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隐世才女白落梅继林徽因、张爱玲、三毛的“传记三部曲”之后,首度转型书写传统文化;以唯美文笔,写尽世间风雅之物,诠释风雅之美,与百万读者共品古物的意蕴深长。
一寸光阴一壶酒,一纸诗书一年华。一剪梅花一溪月,一方古物一风雅。一曲云水一闲茶,一树菩提一烟霞。
煮上一壶月光,几两荷风,与白落梅共赏古物风华。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无论是淡酒、清茶、疏梅、幽兰,还是老巷、石桥、山水、花鸟……都如诗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也都出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各处。无论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都或多或少地沾染着这风雅的趣味。
白落梅以其优美典雅的文笔,将这其中的闲情逸致娓娓道来,点缀以诗词典故,向读者铺张开了一卷美好的画轴,其中的风华,读者自知。
作者简介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简单自持。心似兰草,文字清淡。其散文在CCTV3《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播出三十余篇。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已出版作品《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你是锦瑟 我为流年》《世间所有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一寸光阴一壶酒】
弦琴
围棋
书韵
古画
淡酒
清茶
【第二卷 一纸诗书一年华】
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第三卷 一剪梅花一溪月】
疏梅
幽兰
翠竹
素菊
净莲
云松
【第四卷 一方古物一风雅】
金饰
银物
青铜
玉石
古陶
瓷器
【第五卷 一曲云水一闲茶】
楼阁
琐窗
庭院
老巷
石桥
长亭
【第六卷 一树菩提一烟霞】
山水
花鸟
戏曲
佛卷
道经
儒风
精彩书摘
诗经
折庭院的竹为舟,筑雨后的虹为桥,穿过唐风宋雨,朝三千年前的诗经走去。千古繁华,人间乐事,像一缕薄风,一朵流云,被时光抛远。那些隐藏在岁月背后的片段,尘封于光阴中的婉转词句,被安放在一册竹简里,写满了古老又清浅的记忆。
一个叫诗经的年代,在寻常的春秋里悄然开场。它如同一代王朝,经历盛衰荣枯,无常幻灭。据说,有关诗经的故事,长达六百年之久。六百年,从西周时期至春秋中叶,这段漫长的过程中,那些尚不识文明烟火的古人,就已经懂得如何用优美的文字,来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于是,这三百零五篇诗歌被编撰为《诗经》,分成《风》、《雅》、《颂》三部分,成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过往的著诗者,被淹没在历史风尘里,早已无从寻找。尽管老去的诗句,已经沾满苔痕,但其内在的思想却清明如镜。我们可以擦去岁月尘埃,看到诗经六百年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世态民风。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与古人原本相隔于遥远光阴的两岸,却因为有了诗歌传情,得以心意相通。一段平凡的际遇,足以穿越数千年的文明沧桑。文字之奇妙,令人无法猜测,看似简单的字符,平淡的韵脚,却能够变幻出无穷意境,咀嚼出千种韵味,万般情意。
诗经的妙,在于读后清澈心灵,如薪火煮就的一壶春茶,天然本性,不修雕饰。带着斜柳细雨的心事,暖日桃花的情趣,所以诗句里有一种碧水流云的高远,明月清风的疏淡。那是一个时代的民歌,不仅描述普通人民劳作的生活情景,也诉说了寻常男女美丽的爱恋,同时又将历史上风云时事和春耕秋收的日子,用诗的方式生动而传神地表达出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描述了一个俊朗青年,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无限爱慕。爱情,是千古不变的主题,而诗经以世间纯美的爱恋为开端,给我们讲述遥远年岁里的浪漫故事。青青河畔,悠悠绿水,在洁净无尘的晴空下,有一位美丽善良的采荇菜少女,不经意落入别人的梦中,被多情的过客守候成最美的风景。
她不知道,她犯下了一个怎样美丽的错误。她错在,她的倩影如二月细柳,容颜似三月桃花。错在只顾着采摘荇菜,而随意挽起她蓬松乌黑的发,迷离了青年的双眼。错在将自己晾晒于阳光下,让青春一览无瑕。她的美,给了那过路青年温柔的憧憬,牵动了他美丽的哀愁。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渡河的诗歌,希望有一天,可以穿越这条爱情的河流,与梦中的少女倾诉衷肠。
后来,在一个蒹葭苍苍的霜秋,还有一位伊人,在水畔犯下了同样美丽的错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蒹葭,仿佛任何时候读起,都带有一种苍茫深秋的清凉,一种百转千回的企盼。
美丽的佳人,缘何伫立在河水之畔。让爱慕她的人,隔着秋水含烟,相看渺渺。想要逆流寻找,奈何道路险阻,顺流追去,又宛若在水中央。只能在河岸静立沉思,时而徘徊翘首,只希望可以涉水而过,做她裙裾下的一株芦苇。
然而,千百年了,他始终在岸边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看过流光偷换,那条缘分的河流,始终没有跨越。而佳人,被尘封在秋水一方,依旧可望不可即。平凡如他,又怎能像达摩祖师那般,折一根芦苇,抛入江中,幻化成扁舟,飘然渡江。或许,有时候距离的美,胜却了十指相扣的温暖。
相思如雨,敲打在恋人多思善感的心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那么一个女子,芳心萌动,为等候那个身着青青衣襟的良人,在落日城头,往返徘徊。如影随形的,只有一轮清朗的明月。
难道昨日的海誓山盟都成了过眼云烟?纵使我不去看你,你亦不该断绝音信。果真是心意相通,也该知我会在此处守候,为何就不能主动寻来?倘若寻来,我不在此,亦不可轻易更改当初约定,辜负情缘。
少女如此细腻婉转的心事,让读者也能感受其相思之苦。也许只有爱过,等待过的人,方可深知其味。而后才有了《采葛》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惆怅与悲戚。“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都说恋爱中的女子最为美丽,可她们最惧人生分离。再好的年华,也禁不起孤独光阴的消磨。思念如利刃,瘦减她们的容颜。原来她们期许的,也只是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简单心愿,是尘世最平淡的幸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没有年轮的界限,隔着数千年的风雨时空,亦有生死与共的深情承诺。世事迁徙,历史更换了无数次天空,唯有爱情,始终如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那些对纯美爱情的追求,从古老的诗经时代开始,何曾有过停歇?
上一世,你为樵夫,我为浣女。这一世,你为才子,我为佳人。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无可终止的轮回,那爱情则是这一切际遇的前因。有时总叹怨自己错生了年代,否则,可以活在一个单纯的世界里,谈一次单纯的恋爱,写一首单纯的诗。却忽略了,其实早在远古,世间红男绿女,就已开始演绎着聚散离合的故事。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无论哪一世,有过相欠,纵是衔草衔环,亦会相报。假如我提前老了,注定不能与你同行,也会在秋水河畔,读一首叫《蒹葭》的诗句。你若不来,我怎敢真的离去。
花鸟
下了一夜的雨,晨起时窗台的花木清澈如洗,仿若重生。有几只五彩的鸟儿栖在院墙上,片刻的停留,又不知落入谁的屋檐下。微风中,茉莉的芬芳沁人心骨。只见旧年心爱的两盆茉莉,已悄然绽放。翠绿的叶,洁白的朵,花瓣含露,风情万种,爱不释手。
茉莉的幽香,与腊梅有几分相似,却少了一丝冷傲,多了几许柔情。她含蓄、淡雅、宁静,不和百花争放,只与莲荷共舞。摘几朵,泡在杯盏中,清雅宜人,不饮即醉。采一朵洁白,别在发髻,秀丽姿容更添几许优雅。
乡村曾有一种风俗,凡是白色的花,皆不宜佩戴衣襟或簪于发髻。唯独茉莉,零星地缀于发箍间,串在手腕上,随意佩戴于身,有一种疏落、清淡的美丽。还记得那年在老上海的里弄,从一个干净的老太太花篮里买了几串茉莉,那芬芳弥漫了整条街巷,直至蔓延到整座上海滩。
雨后清凉,这时候宜居雅室,赏花品茗,听鸟观鱼。我之居所,案几上瓶花不绝,茶韵悠悠。想起往日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篇,作者沈三白亦是如此爱花心肠。“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而我,蓄了半月初荷瓣上的清露,好容易得了一小青花坛子。为怕煎老了茶水,取晒干的松针点火。想好好地珍爱自己,用素日里舍不得的那把宋时小壶,煮上古树陈年普洱。一盏香茗,几卷竹风,就这么静下来。忘了阴晴冷暖的世事,忘了渐行渐远的光阴。
世间为花木、虫鸟钟情之人,又何曾只是我。屈原爱兰,爱其幽香韵致,几瓣素心。陶潜爱菊,为其隐居东篱,耕耘山地,种植庭院。周敦颐爱莲,爱她亭亭姿态,飘逸气质。为其修建烟水亭,每至盛夏漫步池畔赏之。林逋爱梅,为其独隐孤山,种下万树梅花,与鹤相伴,终老临泉。
到后来,便生出此番说法。先秦之人爱香草,晋人爱菊,唐人爱牡丹,宋人则爱梅。花草与一个王朝命运相关,亦和一个时代的风气相关,更与一个人的性情相关。花本无贵贱雅俗之分,因了世人的情怀与心境,给它们赋予了不同的气度和风骨。有人爱那长于盛世,艳冠群芳的牡丹,亦有人爱那落于墙角,孤芳自赏的野花。
清代张潮《幽梦影》亦曾写道:“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古人云:“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大凡爱花木之人,皆与珍禽鸟兽为友。陶潜有诗吟:“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为群鸟有所归宿,他特意种树成林。陶潜之居处,远离车马喧嚣,每日花影不离,鸟声不断。闲时,或于院内栽花喂鸟,或去山林寻访慧远大师,与他讲经说禅。
白居易一生风流倜傥,爱诗文美酒,爱歌妓佳人,亦爱花木鸟兽。他写过许多爱鸟诗,有一首至为深情。“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他对鸟如此慈悲,对人更是长情。
在他年老多病之时,为怕负累佳人,决意卖马放妓。往日最爱饮酒聚宴的他,此刻客散筵空,独掩重门。“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最后善歌的樊素和善舞的小蛮,还是离他而去,至此白乐天自称醉吟先生。漫游于山丘、泉林、古刹,与花鸟双双终老。
山水诗人王维,爱诗亦爱画。他画山水林泉,咏花鸟绝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诗,总是多一分空灵,几许清新。林黛玉偏爱王维的诗,让香菱读一卷《王摩诘全集》,再读一二百杜甫和李白,便有了作诗的底蕴。王维的诗如雨后空山,清新自然,含花木性情,蕴虫鸟灵思,其意境远胜于那些济世匡时的诗作。
赏花听鸟,为闲情,亦作雅趣。当一个人陷入红尘太深,走失迷途,有时只要一株草木,一只青鸟,便足以浸洗灵魂,超然于世。唐诗中,我甚爱两首与鸟相关的绝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此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为柳宗元的《江雪》。
诗中空灵意境,不可言说,那种万物沉寂的孤独,给纷繁内心,带来美丽和清宁。真正能够过滤心情,寄怀养性的,则是大自然的草木。一朵晨晓雨中的茉莉,一声窗外竹林的鸟鸣,一炉袅袅烟火,一盏悠悠香茗,可令你从尘网,脱颖而出,幡然醒彻。周作人说:“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则是在茶水草木中,寻得意趣,消解愁烦。
自唐以来,玩鸟已成风尚。而清乾隆年间,则抵达盛极。八旗子弟几时丢了飞扬跋扈的豪情,抛下战马,忘记刀剑,沉湎于富贵温柔中。提笼架鸟、把玩古玉、喝茶听戏,就这样软化了雄心,断送了江山。落日下的紫禁城,已是一座空城,寂寞得只看见时光的影子。可见世间万事万物,不可沉迷太深,只能清淡相持。花鸟本为风雅怡情之物,经不起烟火相摧,否则适得其反。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古人认为青鸟可传递音讯,那些独守空闺的思妇佳人,不见青鸟,总觉花落无主,闲情无寄。还有一种鸟,叫杜鹃。相传望帝杜宇死后化身杜鹃鸟,日夜啼叫,催春降福。春末夏初,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哀怨凄凉之音,惹人情思。因杜鹃口舌皆为红色,固有了杜鹃啼血的传说。世人以青鸟、杜鹃传情,诉说衷肠,聊寄相思。
红尘一梦,云飞涛走。如何在浮世风烟中清醒自居,于车水马龙中从容自若,于五味杂陈里纯净似水,一切缘于个人心性与修为。有些爱,不宜浓烈,只宜清淡。
“触目横斜千万朵,只因赏心三两枝。”世间百媚千红,真正赏心悦目的,只有三两枝。乱世之中,也可诗意栖居,怀花木性灵,存鸟兽悲心,于坚定中守住这份柔软。任凭风流云散,亦可平和静美,自在安宁。
……
前言/序言
《陈迹·清欢》是一部深刻挖掘人生况味,探寻生命本质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故事,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触及那些容易被忽视却又深深烙印在我们灵魂深处的情感与体验。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友,在寂静的午后,缓缓向你倾诉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那些关于时间流逝的痕迹,那些在平凡日子里悄然盛开的喜悦。 作者并非急于给读者灌输某种道理,而是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感悟,引导读者一同去感受、去体味。整本书的基调是内敛的,却又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它避开了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微小而真实的瞬间:一次街角的偶遇,一个久违的电话,窗外掠过的鸟影,抑或是深夜里独处的静思。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片段,勾勒出人性的幽深与美好。 “陈迹”二字,不仅仅是过往的印记,更是一种沉淀,一种时间在生命中留下的深刻烙痕。作者在书中,并非要一一追溯那些早已远去的日子,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陈迹”如何塑造了我们,如何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感知。这些印痕,或许是成长的疼痛,或许是爱的铭记,或许是错过的遗憾,亦或是顿悟的智慧。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轨迹,让我们在回望时,能看到一条蜿蜒而清晰的路径。书中对“陈迹”的描摹,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充满了哲思的探问。它让我们思考,那些曾经的经历,无论甜蜜或苦涩,最终都化为了滋养我们生命的养分,让我们在岁月的洗礼下,更加成熟,更加通透。 而“清欢”,则是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喜大悲,而是在平淡日常中发现的细微而真实的快乐。这种快乐,源于内心的丰盈,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与世界的和谐相处。在喧嚣的时代,作者试图为读者寻回这份难得的“清欢”。它可能是一杯温热的茶,一首动人的乐曲,一次与自然的亲近,抑或是一段与心灵对话的时光。书中对“清欢”的描绘,如同在喧嚣的尘世中开辟的一方净土,让读者在阅读中得以喘息,得以安宁,得以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喜悦。这种“清欢”,是一种深刻的自足,一种不求外物的安然。 《陈迹·清欢》并非是一部教人如何“成功”或“励志”的书,它的野心在于触及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它关注的是人的内在世界,是如何在时间的流转中保持自己的本真,是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寻觅心灵的归宿。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命怀有的深深敬意,以及一种对人性深处善良与美好的坚信。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洗练而富有诗意的。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能在读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种朴实而真诚的表达,直抵人心。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都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独到的理解。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我们视野,丰富了我们内心。 它适合那些在忙碌生活中感到一丝疲惫,渴望在精神层面获得慰藉的读者。它适合那些对生活有着深刻思考,不满足于表面喧嚣,而希望探寻生命意义的读者。它同样适合那些热爱文字,能够从优美隽永的笔触中感受到力量的读者。 《陈迹·清欢》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次阅读,都可能获得新的感悟。它就像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老友,每一次相遇,都能带来新的惊喜和启迪。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也不刻意去追求某种“卖点”,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那些能够与它产生共鸣的灵魂。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关乎时间、记忆、情感、成长,以及生命中最本质的宁静与喜悦。它提醒我们,那些生命中的“陈迹”,并非是需要被遗忘的包袱,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它们构成了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基石。而“清欢”,则是我们能够给予自己,并且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的最纯粹的馈赠。 在阅读《陈迹·清欢》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的过往,那些被岁月模糊的画面,那些被时光遗忘的情感,都可能随着文字的展开而重新鲜活起来。你也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竟然蕴藏着如此动人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而是通过他的讲述,让你自己去找到答案,去体验属于自己的“陈迹”与“清欢”。 这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它让你看见时间的痕迹,看见情感的深度,看见生活的美好,更看见内心深处那个更加宁静、更加强大的自己。它不是一本填鸭式的指南,而是一扇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你从中窥见生命更广阔的天地。 《陈迹·清欢》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待生命的方式。它邀请你一同走进一个更加沉静、更加温柔的世界,在那里,你可以放下浮躁,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本来的温度。它不是要你去改变什么,而是让你去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理解和接纳这个世界。 最终,《陈迹·清欢》所传递的,是一种对生命深刻而温柔的理解,一种在平淡中寻找力量,在时光中沉淀智慧的勇气。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生命本真的对话,一次对“清欢”最美好的诠释。这本书,将陪伴你走过人生的许多“陈迹”,并在其中,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