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内页插图
目录
原序
郑序
二首
卷一 滦阳消夏录(一)
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
卷三 滦阳消夏录(三)
卷四 滦阳消夏录(四)
卷五 滦阳消夏录(五)
卷六 滦阳消夏录(六)
卷七 如是我闻(一)
卷八 如是我闻(二)
卷九 如是我闻(三)
卷十 如是我闻(四)
卷十一 槐西杂志(一)
卷十二 槐西杂志(二)
卷十三 槐西杂志(三)
卷十四 槐西杂志(四)
卷十五 姑妄听之(一)
卷十六 姑妄听之(二)
卷十七 姑妄听之(三)
卷十八 姑妄听之(四)
卷十九 滦阳续录(一)
卷二十 滦阳续录(二)
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三)
卷二十二 滦阳续录(四)
卷二十三 滦阳续录(五)
卷二十四 滦阳续录(六)(附:纪汝□六则)
精彩书摘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嗔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尝见孙重画伏虎应真,有巴西李衍题曰:“至人骑猛虎,驭之犹骐骥。岂伊本驯良,道力消其鸷。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可为此事作解也。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晨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爱堂先生言: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彻。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东光李又聃先生,尝至宛平相国废园中,见廊下有诗二首。其一曰:“飒飒西风吹破棂,萧萧秋草满空庭。月光穿漏飞檐角,照见莓苔半壁青。”其一曰:“耿耿疏星几点明,银河时有片云行。凭阑坐听谯楼鼓,数到连敲第五声。”墨痕惨淡,殆不类人书。
董曲江先生,名元度,平原人。乾隆壬申进士,入翰林。散馆,改知县,又改教授,移疾归。少年梦人赠一扇,上有三绝旬曰:“曹公饮马天池日,文采西园感故知。至竞心情终不改,月明花影上旌旗。”“尺五城南并马来,垂杨一例赤鳞开。黄金屈戍雕胡锦,不信陈王八斗才。”“箫鼓冬冬画烛楼,是谁亲按小凉州?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语多难解,后亦卒无征验,莫明其故。
平定王孝廉执信,尝随父宦榆林。夜宿野寺经阁下,闻阁上有人絮语,似是论诗。窃讶此间少文士,那得有此。因谛听之,终不甚了了。后语声渐出阁廊下,乃稍分明。其一曰:“唐彦谦诗格不高,然‘禾麻地废生边气,草木春寒起战声’,故是佳句。”其一曰:“仆尝有句云:‘阴碛日光连雪白,风天沙气人云黄。’非亲至关外,不睹此景。”其一又曰:“仆亦有一联云:‘山沉边气无情碧,河带寒声亘古秋。’自谓颇肖边城日暮之状。”相与吟赏者久之,寺钟忽动,乃寂无声。天晓起视,则扃钥尘封。“山沉边气”一联,后于任总镇遗稿见之。总镇名举,出师金川时,百战阵殁者也。“阴碛”一联,终不知为谁语。即其精灵长在,得与任公同游,亦决非常鬼矣。
沧州城南上河涯,有无赖吕四,凶横无所不为,人畏如狼虎。一日薄暮,与诸恶少村外纳凉,忽隐隐闻雷声,风雨且至。遥见似一少妇,避人河干古庙中。吕语诸恶少曰:“彼可淫也。”时已入夜,阴云黯黑。吕突人,掩其口。众共褫衣沓嬲。俄电光穿牖,见状貌似是其妻,急释手问之,果不谬。吕大恚,欲提妻掷河中。妻大号曰:“汝欲淫人,致人淫我,天理昭然,汝尚欲杀我耶?”吕语塞,急觅衣裤,已随风吹人河流矣。旁皇无计,乃自负裸妇归。云散月明,满村哗笑,争前问状。吕无可置对,竟自投于河。盖其妻归宁,约一月方归。不虞母家遘回禄,无屋可栖,乃先期返。吕不知,而搏此难。后妻梦吕来曰:“我业重,当永堕泥犁。缘生前事母尚尽孝,冥官检籍,得受蛇身,今往生矣。汝后夫不久至,善事新姑嫜;阴律不孝罪至重,毋白蹈冥司汤镬也。”至妻再醮日,屋角有赤练蛇垂首下视,意似眷眷。妻忆前梦,方举首问之,俄闻门外鼓乐声,蛇于屋上跳掷数四,奋然去。
……
前言/序言
一部窥探人间百态的奇书,一卷品鉴世情人性的史卷。 《阅微草堂笔记》,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古典小说集,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而又真实可信的志怪世界。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鬼神故事汇编,而是借由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传说,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洞悉了社会百态的隐秘,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作者寄情笔记,志怪背后藏深意 《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纪晓岚,一位享誉文坛的大学士,他的笔下,不仅有对奇闻异事的记录,更寄托着他对世事的感慨、对人情的洞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阅微草堂笔记》并非一次性完成的巨著,而是作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的结晶。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静谧的草堂之中,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往事,那些藏匿于人心深处的秘密。 本书的“笔记”二字,本身就带有作者某种程度的随笔、随想的意味。他并非刻意去构建宏大的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听闻、经历的种种奇事。然而,正是这种看似随意的记录,却展现出作者非凡的观察力和提炼能力。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捕捉不凡的细节,从微小的线索中挖掘深刻的寓意。那些关于狐妖鬼魅、神仙精怪的故事,与其说是超自然现象的描述,不如说是作者借物喻人、借怪喻情的绝佳载体。 志怪百态,映照人间百态 《阅微草堂笔记》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志怪世界。在这里,有报恩复仇的狐仙,有巧舌如簧的鬼魂,有修炼得道的精怪,也有凡人与非凡生灵之间的奇遇。这些故事,常常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跌宕起伏的情节。 然而,我们不应仅仅将这些故事视为纯粹的奇谈。在这些志怪的表象之下,作者隐藏着他对人性的深刻解读。那些狡猾的狐狸,或许映射着现实中那些善于伪装、心机深沉的人;那些执着不散的鬼魂,可能象征着未了的执念、难解的心结;那些修炼得道的精怪,有时也展现出比凡人更纯粹、更令人敬佩的品质。通过这些非人的存在,作者反过来审视和映照着人间百态。 例如,书中不乏对贪官污吏的讽刺,对欺男霸女的鞭挞,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虽然作者笔下的“鬼”和“妖”并不直接参与政治斗争,但它们的故事往往折射出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病和人性的阴暗面。有时,一个简单的鬼故事,就能揭示出官员的腐败,士绅的霸道,以及底层百姓的无助。作者通过这些“他者”的视角,巧妙地规避了直接的批判,却达到了更深刻的讽刺效果。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有善良的村民,有正直的官员,有忠诚的仆人,他们虽然身处平凡,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仁义礼智信。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充满了温情和赞赏,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那个并不完美的时代,人性的善良依然能够闪耀光芒。 语言精炼,叙事巧妙 《阅微草堂笔记》的语言风格,堪称典范。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运用简洁、凝练、生动的语言,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晦涩的典故,却充满了韵味和力量。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描绘出场景的氛围,营造出故事的悬念。 在叙事方面,作者展现了极高的技巧。他常常采用“三人成虎”式的叙事结构,即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来还原一个事件的真相。这种多角度的叙事,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作者也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使得故事前后连贯,逻辑严谨。即使是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也可能在后续的章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作者还擅长在故事中融入哲学思考。他并不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故事的结局,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引发读者的思考。那些关于因果报应、善恶有主的观念,在故事中得到了巧妙的体现。这些思考,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也让《阅微草堂笔记》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经典价值,历久弥新 《阅微草堂笔记》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并非偶然。它在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史料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从文学价值来看,它拓展了中国志怪小说的表现空间,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合,创造了一个既有奇幻色彩又贴近现实的艺术世界。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对情节发展的精准把握,都使其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佳作。 从思想价值来看,它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通过对善恶、因果、报应的探讨,作者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含蓄的批判。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持续关注,使得《阅微草堂笔记》至今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从史料价值来看,尽管其内容多为虚构,但书中对当时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官场百态、民间信仰的描述,仍为我们了解清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侧面资料。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阅微草堂笔记》成为一部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文化文献。 总而言之,《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志怪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叹于作者的才情,会被故事的曲折所吸引,更会被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洞察所打动。它就像一位老友,在安静的午后,与你一同穿越时空,共话古今,一同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同感悟世事的沧桑变幻。这部书,能让你在光怪陆离的想象中,看到更真实的人性;能在看似荒诞的故事里,找到人生的智慧。它是一部读不尽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迪。