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黄庆萱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
装 订:硬精装
开 本:32开
I S B N:9787561797693
内容简介
《台湾国学研究丛书: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主要内容包括:魏·董遇:周易章句、魏·王萧:周易注、魏·何晏:周易解、晋·向秀:周易义、晋·邹湛:周易统略论、晋·杨父:周易卦序论、晋·张轨:周易义等。
前言
易道之原:田於阴阳相二之理,以一表阳,以一表阴。积三爻乃有八卦;重八卦乃有六久林先生中国学术思想大纲:“若夫易道之原,则宝由于阴阳相二之理。”天地十四卦姻蕴化醇,马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推而及于天地万类之变化,其作始之简,决。先民用为占筮,以通裤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殷周之际,世不如馒世所述之玄奥也。多忧患,於是卦爻辞作焉周易之作,出於忧患意识,其与佛之大悲。孔子晚而学易,以为寡博爱,同属“宇宙之悲情”。
而:“子曰:加我敷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释文:易。妞字,过之书论语述而为亦,今从古。”考周易系辞傅上“乾以易知”,释文:“易,以豉反,讫章末同。郑、荀、董并昔亦。”又“六爻之义易以贡”,释文:“以鼓反,韩昔亦,谓变易”。“盖”“易”古昔有二。广韵:去謦寅韵以豉切者为难易简易;入声昔韵音亦者为变易。是也。释文於论语录“鲁读易为亦‘,於周易录“易吾亦谓变易”,皆存异昔以明异义,非谓易之字有异文也。或以训诘术语“读如”为“拟其看”,“读为”“为易其字”。比说殆本於段玉裁。段氏想当然耳。并无确证。李云光“气三礼郑氏学发凡”,自段氏“周礼漠读考”中摘出反七十条,以证明“段氏强古人之文以就已意。读如读为宝无别也,读为亦但注其音而已!”“读为”既为“注其音”而非“易其字”,故根攘“鲁论读易为亦”而擅改论语“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为一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前提不能成立。而由此错误之前提所得之推论,於逻辑均属“乞贷论证”矣。又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自述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亦知孔子十五志学,五十学易知命。儒者逐奉之为经典。十翼之传,先后述作王冀谁不必为孔子作,然必为儒家之学。
目录
林序初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其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这很符合对严肃学术专著的期待。我个人关注的焦点在于作者对“易学史的断裂与连续性”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是儒学遭受挑战、佛学兴起、道家思想复苏的敏感时期,易学作为“群经之首”,其地位和阐释方式必然受到巨大冲击。比如,王弼的《周易注》如何以玄学的框架重构易理,是绕不开的话题。我希望本书能在“考佚”的框架下,不仅仅是文献的打捞,更能对这些佚文所反映的当时学者的困惑与创新有所阐发。一个好的研究应该能让我们理解,在那个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学者们是如何在维护经典的权威性与回应时代思潮之间寻求平衡的。如果书中能有章节专门讨论早期易学数字化、图谶化倾向的消退过程,以及这背后所代表的学术范式的转换,那将会是极大的惊喜。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出那些在主流史观中被忽略的支流学说及其重要性。
评分这部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考古”的意味,尤其“考佚”二字,令人联想到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穿针引线、钩沉索隐的艰辛工作。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种对佚失文献的梳理,能否为我们理解易学思想的“地方性”或“民间性”提供新的线索。在主流的“玄学化”易学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大量未被正统士人史家所记录的、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占筮传统或应用性易学?如果本书的考证范围能稍稍延伸至碑刻、造像题记等非传统文献载体,哪怕只是侧面印证,都将极大地拓宽我们对魏晋南北朝易学实践的理解。一部优秀的考证著作,不应只是文献的堆砌,而应是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的重建。我期望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考定”的结论是如何一步步由旁证和互证构建起来的,从而确信其所呈现的“佚文”确实是那个时代思想的真实碎片。
评分这本关于魏晋南北朝易学研究的专著,从目录上看,似乎对这一时期的易学流派、经典注释以及思想演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我印象中,这一时期的易学研究往往与玄学、谶纬之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其复杂而又富有活力的学术图景。如果本书能深入探讨如王弼、虞翻等关键人物的易学思想如何与当时的形而上学思潮相融合,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期待书中能对“象数”与“义理”两大脉络的分野和互动有独到的见解,毕竟魏晋易学是后世易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不过,仅仅从书名来看,我更关心的是它如何处理“佚书”这一概念。古代典籍散佚是常事,考订佚文往往需要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辨伪能力。希望作者在对佚文的搜集、辑录和考证上,能展现出超越一般性文献整理的学术深度,揭示出那些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思想火花,而非仅仅是罗列残篇断句。这本书的精装版想必装帧精美,也侧面反映了出版社对其学术价值的认可,希望能带来一次酣畅淋漓的学术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那段充满“清谈”与“名士风流”的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将易学置于这个背景下进行探讨的著作相对较少,或者说,很多研究更偏向于哲学史或文学史的视角。这本书的标题明确指向“易学书考佚”,这暗示了一种扎实的文献学进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考佚”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对于钻研古典文献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寻宝的过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展示出其在版本学上的功力,比如,某个重要的佚文残片,究竟是出自某本已散的南北朝注疏,还是可能只是后世某部书的引用?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是衡量一部考证类著作成败的关键。如果作者能够结合地域差异——比如南方玄学氛围浓厚的易学与北方更受谶纬遗风影响的易学之间的分野——来组织材料,那么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将大大提升。总而言之,我期待它是一本能提供新材料、提出新看法的、经得起文献检验的佳作。
评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人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熔炉期”,很多后世的学术范式都在此奠基。这本书的厚度和精装版式,让人感觉到它是一部集大成的工具书式的著作。我着重留意“佚”的部分,因为这些失传或仅存零星记载的著作,往往能揭示主流思想之外的学术动态。例如,当时是否有未被王弼完全吸收的、更侧重于卜筮实践的易学流派?这些“佚书”中是否保留了更多原始的、尚未被玄学高度哲理化的“象数”传统?如果作者能通过考订的手段,成功还原出哪怕一小部分失传学者的主要观点,那对于重建我们对当时易学全貌的认知都是巨大的贡献。我特别希望作者能打破以往研究中将这一时期简单划分为“义理兴起”的刻板印象,展示出更多元、更混沌的学术生态。这部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填补我们认知中那些“黑洞”般缺失的环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