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解题及其读法

四书解题及其读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基博 著
图书标签:
  • 四书
  • 五经
  • 程朱理学
  • 儒学
  • 传统文化
  • 经学
  • 注释
  • 解读
  • 古代典籍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2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94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
字数: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余以十四年讲学化平,遇梁任公,贻以《要籍解题》册,中《论语》《孟子》,意有异同,别纂为篇,任公不之忤也!六年在上海,成《中庸解题》,今秋病不能事,养疴杜门,发箧得向叫肄诵《大学》本,籀绎其指,条次成文,而后《叫书》之篇第备。

内页插图

目录


大学第一
解题及隶四书始末
大学之作者
大学之本子
大学之读法
第一明其宗旨第二核其篇章第三稽其训诂

论语第二
解题
论语之记者
论语之本子
论语之读法
第一考其人物第二析其义理第三明其教学第四
核其政论

孟子第三
解题及隶经始末
孟子之作者
史记之孟子
孟子之本子
孟子之读法
第一明其立言第二籀其性理第三考其辨诸子

中庸第四
解题及隶四书始末
中庸之作者
中庸之本子
中庸之读法
第一明其宗旨第二核其篇章第三观其会通

孝经第五附
解题
孝经之作者
孝经之本子
孝经之读法
第一明其宗旨第二观其会通第三权其时宜
后记

精彩书摘

  今按《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而《礼,檀弓》记曾子述夫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之言;而有子固征“非夫子之言”。可知凡记一义,无不几经讨论,闻见有共,门人公认,而后纂以人书;特著“子曰”者,所以见门人相与辑而论纂,“非夫子之言”不辑也!孟子引孔子之言凡二十九,见于《论语》者八(学不厌而教不倦,里仁为美,君薨听于冢宰,大哉尧之为君,小子鸣鼓而攻之,吾党之士狂简,乡原德之贼,恶似是而非者);而其不见《论语》者二十一,当必为门人论纂之所不辑,而闻知见知之无征不信者矣!至所与辑而论纂,可考见其体者有二:(一)《论语》记圣人之言,有但记其要语,其余则删节之者,如《孟子·尽心》下:“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据此,则《论语》所记,节去上三句也。以此推之,如“君子不器”“有教无类”,四字而为一章,何太简乎?必有节去之语矣。所以然者,书之于竹简故也。故竹简谓之简,文字少亦谓之简;字义之相因,大率类此。(二)《论语》记弟子之间有两体,如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张问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凡问者盖皆如此,必有所问之语也。简而记之,则但曰“问政”“问仁”“问孝”耳。且诸贤之问,固有所问之语,尤有所问之意,如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岂子贡身为士而竟不知士之谓乎?此乃求夫子论古今土品之高下,故问及今之从政者;其他可类推也!(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二)因为籀其大例,发其指意于此。
  ……

前言/序言


《四书解题及其读法》 《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是一部旨在深入解读中国传统儒学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著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四书原文,而是以详尽的篇幅,为每一部经典进行精细的“解题”,梳理其核心思想、文本结构、历史背景以及历代学者的解读脉络,力求让读者对四书的整体风貌和精髓有所把握。 一、《大学》——格物致知的始源 本书对《大学》的解读,将从其文本渊源与地位讲起。它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为何能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这背后自有其深厚的学术价值。我们将详细考证《大学》成书的过程,以及宋代朱熹将其独立成书,并置于“四书”之首的深远意义。 紧接着,本书将逐一剖析《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环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修己安人的思想体系。 格物致知: 这一概念是《大学》思想的基石。本书将深入辨析“格物”的含义,是认识事物之理,还是端正自己的心性?“致知”又如何实现,是通过经验观察,还是内省自觉?我们将引用历代名家的论述,展现不同学派对此的理解差异,并试图提炼出其普遍适用的智慧。 诚意正心: 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本书将详细阐述“诚意”的内涵,即真实地对待自己的念头,不自欺,不妄为。“正心”则是指向内心的修炼,去除私欲,涤荡杂念,使心达到一种平和、纯净的状态。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诚意”来达到“正心”,以及“正心”对于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修身齐家: 个体修养的完成,必然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本书将深入探讨“修身”的具体实践,包括学习、克己、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齐家”则是在此基础上,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我们将分析“修身”与“齐家”之间的内在逻辑,强调家庭是社会单元的缩影,家风的建设对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治国平天下: 最终,《大学》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治国”意味着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包括选贤任能、制定法律、发展经济等。“平天下”则是将这种治理的智慧推而广之,实现天下太平,万民安乐。本书将分析《大学》关于政治治理的思想,以及其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并探讨儒家理想社会图景的形成。 在解读八条目的过程中,本书还将注重梳理《大学》中的关键概念,如“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并结合原文进行细致的解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 二、《中庸》——至高的道德境界 《中庸》以其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儒家关于“中庸之道”的深刻理解,这是通往至高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本书将从《中庸》的文本特点入手,分析其篇幅短小精悍,但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的原因。 中庸之道的阐释: 本书将重点解读“中庸”的含义。它并非是平庸、折中,而是指事物适度的、不偏不倚的状态,是超越极端、达到和谐的最高原则。我们将分析“中庸”在情感、行为、思想等各个层面的体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是《中庸》开篇的核心论断。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三句话的含义。 “天命之谓性”:指人的本性是源于上天赋予的,是纯粹的、美好的。我们将探讨“性善论”在《中庸》中的体现。 “率性之谓道”:指顺应人的本性去行事,便是遵循了“道”。我们将分析如何做到“率性”,以及“道”的普遍性和精神性。 “修道之谓教”:指修炼和遵循“道”,便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将探讨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慧方面的作用。 君子之道: 《中庸》集中阐述了君子的道德修养,以及君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准则。本书将通过分析《中庸》中关于君子的各种论述,如“素位而行”“执中”“戒慎恐惧”等,来展现君子人格的理想图景。 至诚之道: 《中庸》认为“至诚”是最高尚的道德境界,是能够感通天地、化育万物的力量。本书将深入解读“诚”的概念,并分析如何通过“诚”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本书在解读《中庸》时,将力求还原其本来面目,避免因后人的附会而产生的曲解,同时也会适当引用历代学者的精辟见解,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三、《论语》——圣人之言,诲人不倦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本书对《论语》的解读,将围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日常对话、教诲展开,展现其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孔子思想的核心: 本书将从“仁”开始,系统梳理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我们将详细分析“仁”的内涵,从爱人到克己复礼,从恕道到忠恕之道,展现“仁”的多重维度和实践要求。 为政之道与君子人格: 《论语》中关于为政的论述,如“德治”“礼治”“为政以德”等,将是本书的重要解读内容。同时,我们也将深入分析孔子对“君子”的塑造,包括君子的修养、品德、操守,以及君子应有的社会责任。 学习与教育的智慧: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教育目标等论述,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将是本书重点分析的对象。 人际交往的智慧: 《论语》中充满着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本书将从这些经典语句出发,探讨儒家在人伦关系、社会交往方面的看法,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而时习之”的实践路径: 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解读,更会强调《论语》的实践性。如何将孔子的教诲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在实践中体悟“学而时习之”的真谛,是本书着重探讨的方面。 在解读《论语》时,本书将力求还原对话的语境,理解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弟子所说的话,并辅以注释和疏证,使读者能够深入其境,体会圣人教诲的博大精深。 四、《孟子》——发扬仁政,性善之论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孟子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深刻的思想,将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本书对《孟子》的解读,将着重展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以及其“性善论”的论证过程。 性善论的基石: 本书将从孟子“性善论”的论证开始。我们将分析孟子如何通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来证明人皆有善性。同时,也会探讨孟子关于“心”的本体论,以及“尽心”“知性”“知天”的联系。 仁政的理想与实践: 孟子是“仁政”思想的集大成者。本书将详细解读孟子的“仁政”理念,包括“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如何实行“王道”,以及如何通过“养民”“富民”“教民”来巩固统治。我们将分析孟子关于“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以及其对于当世政治的批判。 义的追求与大义凛然: 孟子强调“义”,认为“义”是比“利”更重要的价值追求。本书将分析孟子关于“义”的论述,以及“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我们也将探讨孟子如何将“义”与“仁”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道德伦理体系。 论辩的艺术与思想的力量: 《孟子》以其强大的论辩艺术而著称。本书将选取《孟子》中的经典论辩篇章,分析孟子如何运用比喻、类比、反问等手法,有力地驳斥对方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思想。我们将从中学习辩证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艺术。 本书在解读《孟子》时,将注重其思想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也会借鉴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注解和研究,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深刻的孟子形象。 五、读法与传承: 除了对四书内容的详尽解读,本书还将专门辟出篇章,探讨“四书”的读法。这并非仅仅是教授阅读技巧,而是包含对如何理解古文、如何把握经典的精神、如何将古代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等多个层面的指导。 原文的研读: 如何通读原文,理解字词的含义,把握句子结构。 注释与疏证: 如何利用历代注疏,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思想的梳理: 如何串联各章节,把握整部经典的脉络。 联系当下: 如何从四书中汲取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本书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深入的解题和有效的读法指导,让读者能够真正走进四书的世界,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实践。它是一扇门,是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期望能引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精神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封面采用了典雅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而庄严的感觉。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体排版疏朗有致,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处理,既牢固又美观,完全符合一本学术性著作应有的格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显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钻研,其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仿佛引导读者进行了一场智力上的探险。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见解,尤其是对一些传统解读的批判性反思,让人耳目一新。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观点,而是试图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激活这些古老智慧的生命力,这种学术勇气和洞察力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的读者,我必须赞扬这本书所展现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参考文献的标注极为详尽,可以看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建立起对知识来源的信任感。它体现了一种对“真理”的谦卑与执着,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我们去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探索。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同样显著。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高悬空中,而是能切实地指导我们如何将书中的思想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作者在解释那些晦涩的古文时,总能找到恰当的现代案例来佐证,使得那些遥远的哲思变得触手可及。它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框架,帮助我梳理了许多平日里困扰我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上的矛盾,可以说是心灵成长的一盏明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非常流畅,即便涉及到复杂的哲学思辨,作者的笔触也从不显得生硬或晦涩。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板着的面孔的古代圣贤,描绘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行文间偶尔穿插的典故和逸闻,不仅增添了趣味性,也让原本严肃的文本多了一丝人情味,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实乃雅俗共赏之作。

评分

一个词汇高密度出现的时候,就是需要我们好好想想它的时候了。现下,“活着”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同样是活着,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一个人群有一个人群的活法。司徒朔的《农民何谓》说的无非也就是活法二字。当我们超越似乎更代表正在进行时的“活着”的时候,活法应该可以在某种模式上引起我们的思考。

评分

钱基博虽然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不了解,但这本书辅读四书非常不错

评分

简明扼要,胜过现在不少人千万言。

评分

此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钱基博先生的名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基础性著作——四书作出了精辟的解读和介绍,对于阅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每部作品的作者、源流、流传过程和基本思想都有独到的观点和考证。

评分

好书推荐真好?

评分

好书内容不错

评分

《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是很好的书。

评分

很棒的书,感觉很划算,买书就上京东。好书

评分

很不错,非常值得购买,京东物流有保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