實感的虛擬人際連接。 醫療與健康: 疼痛管理、心理治療、手術模擬,沉浸式技術為醫療健康領域帶來革新性的解決方案。 然而,沉浸式傳播的發展也伴隨著諸多挑戰:技術門檻、內容成本、用戶接受度、隱私安全、倫理規範、數字鴻溝等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積極應對。 《沉浸傳播:第三媒介時代的傳播範式》是一次對未來傳播圖景的深度探索。它不僅是對現有趨勢的梳理,更是對未來可能性邊界的拓展。本書旨在為研究者、從業者、教育者以及所有對媒介未來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富有洞見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並把握第三媒介時代所帶來的巨大機遇與深刻變革。讓我們一起,在沉浸的浪潮中,重新定義連接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