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解读名家,阿伦特重构康德美学(康德粉丝必读!)
★ 阿伦特收官大作未竟部分的前奏(阿伦特粉丝必读!)
★ 阿伦特的备课稿,文科教员需要看的讲稿典范(人文学者应该读!)
★ 标新立异,提出人类精神自由的保证在于判断能力(惊讶!)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的观点“驳倒”了阿伦特早期作品中对于同一问题的观点(有看头!)
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
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
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裔美籍哲学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理论家、思想家,与西蒙娜·波伏娃、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曾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一生致力于考察现代社会中的政治问题和人的政治行动,并对美国政治现实和犹太问题有着大量极富原创性的洞见。
主要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责任与判断》《共和的危机》《犹太文集》《心智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稿》等。
罗纳德·贝纳尔(Ronald Beiner),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曹明,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苏婉儿,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这本讲稿——经过罗纳德·贝纳尔富有技巧的精心编排和介绍——大胆、有创造力、富有责任感……阿伦特将一般或者说扩展了的审美判断看作康德政治哲学的一条线索,这一极富创造性的主张,让她能够在审美和实践之间找到一座桥梁,而这对于研究康德的其他人来说,仍然是未知之域。
——Patrick Riley,Political Theory
这本被悉心编制的精辟小书,非常有价值地补充了阿伦特的作品,贝纳尔对阿伦特的解读,非常富有才华地阐明了阿伦特思想的一个侧面,且阅读起来赏心悦目。
——James T. Knau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中文版前言(罗纳德·贝纳尔)
译者序言
原版序言(罗纳德·贝纳尔)
《思索》后记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1970年秋社会研究新学院课程讲稿)
想像力
(1970年秋社会研究新学院研讨课笔记)
汉娜·阿伦特论判断(罗纳德·贝纳尔)
附录
康德著作年表
阿伦特著作年表
译者后记
第一讲
谈论、探究康德的政治哲学有其独特的困难。不同于其他许多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斯宾诺沙、黑格尔以及其他人,康德从未写过某种政治哲学。论康德的文献浩如烟海,但论康德政治哲学的书却寥若星辰,其中,值得研究的惟有一本,即汉斯?萨内尔(Hans Saner)的《从战争到和平的康德之路》。法国最近出版了一部专门研究康德政治哲学的论文集,其中几篇颇为有趣;然而,即使在该文集中,你也很快就会看到,康德自己也是把该问题当作一个无关紧要的主题来处理的。在将康德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所有书中,只有雅斯贝尔斯(Jaspers)花了至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这个特别的主题。(雅斯贝尔斯是康德惟一的追随者;萨内尔是雅斯贝尔斯惟一的追随者。)《康德论历史》所收入的康德的那些文章以及最近编纂的名为“康德政治文论选”的文集,其品质和深度,都无法与康德的其他作品比肩;它们肯定无法组成有位作者所谓的“第四批判”——鉴于它们碰巧成了这位作者的研究主题,所以他热切地想要为它们争得这一崇高地位。康德自己把其中某些文章称之为不过一场“与理念的玩耍”(play with ideas)或“仅仅是一次快乐的旅行”。就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永久和平论”而言,其讽刺的口吻表明,康德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文章。在致凯斯维特(Kiesewetter)的一封信中(1795年10月15日),他把该文称为“遐想”(他仿佛想起了早年他在《一个通灵者的梦——用形而上学之梦来解释》[1766]中对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的揶揄)。至于《法权学说》(The Doctrine of Right, or of Law)——该文你只能在赖斯(Reiss)编辑的那本书中找到,而且如果你读过,那你可能会发现该文乏味而卖弄——你想不赞同叔本华的这个说法都难:“就好像该文不是这位伟大人物的作品似的,倒像出自某个普通的庸人之手[gew?hnlicher Erdensohn]。”法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至关重要——康德的实践哲学把人被理解为一种立法性存在(a legislative being);但是,若要总体上研究法权哲学(philosophy of law),我们肯定不会求诸康德,而是求诸普芬道夫或格老秀斯或孟德斯鸠。
最后,如果看看其他文章——无论是赖斯编辑的那本书里的、还是其他文集(《康德论历史》)里的,你会发现其中很多篇关注的都是历史,以至于初看起来,很像是康德在用一种历史哲学替代政治哲学,他后来的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不过,进而再看,康德的历史概念,本身固然很重要,但并非康德哲学的重中之重,于是乎,如果我们想要探究历史呢,我们又会求诸维柯抑或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对康德来说,历史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这一物种是历史的主体,不过是被理解为造物的一部分的人类,虽然这一部分可以说是造物的最终目的和造物中的王者。历史中至为关键的不是故事/事件(stories),不是历史个体,也不是人的善行恶迹,而是那隐秘的自然狡计,那导致[人类这一]物种在代代相继中不断进步并将其全部潜能充分发展出来的自然狡计,当然,历史的偶然与无序中所蕴藏的忧伤也一直让康德耿耿于怀。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其生命是如此短暂,短到无法充分发展出人类的全部特质和潜力;该物种的历史因而就是“自然(nature)种植在[人类]身上的全部种子得以充分发展、[人类这一]种族的命数(destiny)在这大地之上得以实现”的进程。这一进程就是“世界历史”,类似于个体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孩童到青年直到成人。康德对过去毫无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这一物种的未来。人不是因为罪恶而被一位复仇的神逐出伊甸园的,而是被自然逐出来的,自然将人从自己的子宫中剥离出来,然后将其逐出乐土、逐出那“安全而又无害的童真状态”。此乃历史的肇始(beginning);历史的进程也就是进步;这一进程的产物,有时被称为文化、有时被称为自由(“从受自然监护到自由状态”);只有一次,那也只是顺便在一个插入语中,康德指出,这一进程也是一个实现“专属于人的最高目的,即社会性[Geselligkeit]”的问题。(我们后面会看到社会性的重要性。)进步,这一18世纪的主流概念,对于康德来说,则是一种相当忧伤的观念;他反复强调,这一观念对个体生命而言,蕴含着显而易见的悲凄。
……
阅读这本书时,我时常会忘记自己正身处二十一世纪,仿佛被拉回了一个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作者对“公共意志”的探讨,尤其是对这一概念在现实政治中可能出现的异化风险的警惕,极具前瞻性。他笔下的政治哲学,绝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地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可居住”的共同体紧密相连。书中对公民美德的强调,虽然听起来有些古典,但在今天这个原子化的社会中,却显得尤为迫切和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它既能满足一个严肃学者的求知欲,也能为每一个关心社会未来走向的普通人提供深刻的思考材料。它的文字力量在于,它不直接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背景,或者至少有愿意深入钻研的耐心。但我坚持下来了,主要是被其中对“正义”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试图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正义”模型,而是将正义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协商和构建的过程中去理解。书中对“法治精神”的阐述,那种将法律视为一种约束自身、而非仅仅约束他人的工具的视角,对我触动极大。这超越了简单的工具理性,进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伦理考量。这本书的结构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虽然跳跃性较大,但核心思想始终牢牢把握,就像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将分散的珍珠串联起来,最终呈现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它更像是心灵的体操,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似乎带着一种古老的智慧,每一个段落都像是在缓慢地展开一幅哲学史的画卷。我读到许多关于“理性”与“实践”之间微妙张力的探讨,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试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搭建桥梁的思想家们。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更倾向于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书中对“普遍性”的追问,似乎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与集体规范之间的核心矛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沉稳与克制,没有炫技式的华丽辞藻,只有扎实的逻辑推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正在精心打磨他的思想碎片。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轻轻地重塑了,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此刻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令人敬畏。这种阅读体验是安静而深刻的,它不要求你立刻给出回应,而是邀请你进入一个长久的沉思之中,去体会思想交锋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有一种令人着迷的韵律感,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不同的历史语境之中。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说教,反而像是一场精彩的脱口秀,只不过这位“表演者”是跨越了几个世纪的伟大思想。作者对于“自由”的定义和解构,简直是惊艳。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自由等同于为所欲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道德和法律框架下进行审视,这让“自由”这个词汇本身焕发出新的光彩。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那种对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的强调,在如今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仿佛能听到那些遥远时代的辩论声,感受到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与担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现代性”的基石,提醒我们,脚下的土地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无数次思想碰撞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对思维耐力的考验,但回报是丰厚的。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一口就能吞下,它需要你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停下来,在纸页间做下批注。书中对于“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论述,特别是对后者地位的提升,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在许多当代论述中,义务往往是被轻视或边缘化的部分,但这本书却将其视为构建稳固社会秩序的关键环节。那种严谨的推导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理论大厦的严密性。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钟楼之下,仰望着那些精密的齿轮如何协同运作,每一个微小的转动都牵动着宏大的结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雅而内敛的,即便涉及激烈的观点冲突,也处理得如同平静的湖面,水波不惊,内里却暗流涌动。
评分顶尖阿伦特研究专家、著名社会主义者罗纳德•贝纳尔编选并讲解。
评分第五篇孔门弟子
评分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
评分很好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好书
评分第七篇杨朱
评分最终,对傲慢的指责不会仅仅面对海德格尔。这种指责必然面对思维自身。每一个哲学任务的理解都不能自己辩白,而且只要我们把这样一种理解详述为我们著作之后的未经试验的“调节理念”,那么我们本质上必然是傲慢的。也许探出和揭露这种傲慢正是哲学思维的任务。如果这样,难道每个思想家不都应该十分关注他自身的傲慢,不都应该十分关注自身对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任务的目光短浅吗?
评分让学术界所谓专家们的平庸本质暴露无疑的世纪强人。
评分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