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政治衰退理论的视角》是一本从政治衰退视角分析台湾民主与政局的专著。
  从政治衰退的角度切入台湾民主这个广受关注的话题,不仅为我们全面了解台湾开了一扇窗,也启发了两岸学界对西方民主在东亚社会生存现状的思考。。。。。。
《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政治衰退理论的视角》主要用亨廷顿的“政治衰退”理论来看台湾政治现代化进程及其得失,认为2000年以来的台湾政治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民进党上台以后,台湾虽然基本实现了包括传统政治发展理论和民主化理论所设定的民主制度目标,如竞争性的选举、制衡的制度安排、言论自由、全面的政治参与等。但是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政治操守沦丧,政治道德失范、政治无力感扩大、社会失序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放缓等现象纷纷出现。比较系统地检讨台湾政治变迁和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政治衰退所呈现出来的理论意涵,对于理解台湾政治未来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价值。
陈星,安徽萧县人,分别在安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港澳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台湾政党政治、两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解析》、《侍从主义视角下的民进党派系问题》等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涉台时事评论300余篇。
导言:问题的提出
第1章 基本理论框架
1.1 文献综述 
1.1.1 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脉络
1.1.2 政治衰退理论的流变 
1.1.3 学界对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发展的研究概况 
1.2 政治衰退概念性解析 
1.2.1 基本理论预设 
1.2.2 政治衰退的基本涵义 
1.2.3 政治衰退的基本面向 
1.2.4 政治衰退的测量 
第2章 台湾民主化过程中的政治衰退 
2.1 “总统”权力的集中与制衡弱化 
2.1.1 “总统”权力集中的制度基础 
2.1.2 党国体制与“总统”权力集中 
2.1.3 对“总统”权力制衡的失灵 
2.2 “政治无能” 
2.3 族群撕裂与政治对立 
2.4 社会共识的缺失 
2.5 政治变迁与经济发展 
2.5.1 政治民主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5.2 台湾政治民主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6 政治腐败及其控制 
2.6.1 政治腐败:功能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2.6.2 民主化过程中的台湾政治腐败现象 
2.6.3 台湾民主化与政治腐败的关联 
第3章 政治变迁与政治衰退:过程、机制和行为模式化成 
3.1 台湾民主化与政治资源分配格局的重构 
3.1.1 社会异质性的显性化 
3.1.2 政治资源分配格局的重构 
3.1.3 政治动员成为政治对立的动力源 
3.2 民主化与价值分配:“台湾主体意识”建构 
3.2.1 “台湾主体意识”概念的流变 
3.2.2 “台湾主体意识”的基本层面 
3.2.3 观念建构与“台湾主体意识”的意识形态化 
3.2.4 “台湾主体意识”的身份认定功能 
3.2.5 意识形态重构与政治衰退 
3.3 统合机制变化与政治衰退 
3.3.1 统合机制由刚性向柔性转变 
3.3.2 政治精英内部关系的变迁 
3.4 政治行为模式化成与政治衰退 
3.4.1 台湾政党政治与政治行为模式 
3.4.2 政党之政治行为模式的历史习得过程 
3.4.3 对立性政治结构和敌我矛盾的建构 
3.4.4 政党之政治行为模式与政治衰退 
3.5 余论 
第4章 比较视角下台湾政治衰退的理论意涵 
4.1 东亚视域中的政治衰退问题 
4.1.1 政治腐败 
4.1.2 权力集中 
4.1.3 族群冲突 
4.1.4 “恩庇-侍从”体制以及“金权政治” 
4.1.5 “政治无能”与信任危机 
4.2 政治衰退的发生学解释 
4.2.1 东亚文化传统对政治衰退的影响 
4.2.2 制度移植、文化重构与政治衰退 
4.2.3 民主化与政治衰退的制度化 
4.3 政治衰退与社会治理 
4.3.1 政治衰退在民主化过程中的坐标 
4.3.2 政治衰退与民主化过程中的社会治理 
4.3.3 台湾的政治衰退与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后 记
2000年以来的台湾政治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民进党上台以后,台湾基本实现了包括传统政治发展理论和民主化理论所设定的民主制度目标,如竞争性的选举、制衡的制度安排、言论自由、全面的政治参与等。但是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政治操守沦丧,政治道德失范、政治无力感扩大、社会失序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放缓等现象纷纷出现。虽然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后上述情况有所改观,但是上述的大部分问题却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就意味着对这些政治衰退现象所隐含的理论意涵还是有讨论的必要。以长时段的视角来看,这事实上是台湾政治变迁和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无论谁在台上,都没有办法根除这些政治衰退现象。事实上,马英九上台几年的经验已经为这种判断提供了注脚,马英九虽然极力按照他自己的“清廉政府”的理念去执政,但是在现实中却遇到了空前的阻力,来自已方阵营的攻击尤其猛烈。对台湾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政治衰退现象进行清理,对全面理解台湾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进而,通过对若干与中国台湾地区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的东亚社会政治发展和民主化问题的比较性检视,对在特定文化背景地区政治变迁所呈现出的政治衰退现象的比较,在社会和文化视角下对东亚社会民主化的民主化进程展开分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衰退的理论意涵在于:它不仅限于讨论台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而是可以为其它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和政治变迁提供解释范式。
……
我一直对台湾的政治发展轨迹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亚洲民主转型的浪潮中,台湾算是一个标杆性的存在。然而,当我翻开《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政治衰退理论的视角》这本书时,我发现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成功”的赞颂,而是引入了“政治衰退理论”这个更具深度的分析工具。这一点让我眼前一亮。书中对“衰退”的定义并非简单的回归威权,而是更加 nuanced(微妙),涵盖了公民信任的下降、政治极化的加剧、以及精英政治的失灵等等。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理论框架与我对台湾政治新闻的零散印象进行对照,发现书中解释的逻辑非常有说服力。例如,书中提到“非理性”政治动员如何侵蚀理性决策过程,这一点在当今许多民主国家都屡见不鲜。作者的写作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和评论者的洞察,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可读性。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民主社会,即便看起来生机勃勃,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走向衰退,而识别这些早期信号,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政治衰退理论的视角》,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了台湾的政治史。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台湾民主化“奇迹”的赞歌,但作者选择了一个更具批判性的理论框架——政治衰退理论,来审视这一过程。这种反向的操作,反而让我对台湾政治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衰退”的定义非常 nuanced,它不仅仅是民主制度的倒退,更包含了权力结构的固化、公民参与的异化、以及政治精英的失范等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政治事件的细致梳理,并将其与理论相结合,展现了“衰退”是如何在细微之处发生的。例如,书中对某些政治人物的策略分析,让我看到了看似平常的政治操作背后,可能隐藏的对民主肌体的侵蚀。这种分析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否存在类似的“衰退”迹象。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理论工具,帮助读者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民主社会的脆弱性。
评分我对台湾的政治变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政治衰退理论的视角》这本书,则从一个我之前不太熟悉的理论角度——“政治衰退理论”,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作者并非简单地讲述台湾如何实现民主,而是深入剖析了民主化进程中潜藏的各种危机和挑战,并将其置于“衰退”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书中对“衰退”的定义非常全面,它不仅包括制度层面的松动,还深入到社会文化和公民心态的变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政治事件的解读,作者能够将抽象的政治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有了生动的实践意义。例如,书中对民粹主义在台湾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对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将台湾视为一个“民主的成功案例”,而是开始思考,民主的韧性究竟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才能避免走向衰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理解政治变迁。
评分我之前对政治学理论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比较宏观和抽象的层面,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如此具体而深入的案例分析。这本书《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政治衰退理论的视角》,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作者并非简单地宣扬台湾民主的成就,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政治衰退理论,来解剖其发展历程。读到书中关于“制度性腐蚀”的论述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并非指简单的贪污腐败,而是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程序性扭曲、权力制衡的侵蚀,日积月累最终导致民主机制的失灵。书中列举的一些政治事件,我即便在新闻报道中略有耳闻,但通过作者的深入剖析,才明白其背后蕴含的政治衰退的逻辑。这让我联想到自身所处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虽然不能直接类比,但对“衰退”的警示意义是共通的。书中对于不同政治派别在民主化过程中的策略和博弈的描绘,也异常精彩,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与考量。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民主的维护需要持续的警惕和不断的努力,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为衰退埋下种子。
评分这本《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政治衰退理论的视角》读来令人深思,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民主挑战此起彼伏的背景下。作者以一种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将台湾这个亚洲民主典范的经验置于“政治衰退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篇枯燥的学术论述,但出乎意料的是,书中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解读。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通过理论的棱镜,揭示出民主化进程中潜藏的种种危机与挑战。书中对“衰退”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在台湾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都让我耳目一新。例如,书中探讨了权力集中、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公民参与的异化等现象,这些并非台湾独有的问题,但在书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理论解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政治力量博弈的描写,那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张力,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台湾的过去,更是在警示我们,民主并非一劳永逸,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面临衰退的风险,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识别并加以应对。它促使我重新思考,我们所珍视的民主制度,其脆弱性究竟体现在何处,又该如何去巩固和维护。
评分发货很快,就是活动力度不大。
评分送货很快。。。。。。
评分好!
评分免煮化带来政治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政治衰退
评分2000年以来的台湾政治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民进党上台以后,台湾基本实现了包括传统政治发展理论和民主化理论所设定的民主制度目标,如竞争性的选举、制衡的制度安排、言论自由、全面的政治参与等。但是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政治操守沦丧,政治道德失范、政治无力感扩大、社会失序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放缓等现象纷纷出现。虽然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后上述情况有所改观,但是上述的大部分问题却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就意味着对这些政治衰退现象所隐含的理论意涵还是有讨论的必要。以长时段的视角来看,这事实上是台湾政治变迁和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无论谁在台上,都没有办法根除这些政治衰退现象。事实上,马英九上台几年的经验已经为这种判断提供了注脚,马英九虽然极力按照他自己的“清廉政府”的理念去执政,但是在现实中却遇到了空前的阻力,来自已方阵营的攻击尤其猛烈。对台湾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政治衰退现象进行清理,对全面理解台湾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进而,通过对若干与中国台湾地区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的东亚社会政治发展和民主化问题的比较性检视,对在特定文化背景地区政治变迁所呈现出的政治衰退现象的比较,在社会和文化视角下对东亚社会民主化的民主化进程展开分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衰退的理论意涵在于:它不仅限于讨论台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而是可以为其它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和政治变迁提供解释范式。
评分送货很快。。。。。。
评分一直在京东上购买图书,送货快,包装完整,会继续购买图书!
评分发货很快,就是活动力度不大。
评分2000年以来的台湾政治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民进党上台以后,台湾基本实现了包括传统政治发展理论和民主化理论所设定的民主制度目标,如竞争性的选举、制衡的制度安排、言论自由、全面的政治参与等。但是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衰退,政治操守沦丧,政治道德失范、政治无力感扩大、社会失序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放缓等现象纷纷出现。虽然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后上述情况有所改观,但是上述的大部分问题却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就意味着对这些政治衰退现象所隐含的理论意涵还是有讨论的必要。以长时段的视角来看,这事实上是台湾政治变迁和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无论谁在台上,都没有办法根除这些政治衰退现象。事实上,马英九上台几年的经验已经为这种判断提供了注脚,马英九虽然极力按照他自己的“清廉政府”的理念去执政,但是在现实中却遇到了空前的阻力,来自已方阵营的攻击尤其猛烈。对台湾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政治衰退现象进行清理,对全面理解台湾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进而,通过对若干与中国台湾地区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的东亚社会政治发展和民主化问题的比较性检视,对在特定文化背景地区政治变迁所呈现出的政治衰退现象的比较,在社会和文化视角下对东亚社会民主化的民主化进程展开分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衰退的理论意涵在于:它不仅限于讨论台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而是可以为其它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和政治变迁提供解释范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