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沁透模式及其产生的无限能量。这个传播的力量如何建构?有何规律?对世界带来何许变化?未来趋势又如何?本书对世界传播理论前沿带来创新性突破,创造性地提出“沉浸传播”的定义、特征及模式,在全球首次完整建构了沉浸传播的理论体系。
  沉浸传播携带着基于大数据泛在网络连成一体的世界的本质特征,对人类的信息沟通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突破性质变,推动着“第三媒介时代”的到来。沉浸传播为“智慧中国”的构建提供支撑,助我们智慧生存。     
作者简介
     李沁,博士,传播学者和文化产业学者。丰富的中美传媒前沿研究及从业经历,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并获美国电视“艾美奖”学院奖。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和编辑、华尔街股票媒体集团分析师、美国时代华纳有线电视栏目总制片人和主持人,并作为北京“干人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办沁人心彩传媒公司。先后在纽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讲学,为清华首开“文化创意产业”课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走向世界,需要这样有前瞻性的研究专著,需要有李沁这样走在国际前沿的传播学者,中西方的文化价值在她身上融合共处。
  ——赵启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  
  李沁的创新是明显的。她将传统的媒介时代定义为单向的大众传播时代,第二媒介时代定义为互动的分众传播时代,创造性地提出第三媒介时代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沉浸的泛众传播时代。
  ——熊澄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文献综述:媒介演进理论——从人际传播到沉浸传播
1.1.1 “第一媒介时代”和“第二媒介时代”
1.1.2 媒介形态演进趋向“共进共存”及“人性化”
1.1.3 媒介空间、环境、生态理论,界定媒介、人与环境的关系
1.1.4 传播方式和模式演进至“边界消失”,重构传播工具与传播关系
1.2 “沉浸”相关概念溯源及理论演变
1.2.1 “沉浸”相关概念的溯源
1.2.2 传播意义上“沉浸”概念的提出及在虚拟现实的应用
1.2.3 “沉浸”用于“遥在”,“沉浸传播”概念出现
1.3 媒介技术及社会发展:“沉浸传播”演进的条件和环境
1.3.1 从“信息化”生存向“后信息化”生存转变
1.3.2 从“本地化”生存向“泛在化”生存转变
1.3.3 人类不仅现实生存,也虚拟生存
1.4 现有理论的局限及研究意义
1.4.1 媒介形态突破传统“空间”范畴
1.4.2 “在场”概念发生质变
1.5 小结
第2章 沉浸传播的定义 
2.1 新定义的思维逻辑
2.1.1 “技术决定论”“决定”了沉浸作为新传播方式的出现
2.1.2 “人性化趋势”让人为了生存而选择最适合需求的东西
2.2 对沉浸传播的定义
2.3 新定义对已有相关定义的突破
2.3.1 沉浸传播对三大“空间”的重构
2.3.2 沉浸对媒介与人的关系的重构,是最热、也是最冷的媒介
2.4 小结
第3章 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
3.1 传播以人为中心:一切皆为媒介,人也是媒介形态
3.2 传播无时不在:现在、过去与未来融合,虚拟与现实同在即时与恒久同在
3.3 传播无处不在:“遥在”与“泛在”融合,固定、移动、虚拟并存
3.4 传播无所不能:娱乐、工作和生活边界消失,云计算整合一切
3.5 小结
第4章 沉浸传播的信息构成和运动方式
4.1 语言形态
4.1.1 以前所有的媒介语言
4.1.2 大环境中的泛媒介语言:智能城市监控摄像、环境广告
4.1.3 人作为媒介语言及信息内容
4.1.4 虚拟世界的语言
4.2 沉浸媒介的语言霸权
4.2.1 沉浸传播的思想呈现:润物细无声
4.2.2 沉浸传播的媒介广告及社会话语权
4.3 信息呈现方式
4.4 沉浸传播信息运动的途径及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沉浸传播模式及模式图
5.1 传播学现有主要传播模式分析
……
第6章 沉浸传播模式的应用及验证
第7章 沉浸传播引导“第三媒介时代”的形成
第8章 “沉浸人”及其生产生活特征
第9章 结论:沉浸传播揭开人类传播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6.2.1第一媒介时代:前厅传单十单向传递
  英文有个词“lobby”,lobby的直接意思是“前厅”、“厅堂”,引申意是“游说”。这个词意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播首先是在前厅进行的。前厅游说,基本上是人际传播,不过,常常伴随着散发传单。传单可以说是早期报纸的雏形,是第一媒介时代较原始的媒介形态。“所谓传单,是一种向外散发的宣传品。它的内容一般是团体或个人对当前形势、对某人、某事或某个问题表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提出自己的要求等”(熊武一,1988)。
  在沉浸传播模型图上,前厅传单的传播行为,起码占据了“内容+地点”的一个交叉点,当然它远没有达到“任何地点”中的这个“任何”程度。传单必须要选择一个“地点”,而且一般是点对点、一对一的散发。门厅空间人来人往,人停留的时间很短,对信息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传播效果类似“天女散花”,往往不知最终花落谁家。这种广种薄收的传播模式,不可能做到很精准的效果。
  当然也会有传播效果。湖北武汉就有个打工妹付彩蓉,后来成为年总销售上千万的“育婴堂”连锁集团董事长,据报道,她起家靠的就是在省妇幼医院门口发早教传单(李志刚等,2007)。她通过自己制作的传单,传递关于科学育婴的思想和做法,最后让越来越多的孕妇花钱来购买她的咨询服务和相关产品。
  传播某种程度上就是游说,要达到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和主张的效果。中国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可以说是古代的传播活动。《史记-张仪列传》记载说:“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晋左思《咏史》之八道:“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以苏秦和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列于九家之一。从这个角度说,第一媒介时代在中国策士周游列国时就已经达到一个小高潮了,他们在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受众”说不同的“内容”,他们以脚丈量地球,是人际传播高手;他们在御殿“上书”,就像在高堂门口发传单一样。
  ……      
前言/序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伟大的发明可以在一周之后灰头土脸地消失,一家辉煌的企业可以在一日之间软弱无能地死亡。在这个极速到近乎疯狂发展的世界中,却有一种力量越来越持续发力,越来越强烈地把控着我们的生活。它在这日息万变中带来的巨变,是如此颠覆一切,却又无影无息。
  这种力量让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全面包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让你无处可逃!因为它携带着当下以至未来基于泛在网络连成一体的世界的本质特征:一种全新的信息渗透模式及其产生的无限能量。它正引领着一个挑战你的想象、超越已知任何时代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个力量,这个推动着世界巨变的核心力量,正是现代传播的力量。
  传播是什么?有史以来它一直是人类社会前行的关键动力。传播的定义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被修正、持续拓展的过程,是人类对世界及自身认知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随着现代IT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甚至生物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智慧城市、智慧星球和智慧生存的构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与此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及传播领域带来各种各样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挑战,强烈地冲击着我们对于生产、生活及自我的传统认知结构,逼迫着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环境、人类与媒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  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连接与体验时代  我们正身处一场深刻的媒介变革之中。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广播电视的崛起,人类的传播方式始终在演进。而如今,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第三媒介时代。在这个时代,传播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也不再局限于二维的屏幕呈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多感官、深度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它颠覆了我们对传播的认知,重塑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并非对当下技术发展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某个单一媒介的浅尝辄止。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宏大的变革背后的逻辑、驱动力及其深远影响。它将带领读者穿越迷雾,去理解“沉浸”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为何成为第三媒介时代的核心特质,以及它如何构建起一套全新的传播范式。  一、 沉浸的内涵:超越感官的界限  “沉浸”一词,在当下语境下,绝非仅仅指代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所带来的视觉或听觉的包裹感。本书将“沉浸”的概念进行延展和深化,将其理解为一种主体深度参与、情感高度投入、认知全面激活的状态。     深度参与: 传统的传播往往将受众置于被动的接收者位置,信息如流水般掠过,难以激起深刻的涟漪。而沉浸式传播则强调用户的主动性与互动性。用户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传播内容生态的共建者、体验的探索者。他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语音指令、甚至是思维互动,直接影响传播内容的走向,从而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源于信息与个体经验的紧密连接,让每一次互动都充满意义。    情感高度投入: 情绪是连接人与信息最强大的纽带。沉浸式传播通过精妙的设计,能够有效地触动用户的情感神经。无论是通过细腻的叙事,还是逼真的场景模拟,亦或是个性化的内容推荐,都能引发用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信息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更容易被理解、被记忆、被内化。当用户为故事流泪,为角色欢呼,为虚拟世界中的冒险感到激动时,传播的效力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认知全面激活: 沉浸式传播突破了单一感官的限制,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和味觉(在未来技术发展中)。多感官的协同作用,能够构建出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认知体验。用户不再是被动地“看”或“听”,而是“感受”和“体验”。这种全面的认知激活,不仅能够加深对信息的理解,更能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和联想能力,打破知识的壁垒,引导个体形成更深刻、更持久的认知结构。  二、 第三媒介时代的特征:技术、平台与生态的协同演进  沉浸式传播的兴起,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媒介时代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用户需求变迁的必然产物。     核心技术突破: 以VR、AR、MR(混合现实)为代表的空间计算技术、以5G、Wi-Fi 6为代表的泛在网络技术、以及以人工智能(AI)为驱动的内容生成与个性化推荐技术,共同构成了沉浸式传播的技术基石。这些技术不再是孤立的创新,而是相互赋能,加速了沉浸式体验的成熟与普及。从早期的笨重头显,到如今轻便、高分辨率的设备;从卡顿的画面,到如今流畅、逼真的渲染,技术的飞跃是显而易见的。    平台与生态的重塑: 传统的媒介平台(如电视台、报纸)在第三媒介时代面临转型。新兴的沉浸式平台,如各类VR/AR应用商店、元宇宙(Metaverse)平台、以及高度互动的社交媒体,正在成为信息传播与内容消费的新中心。这些平台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分发渠道,而是集内容创作、社交互动、经济活动于一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开发者、创作者、用户、品牌方、技术提供商等多元主体,在生态中相互依存、共同演进,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与价值创造方式。    用户需求升级: 伴随着数字原住民的成长,新一代用户对于个性化、体验化、社交化的内容需求日益强烈。他们渴望在数字世界中获得更真实、更具代入感的连接,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寻求情感的慰藉、社群的归属以及个性的表达。沉浸式传播恰恰能够满足这些深层需求,让数字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 传播范式的变革:从“推”到“拉”,从“单”到“多”  沉浸式传播的根本性意义在于,它正在重塑传播的底层逻辑,构建一套全新的传播范式。     从“推”向“拉”的转变: 传统传播是典型的“推”模式,信息按照预设的逻辑和节奏推送给受众。而沉浸式传播则更倾向于“拉”模式,用户的主动探索和个性化需求成为信息流动的驱动力。用户在沉浸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意愿,主动“拉取”所需信息和体验,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信息获取。    从“单向”到“多向”的进化: 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多向的互动。用户与内容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平台之间,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连接网络。每一次互动都可能产生新的信息、新的体验、新的关系,使得传播过程充满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多向互动,极大地增强了传播的黏性与参与度。    叙事模式的革新: 传统的线性叙事在沉浸式环境中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非线性、分支式、可探索的叙事结构。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叙事路径,甚至可以改变故事的结局。这种“我即主角”的体验,将用户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故事的参与者与创造者,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    意义生成与共建: 在沉浸式环境中,信息的意义不再是单方面赋予的,而是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在互动中共同生成、共同协商的结果。用户通过自己的行为、反馈和创造,为内容注入新的生命,拓展其内涵。这种意义的共建,使得传播内容更具生命力,也更能反映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四、 沉浸传播的领域拓展与挑战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沉浸式传播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伴随而来的挑战。     教育: 模拟历史场景、解剖人体模型、探索宇宙星辰,沉浸式教育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体验,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与乐趣。    娱乐: 游戏、电影、音乐会,沉浸式娱乐让用户获得前所未有的临场感和参与感,打破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商业与营销: 虚拟试衣间、产品3D展示、品牌空间体验,沉浸式营销能够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购物体验,提升用户参与度和转化率。    社交: 虚拟社交空间、远程协作平台,沉浸式社交打破地理限制,构建更具真实感的虚拟人际连接。    医疗与健康: 疼痛管理、心理治疗、手术模拟,沉浸式技术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革新性的解决方案。  然而,沉浸式传播的发展也伴随着诸多挑战:技术门槛、内容成本、用户接受度、隐私安全、伦理规范、数字鸿沟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是一次对未来传播图景的深度探索。它不仅是对现有趋势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可能性边界的拓展。本书旨在为研究者、从业者、教育者以及所有对媒介未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洞见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并把握第三媒介时代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深刻变革。让我们一起,在沉浸的浪潮中,重新定义连接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