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笛 著
图书标签:
  • 成都
  • 茶馆
  • 公共生活
  • 社会文化
  • 民国史
  • 近代史
  • 城市研究
  • 饮食文化
  • 四川历史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2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42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世中国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7
字数: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年来对近代欧洲咖啡馆以及类似的公共消费空间之研究有很大进步,但关于中国茶馆则成果甚少,王笛的书大大改变了这种不平衡状况。这项研究意味着对中国茶馆以及它们在城市现代化中所扮演角色学术探索的一大发展。《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写作上乘,清晰明快,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范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是王笛教授继《街头文化》(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把焦点放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茶馆,指出茶馆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国西南四川省首府是最为流行的大众消费场所,并产生了独特的商业和消费文化,以及充满斗争的公共领域。他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以哈贝马斯的理论视野,将茶馆与全球的类似场所如咖啡厅、啤酒馆、酒馆等进行对照考察,实践了多学科和比较研究的路径。
  ——《商业史评论》(Business HistoryReview)
  王笛深谙成都历史和档案,所以他能够非常细致地考察茶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出色地完成 了这项很有价值的研究。
  ——周锡瑞(Joseptl W.Esherick),圣迭戈加州大学
  当我一边喝茶、一边读这本书的时候,各种成都茶馆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因素都生动地 呈现在我的脑海里,精神随之一振。王笛令人信服地证明,茶馆是中国城市社会的一个缩影。书 中所使用的资料令人欣喜和惊叹。
  ——全大伟(David Strand),迪肯森学院
  本书提供了大量非常详细的成都茶馆的新资料、新信息。王笛把我们带入一个中国大城市内 部,使我们从来没有如此地接近鲜活实在的日常生活。
  ——白德瑞(Bradly W.Reed),弗吉尼亚大学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引子——早茶
第1章 导言——城市、茶馆与日常文化
城市和茶馆
茶馆的攻击者与捍卫者
城市史视野中的茶馆
茶馆叙事中的地域论
茶馆的生态与环境因素
资料与文本解读

第一部 茶馆与社会
第2章 闲茶——悠闲与休闲
坐茶馆与吃闲茶
社交——一个社区和信息中心
茶馆文化——茶馆中的语言和惯习
茶馆休闲的多重角色

第3章 娱乐——戏园与观众
茶馆——民间艺人之谋生地
剧目与地方戏改良
茶馆戏园——新的公共舞台
观众
娱乐控制
大众娱乐与休闲政治

第4章 群体——阶级与性别
商人和小贩
人以群分
阶级畛域
性别歧视
公共生活的集体选择

第二部 茶馆与经济
第5章 经营——小本生意的管理和竞争
数据分析
资金和财务
经营和管理
税务负担
环境和卫生
小本生意的生命力

第6章 公会——周旋在行业与国家之间
组织结构
价格控制
组织抗税
协调关系
限制数量
国家控制与行业利益

第7章 堂倌——艰难环境中的挣扎生存
“茶博士”
在男人的世界讨生活
茶社业工会
艺人工会
性别冲突与性骚扰
男女茶房的社会形象
性别、劳工与国家
第三部 茶馆与政治

第8章 讲茶——超越国家的控制
袍哥大爷
摆茶碗阵
茶馆讲理
国家权力之外的社会力量

第9章 混乱——日常生活的冲突
日常纠纷
为生计而挣扎
“借刀杀人”
茶馆与邻里的矛盾
暴力阴影下的茶馆生活
军人和战时混乱
公共生活的末日?

第10章 秩序——公共空间的政治
从改良到革命(1900~1916)——重新打造茶馆
军阀统治(1917~1936)——政治动乱中的茶馆
抵抗的政治(1937~1945)——“吃茶与国运”
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
一个时代的结束(1945~1950)——严密控制茶馆
千变万化的政治万花筒

第11章 结论——地方文化与国家权力
一个微观世界
日益增强的国家干预
比较视野中公共领域与公私关系
时空转换中的公共生活
茶与酒的对话
小商业和日常文化的凯旋
尾声——寻梦
附表
征引资料目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言
  城市和茶馆
  成都地处相对封闭的长江上游地区,成都平原被众山环抱,被认为是“整个中国最富裕、土地最肥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北方,人们聚居在村庄里,但成都平原的农民则是散居的,如果从空中俯瞰,可见独立的农舍点缀在田野上一丛丛竹林之中。成都历史悠久,不少西方人对她不吝赞美之词,如“最好的城市之一”、“一个小北京”、“像京都一样的古典风情”等等。直至19世纪末,当沿海城市由于西方冲击经历剧烈变化之时,成都得以保留其传统,到成都的西方人惊奇地发现,“西方对成都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都是中国内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从清末到1920年代,成都人口为34万-35万人;1930年代到40年代,为44万-45万人,1945年其人口规模达到74万人的顶峰,1949年降至65万人。成都有城墙环绕,整个清代只有四个城门与外界相通。从辛亥革命到1930年代,又开凿了三个城门。
  在城墙之内,成都还有两个被城墙包围的小城,即少城(又称“满城”)和皇城。少城位于城西,清代为旗人居住,一堵城墙把其同大城分离开来,但辛亥革命后这个城墙被拆除,少城和大城合而为一。皇城为汉代遗址,明代重修,位于成都城中心,周围御河环绕,内称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便在此举行。虽然清廷覆没后其不断遭到破坏,但幸存到20世纪60年代,直至“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摧毁(见地图1)。
  喝茶作为中国日常生活重要部分有着漫长的历史,正如民谚所称:“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今日世界饮茶之习源于四川,远可追溯到西周,秦统一中国后,方传到其他地区,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在古代中国,人们追求在幽雅的环境中饮茶,文人骚客经常描写他们一边品茗一边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清代画家郑板桥据称是“茶竹双痴”,作画时茶与竹不可或缺,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渗绿色”,然后“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显然郑板桥试图远离世俗的尘嚣,在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茶馆不可能营造这样一种心境。在成都,虽然茶馆具备了茶竹两者(使用竹椅,很多茶馆即坐落在竹林中),但通常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人们去那里不仅是喝茶,也追求济济一堂、熙熙攘攘的那种公共生活之氛围,这或许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大众与精英文人的不同品味和情调。

前言/序言

  我对茶馆的兴趣,应该说是始于1980年代写《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时,但当时所有到手的关于茶馆之资料,不过是傅崇矩晚清所编《成都通览》上的寥寥数语(也是人们广泛引用的资料)和1980年代初陈茂昭在《成都文史资料选辑》上的一篇回忆,虽然资料的缺乏使我难以对茶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这个课题一直在我脑中萦绕。在为《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关于茶馆的记录,遂逐渐萌生了专门就茶馆写本专著的念头。1998年,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权力、文化与历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Global Studies in Power, Culture, and History),宣读了我第一篇关于茶馆的论文《闲人和忙人——20世纪初成都茶馆与公共生活》,这篇论文2000年发表在美国《城市史杂志》上,修改后的中文本次年又以《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发表在《历史研究》上。2001年当《街头文化》英文本交出版社后,我便全力以赴进行这本《茶馆》的写作。
  2003年初稿成形后,便开始了漫长和艰苦的修改过程,其间众多学者耳提面命,还在国内外利用演讲该主题的机会,听取大家高见。稿子每从头到尾大改一次,我另存一份电脑文件,等书最后定稿,整整12个版本!虽然不能说我对本书完全满意了,但最后与最初版本相较,真有天壤之别。从第一篇论文到专著出版,其间刚好经历了10年。
  西方历史学家喜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人类学者,对一个地区进行孜孜不倦的长期田野考察。写作《跨出封闭的世界》使我对四川的社会和文化有了宏观的理解,但《街头文化》和本书以成都为中心,这个城市的微观世界令我心醉。我现在正在撰写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茶馆与公共生活,也是以成都为焦点。这三本书可以算是一个中国城市微观史和成都叙事的“三部曲”吧。在《街头文化》中,我的焦点放在精英和大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抗上。但本书的中心则是两个基本线索,一个是在20世纪上半叶,国家角色日益加强,国家支持的现代化不断削弱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另一个是在国家权力深入地方的过程中,以茶馆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竭力对抗现代化所推行的国家文化的同一模式。
  刚开始这个研究计划时,由于资料的缺乏,原来是打算利用有限资料写一本百年成都茶馆的历史,但由于从成都市档案馆发现的丰富的有关茶馆档案,使我决定以1950年(成都被解放军接管是1949年12月27日)作为分界,写两本书。我至今仍然记得在成都市档案馆发现有关茶馆档案时的兴奋之情,甚至回美国时也不放心将资料托运,一直随身携带,不敢让其须臾离开自己的视线,生怕丢失。在英文本出版后,便想尽快能使本书与中国读者见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十分高兴中译本顺利完成。这里借用中文本出版的机会,简要将我研究这一课题的现实与理论思考作一些交代。
长安的烟火:唐代城市里的日常图景与社会变迁 (公元618-907年)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唐代,特别是其核心城市长安,在公元七世纪至十世纪初期的社会脉络、物质生活与精神风貌。我们不再聚焦于庙堂之上的政治权谋或边塞的战争烽烟,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帝国肌理的日常生活场景:坊市的日常运作、市民的衣食住行、手工业的繁荣景象,以及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社会流动与文化张力。唐代不仅仅是一个帝国的鼎盛时期,更是一个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其内部的微观世界,是理解整个唐代社会结构与文化活力的关键钥匙。 第一部分:坊市制度下的城市空间与秩序 唐代的城市规划深受隋代大兴城模式的影响,长安被严格划分为“坊”与“市”。这种结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分区,更是社会秩序与经济活动的制度化体现。 一、坊:居住与社区的单元 坊是居民的居住区域,被高大的垣墙所环绕,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本书详细考察了各个坊的社会构成。例如,西市附近的坊多为外来官员、西域商贾的聚集地,文化交融的痕迹最为明显;而东市周边的坊则更偏向于本土士族与宫廷侍从的居住区。我们通过考古发现的建筑遗址、墓志铭中对居住环境的记载,复原了唐代城市居民的家庭结构、邻里关系以及坊内公共设施(如水井、里正的办公场所)的日常使用情况。 重点分析了宵禁制度对市民生活节奏的塑造。宵禁时期,城市陷入沉寂,这种对时间与空间的管制,如何影响了民众的社交活动、娱乐方式以及对国家权威的感知。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宵禁制度的松动与瓦解过程,这一变化如何预示着唐代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 二、市:商业活动的中心与金融脉搏 与坊的封闭性相对,市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地,分为东市和西市。东市主要服务于京畿贵族和本土市场,西市则因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本书细致梳理了唐代商业的运作模式。我们考察了“质铺”(典当业)、“行”与“作”(同业公会)的兴起,它们在规范交易、保障商业信誉方面扮演的角色。通过分析出土的钱币、度量衡器皿,结合唐代律令中关于价格管制的条文,重构了唐代城市物价的波动规律,以及普通市民在物价波动中的应对策略。对于西市的分析尤为深入,通过对胡商、粟特语铭文的研究,揭示了长安作为国际都会的经济活力与文化融合的深度。 第二部分:市民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的细节 城市生活的基础在于物质的供给与消费。本部分着重于普通唐代市民的物质文化层面。 一、饮食的变迁:从胡食到本土风味 唐代饮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本书描绘了坊间酒楼、食肆的景象。酒楼不再只是贵族的消遣之所,出现了面向中下层市民的简餐店。重点剖析了“胡食”(如面饼、炙烤肉类)的流行,以及它们如何被本土化,并与传统的主食(粟米饭)共同构成了唐代市民的日常菜单。对茶文化的兴起也有专门的论述,茶馆(与本书主题无关的饮茶场所)作为新兴的社交空间,其功能和氛围的初步形成。 二、服饰的流动性:身份的表达与僭越 唐代服饰以其开放性著称。我们分析了不同阶层市民的日常穿着。普通市民的衣料、色彩选择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制约,但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影响,非官方的服饰风格开始渗透。通过对壁画、雕塑中“世俗人物”形象的细致观察,探讨了市民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配饰、发型来展现个性与社会地位。 三、居住环境:从里坊到庄园 长安的城市住宅具有鲜明的特征。多数市民居住在由里正管理的宅院中,这些住宅的布局、材料和采光设计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与生活习俗。本书对比了里坊住宅与寺庙、公署的建筑风格差异,强调了市民对私人空间的需求与维护。同时,也探讨了城市边缘地带和非正规聚居区的出现,这些区域往往是社会底层民众的栖身之所。 第三部分:娱乐、信仰与社会流动 唐代的城市生活并非只有劳作与交易,它还充满了复杂的社会互动与精神追求。 一、市民的消遣:曲水流觞到瓦舍勾栏 娱乐活动是市民生活中重要的调节剂。我们考察了官方主导的节庆活动(如上元节的盛况),以及民间自发的娱乐形式。从早期的“倡优”(歌舞艺人)活动,到中晚唐时期“瓦舍”雏形的出现,展现了城市娱乐的世俗化趋势。对民间说唱艺术、杂技表演的兴盛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些活动是社会情绪的释放口。 二、信仰的世俗化:佛、道与民间神祇 长安城内佛寺、道观林立。然而,市民的信仰活动往往是混合的。本书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宗教哲学,而是普通市民如何参与宗教生活:如何布施、祈福,以及对具体神祇的崇拜(如城隍、灶神)。通过分析出土的造像题记和民间文献,揭示了宗教在城市社区治理和心理慰藉方面发挥的实际作用。 三、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与边缘群体 唐代城市是社会阶层相对流动的空间。本书着重考察了胥吏(低级官吏)、手工业者、仆役(奴婢)、以及手艺高超的工匠阶层。他们虽然不处于社会顶层,但构成了城市运转的骨干力量。我们分析了他们通过技术、财富积累或婚姻关系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的可能路径。此外,对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如流民、乞丐、乃至从事特定职业(如屠夫、刽子手)的人群的生存状态,也给予了必要的关注,他们是城市光鲜外表下的阴影。 结语: 唐代长安的微观世界,是一个充满活力、秩序严密又暗流涌动的复合体。通过对城市日常生活的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伟大帝国的繁荣,最终体现在其城市居民对生存的精妙应对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之中。本书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鲜活的“烟火气”。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逻辑,又不失文学作品的韵律感。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极富画面感,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术语,使得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进入那个时代的情境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跨度时的手法——从清末的旧秩序到民国时期的动荡,再到新政权建立前夕的微妙过渡,茶馆如何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一个稳定锚点。这种“不变中的变化”的观察视角,极富洞察力。它让我思考,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人们是如何在固有的日常惯例中寻找安全感和连续性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成都历史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韧性”与“适应性”的社会教科书,通过茶馆的缩影,映射出了整个中国城市民众的生存智慧。

评分

我给这部作品的评价极高,因为它挑战了传统地方史研究的窠臼。很多地方志往往侧重于宏大的政治事件和精英阶层的活动,而这部书则甘愿沉潜到市井的底层,去挖掘那些最容易被历史遗忘的声音和习惯。作者处理材料的方式也极其高明,他似乎能从最不起眼的材料中提取出极富张力的历史信息。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收集和梳理这些资料时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仿佛侦探般追溯线索的严谨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在一个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公共空间内部,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最复杂的社会动力学和文化张力。它提供了一种极具操作性的研究范式:要理解一个时代,有时最好的起点,不是去皇宫或衙门,而是去市民们聚集的日常场所,观察他们如何“消磨时间”与“构建自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声音景观”的描摹。在文字的世界里,营造出听觉的丰富层次,是相当考验功力的。作者似乎深谙此道,他笔下的茶馆充满了各种声响的交织:竹篾轻敲的清脆、麻将的哗啦声、说书人的抑扬顿挫,以及各式方言的交锋碰撞。这些听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场景的真实性,让我几乎能“听见”那个时代的喧嚣。更重要的是,这些声音并非杂乱无章的背景噪音,而是承载了信息、情绪和权力关系的载体。例如,谁的声音更大、谁的玩笑更尖酸刻薄,都透露出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安全感。这种对感官世界的细致捕捉和分析,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了一个多维的、可感知的存在。它成功地将一个地理空间,转化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听觉剧场”。

评分

这部关于成都茶馆的著作,无疑是一扇独特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都市生活的脉络与肌理。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宏大历史叙事巧妙地织入日常琐碎的能力,通过聚焦于茶馆这个特定的公共空间,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社会切片。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人物群像时的细腻笔触,那些形形色色的茶客——从谈论国事的士绅到为生计奔波的脚夫——他们围坐一桌,端起一盏盖碗茶,所流露出的那种混合着市侩、智慧与无奈的神情,仿佛昨天才发生在我眼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象那个烟雾缭绕、人声鼎沸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着热气腾腾的茶香和市井特有的喧嚣。它展现的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记录,而是一种“在场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城市化进程初期,传统与现代交替时期的那种微妙的张力与张力下的民间秩序。这种基于微观视角的宏观洞察,远比枯燥的政治史料来得生动和有力,它告诉我,真正的历史,往往藏在人们如何打发闲暇时光的细节之中。

评分

初捧此书,我本以为会读到一本关于建筑或单纯风俗的记录,然而,它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其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深度挖掘。作者对于“公共生活”的定义和阐释非常具有启发性,茶馆不再仅仅是喝茶的地方,而是被提升到了城市治理、信息流通乃至社会身份确认的关键场域。比如,书中对茶馆内不同等级座位划分的分析,以及围绕这些空间所产生的权力互动与微妙的社会阶层展示,让我对旧式社会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对空间政治学的精妙解读,使得全书的论述跳脱了单纯的怀旧情结,而具备了扎实的学术支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追踪那些流动的对话和未被记录的“口头传统”,并将其作为研究社会心态变迁的重要佐证。它像是把一个被时间磨平的旧物件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露出了它原本复杂的纹理和使用痕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最终汇聚成了对整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深刻描摹。

评分

作者对成都的研究很透彻,出了两本专著了,还有一本也涉及到。对扩展视野。思维很有帮助。

评分

本书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范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正版书,价格便宜,购买方便

评分

经济生活,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很有价值的研究。

评分

作者对成都的研究很透彻,出了两本专著了,还有一本也涉及到。对扩展视野。思维很有帮助。

评分

带入一个中国大城市内部,使我们从来没有如此地接近鲜活实在的日常生

评分

接触王笛的书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家玩的时候看到过,就随便翻了几页。就那么几页让我眼前一亮,非常受启发。于是回家之后就买了王笛相关的书,并且慢慢关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内容很充实。,近年来对近代欧洲咖啡馆以及类似的公共消费空间之研究有很大进步,但关于中国茶馆则成果甚少,王笛的书大大改变了这种不平衡状况。这项研究意味着对中国茶馆以及它们在城市现代化中所扮演角色学术探索的一大发展。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写作上乘,清晰明快,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范例。,这是王笛教授继街头文化(斯坦福大学社,2003)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把焦点放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茶馆,指出茶馆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国西南四川省首府是最为流行的大众消费场所,并产生了独特的商业和消费文化,以及充满斗争的公共领域。他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以哈贝马斯的理论视野,将茶馆与全球的类似场所如咖啡厅、啤酒馆、酒馆等进行对照考察,实践了多学科和比较研究的路径。——商业史评论()王笛深谙成都历史和档案,所以他能够非常细致地考察茶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很有价值的研究。——周锡瑞(.),圣迭戈加州大学当我一边喝茶、一边读这本书的时候,各种成都茶馆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因素都生动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精神随之一振。王笛令人信服地证明,茶馆是中国城市社会的一个缩影。书中所使用的资料令人欣喜和惊叹。——全大伟(),迪肯森学院本书提供了大量非常详细的成都茶馆的新资料、新信息。王笛把我们带入一个中国大城市内部,使我们从来没有如此地接近鲜活实在的日常生活。——白德瑞(.),弗吉尼亚大学.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

评分

还不错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